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考數(shù)學(xué)文一輪題庫 第7章第3節(jié)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湘教版高考數(shù)學(xué)文一輪題庫 第7章第3節(jié)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2019年數(shù)學(xué)高考教學(xué)資料△+△
高考真題備選題庫
第7章 立體幾何
第3節(jié) 空間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guān)系
考點 平行關(guān)系與垂直關(guān)系的綜合問題
1.(2013廣東,5分)設(shè)l為直線,α,β是兩個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
A.若l∥α,l∥β,則α∥β
B.若l⊥α,l⊥β,則α∥β
C.若l⊥α,l∥β,則α∥β
D.若α⊥β,l∥α,則l⊥β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線面關(guān)系知識,考查數(shù)形結(jié)合的數(shù)學(xué)思想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推理論證能力.畫出一個長方體ABCDA1B1C1D1.對于A,C1D1∥平面ABB1A1,C1D1∥平
2、面ABCD,但平面ABB1A1與平面ABCD相交;對于C,BB1⊥平面ABCD,BB1∥平面ADD1A1,但平面ABCD與平面ADD1A1相交;對于D,平面ABB1A1⊥平面ABCD,CD∥平面ABB1A1,但CD?平面ABCD.
答案:B
2.(2013浙江,5分)設(shè)m,n是兩條不同的直線,α,β是兩個不同的平面( )
A.若m∥α,n∥α,則m∥n B.若m∥α,m∥β,則α∥β
C.若m∥n,m⊥α,則n⊥α D.若m∥α,α⊥β,則m⊥β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空間直線與平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質(zhì)定理等基礎(chǔ)知識,意在考查考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推理論證能力,以及利
3、用相關(guān)定理解決問題的能力.逐一判斷可知,選項A中的m,n可以相交,也可以異面;選項B中的α與β可以相交;選項D中的m與β的位置關(guān)系可以平行、相交、m在β內(nèi).
答案:C
3.(2013江蘇,14分)如圖,在三棱錐SABC中,平面SAB⊥平面SBC,AB⊥BC,AS=AB.過A作AF⊥SB,垂足為F,點E,G分別是棱SA,SC的中點.求證:
(1)平面EFG∥平面ABC;
(2)BC⊥SA.
證明:本題考查直線與直線,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guān)系,意在考查學(xué)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論證能力.
(1)因為AS=AB,AF⊥SB,垂足為F,所以F是SB的中點.又因為E是SA的
4、中點,所以EF∥AB.
因為EF?平面ABC,AB?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同理EG∥平面ABC.又EF∩EG=E,
所以平面EFG∥平面ABC.
(2)因為平面SAB⊥平面SBC,且交線為SB,又AF?平面SAB,AF⊥SB,所以AF⊥平面SBC.因為BC?平面SBC,所以AF⊥BC.
又因為AB⊥BC,AF∩AB=A,AF,AB?平面SAB,所以BC⊥平面SAB.
因為SA?平面SAB,所以BC⊥SA.
4.(2013山東,12分)如圖,四棱錐PABCD中,AB⊥AC,AB⊥PA,AB∥CD,AB=2CD,E,F(xiàn),G,M,N分別為PB,AB,BC,
5、PD,PC的中點.
(1)求證:CE∥平面PAD;
(2)求證:平面EFG⊥平面EMN.
證明:本題主要考查空間直線與平面、平面與平面間的位置關(guān)系,考查推理論證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1)法一:取PA的中點H,連接EH,DH.
因為E為PB的中點,
所以EH∥AB,EH=AB.
又AB∥CD,CD=AB,
所以EH∥CD,EH=CD,
因此四邊形DCEH是平行四邊形.
所以CE∥DH.
又DH?平面PAD,CE?平面PAD,
因此CE∥平面PAD.
法二:連接CF.
因為F為AB的中點,
所以AF=AB.
又CD=AB,
所以AF=CD.
又AF∥CD,
6、所以四邊形AFCD為平行四邊形.
因此CF∥AD.
又CF?平面PAD,
所以CF∥平面PAD.
因為E,F(xiàn)分別為PB,AB的中點,
所以EF∥PA.
又EF?平面PAD,
所以EF∥平面PAD.
因為CF∩EF=F,
故平面CEF∥平面PAD.
又CE?平面CEF,
所以CE∥平面PAD.
(2)因為E,F(xiàn)分別為PB,AB的中點,
所以EF∥PA.
又AB⊥PA,
所以AB⊥EF.
同理可證AB⊥FG.
又EF∩FG=F,EF?平面EFG,F(xiàn)G?平面EFG,
因此AB⊥平面EFG.
又M,N分別為PD,PC的中點,
所以MN∥CD.
又AB∥CD,
7、
所以MN∥AB,
因此MN⊥平面EFG.
又MN?平面EMN,
所以平面EFG⊥平面EMN.
5.(2013廣東,14分)如圖1,在邊長為1的等邊三角形ABC中,D,E分別是AB,AC上的點,AD=AE,F(xiàn)是BC的中點,AF與DE交于點G.將△ABF沿AF折起,得到如圖2所示的三棱錐ABCF,其中BC=.
(1)證明:DE∥平面BCF;
(2)證明:CF⊥平面ABF;
(3)當(dāng)AD=時,求三棱錐FDEG的體積VFDEG.
解:本題主要考查空間點、線、面的位置關(guān)系,同時考查空間想象能力與推理論證能力、運算求解能力,難度適中.題目考查知識層
8、次清晰,體現(xiàn)了廣東數(shù)學(xué)學(xué)科重視對重要知識與重要能力的考查,特別注重對基礎(chǔ)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1)證明:在等邊三角形ABC中,AB=AC.
∵AD=AE,∴=,∴DE∥BC,
∴DG∥BF,如圖2,DG?平面BCF,
∴DG∥平面BCF.
同理可證GE∥平面BCF.
∵DG∩GE=G,∴平面GDE∥平面BCF,∴DE∥平面BCF.
(2)證明:在等邊三角形ABC中,F(xiàn)是BC的中點,
∴AF⊥FC,
∴BF=FC=BC=.
在圖2中,∵BC=,∴BC2=BF2+FC2,
∴∠BFC=90°,
∴FC⊥BF.
∵BF∩AF=F,∴CF⊥平面ABF.
(3)
9、∵AD=,∴BD=,AD∶DB=2∶1,
在圖2中,AF⊥FC,AF⊥BF,∴AF⊥平面BCF,
由(1)知平面GDE∥平面BCF,∴AF⊥平面GDE.
在等邊三角形ABC中,AF=AB=,
∴FG=AF=,DG=BF=×==GE,
∴S△DGE=DG·EG=,
∴VFDEG=S△DGE·FG=.
6.(2012浙江,5分)設(shè)l是直線,α,β是兩個不同的平面( )
A.若l∥α,l∥β,則α∥β
B.若l∥α,l⊥β,則α⊥β
C.若α⊥β,l⊥α,則l⊥β
D.若α⊥β,l∥α,則l⊥β
解析:對于選項A,兩平面可能平行也可
10、能相交;對于選項C,直線l可能在β內(nèi)也可能平行于β;對于選項D,直線l可能在β內(nèi)或平行于β或與β相交.
答案:B
7.(2012安徽,5分)若四面體ABCD的三組對棱分別相等,即AB=CD,AC=BD,AD=BC,則________(寫出所有正確結(jié)論的編號).
①四面體ABCD每組對棱相互垂直
②四面體ABCD每個面的面積相等
③從四面體ABCD每個頂點出發(fā)的三條棱兩兩夾角之和大于90°而小于180°
④連接四面體ABCD每組對棱中點的線段相互垂直平分
⑤從四面體ABCD每個頂點出發(fā)的三條棱的長可作為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
解析:①錯誤,當(dāng)AB=4,AC=3,A
11、D=3時,AC與BD不垂直;②正確,在△ABC與△CDA中,AB=CD,AD=BC,AC=AC,故△ABC與△CDA全等;同理四面體的四個面都全等,故四面體ABCD每個面的面積相等;③錯誤,根據(jù)四面體的四個面都全等可得從四面體ABCD每個頂點出發(fā)的三條棱兩兩夾角為一個三角形的三個內(nèi)角,故其和為180°;④正確,如圖所示,E、F、G、H是所在邊的中點時,則四邊形EFGH為菱形,故EG與FH互相垂直平分,同理可得連接四面體ABCD的每組對棱中點的線段相互垂直平分;⑤正確,因為AD=BC,AB=CD,AC=BD,所以從四面體ABCD的頂點A出發(fā)的三條棱的長可組成△BCD,同理可得從四面體A
12、BCD的每個頂點出發(fā)的三條棱的長可作為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
答案:②④⑤
8.(2009·江蘇,5分)設(shè)α和β為不重合的兩個平面,給出下列命題:
(1)若α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分別平行于β內(nèi)的兩條直線,則α平行于β;
(2)若α外一條直線l與α內(nèi)的一條直線平行,則l和α平行;
(3)設(shè)α和β相交于直線l,若α內(nèi)有一條直線垂直于l,則α和β垂直;
(4)直線l與α垂直的充分必要條件是l與α內(nèi)的兩條直線垂直.
上面命題中,真命題的序號________(寫出所有真命題的序號).
解析:由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1)正確.
由線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2)正確.
對(3)來
13、說,l只垂直于α和β的交線l,得不到l是α的垂線,故也得不出α⊥β.
對(4)來說,l只有和α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垂直,才能得到l⊥α.
也就是說當(dāng)l垂直于α內(nèi)的兩條平行直線的話,l不垂直于α.
答案:(1)(2)
9.(2012江蘇,14分)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1B1=A1C1,D,E分別是棱BC,CC1上的點(點D不同于點C),且AD⊥DE,F(xiàn)為B1C1的中點.
求證:(1)平面ADE⊥平面BCC1B1;
(2)直線A1F∥平面ADE.
解:(1)因為ABC-A1B1C1是直三棱柱,所以CC1⊥平面ABC,
又AD?平面ABC,所以CC1⊥AD.
又因為
14、AD⊥DE,CC1,DE?平面BCC1B1,CC1∩DE=E,
所以AD⊥平面BCC1B1.又AD?平面ADE,
所以平面ADE⊥平面BCC1B1.
(2)因為A1B1=A1C1,F(xiàn)為B1C1的中點,所以
A1F⊥B1C1.
因為CC1⊥平面A1B1C1,且A1F?平面A1B1C1,
所以CC1⊥A1F.
又因為CC1,B1C1?平面BCC1B1,CC1∩B1C1=C1,
所以A1F⊥平面BCC1B1.
由(1)知AD⊥平面BCC1B1,所以A1F∥AD.
又AD?平面ADE,A1F?平面ADE,
所以A1F∥平面ADE.
10.(2012北京,14分)如圖1,在Rt△
15、ABC中,∠C=90°,D,E分別為AC,AB的中點,點F為線段CD上的一點.將△ADE沿DE折起到△A1DE的位置,使A1F⊥CD,如圖2.
(1)求證:DE∥平面A1CB;
(2)求證:A1F⊥BE;
(3)線段A1B上是否存在點Q,使A1C⊥平面DEQ?說明理由.
解:(1)證明:因為D,E分別為AC,AB的中點,
所以DE∥BC.
又因為DE?平面A1CB,
所以DE∥平面A1CB.
(2)證明:由已知得AC⊥BC且DE∥BC,
所以DE⊥AC.
所以DE⊥A1D,DE⊥CD.所以DE⊥平面A1DC.
而A1F?平面A1DC,所以DE⊥A1F.
又
16、因為A1F⊥CD,
所以A1F⊥平面BCDE.所以A1F⊥BE.
(3)線段A1B上存在點Q,使A1C⊥平面DEQ.理由如下:
如圖,分別取A1C,A1B的中點P,Q,則PQ∥BC.
又因為DE∥BC,所以DE∥PQ.
所以平面DEQ即為平面DEP.
由(2)知,DE⊥平面A1DC,所以DE⊥A1C.
又因為P是等腰三角形DA1C底邊A1C的中點,
所以A1C⊥DP.所以A1C⊥平面DEP.從而A1C⊥平面DEQ.
故線段A1B上存在點Q,使得A1C⊥平面DEQ.
11.(2011天津,13分)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為平行四邊形,∠ADC=45°
17、;,AD=AC=1,O為AC的中點,PO⊥平面ABCD,PO=2,M為PD的中點.
(1)證明PB∥平面ACM;
(2)證明AD⊥平面PAC;
(3)求直線AM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
解:(1)證明:連接BD,MO,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因為O為AC的中點,所以O(shè)為BD的中點.又M為PD的中點,
所以PB∥MO.
因為PB?平面ACM,MO?平面ACM,所以PB∥平面ACM.
(2)證明:因為∠ADC=45°,且AD=AC=1,所以∠DAC=90°,即AD⊥AC.又PO⊥平面ABCD,AD?平面ABCD,所以PO⊥AD.而AC∩PO=O,所以AD⊥平
18、面PAC.
(3)取DO中點N,連接MN,AN.因為M為PD的中點,所以MN∥PO,且MN=PO=1.由PO⊥平面ABCD,得MN⊥平面ABCD,所以∠MAN是直線AM與平面ABCD所成的角.在Rt△DAO中,AD=1,AO=,所以DO=.從而AN=DO=.在Rt△ANM中,tan∠MAN===,即直線AM與平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為.
12.(2010安徽,13分)如圖,在多面體ABCDEF中,四邊形ABCD是正方形,AB=2EF=2,EF∥AB,EF⊥FB,∠BFC=90°,BF=FC,H為BC的中點.
(1)求證:FH∥平面EDB;
(2)求證:AC⊥平面EDB;
19、(3)求四面體B-DEF的體積.
解:(1)證明:設(shè)AC與BD交于點G,則G為AC的中點.連接EG,GH,由于H為BC的中點,故GH綊AB.
又EF綊AB,∴EF綊GH,∴四邊形EFHG為平行四邊形,
∴EG∥FH,而EG?平面EDB,∴FH∥平面EDB.
(2)證明:由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有AB⊥BC.
又EF∥AB,∴EF⊥BC.而EF⊥FB,∴EF⊥平面BFC,∴EF⊥FH,
∴AB⊥FH.又BF=FC,H為BC的中點,∴FH⊥BC.
∴FH⊥平面ABCD.
∴FH⊥AC.又FH∥EG,∴AC⊥EG.又AC⊥BD,EG∩BD=G,
∴AC⊥平面EDB.
(3)∵E
20、F⊥FB,∠BFC=90°,∴BF⊥平面CDEF.
∴BF為四面體B-DEF的高.∵BC=AB=2,∴BF=FC=.又EF=1,
∴VB-DEF=××1××=.
13.(2010遼寧,12分)如圖,棱柱ABC-A1B1C1的側(cè)面BCC1B1是菱形,B1C⊥A1B.
(1)證明:平面AB1C⊥平面A1BC1;
(2)設(shè)D是A1C1上的點,且A1B∥平面B1CD,求A1D∶DC1的值.
解:(1)證明:因為側(cè)面BCC1B1是菱形,所以B1C⊥BC1.
又已知B1C⊥A1B,且A1B∩BC1=B,所以B1C⊥平面A1BC1.又B1C?平
21、面AB1C,所以平面AB1C⊥平面A1BC1.
(2)如圖,設(shè)BC1交B1C于點E,連結(jié)DE,則DE是平面A1BC1與平面B1CD的交線.
因為A1B∥平面B1CD,所以A1B∥DE.
又E是BC1的中點,所以D為A1C1的中點.
即A1D∶DC1=1.
14. (2009·江蘇,14分)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E、F分別是A1B、A1C的中點,點D在B1C1上,A1D⊥B1C.求證:
(1)EF∥平面ABC;
(2)平面A1FD⊥平面BB1C1C.
證明:(1)因為E、F分別是A1B、A1C的中點,
所以EF∥BC,EF?平面ABC,BC?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2)因為三棱柱ABC-A1B1C1為直三棱柱,
所以BB1⊥平面A1B1C1,BB1⊥A1D,
又A1D⊥B1C,所以A1D⊥平面BB1C1C,
又A1D?平面A1FD,
所以平面A1FD⊥平面BB1C1C.
高考數(shù)學(xué)復(fù)習(xí)精品
高考數(shù)學(xué)復(fù)習(xí)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