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第四中學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21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第四中學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21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教案 新人教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21課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一)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科技成就: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等。?
2、能力目標:通過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從優(yōu)秀歷史人物和文化成果中吸收精神營養(yǎng),提高自身素質和文化修養(yǎng)。?
3、情感目標:通過教學,使學生認識: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成就承上啟下,在我國科技史上放射異彩,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財富。當代青年應繼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科技傳統(tǒng),發(fā)揚創(chuàng)新精神,爭取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
教學重點
“祖沖之和圓周率”
2、教學難點
圓周率及推算涉及復雜的數(shù)學概念和方法
教材分析與
教法設想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科學技術上承秦漢,在數(shù)學、農學和地理學等方面的成就超過了前代,這些成就為隋唐時期我國科學技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并在我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一時期,數(shù)學、農學等成就在當時的世界也處于領先地位。本課主要介紹祖沖之推算圓周率、《齊民要術》和《水經注》這三個主要的科技成就。三五X課堂教學策略?
教學準備
搜集資料、組間互相檢查預習情況
教學環(huán)節(jié)
導學過程
學習過程
導
入
新
課
967年,國際天文學聯(lián)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個環(huán)形山命名為“祖沖之山”;紫金山天文
3、臺將該臺發(fā)現(xiàn)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祖沖之星”。祖沖之有哪些突出的貢獻?他生活的時代,還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問世?帶著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1課——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緊跟教師思路了解本課主要內容
落
實
課
標
一 祖沖之和圓周率(板書)
1、偉大的數(shù)學家祖沖之(板書)
介紹:祖沖之,祖籍河北,南朝宋齊人。祖沖之祖孫幾代人都熱心于科學技術,他祖父祖昌是劉宋王朝時負責營建工程的大官,對數(shù)學很有研究,他給予祖沖之影響極大。
祖沖之自幼博覽群書,刻苦鉆研古文和數(shù)學,尤喜科學技術。他注意學習古人的研究成果,但不迷信古
4、人,他注重實踐,總是通過實踐來檢驗書本知識,也檢驗自己的某些設想是否正確。由于他的刻苦學習,終于成為一代大科學家。
二、《齊民要術》(板書)
1.杰出的農學家賈思勰(板書)
說明:賈思勰,山東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東魏兩個朝代,曾任高陽郡(今山東臨淄一帶)太守。他重視農業(yè),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認真總結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寫成了《齊民要術》一書。
2.優(yōu)秀的農學專著《齊民要術》(板書)
它既反映了北方農業(yè)生產的經驗,其中包括少數(shù)民族人民的經驗,也把已失傳的農業(yè)專著收入進來,是了解我國古代農業(yè)生產情況的重要資料來源,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優(yōu)秀著作。該書對世界的影
5、響也很廣泛,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就受過它的啟迪,贊譽該書是“古代中國的百科全書”。
三、《水經注》(板書)
1.杰出的地理學家酈道元(板書)
介紹:酈道元是北魏卓越的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少年時,就非常好學,博覽群書,愛好游覽名山大川,留心各地河流渠道的走向和分布,考察當?shù)氐拿麆俟袍E,逐漸產生了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他根據(jù)自己的實地考察,結合前人的著述寫了長達30萬字,40卷的《水經注》。
2.重要的地理學著作《水經注》(板書)
介紹:《水經注》是一部以為前人所著《水經》作注的形式寫成的綜合性地理學巨著。它以全國水道為綱,詳細地記敘了江河流經地區(qū)
6、的地形、物產、地理沿革、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等,至今仍是研究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這對我們今天制定城建規(guī)劃、興建水利工程、考古,從事歷史研究等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了解祖沖之
學習祖沖之的刻苦精神
了解賈思勰
是我國現(xiàn)存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優(yōu)秀著作。
了解酈道元
識記: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
反
思
完
善
我國古代文化輝煌,科技成就突出,對此你有什么感觸?我們應該怎么做?
思考、討論回答。
我國古代科技成就燦若群星,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好好學習,發(fā)奮圖強,報效祖國。
教
學
札
記
本課教學設計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知識,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始終把學生的動手、表達、思考、交流等活動貫穿整個課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較高,取得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