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粵教版必修四學案:第四單元 第14課 孔孟兩章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語文粵教版必修四學案:第四單元 第14課 孔孟兩章 Word版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粵教版必修四學案:第四單元 第14課 孔孟兩章 Word版含答案(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精品資料 第14課 孔孟兩章 學習重點 1.識記“以為、是、國、家、或、走”等詞的古今詞義,掌握賓語前置句式的特點,背誦課文中相關的語段。2.正確理解孔子的“德政”和孟子的“仁政”思想及社會意義。 文本名句 1.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2.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3.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4.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5.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謹庠序之教,申
2、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殍而不知發(fā)。 文本導學 1.詞語理解 《季氏將伐顓臾》 (1)通假字 無乃爾是過與: (2)一詞多義 ①是 ②疾 ③止 ④見 ⑤過 (3)古今異義 ①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古義: 今義: ②是社稷之臣也 古義: 今義: ③有國有家者 古義: 今義: ④陳力就列 古義: 今義: (4)虛詞歸納 ①于 ②而 ③為 《寡人之于國也》 (1)通假字 ①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②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③涂有餓
3、殍而不知發(fā): (2)一詞多義 ①王 ②兵 ③勝 (3)古今異義 ①河內兇 古義: 今義: ②請以戰(zhàn)喻 古義: 今義: ③鄰國之民不加少 古義: 今義: ④或百步而后止 古義: 今義: ⑤是亦走也 古義: 今義: (4)虛詞歸納 ①于 ②以 ③之 2.詞類活用 《季氏將伐顓臾》 (1)必為之辭: (2)后世必為子孫憂: (3)既來之,則安之: (4)無乃爾是過與: 《寡人之于國也》 (1)王無罪歲: (2)填然鼓之: (3)樹之以桑:
4、 (4)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5)謹庠序之教: (6)然而不王者: (7)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3.特殊句式 《季氏將伐顓臾》 (1)是社稷之臣也: (2)冉有、季路見于孔子: (3)無乃爾是過與: 《寡人之于國也》 (1)未之有也: (2)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是亦走也: (4)直不百步耳: 4.語句翻譯 《季氏將伐顓臾》 (1)求!無乃爾是過與? 譯文: (2)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 譯文: (3)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
5、,則安之。 譯文: (4)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譯文: 《寡人之于國也》 (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譯文: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譯文: (3)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譯文: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 1.《季氏將伐顓臾》一文通過孔子和弟子________、______的對話,譴責了________的做法,鮮明地表達了“___
6、_____________”的觀點,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張及儒家修德行使“________”歸附的做法。 2.《寡人之于國也》記敘了孟子與梁惠王的一次對話,圍繞著“________”這一問題,孟子以“________”的比喻暗示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國家富強、百姓增多,而必須________、________,使百姓能夠發(fā)展生產(chǎn)、安居樂業(yè)、受到教化,這樣就可以“________”。這種養(yǎng)民、教民的思想是孟子的“________”思想的體現(xiàn)。 閱讀《季氏將伐顓臾》,回答問題: 1.孔子對“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他反對的理由
7、是什么? 答: 2.第三段中,冉有辯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圖推卸責任,孔子是怎樣含蓄地批駁的? 答: 3.請分析“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一句的雙重喻義是什么,孔子運用這一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答: 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孔子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句話的?作用是什么? 答: 閱讀《
8、寡人之于國也》,回答問題: 5.梁惠王為什么會有“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是怎樣回答這一問題的? 答: 6.這篇文章充分體現(xiàn)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 答: 運用比喻,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說得淺顯生動、富有文學情趣,于機智幽默之中,突出事物的本質。分析下列比喻句,說說運用比喻論證有什么作用。 比 喻 作 用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 “五十步笑百步?!?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兵器。 鏈接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
9、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者。晚年整理了《詩》、《書》、《禮》、《易》等古代文獻以及史書《春秋》,這些書被漢以后的讀書人尊為“經(jīng)”??鬃拥娜寮依碚撘沧鳛榉饨ㄋ枷氲恼y(tǒng),統(tǒng)治了中國兩千多年。在教育方面,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在品德方面,孔子主張“寬、恥、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 《論語》現(xiàn)存20篇,是孔子門人及后學編輯整理孔子言行以及孔門弟子言行的語錄體專集?!罢摗保xLún,擇也,選擇摘錄之意。宋儒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奉之為儒家經(jīng)典。 (2)孟子(約
10、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城)人。戰(zhàn)國時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并發(fā)展了這一學說,形成了貫穿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體系——孔孟之道。孟子被尊為儒家的二號圣人——“亞圣”。他在政治上提出以“民貴君輕”為中心的“仁政”主張,反對兼并戰(zhàn)爭,反對暴虐的統(tǒng)治。在哲學上提出“性善論”。 《孟子》中的文章富于雄辯,鼓動性強,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具有“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風格。孟子善于運用比喻和寓言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抽象的道理,使文章引人入勝,富有文采,因而《孟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2.背景展示 (1)《季氏將伐顓臾》選自《論語譯注
11、·季氏》。季氏,季孫氏,這里指季康子,名肥。他是魯國執(zhí)政大夫,魯哀公的權臣。顓臾,附屬于魯國的小國。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本文記錄的是孔子與其弟子冉有針對“季氏討伐顓臾”一事的談話。冉有閃爍其詞,觀點含糊;孔子辭色嚴厲,觀點鮮明,反對武力征伐、以力服人,主張禮治教化、以德服人。 (2)戰(zhàn)國中期,各國諸侯爭城奪地,角逐武力,蠶食鯨吞,征戰(zhàn)不斷;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熱,朝不保夕;社會混亂,禮制崩壞,世風傾頹,劇烈動蕩。權勢與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視為天道,攻伐凌侵被稱為合理,由大國以“力”統(tǒng)一天下的態(tài)勢已初步形成。魏國曾是強國,但在梁惠王統(tǒng)治期間,連遭強秦重創(chuàng),內憂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遷至
12、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賢”應邀來到魏國,梁惠王曾對他說:“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將何以利吾國?”然后迫不及待地討教救國治國之策。在此形勢下,孟子開始了他的道德設計?!豆讶酥趪病穬H是孟子在魏國期間與梁惠王的一次談話。文內文外 分析《季氏將伐顓臾》中孔子的論辯藝術 本文層層駁詰,脈絡分明。文章開頭當冉有、季路將季氏將伐顓臾之事告訴孔子時,孔子用推測的語氣表示責備。列出三條原因,表明對冉有的批評。接著,冉有、季路欲推卸責任,辯稱這主意是主公季孫氏出的,與己無關,孔子有點生氣了,當即予
13、以反駁。最后,當學生冉有、季路不得不說出伐顓臾之事是他們君臣共同策劃之時,孔子便再也忍不住訓斥他們,此種行為非君子所為,孔子十分憎恨這種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兩面派態(tài)度,聲色俱厲地責怪冉有“君子疾夫……”,并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批評冉有等的所作所為,最后告誡他們,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語氣從溫和委婉到聲色俱厲,表明了孔子做人的原則和邏輯思維的嚴密。 季氏將伐顓臾 類文品悟 孟母三遷新傳 “特大新聞!特大新聞!孟家又搬家了!”賣報紙的小販在大喊道。喲!孟子又搬家了。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孟母三次搬家的故事了吧!這回不知道孟家與誰為鄰了。 還記得孟母說過的一句話:“鄰,是無
14、法回避的,卻可有選擇的?!边@次孟母卻是因為學堂附近出現(xiàn)一大堆工廠,什么鋼鐵廠、石油加工廠的,環(huán)境受到了很嚴重的污染。孟母曾去申訴道:“與你為鄰,我們眾人深受污染其害,這土地幾里盡是烏煙,爾何不速速離去?”但一直沒有答復,孟母只得帶著孟子又一次搬家了。 孟母經(jīng)過自己再次深思考慮后,決定在廣州的摩天大樓的最高層落戶了。孟母想,我已經(jīng)在最高層了,不會有人打擾到孟子的學習。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風平浪靜,孟母發(fā)現(xiàn)孟子有些奇怪,出入西裝革履,穿金戴銀的。于是一探究竟,發(fā)現(xiàn)住在周圍的鄰居都為暴發(fā)戶,還聽到一次孟子與他們的對話?!懊献酉壬c你為鄰真是三生有幸,希望能借助一下你的聲譽來為我們的商品提升一下形象,至
15、于酬價方面,任你定奪?!奔渍f?!斑@個嘛!好說。只要你會做就可以了。”孟子的這一番話,嚇著孟母!嗚呼!她決不容忍自己的孩子如此的重勢利金錢。 這回,孟母帶著孟子遠離中國到國外去了。誰知到了美國定居后,孟母的希望又一次落空了。由于恐怖主義的存在,他們經(jīng)常受到恐嚇,甚至襲擊。孟子在此驚慌下,得了精神病。 孟母大哭道:“與他為鄰,傷我孩人格,與你為鄰,害我孩身體。到底是為何?難道找一個好的‘你’做鄰居都沒有嗎?為何要為難我們這些想要廉潔的人?為何要我們與那些世俗不堪的人為鄰?” 孟母的兩次搬家尋鄰的希望落空了,最后,孟母帶著孟子在精神病院里住下,他們的鄰居都是些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都是些風霜
16、高潔、不畏強暴的人,好像陶潛和李白也在里面吧。 我想他們應該找到了和找對了自己的鄰居。因為我總聽到孟母這樣說:“陶潛先生,與你為鄰,真好!看我們家的孟子又聰明了不少……” 微感言: 素材運用 點擊文本 孔子和孟子的仁愛思想博大精深,雖穿越千年的時空,但仍閃爍著璀璨的光芒,彪炳史冊,影響后世。他們的那一句句至理名言,振聾發(fā)聵,催人警醒。 運用示例 穿越歷史的時空,聆聽孔子關于立身處世的教誨?!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告誡我們誠信乃做人第一要務;“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告誡我們要擦亮雙眼明辨是非;“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告誡我們要懷有遠大抱負,勇于改過自勵
17、;“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告誡我們要虛懷若谷,謙遜待人。眺望茫茫人海,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愛思想,讓人與人之間感受到溫暖,讓社會世間充滿了祥和溫馨;“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讓人感悟到了做人的尊嚴;人生在世,先要獨善其身,更要兼濟天下,方可浩然立于天地之間。 提醒:完成作業(yè) 第四單元 第14課 答案精析 語言積累 1.《季氏將伐顓臾》 (1)通“歟”,句末語氣詞 (2)①代詞,此 判斷動詞 正確?、谠骱蕖〖膊?,毛病 快,迅速 強?、鄄蝗ァ∽柚?,使……止 只 ④謁見 看見 召見 通“現(xiàn)”,呈現(xiàn)?、葸^錯 責備 過分 (3)①古義:讓……擔任,讓…
18、…做。今義:認為。②古義:此,這,代詞。今義:表判斷。③古義:諸侯的封地叫“國”,卿大夫的封地叫“家”。今義:國,國家;家,家庭,人家。④古義:就,居,充任;列,職位。今義:到隊列里去。 (4)①介詞,引出對象 介詞,對 介詞,從 介詞,在 ②卻,表轉折 又,表并列 地,表修飾?、踳éi,語氣助詞,呢 介詞,被 wèi,介詞,在……的時候 《寡人之于國也》 (1)①通“毋”,不要?、谕ā鞍摺保^發(fā)花白?、弁ā巴尽?,道路 (2)①動詞,統(tǒng)一天下 名詞,君王 ②兵器 軍隊 士兵?、郾M 承受 勝利 超過 優(yōu)美的 (3)①古義:黃河。今義:泛指一切河流。②古義:請允許我
19、。今義:敬辭,用于希望對方做某事。③古義:副詞,更加、更。今義:動詞,增加。④古義:代詞,有的人。今義:副詞,或許。⑤古義:特指“逃跑”。今義:行走,走路。 (4)①介詞,比 介詞,對 介詞,在?、诮樵~,用 介詞,憑借 介詞,按照 介詞,用 ③調整音節(jié),起提頓作用的襯詞 助詞,的 助詞,的 代詞,代百姓 2.《季氏將伐顓臾》 (1)名詞用作動詞,找借口 (2)形容詞用作名詞,憂患的事物 (3)動詞的使動用法,使……來,使……安定 (4)名詞用作動詞,責備 《寡人之于國也》 (1)名詞用作動詞,歸罪,歸咎 (2)名詞用作動詞,擊鼓 (3)名詞用作動詞,栽種 (4)名詞用作動詞,穿 (
20、5)形容詞用作動詞,認真從事 (6)名詞用作動詞,統(tǒng)一天下。讀wànɡ (7)均為動詞用作名詞,活著的人,死了的人 3.《季氏將伐顓臾》 (1)判斷句 (2)介賓短語后置句 (3)賓語前置句,“爾是過”即“過爾”(責備你),“是”賓語前置的標志 《寡人之于國也》 (1)賓語前置句,應為“未有之也” (2)介賓短語后置句 (3)判斷句,“……也”表判斷 (4)固定句式,“直……耳”,相當于“只是……罷了” 4.《季氏將伐顓臾》 (1)冉有!恐怕該責備你吧! (2)如今顓臾城郭堅固而且又接近季孫氏的封地?,F(xiàn)在不奪取,后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患。 (3)依照這個道理,所以遠
21、方的人不歸服,就加強(禮樂等)文教和(施行)德政以吸引遠方的人前來(歸順)。把他們吸引來以后,就要使他們安定下來。 (4)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在魯國內部啊。 《寡人之于國也》 (1)鄰國的百姓并沒有因此更加少,我的百姓并沒有因此更加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2)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來,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來。拿逃跑了五十步的行為,取笑跑了一百步的行為,那么怎樣呢? (3)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用孝悌的道理反復教導學生,那么,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也就不會身上背著、頭上頂著東西在路上(干活)了。 (4)七十歲的人穿綢吃肉,百姓不挨餓不受凍,這樣卻不能統(tǒng)一天下,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22、整體把握 1.冉有 季路 季康子討伐顓臾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遠人 2.民不加多 五十步笑百步 施仁政 行王道 王天下 民本 重點突破 1.從“無乃爾是過與”一句可以看出孔子對“季氏將伐顓臾”這件事是持反對態(tài)度的,特別是“過”字確切而又傳神地表達出了孔子對“季氏將伐顓臾”的強烈不滿,同時也是對作為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未加勸阻、嚴重失職的極大反感。 孔子明確指出了不應攻打顓臾的理由:①顓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②顓臾是魯國附庸國,不必伐;③顓臾是社稷之臣,不當伐。 2.(1)列名言。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應在其位謀其政,據(jù)理力爭勸季氏改邪歸正
23、,否則就應離去,不可一味茍同。(2)用比喻。運用比喻闡釋深刻道理?!盎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形象生動,寓意明確。 3.在這個比喻句中,孔子第一是把季氏比作虎兕,把顓臾比作龜玉。季氏攻伐顓臾,就好比虎兕從籠子里跑出來傷人;如果顓臾在魯國境內被季氏攻滅,就好比龜玉在匣子里被毀壞。其二是把作為季氏家臣的冉有和季路比作虎兕的看管人和龜玉的保管人。出現(xiàn)“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的情況,其過錯既不在于“虎兕”和“龜玉”,也不在于“柙”和“櫝”,而在于它們的看管人和保管人。 孔子運用這個比喻,有力地揭示了季氏的貪暴及其伐顓臾的非正義性,同時也是對自己學生的嚴肅批評。 4.孔子說這句話是針對冉有的
24、“今夫顓臾,固而近于費。今不取,后世必為子孫憂”這一觀點的。 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直接地批評了冉有這種口是心非的偽君子態(tài)度,同時這句話也為下文孔子提出自己的治國主張做了鋪墊。 5.梁惠王自認為對于國家比鄰國國君盡心,政策比鄰國好,鄰國之民應該主動投奔歸順他,但他的目的并沒有達到,鄰國的國民并沒有減少,自己的國民也沒有增多。 孟子以戰(zhàn)爭作喻,啟發(fā)對方思考。他以“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謂“盡心”于國其實與鄰國之政相差無幾,本質上是一樣的。而要從根本上使國民增加,必須實行仁政,行王道。 6.(1)結構嚴謹。孟子的文章從表面看,鋪張揚厲,似乎散漫無紀,實則段落分明,層
25、次井然,而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分割。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對每一部分的內容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體現(xiàn)了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把全文各部分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運用比喻說理,文字顯得從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所謂“盡心于國”不比鄰國之政好多少。 (3)氣勢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xiàn)在語言上是使用整齊的排偶句式。如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暢談“使民加多”的三種措施和四種主張時,全用排偶,音調鏗鏘,氣勢充沛。 美點賞析 比 喻 作 用 “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 “虎兕出于柙”比喻季康子對顓臾動武,“龜玉毀于櫝中”比喻顓臾將遭遇滅頂之災,形勢危急,處境險惡。 “五十步笑百步?!? 揭穿梁惠王“移民移粟”的“盡心”措施同別的國君一樣不愛人民,只是程度不同而無本質的區(qū)別。 “刺人而殺之”,歸罪于兵器。 批評了治理不好國家而為推卸責任找借口的做法,既形象生動,又一針見血。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