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1009+李慶超+9+不可壓縮流體平面徑向穩(wěn)定滲流實驗》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10021009+李慶超+9+不可壓縮流體平面徑向穩(wěn)定滲流實驗(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中國石油大學滲流力學實驗報告
實驗日期:2013.5.6 成績:
班級: 石工10-1學號:10021009 姓名: 李慶超 教師: 張老師
同組者:張頏劉暢董紅巖
實驗二 不可壓縮流體平面徑向穩(wěn)定滲流實驗
一、 實驗目的
1、 平面徑向滲流實驗是達西定律在徑向滲流方式下的體現(xiàn),通過本實驗加深 對達西定律的理解;
2、 要求熟悉平面徑向滲流方式下的壓力降落規(guī)律,并深刻理解該滲流規(guī)律與 單向滲流規(guī)律的不同,進而對滲透率突變地層、非均質地層等復雜情況下的滲流 問題及其規(guī)律深入分析和理解。
二、 實驗原理
平面徑向滲流實驗以穩(wěn)定滲流理論為基礎,采用圓形填砂模型,以流體在模 型
2、中的流動模擬水平均質地層中不可壓縮流體平面徑向穩(wěn)定滲流過程。保持填砂 模型內(nèi)、外邊緣壓力恒定,改變出口端流量,在穩(wěn)定條件下測量填砂模型不同位 置處的水頭高度,可繪制水頭高度或壓力隨位置的變化曲線(壓降漏斗曲線);根 據(jù)平面徑向穩(wěn)定滲流方程的解計算填砂模型的流動系數(shù)及滲透率。
三、 實驗流程
實驗流程見圖2-1,圓形填砂模型18上部均勻測壓管,供液筒內(nèi)通過溢流管 保持液面高度穩(wěn)定,以保持填砂模型外邊緣壓力穩(wěn)定。
1 —測壓管(模擬井);2?16 —測壓管(共16根);18—圓形邊界(填砂模型);
19 —排液管(生產(chǎn)井筒);20—量筒;21—進水管線;22—供液筒;23 —溢流管;
2
3、4—排水閥;25—進水閥;26—供水閥。
圖2-1平面徑向流實驗流程圖
四、實驗步驟
1、 記錄填砂模型半徑、填砂模型厚度,模擬井半徑、測壓管間距等數(shù)據(jù)。
2、 打開供水閥“26”,打開管道泵電源,向供液筒注水,通過溢流管使供液 筒內(nèi)液面保持恒定。
3、 關閉排水閥“24”,打開進水閥“25”向填砂模型注水。
4、 當液面平穩(wěn)后,打開排水閥“24”,控制一較小流量。
5、 待液面穩(wěn)定后,測試一段時間內(nèi)流入量筒的水量,重復三次。;
6、 記錄液面穩(wěn)定時各測壓管內(nèi)水柱高度。
7、 調節(jié)排水閥,適當放大流量,重復步驟5、6;在不同流量下測量流量及各 測壓管高度,共測三組流量。
4、
8、 關閉排水閥24、進水閥25,結束實驗。
注:待學生全部完成實驗后,先關閉管道泵電源,再關閉供水閥26。
五、實驗要求及數(shù)據(jù)處理
1、 實驗要求
(1) 將原始數(shù)據(jù)記錄于測試數(shù)據(jù)表中,根據(jù)記錄數(shù)據(jù)將每組的3個流量求平均 值,并計算測壓管高度;繪制三個流量下壓力隨位置的變化曲線(壓降漏斗曲線), 說明曲線形狀及其原因。
(2) 根據(jù)平面徑向穩(wěn)定滲流方程,計算填砂模型平均滲透率、不同半徑范圍的 滲透率,評價砂體的均勻性。
(3) 寫出填砂模型流量與總壓差的關系表達式,并繪出流量與總壓差的關系曲 線。
2、 數(shù)據(jù)處理
流量與總壓差的關系表達式:
2 兀 Kh(P - P )
5、
e w—
R
卩In e
(2-1)
R
任意半徑范圍的滲透率計算公式:
(2-2)
式中:Pe —模型外邊緣壓力,10-iMPa;
Pw —模型出口端面壓力,
10-iMPa;
Re —供給邊緣半徑,cm;
Rw —井筒半徑,cm;
h 一地層厚度,cm;
卩一流體粘度,mPa ■s ;
Pi、P2 —任意半徑ri、r2處的壓力,10-1MPa。
3、平面徑向流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
實驗設備編號:徑2井
測壓管 編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16
17
測壓管
基準讀
數(shù),cm
0.7
0.2
0.0
0.1
0.3
0.3
0.1
0.1
0.2
0.2
0.2
0.2
0.2
0.1
0.8
0.1
0.1
表2-2測壓管液面讀數(shù)記錄表
序
號
測壓管液面讀數(shù),cm
體積
cm3
時間
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
43.2
68.3
68.2
68.2
68.2
68.9
68.9
68.9
68.9
67.8
69.2
69.3
6
7、9.1
69.1
70.0
69.5
69.4
120
19.85
174
29.78
206
35.34
2
31.5
66.7
66.7
66.6
66.6
67.5
67.5
67.6
67.5
67.9
68.0
67.8
67.9
68.2
68.8
68.3
68.3
144
20.03
183
25.50
210
30.00
3
21.7
65.2
65.2
65.2
66.2
66.2
66.2
66.2
66.2
66.6
66.8
66.5
66.5
67.0
67.6
6
8、7.1
67.1
172
20.94
204
25.10
234
29.03
填砂模型(內(nèi))半徑=18.0cm, 填砂厚度=2.5cm,
中心孔(內(nèi))半徑=0.3cm, 相鄰兩測壓管中心間距=4.44cm,
水的粘度=丄皿卩8 ? S。
(1)取流量一下1管為例計算:
測壓管水柱高度為:43.2-2.5三2-0.7=41.25, 同理可得其余各組數(shù)據(jù),填入表2-3中。
序
號
測壓管水柱高度,cm
流量
cm3/s
平均
流量
cm3/s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9、17
6.04
1
41.
25
66.
85
66.
95
66.
85
66.
65
67.
35
67.
55
67.
55
67.
45
66.
35
67.
75
67.
85
67.
65
67.
75
67.
95
68.
15
68.
05
5.84
5.91
5.82
7.18
2
29.
55
65.
25
65.
45
10、65.
25
65.
05
65.
95
66.
15
66.
25
66.
05
66.
45
66.
55
66.
35
66.
45
66.
85
66.
75
66.
95
66.
95
7.17
7.12
7.00
8.21
3
19.
75
63.
75
63.
95
63.
85
64.
65
64.
65
64.
85
64.
85
64.
75
65.
15
65.
35
65.
0
11、5
65.
05
65.
65
65.
55
65.
75
65.
75
8.12
8.13
8.06
R =18.0cm; R =0.3cm; h=2.5cm;測壓管距中心:r,=4.44cm: r,,=4.44cm:
e w 1 2
r3=444cm; 水的粘度 a=1 mPa s。
根據(jù)表2-3,由P= pgh,計算得下表。
表2-4流量一下壓力隨位置的變化數(shù)據(jù)表
測壓管標號
17
13
9
5
1
3
7
11
15
測壓管水柱高度/cm
68.05
67.65
67.45
66.65
41.25
66.
12、95
67.55
67.75
67.95
流動距離/cm
-17.76
-13.32
-8. 88
-4.44
0
4.44
8.88
13.32
17.76
測壓管壓力/Pa
6668.9
6629.7
6610.1
6531.7
4042.5
6561.1
6619.9
6639.5
6659.1
同理可得其余兩個流量下的相關數(shù)據(jù),繪制三個流量下壓力隨位置的變化曲 線圖,如圖2-2所示。
圖曠2壓降漏斗曲線
一 」O £-R出?出那-2
10
-10
20
T-流量1測壓管壓力/Pa -■-流量戈測壓管壓力/P且 流量3測
13、壓管壓力/Pa
分析:由壓力公式P = P -二工In乞,壓力是表示能量大小的物理量。
e R r
ln —i
R
w
由壓力分布可知,當距離r成等比級數(shù)變化時,壓力p成等差級數(shù)變化。因此, 壓 力在供給邊緣附近下降緩慢,而在井底附近變陡,說明液體從邊緣流到井底 其能 量大部分消耗在井底附近。這是因為平面徑向滲流時,從邊緣到井底滲流 斷面逐漸減小。由于穩(wěn)定滲流時從邊緣到井底各斷面通過的流量相等,所以斷面 越小滲 流速度越大,滲流阻力越大,因此能量大部分消耗在井底附近,所以曲 線大體呈中間低,周圍高的漏斗形狀。
(2)例如 T]=17.76c
14、m 時,
八 1 r 4.44
Q]P In f 5.91 x 1 x ln
K = 2 = 03 = 56.19 um2
ii 2兀h(P — P ) 2k x 2.5 x (6668.9 — 4042.5)/100000
1 2
K
12
r
Q U ln 1
2 r
r
2
2兀 h (P — P )
1 2
4 44
7.12x1x ln
0.3
2k x 2.5 x (6561.1 — 2895.9)/100000
=48.48 Um 2
c 1 r 4 44
Q3 u ln 1 8.13 x 1 x ln .
3 r 0 3
15、
K = 2 = 0^— = 45.0 Um2
13 2Kh(P — P ) 2k x 2.5 x (6443 .5 —1935.5)/100000
1 2
則平均滲透率為:
56.19 + 48.48 + 45
3
=49.89 u m2
同理可以求出r1=8.88cm,13.32cm,4.44cm時的滲透率,如表2-5所示。
表2-5不同半徑范圍的滲透率
不同半徑r/cm
4.44
8.88
13.32
17.76
滲透率K/ u m 2
50.77
49.72
49.24
49.89
由表2-5,砂體的均勻性良好。
(3)填砂模型流量與總壓差
16、的關系表達式是:
答:
關系表達式為:
2KKh(P - P )
e w—
R
U ln -
R
相關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表2-4滲透率與半徑關系統(tǒng)計表
總壓差P/10-iMPa
0.0263
0.0367
0.0451
流量 Q / cm3/s
5.91
7.12
8.13
繪制出流量與總壓差關系曲線如圖2-3:
總壓差/10—1 MPa
六、實驗總結
圖2-3流量與壓差關系曲線圖
0 8 6 4 2 0
1±
0. 01
0. 02 0. 03
0. 04
0. 05
通過做本實驗,加深了我對達西定律的理解還認識,真正理解了滲流規(guī)律與 單向滲流規(guī)律的不同熟悉了平面徑向滲流方式下的壓力降落規(guī)律,進而對滲透率 突變地層、非均質地層等復雜情況下的滲流問題及其規(guī)律有了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謝謝老師和同學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