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課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1-2022學(xué)年高二語文同步備課系列(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原卷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第08課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1-2022學(xué)年高二語文同步備課系列(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原卷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第08課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基礎(chǔ)練習(xí)】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內(nèi):同“納”,結(jié)交
B.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也 要:求取
C.自賊者也 賊:小人
D.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使……安定
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及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 B.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3.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無欲速,無見小利
C.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
2、友也
D.若火之始然
4.下列關(guān)于《孟子》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導(dǎo)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為基礎(chǔ),推出理性結(jié)論,影響深遠(yuǎn)。
B.雖然孟子周游列國受到禮遇,但他的政治主張卻被譏為“迂闊”,其政治理想并沒有能夠?qū)崿F(xiàn),所以其晚年和孔子一樣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并不在儒家經(jīng)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將《孟子》列為“五經(jīng)”之一,其地位才最終確立。
D.《孟子》和《論語》都屬于以記言為主的語體文,但后者簡約、含蓄,前者則長于論辯,氣勢磅礴。
5.補(bǔ)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見小孩子將要掉入井里的反
3、應(yīng)為依據(jù),論證人有一種本能,即“ ”。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人之心而推導(dǎo)出“四端”,并用比喻句“ , ”形象地說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論及“仁義禮智”擴(kuò)充推廣的積極作用時所說的兩句是“ , ”。
6.請為下面文段寫一個點明中心、統(tǒng)領(lǐng)全段的起始句。
《論語》是語錄體散文,所記孔子言論,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形象生動,精練簡潔,帶有格言意味?!睹献印酚谜Z警辟,比喻精當(dāng),往往借助形象議論說理,深入淺出。《莊子》想象豐富,汪洋恣肆,總能為其所說的道理創(chuàng)造出生動的寓
4、言故事,全書仿佛是由寓言故事連綴而成。其他諸子散文,如《墨子》《荀子》《韓非子》等,也都具有這一特色。
答:
【基礎(chǔ)閱讀】
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1)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5、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2)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蓖踉唬骸吧嶂∥岵蝗唐潇馋?,若無罪而就死地?!睂υ唬骸叭粍t廢釁鐘與
6、?”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辈蛔R有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shù)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于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yuǎn)庖廚也。”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7、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瘎t王許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钦\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遣粸橐?,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
8、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耘e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上》)
7.下列對句子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怵惕:驚駭
B.自賊者也 賊:傷害
C.以羊易之 易:交易
D.百姓皆以王為愛也 愛:吝惜
8.下列各組詞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非惡其聲而然也 彼惡知之
B.無惻隱之心,非人也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C.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 而不足以舉
9、一羽
D.若火之始然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9.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
B.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
知道都要擴(kuò)大充實它們
C.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我心里產(chǎn)生了觸動
D.挾太山以超北海
一個人背著泰山超過渤海
10.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文段(1)中孟子高度重視“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這四種心。
B.文段(2)中孟子親眼看到梁惠王可憐牛,判斷他可以實行王道。
C.兩個文段中均采用的排比手法,凸顯了孟子的雄辯語言藝術(shù)智慧。
D.
10、兩個文段中孟子都運用了喻證法闡述自身觀點,讓他人容易理解。
11.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12.兩則文段中都提到了“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天下可運于掌”,結(jié)合兩則文段,歸納總結(jié)孟子治天下運于掌的前提條件及具體表現(xiàn)。
【提升閱讀】
閱讀下面甲乙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憐憫是人的天性(節(jié)選)
(法國)盧梭
①我們不可像霍布斯那樣,因為人沒有任何善的觀念,便認(rèn)為人天生是惡人:因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認(rèn)為人是邪惡的;人從來不對他的同類效勞,因為他認(rèn)為他對他們沒有任何義務(wù);人自認(rèn)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權(quán)利,因此便以為他自己是整個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11、既然這位作者是根據(jù)他自己提出的原則進(jìn)行推理的,他的論點就應(yīng)該這樣來表述:我們在自然狀態(tài)中對保護(hù)我們自己的生存的關(guān)心,絲毫不妨礙他人對保護(hù)他自己的生存的關(guān)心的,因此這個狀態(tài)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適合于人類的。然而他在書中所說的話卻恰恰相反,因為他把為了滿足許許多多欲望而產(chǎn)生的需要,與野蠻人為了保護(hù)自己的生存而產(chǎn)生的需要混為一談了:其實,這些欲望乃是社會造成的,而且,正因為人的欲望叢生才使法律成為必需的東西。既然布斯認(rèn)為惡人是一個強(qiáng)壯的孩子,那我們就要問:野蠻人是否也是一個強(qiáng)壯的孩子?如果我們承認(rèn)他是一個強(qiáng)壯的孩子,那該得出什么樣的結(jié)論呢?如果這個人強(qiáng)壯的時候也像他柔弱的時候那樣依賴他人,那么,什么過
12、分的事他干不出來呢?他的母親如果不及時喂他奶,他就會打她;如果他覺得他的弟弟招他討厭,他就會掐死他;如果別人碰撞了他或打擾了他,他就會咬別人的腿。說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是強(qiáng)壯的,與說自然狀態(tài)中的人需要依賴于人,這兩種說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處于依賴狀態(tài)的時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無拘無束,不依賴他人的話,他早就是很強(qiáng)壯的了。霍布斯沒有看出:我們的法學(xué)家所說的阻礙野蠻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說的阻礙野蠻人濫用他們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們認(rèn)為野蠻人之所以不是惡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為防止他們作惡的,既不是智慧的發(fā)達(dá),也不是法律的約束,而是欲念的平靜和對惡事的無知。
②此外霍布斯
13、還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天生就有一種不愿意看見自己同類受苦的厭惡心理,使他不至于過于為了謀求自己的幸福而損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種情況下克制他的強(qiáng)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產(chǎn)生之前克制他的自愛心。認(rèn)為這是人類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認(rèn)為憐憫心是我們這樣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難折磨的人最應(yīng)具備的稟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類在開始運用頭腦思考以前就有憐憫心了;它是那樣地合乎自然,甚至動物有時候也有明顯的憐憫之心的表現(xiàn)。且不說母獸對幼獸的溫情和在危險時刻不惜犧性命保護(hù)它們,我們經(jīng)??吹剑瓦B馬也是不愿意踩著一個活著的生物的身體跑過去的。一個動物在它的同類的尸體旁邊走過時,總是感到不安的。走進(jìn)屠宰場的
14、動物發(fā)出的哀鳴,表明它們對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們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認(rèn)人是一個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書中描述了一個動人的事例:一個被囚禁的人看見一頭猛獸從一個母親的懷抱里搶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銳的牙齒咬孩子的肢體,用爪子掏取他還在跳動的內(nèi)臟。他看到的這件事情雖與他個人無關(guān),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傷啊:目睹這種情景,而自己卻不能對暈過去的母親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難道不難過嗎?
乙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
15、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yù)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kuò)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dá)。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3.依據(jù)甲文,用判斷句給“憐憫心”下一個內(nèi)涵和外延都具備的定義。
14.依據(jù)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觀點的一項是( )。
A.因為沒有任何善的觀念,所
16、以人天生是惡人。
B.因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惡的。
C.因為認(rèn)為對同類無義務(wù),所以人不對同類效勞。
D.因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權(quán)利互不妨礙。
15.甲文第①段劃線部分兩個“既然”領(lǐng)起兩個方法相同的反駁,下列各項中與這兩個反駁方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生物不變論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因為,生物不變論是一種違反客觀事實的觀點,違反客觀事實的觀點當(dāng)然是錯誤的。
B.生物不變論不符合事實,動物是發(fā)展變化的,植物是發(fā)展變化的,微生物是發(fā)展變化的,所以,生物不變論是錯誤的
C.生物不變論是錯誤的,如果生物是不發(fā)展變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應(yīng)相同,而事實上古今生物差
17、異很大。
D.生物不變論是錯誤的,因為,恩格斯《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zhuǎn)變中的作用》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已表明人從猿進(jìn)化而來。
16.甲文第②段畫線部分和乙文畫線句在邏輯論證上有重要作用,且作用相同,請加以分析。
17.甲乙兩文的理論思想有相通之處,請加以概括。
【片段寫作】
18.下面的四則材料體現(xiàn)出同為儒家圣人的孔子與孟子在處世態(tài)度上的細(xì)微區(qū)別。你更推崇誰的處世態(tài)度?寫一段話來闡明自己的理由,不少于60字。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木筏)浮于海?!?
(《論語公冶長》)
②子謂顏淵曰:“用(任用)之則行(施展抱負(fù)),舍之則藏(退隱),惟我與爾有是夫!”
(《論語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與民由(分享,為百姓服務(wù))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孟子公孫丑下》)
答:
19.孟子認(rèn)為仁政就是“不忍人之政”的政治,而“不忍人之政”又是“不忍人之心”的延伸。孟子認(rèn)為每個人都擁有這種“不忍人之心”,他主張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你是怎么理解的?寫一段議論文字,談?wù)勀愕南敕ǎ?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