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 自然地理 第十三講 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課時作業(yè) 湘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 自然地理 第十三講 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課時作業(yè) 湘教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高考地理一輪總復習 自然地理 第十三講 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課時作業(yè) 湘教版
一、單項選擇題
中國古代先哲“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通過實踐、思考和感悟,建立了人與自然協(xié)調(diào)、因地制宜發(fā)展的理想信念。完成1~2題。
1.圖中最適宜夏季外出旅游搭建露營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夏季外出旅游搭建露營地不要在河漫灘、河床及河谷地帶,以防被突如其來的洪水沖走。營地也不能扎在懸崖下面,一旦山上刮大風,有可能將石頭等刮下,造成傷亡事故。營地選在山脊上較為安全。圖示①為峽谷,②為山脊,③④為懸崖下面,故選②。
2、
答案: B
2.河流凹岸不適合辟為住宅用地,是因為( )
①岸陡水急,不利于安全和取水?、谑乔治g岸,不利于泥沙沉積,土地形成 ?、酆闈碁?zāi)害頻繁?、芩崩舜螅焕诖翱堪?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河流凹岸,岸陡水急,不利于安全和取水,且由于水流速度快,造成水中搬運砂土的能力大增,不僅水中泥沙不易沉積該處,而且對沿岸還有侵蝕與沖刷的作用。
答案: A
(xx·蘭州模擬)讀下圖,完成3~4題。
3.制約圖示區(qū)域城鎮(zhèn)分布及城鎮(zhèn)人口規(guī)模的主導因素是( )
A.交通線分布及線路等級 B.地表形態(tài)及土地面積
C.熱量條件及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 D
3、.水資源分布及數(shù)量
解析: 依據(jù)圖示的地理特征及經(jīng)緯度數(shù)值判斷,該地區(qū)位于塔里木盆地。塔里木盆地距海遙遠,再加上高大山地的阻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水資源是主要的制約因素,圖示區(qū)域城鎮(zhèn)主要分布在水資源充足的地區(qū)。
答案: D
4.圖示區(qū)域內(nèi),與古代相比,當代( )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鎮(zhèn)向河流上游遷移
C.交通線離山地更遠 D.山地森林覆蓋率更低
解析: 隨著用水量增加,河流下游水量減少,城鎮(zhèn)向河流上游遷移。
答案: B
(xx·北京西城區(qū)質(zhì)檢)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設(shè)計修建京張鐵路時遇到了很多難題,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修筑從南口到八達嶺岔道城的關(guān)
4、溝段鐵路。讀圖,回答5~6題。
5.京張鐵路八達嶺段采用“人”字形鐵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較多,河谷深邃
B.地質(zhì)條件復雜,多地震
C.沿線地勢陡,坡度大
D.發(fā)展沿線旅游業(yè)
6.有關(guān)“人”字形鐵路的意義敘述正確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強度和難度
B.降低了線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設(shè)費用
D.增加了工程量
解析: 第5題,京張鐵路八達嶺段地勢陡,坡度大,為了減少坡度,詹天佑設(shè)計出用“長度”換“高度”的“人”字形鐵路。第6題,“人”字形鐵路的設(shè)計可以將線路的坡度降低,縮短了隧道開挖長度,減少了工程費用降低施工的強度和難度。
答案: 5.C 6.B
5、
(xx·石家莊模擬)讀我國南方某地等高線圖,回答7~8題。
7.高速公路選擇在圖中地形部位通過,主要原因是( )
A.該部位為山脊,地勢較高
B.該部位為山谷,工程量較小
C.該部位為鞍部,地勢較低
D.該部位巖層較弱,易于開挖
8.讀圖,某鐵路線規(guī)劃要連接A、B兩點,有Ⅰ線、Ⅱ線和Ⅲ線三種方案。綜合各種因素,正確的選擇是( )
A.Ⅰ B.Ⅱ
C.Ⅲ D.Ⅱ和Ⅲ
解析: 第7題,普通公路為連接較多居民點,較為彎曲;高速公路以直達為主,具有平直的特點。第8題,結(jié)合圖示區(qū)域道路走向特點可知,該區(qū)域地勢崎嶇,最可能為云貴高原。
答案: 7.A 8.B
(x
6、x·鹽城模擬)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9~10題。
9.既近水又受水患影響最小的居民點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下列地點最容易發(fā)展為城鎮(zhèn)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9題,圖中四個居民點均沿河分布,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河谷平原地區(qū),地勢較低,易受水患的影響。①地位于地勢稍高的鞍部地帶,受水患影響最小。第10題,③地位于河流的交匯處,地形平坦開闊,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最容易發(fā)展為城鎮(zhèn)。
答案: 9.A 10.C
(xx·章丘統(tǒng)考)2012年12月17日,四川達州至重慶萬州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讀萬達高速公
7、路穿過川東山區(qū)的景觀圖,回答11~12題。
11.該路穿越山區(qū)時不呈“之”字形,而是逢山開隧道,遇溝建橋,盡量取最短距離。其原因主要是( )
①節(jié)省運營時間,提高運輸效率 ②減少所經(jīng)聚落,減少拆遷量?、劭s短公路里程,節(jié)省建設(shè)投資?、軠p輕生態(tài)破壞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影響萬達高速公路施工的最大障礙是( )
A.資金 B.地形
C.技術(shù) D.移民
解析: 第11題,高速公路要求盡可能地具有直達性,節(jié)省時間,同時在山谷采用高架橋修建高速公路,可以減少對生態(tài)的影響。第12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該高速公路采用高架橋的方式,主要影響因素是地形
8、。
答案: 11.A 12.B
二、綜合題
13.讀某區(qū)域規(guī)劃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A村鎮(zhèn)坐落在____________(地形區(qū))上,B村鎮(zhèn)坐落在____________(地形區(qū))上,C村鎮(zhèn)坐落在____________(地形區(qū))上。
(2)計劃修建A村鎮(zhèn)到B村鎮(zhèn)的公路,①、②兩個線路方案,較為合理的是________,簡要說明理由。
(3)為充分發(fā)揮圖中甲、乙兩條河的運輸作用,可采取______的措施,請在圖中適當?shù)奈恢糜谩啊碑嫵觥?
(4)簡述在甲、乙兩河流下游常形成的地貌,并解釋其形成原因。
解析: 第(1)題,由圖可知,A村鎮(zhèn)位于山間小盆地,B村鎮(zhèn)位于河漫
9、灘平原,C村鎮(zhèn)位于河口三角洲。第(2)題,①、②兩線中,②線雖然線路較長,但它經(jīng)過山谷地區(qū),坡度平緩,修建的成本低、難度??;而①線要翻越兩座山。第(3)題,修筑人工運河可溝通兩條河流,增強運輸功能。第(4)題,河流在下游主要形成河流堆積地貌,是河流攜帶的泥沙沉積而成的,在河口地區(qū)還有海水的頂托作用。
答案: (1)山間小盆地 河漫灘平原 河口三角洲
(2)② ②公路沿谷地修建,成本低,難度小。
(3)修人工運河 畫圖位置在兩條河流距離最短的河段。
(4)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沙堤等。
它們是河流帶來的泥沙在流速減緩的情況下以及海水的頂托下沉積形成的。
14.讀圖表,回答下列問題。
10、
材料一 修建公路和鐵路的最大限制坡度。
交通運輸干線類型
最大限制坡度
公路
7%~9%
鐵路
3%
材料二 交通線示意圖(右圖)
(1)與平原比較,山地相對高度比較大,地形崎嶇,對交通運輸________的選擇、交通運輸________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響比較大。
(2)山區(qū)的交通運輸線以______為主,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
(3)若該地選擇了主要的交通線,那么從交通線示意圖看,在a、b兩處彎曲是否合理?并說明理由。
a處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處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該交通線繞道經(jīng)過甲、乙兩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2)題,山區(qū)相對高度大,地形崎嶇,對交通方式的選擇和交通運輸線路的分布的影響比較大。第(3)題,公路建設(shè)可以帶動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平原公路一般在交通量大的城鎮(zhèn)之間盡量采取最短線路,而對于山區(qū)公路一般采取迂回措施來減小坡度對交通線路的影響。第(4)題,在山區(qū)公路選線時要考慮帶動沿線經(jīng)濟發(fā)展,所以一般會盡量多的經(jīng)過居民點。
答案: (1)方式 線路
(2)公路 建設(shè)成本低、難度小
(3)不合理 地形平坦,通向大城市應(yīng)選最短線路 合理 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迂回前進
(4)增加交通運輸量,方便甲、乙兩地客貨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