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文學論文】比較文學的文學性分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比較文學論文】比較文學的文學性分析(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比較文學論文】比較文學的文學性分析
摘要:韋勒克在《比較文學的危機》揭示了比較文學的三大危機。通過分析法國學派的弊端指出今后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及方向。韋勒克指出對比較文學的研究必須重視“文學性”這個問題。
關鍵詞:韋勒克;文學性;比較文學
比較文學最初分兩大學派,分別為法國學派和美國學派,法國學派的研究者“用十九世紀實證主義的唯事實主義的觀點看待文學研究”。西方一直盛行歐洲中心論,認為歐洲是世界的主宰,歐洲人優(yōu)越于世界上的其他種族,西方文化才是優(yōu)秀文化,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彼時的比較文學研究僅局限于西方文化的范圍內(nèi)。這種狀況嚴重阻礙著比較文學的發(fā)展,因
2、此以韋勒克為首的許多讀者認為,這樣的“比較文學已成為一潭死水。”為了改變比較文學的現(xiàn)狀,韋勒克認為,比較文學的研究要重視文學的內(nèi)在性。文學的關鍵在文學作品,內(nèi)在性研究是對文學作品的研究,換句話說就是對文學性的研究。韋勒克認為比較文學沒有鮮明的對象和特定的方法論,這使它面臨危機。因此它強調對文學性的研究,即“文學藝術的本質這個美學中心問題”是比較文學的方法論原則和學科基礎。當然韋勒克對文學性的定義與他一貫堅持的文學概念有關。他指出內(nèi)部研究是對文學作品的符號結構的研究,而對作品與作品之外諸因素的關系的研究稱為外部研究。內(nèi)部研究的范圍包含文學性,文學性是比較文學規(guī)范外部研究的一把尺子。他認為,文學演
3、變過程中其外在因素文千差萬變,但文學始終保持著恒定的整體性和內(nèi)在性。
伴隨文學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與繁榮,審視文學本體逐漸成為一種史學和文論的自覺,這種理性的自覺對于文學演進是極為有益的。那么到底何為“文學性”呢?“文學性”,這個現(xiàn)代文論或詩學概念最早是由俄國的形式學派文論家羅曼雅各布森提出的。他從詩歌是具有審美功能的語言這個詩學視角審視,提出了“關于文學的科學不是文學,而是文學性,即使該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那個要素”。在這位先鋒文論家眼里,傳統(tǒng)的所謂文學研究,不過是政治、哲學、文化史學等“雜亂無章的堆積物”,根本沒有觸及到文學作品最內(nèi)在最核心的本質和特點。
雅各布森率先提
4、出“文學性”這個概念,而美國學者雷納韋勒克也曾經(jīng)提出這個問題。在《比較文學的危機》這篇論文中韋勒克指出,法國學者的做法將使比較文學失去了其文學特性,從而讓自身的存在基礎也變得飄忽不定。所以,韋勒克提出,比較文學研究者一定要重視“文學性”這個問題,即文學藝術的本質這個美學中心問題。之后,法國比較文學家艾田伯和布呂奈爾也提出了相似的意見。艾田伯在其論文《比較不是理由》一文里態(tài)度鮮明地指出:“除非歷史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使我們最終能來談論文學,甚至總體文學、美學、修辭學,否則比較文學注定會長時期完成不了自己的使命?!绷硪晃粚W者布呂奈爾則在1983年出版的《什么是比較文學》一書中對同行提出驚醒:“不要忘記
5、在比較中有文學”。比較文學是一門跨語言、跨學科、跨民族的邊緣學科,這種性質導致比較學科必然和其他學科存在大量的聯(lián)系,也注定了它會借鑒當代各種文學理論。即使在這種聯(lián)系密切和不斷借鑒的同時,比較文學也不應該失去自己的文學立場。因為比較文學終究是一門研究文學的學科,如果它拋棄了主要研究對象-文學,那么這門學科的存在價值是什么呢?一味的將比較文學的研究范圍擴大,會導致比較文學研究的內(nèi)容貧乏而沒有深度。
“文學性”是比較文學的基本屬性,比較文學的研究不能失去文學性。在比較文學學科的發(fā)展中,曾出現(xiàn)過不注重文學性研究的這種情況,但后來又回歸到對文學性的研究上,這更說明了文學性對比較文學學科的
6、重要性。比較文學學科的重要任務之一仍然是對文學性的堅持,因為這終究是比較文學存在的根本。但相應的也要注意,我們?nèi)缃袼f的比較文學對象的文學性,與韋勒克所說的“文學性”不是完全一樣的。我們不提倡回到自閉式的文學內(nèi)部研究,而是說比較文學的研究課題目的應該注重文學,研究中會涉及到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外部因素,不管這些方面的內(nèi)容多深多廣我們都不能拋棄文學去研究文化傳播等外部的東西,必須緊緊抓牢文學這個中心,才有助于解決文學問題??傊膶W,也只有文學,才是比較文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參考文獻:
[1][美]雷納韋勒克.比較文學的危機[A].見于干永昌,廖鴻鈞,倪蕊琴,選編.比較文學研究譯文集[G].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122-135.
[2][美]雷納韋勒克,著.丁泓,余徽,譯.批評的諸種概念[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8:266-278.
[3][美]雷納韋勒克,著.張今言,譯.批評的諸種概念[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26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