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漢為明實驗學校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學案(一)(無答案) 魯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湖北省武漢為明實驗學校八年級歷史下冊 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學案(一)(無答案) 魯教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17課《科學技術的成就》學案(一)
一、課前自評:
1.新中國成立后,美國對華政策經(jīng)歷了由封鎖、威脅、孤立到關系正?;霓D變,導致這種轉變的直接原因是( ?。?
A.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B.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
C.中國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在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
2.2001年亞太經(jīng)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主題除了“新世紀、新挑戰(zhàn):參與、合作”外,還有( ?。?
A.共同發(fā)展 B.和平與發(fā)展 C.促進共同繁榮 D.穩(wěn)定與團結
3.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訪問中國的美國代表團是( ?。?
A.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代表團 B.美國乒乓球隊 C.美國橄欖球隊 D
2、.美國芭蕾舞團
4.新中國外交能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 B.綜合國力的增強 C.外交政策的成熟 D.國際形勢的變化
5.“APEC”指的是( ?。?
A.歐盟 B.海峽兩岸關系協(xié)會 C.世界貿(mào)易組織 D.亞太經(jīng)合組織
6.目前,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已達( ?。?
A.140多個 B.160多個 C.180多個 D.200多個
7.2002年,中華大地掀起了“唐裝”熱,色彩靚麗的唐裝成為街頭巷尾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你知道這一景象與下面哪次會議有關( )
A.云南世博會 B.上海亞太經(jīng)合組織會議
C.海南博鰲亞洲論壇 D.“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
3、會議
二、自學導學
(一)“兩彈一星”:(原子彈、導彈、人造衛(wèi)星)
1、原子彈:______年____月____日,第一顆_________爆炸成功。影響:原子彈的爆炸成功,加強了___________________,也打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對__________________具有重要意義。
2、導彈:______年____月,我國設計的 _____________導彈試飛成功;______年____月,中近程地地導彈攜帶的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爆炸,標志著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zhàn)的導彈核武器。
3、衛(wèi)星:______年,我國用__________
4、______火箭,成功地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________________”,成為世界上第____個能獨立發(fā)射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國家。(“一箭多星”技術和發(fā)射返回式衛(wèi)星。)
4、______年,我國成功發(fā)射第一艘無人飛船“____________”;______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____________”往返成功。
(二)秈型雜交水稻:
_______經(jīng)過多次雜交試驗和篩選,于______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_________,比普通水稻增產(chǎn)20%以上,被稱為“_____________”;他又在實踐中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實現(xiàn)了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國際農(nóng)學界譽為“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堂研討
1、建國后,我國科技迅速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
四、當堂檢測
1.1970年4月,我國用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順利送人太空軌道,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wèi)星的空間技術。這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是( ?。?
A.長征一號 B.東方紅1號 C.神舟一號 D.嫦娥一號
2.新中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的突出貢獻是( ?。?
A.建立了新的地質力學的理論和方法 B.主持設計武漢長江大橋
C.成功地培育了秈型雜交水稻 D.領導了我國“兩彈一星”的研制和實驗
3.我們現(xiàn)在通常說的“兩彈一星”指的是( )
A.原子彈、氫彈、人造地球衛(wèi)星 B.原子彈、氫彈、實用通信衛(wèi)星
C.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wèi)星 D.導彈、氫彈、返回式衛(wèi)星
4.下列哪一項不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 )
A.加強了我國的國防力量 B.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
C.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D.可以對不滿中國的國家使用核武器
5.身居海外,但拋棄了名譽、地位和優(yōu)裕的物質生活,回國后為祖國科技發(fā)展和建設作出了杰出貢獻的科學家有( )
①陳景潤②錢學森③袁隆平④華羅庚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