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結(jié)構(gòu)抗震設(shè)計(專升本)階段性作業(yè)1(武漢地質(zhì)大學(xué)遠程教育)【高教成教】》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建筑結(jié)構(gòu)抗震設(shè)計(專升本)階段性作業(yè)1(武漢地質(zhì)大學(xué)遠程教育)【高教成教】(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1. 多遇地震烈度所對應(yīng)的超越概率為_____。(5分)
(A) 10%
(B) 2%
(C) 3%
(D) 63.2%
參考答案:D
2. 表征地震動特性的要素有三個,下列_____不屬于地震動三要素(5分)
(A) 加速度峰值
(B) 頻譜特性
(C) 地震持時
(D) 地震烈度
參考答案:D
多選題
說明:
3. 地表破壞表現(xiàn)為_____形式 (5分)
(A) 地裂縫
(B) 地面下沉
(C) 噴水冒砂
(D) 滑坡
參考答案:A,B,C,D
4. 地震的破環(huán)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_____三種形式。(5分)
(A) 地表破壞
(B) 人員傷亡
2、(C) 次生災(zāi)害
(D) 建筑物的破壞
參考答案:A,C,D
5. 影響地震反應(yīng)譜的兩個主要因素是_____。(4分)
(A) 體系阻尼比
(B) 場地條件
(C) 地震動
(D) 地震波類型
參考答案:A,B
6. 場地類別時根據(jù)_____兩個指標綜合確定的。(4分)
(A) 土層等效剪切波速
(B) 場地覆蓋層厚度
(C) 巖石阻抗比
(D) 場地的固有頻率
參考答案:A,B
7. 下面_____是影響土的液化的因素。(4分)
(A) 土中黏粒含量
(B) 上覆非液化土層厚度和地下水位深度
(C) 土的密實程度
(D) 地震烈度和震級
參考答案:A,
3、B,C,D
8. 體波的兩種形式為_____。(4分)
(A) 縱波
(B) 橫波
(C) 瑞雷波
(D) 樂夫波
參考答案:C,D
判斷題
說明:
9. 縱波是由震源向外傳遞的剪切波,其質(zhì)點的運動方向與波的前進方向相垂直。(4分)
正確錯誤
參考答案:錯誤
解題思路:
10. 地基土的抗震承載力應(yīng)在地基土靜承載力的基礎(chǔ)上乘以小于1的調(diào)整系數(shù)。 (4分)
正確錯誤
參考答案:錯誤
解題思路:
11. 橫波一般周期較長,振幅較大,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運動。(4分)
正確錯誤
參考答案:正確
解題思路:
12. 中軟土的剪切波速比中硬土的剪切波速大。(4分)
4、
正確錯誤
參考答案:錯誤
解題思路:
13. 建筑物平,立面布置的基本原則是:對稱、規(guī)則、質(zhì)量與剛度變化均勻。(4分)
正確錯誤
參考答案:正確
解題思路:
14. 地基的抗震承載力一定大于靜承載力。(4分)
正確錯誤
參考答案:錯誤
解題思路:
15. 地基是指建筑物基礎(chǔ)下面的土層。 (4分)
正確錯誤
參考答案:錯誤
解題思路:
16.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離稱為震源距。(4分)
正確錯誤
參考答案:錯誤
解題思路:
17. 場地類比是根據(jù)土層等效剪切波速和場地覆蓋層厚度綜合確定。(4分)
正確錯誤
參考答案:正確
解題思路:
填空題
說明
5、:
18. 地震波傳播速度以 ______ 最快, ______ 次之, ______ 最慢。(4分)
(1).
參考答案:
縱波
(2).
參考答案:
橫波
(3).
參考答案:
面波
19. 地震動三要素是指 ______ 、頻譜和持續(xù)時間。(4分)
(1).
參考答案:
地震動峰值
20. 為了減少判別場地土液化的勘察工作量,飽和沙土液化的判別可分為兩步進行,即初步判別和 ______ 判別兩大步驟。(4分)
(1).
參考答案:
標準貫入試驗
21. 用地震烈度來衡量一個地區(qū)地面和各類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 ______ 級以上的地震稱
6、為破壞性地震。(4分)
(1).
參考答案:
5
22. 震波中的 ______ 是由震源向外傳播的疏密波, ______ 是由震源向外傳播的剪切波。用來反映一次地震本身強弱程度的大小和尺度的是 ______ ,其為一種定量的指標。(4分)
(1).
參考答案:
縱波
(2).
參考答案:
橫波
(3).
參考答案:
震級
23. 地震按其震源的深淺分為 ______ 、中源地震、深源地震三種類型。(4分)
(1).
參考答案:
淺源地震
24. 根據(jù)地震中和地震后房屋的損壞對社會和經(jīng)濟產(chǎn)生的影響的程度大小,即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壞時產(chǎn)生的后果,《抗震規(guī)范》將建筑分為 ______ 四個抗震設(shè)防類別。(4分)
(1).
參考答案:
甲乙丙丁
4
試題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