《2021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19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及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1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課后限時集訓19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及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新人教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后限時集訓(十九)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及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時間:40分鐘 分值:85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9·安慶二模)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編輯的《經濟研究參考資料》,從1979年創(chuàng)刊到1980年底共出刊400期,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 )
A.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
C.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需要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
A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為學習西方經驗,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編輯的《經濟研究參考資料》用于刊登國外情況的期數占三分之
2、一,故選A項;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故排除B項;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故排除C項; 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故排除D項。]
2.(2019·滄州高三聯(lián)考)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家出臺政策積極鼓勵農村調整產業(yè)結構,發(fā)展專業(yè)戶、經濟聯(lián)合體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扶植農村工業(yè)、商業(yè)、建筑業(yè)、運輸業(yè)等第二、三產業(yè),使農村經濟逐步向專業(yè)化、商品化、現(xiàn)代化轉變。據此可知,當時( )
A.農村土地所有權發(fā)生變化
B.農村仍舊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
C.農民生產自主權得到保障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建立
C [材料“發(fā)展專業(yè)戶、經濟聯(lián)合體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扶植農村工
3、業(yè)、商業(yè)、建筑業(yè)、運輸業(yè)”說明政府鼓勵農村調整產業(yè)結構,這就使農民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得以保障和擴大,故選C項;我國實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權并未發(fā)生改變,故排除A項;1984年以后,城市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心,故排除B項; 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步建立,故排除D項。]
3.(2019·武漢四月調研)1986年,可口可樂公司提出在中國獨資新建濃縮汁廠,但當時的中國尚不允許外商獨資。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樂公司興建一個濃縮汁廠和一個汽水廠,再由美方把汽水廠送給中方;然后,這兩個廠組成一個聯(lián)合董事會。這就是第一個中美合作企業(yè)。這一事件說明( )
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B.開始突
4、破計劃經濟束縛
C.對外開放推動經濟體制改革
D.初步確立市場經濟體制
C [材料“可口可樂公司提出在中國獨資新建濃縮汁廠”說明中美間的這種關系屬于對外開放的范疇,中方代表提議的作法屬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內容,體現(xiàn)了一定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故選C項;1984年,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故排除A項;這一事件不能作為突破計劃經濟的開端,故排除B項;21世紀初我國初步建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故排除D項。]
4.(2019·濰坊一模)1987-1988年,鄉(xiāng)鎮(zhèn)辦、村辦、聯(lián)戶辦、個體辦農村小企業(yè)的發(fā)展形勢越來越好,農民稱之為“‘四個輪子’一起轉,大家奮力奔小康”。與此同時,鄉(xiāng)鎮(zhèn)、村級集體辦的較大
5、企業(yè)出現(xiàn)了“迎頭趕上”的新趨勢,其數量日漸增多。這( )
A.實現(xiàn)了農村的工業(yè)化
B.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yè)問題
C.得益于經濟體制改革
D.促進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C [1987-1988年,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已經進行了幾個年頭,“四個輪子”就是改革的擴展及深化,故選C項;改革開放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工業(yè)化,“實現(xiàn)”說法錯誤,故排除A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發(fā)展能夠推動農村勞動力就業(yè)而非“解決了”,故排除B項;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推動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故排除D項。]
5.(2019·懷化一模)有學者指出:“20世紀90年代土地細碎化對農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負面作用。如果
6、為了達到糧食生產的規(guī)模經濟,降低農業(yè)生產成本等目的而片面地強調整合土地,降低細碎化水平,結果往往是違背了農民意愿,損害農民利益。”據此可知,該學者認為( )
A.家庭經營模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B.農業(yè)發(fā)展的出路在于規(guī)模經營
C.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
D.推行土地整合違背了經濟規(guī)律
A [“土地細碎化”指的是把土地包產到戶,進行分散經營,因而“對農民收入的正面作用大于負面作用”,說明改革開放后實行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故選A項。]
6.(2019·瀘州二模)1985年中央決定進行工資改革,企業(yè)職工的工資和獎金要同企業(yè)的經濟效益高低、個人貢獻大小掛鉤,要逐步適
7、當拉開職工收入的檔次,改變平均主義狀況。這說明當時(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B.企業(yè)完全實現(xiàn)了經濟的自主管理
C.按勞分配原則得到全面貫徹
D.工資改革逐步推動經濟體制改革
D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于1992年,與題目中時間不相符,故A項錯誤;B項中的“完全”、C項中“全面”是錯誤的,故B、C兩項錯誤;材料“逐步適當拉開職工收入的檔次,改變平均主義狀況”說明這是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重要表現(xiàn),故D項正確。]
7.(2019·新鄉(xiāng)二模)下表是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領域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此可推知,新時期中國( )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201
8、2年
國內生產總值
(單位:億元)
3 545
9 016
18 668
518 942
糧食產量
(單位:萬噸)
30 477
37 911
44 626
58 958
貨物出口總額
(單位:億美元)
98
274
621
20 487
貨物進口總額
(單位:億美元)
109
423
534
18 184
A.城鄉(xiāng)經濟差距逐漸縮小
B.市場經濟已據主導地位
C.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D.經濟體制改革卓有成效
D [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后,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糧食產量、貨物進出口總額都有了大幅度增長,說明經濟體制改革成效明顯,故選
9、D項。]
8.1975-1986年中國國民收入與外貿進出口數據比較統(tǒng)計表
項目
年份
國民收入
出口
進口
(單位:10億元人民幣)
1975
250.3
14.30
14.74
1978
301.0
16.77
18.74
1980
366.7
27.24
29.14
1986
779.0
108.2
149.86
由上表可知,這一時期中國( )
A.逐步改變了對外經貿政策
B.開展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C.對外貿易發(fā)展日益失衡
D.逐步確立市場經濟體制
A [材料表明,1975-1986年,國民收入、出口貿易和進
10、口貿易都在增長,這與1978年后中國逐步對外開放,實行靈活的對外經濟政策有密切關系,故選A項;材料涉及的是進出口貿易而不是農村經濟,故排除B項; 中國進出口貿易均增長且幅度相差不大,故排除C項;逐步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是1992年以后,故排除D項。]
9.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約41萬人,1988年約120.14萬人,2012年約1 054.74萬人。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長( )
A.適應了外向型經濟需要
B.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
C.推動了經濟結構的升級
D.加速了社會老齡化進程
A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開放,深圳作為第一批開放的經濟特區(qū),其外向型經濟的發(fā)展吸引了
11、大批外來務工人員,故選A項。]
10.(2019·皖北協(xié)作區(qū)高三聯(lián)考)為了更全面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zhèn)居民消費結構的變遷狀況,某學者根據1981-2015年的《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有關城鎮(zhèn)居民住房消費支出的數據繪制成下圖。能正確反映該圖信息的一項是( )
中國城鎮(zhèn)居民住房消費支出比重變化
A.城鎮(zhèn)居民住房消費支出呈逐年上升趨勢
B.需求增加對住房消費變化起決定性作用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基本達到
D.改革開放后住房商品化趨勢的日益加強
D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城鎮(zhèn)居民居住消費支出的比重在3%-8%,在21世紀初消費比重增加到8%-13%,2012-201
12、3有一個直線上升,之后稍有回落,但比重仍在18%以上,這反映了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城鎮(zhèn)居民住房消費比重在增加,應該是住房商品化的趨勢在加強,故選D項。]
11.下圖為1978-200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及其所占的GDP比重變化示意圖。據此可以推知( )
A.中國的對外貿易處于出超地位
B.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
C.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加優(yōu)越
D.中國與世界市場聯(lián)系日益密切
D [由材料可以得出1978年以來我國進出口總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說明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lián)系日益加強,因此D項符合題意;材料無法得出出超還是入超的結論,故A項錯誤;材料只是反映的是進出口貿易的發(fā)展,
13、不能體現(xiàn)中國經濟整體發(fā)展狀況,故B項錯誤;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2.(2019·郴州一模)下表數據的變化主要說明我國( )
時間
直接利用外資
額(億美元)
對外直接投資
額(億美元)
差額(億美元)
2011年
1 160
600
560
2012年
1 117
772
345
2013年
1 176
902
274
2014年
1 196
1 029
167
2015年
1 263
1 180
83
截至2016
年11月
1 138
1 617
-479
A.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加快
B.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總
14、體呈下降趨勢
C.對外開放呈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
D.對外貿易逆差呈增長趨勢
A [材料中國“直接利用外資額”“對外直接投資額”都整體呈現(xiàn)增長趨勢,這說明中國融入世界經濟的步伐加快,A項正確,B項錯誤;材料反映出中國的對外開放呈現(xiàn)逐漸發(fā)展,故排除C項;材料反映出對外直接投資額的變化,與對外貿易無關,故排除D項。]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國發(fā)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實行了三年又八個半月。到明年,我國將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并且編制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二年的第二個五年計劃。我們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中
15、心任務,就是爭取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和積極準備第二個五年計劃。
——1956年9月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
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
材料二 1979-1984年我國城鄉(xiāng)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年均增長率
收入
農村(家庭收入)
17.6%
城鎮(zhèn)(職工貨幣工資)
8.0%
消費水平
農村
8.9%
城鎮(zhèn)
4.5%
材料三 歷史發(fā)展階段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概述、標識或劃分。1978年以來的中國歷史,有的學者以1992年為界將其劃分為兩個階段,有的學者以2001年為界將其劃分為兩個階段。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中“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特點。此次會議對于當時中國社會的
16、主要矛盾作何論斷?指出這一論斷的主要背景。(9分)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政策性因素。(8分)
(3)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材料三中兩種歷史分期的史實依據。這兩種分期方法的角度有何不同?(8分)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結合所學“一五”計劃的相關知識分析即可;第二小問,中共八大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的論斷,即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第三小問,從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角度思考。第(2)問第一小問,從材料二可以看出,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均有所提高,農村居民增長較快;第二小問,結合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分析即可。第(3)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17、,以1992年為界的學者側重于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而以2001年為界的學者側重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據此分析即可。
答案:(1)特點: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成就主要集中于東北;發(fā)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并舉。(任答兩點即可)論斷:先進的社會制度與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
(2)歷史信息:城鄉(xiāng)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均有所提高;農村居民增長較快。因素:改革開放;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3)依據:1992年:“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角度:經濟體制
18、轉型;對外開放擴大。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中國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覆蓋的范圍中,農村是計劃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在“大集體”下存在著自留地、自由市場等“小自由”。……當我國開始啟動經濟體制市場化進程時,自留地、自由市場等“小自由”必定成為改革的先導。
——摘編自《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
農村自由市場的歷史考察》
材料二 陳云指出,“必須考慮到我國人多、地大、各地情況不一樣這個事實”,要求中央對地方、地方對工商企業(yè)的權力“集中不能過分”“擴大地方的職權是完全必要的”“有些企業(yè)的管理權要下放,財務要下放,利潤也要下放”。
——人民網《陳云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
道路的探索及其卓越貢獻
19、》
材料三 中國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是人為構建起來的一種體制。政府是這一體制的構建者,也是計劃者,因此,政府是整個體制的主體。……一方面,政府必然是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的保護者,另一方面,政府必然又是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者。
——摘編自趙凌云《1949-2008年間中國傳統(tǒng)
計劃經濟體制產生、演變與轉變的內生邏輯》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的‘中國特色’”自擬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12分)
解析:本題屬于觀點評述題,解題時要做到以下步驟:第一,要對材料中的觀點表明態(tài)度,觀點要明確,緊扣題干信息,圍繞“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
20、制的‘中國特色’制定論題;第二,要結合相關史實對所持觀點進行論證說明,做到“論從史出”,有理有據;第三,論證說明的過程,要言之成文。
答案:示例:
論題:正是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的“中國特色”決定了中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可改革性”,也決定了1979年以來中國改革路徑的選擇。
論證: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的“中國特色”包括:農村中存在農村集市、自留地和家庭副業(yè);地方和企業(yè)具有一定的職權;政府是體制的主體。這些因素的存在決定了計劃經濟體制的可改革性,也決定了中國改革路徑的選擇。農村中的“小自由”成為改革的先導,經濟體制改革先在農村展開,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地方和企業(yè)具有一定的職權,有利于提高地方和企業(yè)的積極性,改革是自下而上推進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企業(yè)改革。政府是體制的保護者,也可成為改革者。 中國改革是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的。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