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數(shù)學 第一章集合的運算-并集導學案 蘇教版必修1(師生共用)》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2年高中數(shù)學 第一章集合的運算-并集導學案 蘇教版必修1(師生共用)(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22年高中數(shù)學 第一章集合的運算-并集導學案 蘇教版必修1(師生共用)
學習要求
1.理解并集的概念及其并集的性質(zhì);
2.會求已知兩個集合的并集;
3.初步會求集合的運算的綜合問題;
4.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習重難點
1.理解并集的概念及其交集的性質(zhì)
學習過程
一.課前準備
我們上節(jié)課學習了集合的運算-交集,求解集合的交集關鍵是看相關的集合有沒有公共的元素,今天我們接著學習集合間的另外一種運算-并集.
二.自主學習
1.并集的定義:
一般地,______________,稱為A與B并集,記作______,讀作“________”.
2、
并集的定義用符號語言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集的定義用圖形語言表示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并集(A∪B)實質(zhì)上是A與B的所有元素所組成的集合,但是公共元素在同一個集合中要注意元素的互異性.
思考:注意集合的并集運算和交集有什么不同?
2.并集的常用性質(zhì):
(1)A∪A = A;
(2)A∪=A;
(3)A∪B=B∪A;
(4)(A∪B)∪C=A∪(B∪C);
(5)AA∪B,BA∪B
3.集合的并集與子集:
思考:A∪B=A,可能成立嗎?A∪是什么集合?
【答】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結論:A∪B = B AB
三.師生互動
(一)求集合的交、并、補集
例1
根據(jù)下面給出的A 、B,求A∪B
①A={-1,0,1},B={0,1,2,3};
②A={y|y=x2-2x},B={x||x|≤3};
③A={梯形},B={平行四邊形}.
例2
已知全集U=R,A={x|-4≤x<2},B=(-1,3),P={x|x≤0,或x≥},
求: ①(A∪B)∩P ②∪P ③ (A∩B)∪ .
點評:求不等式表示的數(shù)集的并集時,運用數(shù)軸比較直觀,能簡化思維過程,這里運用了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數(shù)形結合是數(shù)學中的一種十分重要
4、的思想方法,其基本點在于把問題涉及的數(shù)與形結合起來綜合考查.根據(jù)不同問題的不同特點,或者把圖形性質(zhì)問題轉(zhuǎn)化為數(shù)量關系問題來研究,或者將數(shù)量關系問題轉(zhuǎn)化為圖形性質(zhì)問題來處理,從而使復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打到化難為易的目的.
例3
已知集合A={y|y=x-1,x∈R},B={(x,y)|y=x2-1,x∈R},C={x|y=x+1,y≥3},
求.
分析:首先弄清楚A,B,C三個集合的元素究竟是什么?然后再求出集合的有關運算.
點評:本題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是不考慮各集合的代表元,而解方程組.突破方法是:進行集合運算時,應分析集合內(nèi)的元素是數(shù),還是點,或其它.
即時訓
5、練
1.設A=(-1,3],B=[2,4),求A∪B;
2.已知A={y|y=x2-1},B={y|x2=-y+2},求A∪B;
3.寫出陰影部分所表示的集合:
4.集合U={1,2,3,4,5,6},B={1,4} , A={2,3,5}
求:.
二、運用并集的性質(zhì)解題
例4:已知集合A={x|x2-1=0 },B={x|x2-2ax+b=0},A∪B=A,求a,b的值或a,b所滿足的條件.
分析:由于A∪B=A,可知:B A,而A={1,-1},從而順利地求出實數(shù)a,b滿足的值或范圍.
6、點評:利用性質(zhì):A∪B=ABA是解題的關鍵,提防掉進空集這一陷阱之中.
即時訓練
1.若集合P={1,2,4,m},Q={2,m2},滿足P∪Q={1,2,4,m},求實數(shù)m的值組成的集合.
2.已知集合A={x|x2-4x+3=0},B={x|x2-ax-1=0},C={x|x2-mx+1=0},且A∪B=A,A∩C=C.
求a,m的值或取范圍.
四.拓展延伸
例5若A={x|x2-ax+a2-19=0},B={x|x2-5x+6=0},C={x|x2+2x-
7、8=0},
ì
1
(1)若A∪B=A∩B,求a的值;
(2) A∩B,A∩C=,求a的值.
點撥:
解決本題的關鍵是利用重要結論:
A∪B=A∩BA=B
五.感受高考
(xx上海文數(shù))
1.已知集合,,則-----------
(xx廣東文數(shù))1.若集合,則集合_________
六.學后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