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課件】第四章社會化

上傳人:沈*** 文檔編號:43771354 上傳時間:2021-12-04 格式:DOC 頁數(shù):20 大?。?7.50K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社會課件】第四章社會化_第1頁
第1頁 / 共20頁
【社會課件】第四章社會化_第2頁
第2頁 / 共20頁
【社會課件】第四章社會化_第3頁
第3頁 / 共20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社會課件】第四章社會化》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社會課件】第四章社會化(2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第四章 社會化 在西方社會心理學中,早就有人提出存在兩種不同研究傾向的社會心理學,即心理學家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家的社會心理學,這種提法緣起于不同學科間存在的某些研究對象的一致性。其中,社會化就屬于“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共同研究的課題。不同的是,由于研究者知識背景和研究角度的差異,社會學者多傾向于進行經(jīng)驗的分析,而心理學者多傾向于采用實證的方法。 第一節(jié) 社會化概述 一、 社會化定義 對于社會化(socialization)的含義,心理學家們曾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界定。 西方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E.Fromm)把社會化定義為:“社會化誘導

2、社會成員去做那些要想使社會正常延續(xù)就必須做的事”,是“使社會和文化得到延續(xù)的手段”。 弗洛姆著,《精神分析個性學及其在理解文化中的應用》,見薩金特、史密斯主編:《文化與個性》,1-10頁,1949。 賴茲蒙(L.S.Wrightsman)指出“沒有任何一個兒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狀態(tài)中成長起來的。從嬰兒出生的時候起,他就是受著各式各樣的人物和事件所包圍,而這些人和事是會塑造他對世界的認知的。個體意識到它所屬的社會的各種價值并把它們都吸收進去的過程,一般就稱為社會化?!?Wrightsman,Social Psychology,(2ed,ed)Monterey Brooks/cole publish

3、ing Company,1977,P450. 前蘇聯(lián)社會心理學家安德列耶娃(Г.М.Андреева)認為,社會化是一個兩方面的過程,一方面是個體通過加入社會環(huán)境、社會關系系統(tǒng)途徑掌握社會經(jīng)驗的過程,另一方面是個體對社會關系系統(tǒng)的積極再現(xiàn)的過程。 [蘇]安德列耶娃著,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譯,《社會心理學》,32頁,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對此,我國社會心理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認為,社會化是人在主客觀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個性的過程,是人們能動地參與社會生活中,吸收社會價值文化和發(fā)展、豐富自己個性的過程。還有一些社會心理學者從兩種不同的角度對社會化進行了討論。沈德燦等從個體

4、發(fā)展的角度指出,社會化是自然人變成社會人的過程。而時蓉華等從社會文化傳承角度來看社會化,把社會化看成是“文化的繼承”,是使社會發(fā)揮維持與繼承的作用。陳元暉所提出的“濡化”(onculturation)即社會化的觀點也是從這一角度出發(fā)的。 從上述觀點中可以看出:第一,社會化是個體學習技能、知識、價值、動機以及在社會群體中應該扮演的角色的過程,它使個體知道社會或群體對他有哪些期待,規(guī)定了哪些行為規(guī)范;第二,社會化是使個體逐步具備實現(xiàn)這些期待的條件,自覺地以社會或群體的行為規(guī)范來指導和約束自己的行為,讓自然人變?yōu)橐粋€社會人;第三,社會化是使社會和文化得以繼承的手段。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把社會化定義

5、為:社會化是個體通過與社會的交互作用,適應并吸收社會文化,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 二、社會化的內容 社會化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主要包括道德社會化、政治社會化、法律社會化和性別角色社會化等。 (一)道德社會化 道德是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將特定社會所肯定的道德規(guī)范逐漸內化的過程就是道德社會化(moral socialization)。 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社會化的主要途徑是“家教”和“尚賢”。在傳統(tǒng)社會中,家教既為個人一生的道德社會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又貫穿了道德社會化的整個過程中。其內容主要是:以“孝”為核心;尚勤儉,戒奢侈;尚謙遜,

6、戒浮躁。家教從小就開始實施,注重習慣的培養(yǎng),利用親子關系加深道德情感,始于家庭,移于社會。尚賢是中國古代社會從春秋時期就開始倡導和實施的一項整治措施,是指國家提倡尊重賢人,推舉、選拔、任用賢人,實行賢人治國, 它對中國傳統(tǒng)道德社會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它對于明確社會成員的角色及其相應的權利義務和道德要求,利用社會輿論和獎懲措施實現(xiàn)社會尊師重教等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社會化,我國社會心理學者作了諸多的研究,如章志光等人通過實驗研究,提出了“品德形成三維結構”的設想,還有許多學者對于當代中國人或當代中國青少年的道德觀念及道德判斷等問題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 在國外,關于對道德社會化的研

7、究,皮亞杰(J.Piaget)、科爾伯格(L.Kohlberg)可以說是集大成者,有關理論在后面將詳細論述??偟恼f來,國外學者提出了道德社會化發(fā)展的六種模式: 1.“建立理論基礎”模式。該模式的目標是使教師理解教學的道德基礎,認識到自己擔負著向學生傳授價值標準的責任,知道什么是道德標準,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道德問題。 2.“思考”模式。該模式強調關心和體貼他人,注重讓學生學會如何了解他人的需要,而不強調當這些需要之間有矛盾時如何進行權衡。 3.明確價值標準。該模式認為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解決道德問題,而是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價值準則是什么。 4.價值分析模式。該模式幫助學生

8、了解如何系統(tǒng)地、漸進地在道德問題上做出決定,其中包括如何解釋特殊事件、一般事件和認清在一定情況下發(fā)生的事件之間的區(qū)別。 5.社會行動模式。該模式強調不僅要重視對兒童的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把道德理想付諸實踐。 6.認識的道德發(fā)展模式。該模式注重作出道德判斷的問題,它的主要目的是不僅要教會學生處理有關道德問題的信息,而且要促使學生提高自己作出道德判斷的水平。 西方社會心理學中有關道德社會化的理論研究很多,其中最廣為人所接受的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并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科爾伯格進一步發(fā)展的認知發(fā)展理論,這在后面將詳細論述。 (二)政治社會化 政治社會化(political social

9、ization)是個體逐步接受與獲取被現(xiàn)有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實行的政治行為取向與行為模式的發(fā)展過程,或者說,是個體的政治態(tài)度和政治信念形成的過程。政治社會化是使自然人變成政治人的過程,其目的是將個人培養(yǎng)和訓練成為遵守政府規(guī)定,服從國家法律,行使正當權力,承擔應盡的義務,促進政治穩(wěn)定的合格公民。 政治社會化是一般社會化的核心。任何一個社會或政府都非常關注其成員政治社會化的程度,這關系到該社會或政府的穩(wěn)定、鞏固與發(fā)展。因此,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均對此十分關注,其中心理學家比較注重人的政治意識形成的心理過程,人的發(fā)展與政治行為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等。 國家意識或愛國情操的培養(yǎng)是公民的政治態(tài)度與政治

10、意識發(fā)展的重要部分。心理學家赫斯與托尼(Hess&Torney)曾對1.2萬個美國小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的國家意識依三個連續(xù)階段逐漸發(fā)展。 1.國家象征期。早期兒童以國旗、國歌或國家領袖為具體的國家象征。升國旗、唱國歌與懸掛領袖肖像是培養(yǎng)兒童國家意識的途徑。 2.抽象國家觀念期。中期兒童以有關國家、政治群體的抽象觀念作為愛國的根據(jù)。兒童通過他們自己或家庭所享有的公民權利、履行的社會責任、參加的各種社會活動來培養(yǎng)國家意識。 3.國際組織系統(tǒng)期。隨著年齡增長,兒童逐漸知道世界由許多國家所組成,他們所在的國家是國際關系中的一員。其愛國觀念擴展到自己所在國家在國際上所承擔的職責中,不再局限

11、于自己所在的國家了。 在我國,王胡瑞(1988)曾作過關于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對政治態(tài)度、政治興趣及對政治權威人物的印象的調查,并用兩難故事對他們的政治觀念發(fā)展水平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不同集體成員的政治社會化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政治觀念的發(fā)展上,政治觀念的發(fā)展受集體價值準則的直接調節(jié);政治社會化水平和年級有密切的聯(lián)系,它隨年級的上升逐漸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政治社會化水平不受性別的影響。 當然,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并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個體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會通過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整合社會的各種政治觀點,接受社會的政治改造,同時反作用于社會政治,這也是政治社會的實質所在。 (三)法律社會化

12、 法律社會化(legal socialization)是關于法律信仰的形成、法律準則規(guī)范的內部化及法律遵從行為等方面問題的社會化過程。 關于法律社會化的研究最初是在政治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的研究領域里進行的。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法律社會化的研究才逐漸從這兩個領域里分化出來。對法律社會化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要首推美國心理學家塔普(J.Tapp),他最先提出了“法律社會化”這一術語,從70年代初期開始,他采用提出一組關于規(guī)則本質(the nature of rules)的開放式問題,對兒童和青少年的法律推力發(fā)展作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法律社會化發(fā)展的三階段結論 : 1.先習俗(preco

13、nventional)階段。這個階段關鍵在于服從,其特征為:法律防止具體的身體傷害并被視作限制行動的要求;遵從避免懲罰的原則,權力被看作最終的指針,法律被視為一成不變的。 2.習俗(conventional)階段。這個階段關鍵在于維持規(guī)則,其特征為:法律限制壞的,保護弱者,維持社會秩序;規(guī)則被視為促進社會秩序的整體系統(tǒng),是行動的指南;與法律制定者所想吻合的就是好的行為,法律只是在極端情況下才會被打破。 3.后習俗(post-conventional)階段。這個階段關鍵在于制造規(guī)則,其特征為:人們被看作是自我調節(jié)和管理的,法律不同于道德原則,法律的功能是達到社會福利的理性目的,服從是基于理性

14、決定,并達到功利目的,行動由正義感引導,法律可以因為使用目的或不公正而被改變。 繼塔普之后,荷根(R.Hogan)也根據(jù)自己的研究得出了與塔普相似的結論,認為法律社會化包括了對規(guī)則的遵從(attunement to rule),對社會期望的敏感和他人生活的關心(sensitivity to social expectations and concern for the well-being of others) ,觀念的成熟(ideological maturity)。 國內學者關于法律社會化方面的研究較少,較典型的是李偉民在1985至1986年所做的研究。他應用自編的關于法律的態(tài)度量表及

15、關于法律的兩難問卷這兩種手段,考察了自小學到大學的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法律觀念的發(fā)展,得出了和塔普相類似的發(fā)展模型。 樂國安主編,《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進展》,45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此外還有張積家等人在90年代所做的青少年法律社會化問題的研究。他們將青少年法律意識的發(fā)展大體上分為兩個階段:道德——情感定向階段;法律——理智定向階段。 (四)性別角色社會化 社會角色是指社會群體對處于某一特定地位上的個人所規(guī)定的一套行為模式。眾所周知,男女兩性的差異不僅表現(xiàn)為不同的生理特征,而且還表現(xiàn)為不同的社會特征。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中,人們對不同性別的人有著不同的角色期待,而個人

16、學習自己所屬文化所規(guī)定的性別角色的過程即為性別角色的社會化(gender socialization)。 對于性別角色及其差異,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的理論核心是無意識和本能過程,或者說是由于男女兩性所具有的不同生理解剖結構而決定的心理成熟過程。他認為“女性的人格發(fā)展只是男性人格發(fā)展的一種不成熟的變種?!睂Υ?,文化人類學家米德(M.Mead)提出了質疑,認為性別角色社會化基本是隨文化而異的。20世紀30年代米德對新幾內亞的三個部落進行觀察,寫成了《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一書。她發(fā)現(xiàn)在叫阿拉佩什的部落中,男女都有一種一般人看來是屬于女性特征的個性,他們性格溫和,待人熱情,強烈反對侵犯、競爭和

17、占有欲,男女都照看孩子。與此相反,鄰近的一個叫蒙杜古莫的部落是一個有吃人肉習性的部落,部落里的男女兇暴,并富有攻擊性,女人們很少表現(xiàn)出母親的特征,她們害怕懷孕,不喜歡帶孩子。第三個部落是德昌布利部落。與前兩個部落不同,這個部落里的男女性別角色差異明顯,但與通常的性別角色行為截然相反。女人專橫跋扈,不戴飾物,精力旺盛,是家庭經(jīng)濟的主要支柱;男人卻喜愛藝術,喜歡饒舌,富于情感,并照顧孩子。由此米德指出“兩性人格的許多方面極少與性的差異本身有關,就像社會在一定時期內所規(guī)定的男女的服飾、舉止等與生理性別無關一樣”。性別角色特征不是天生注定的,而是通過各種文化中的性別行為模式的學習、模仿和認同后形成的。

18、 總的說來,文化人類學家一般是用功能主義的觀點來解釋性別角色社會化,他們認為,性別角色的社會化是為了保持某種特定的生活方式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學家們提出以“能動性”和“合群性”來解釋性別角色社會化。認為“能動性”和“合群性”這兩種基本形式能代表所有的生存形態(tài)。“能動性”將有機體描述為一個在自我保護、自作主張和自我擴張中表現(xiàn)自己的個體?!昂先盒浴眲t指在與更大的集團關系中,在與別人的合作產(chǎn)生的感情中表現(xiàn)自己的單個有機體?!昂先盒浴笔桥缘奶卣?,“能動性”則成了男性的特征。性別角色的分化就是迫使男孩子培養(yǎng)能動性品質,鼓勵女孩子培養(yǎng)合群性品質。當然這種角色分化不是水火不容的,一個全面發(fā)展、成熟的個性將

19、同時具備這兩方面的品質。 以行為主義為基礎的“性別定型說”(sex typing theory)和以發(fā)生認識論為基礎的“自我歸類說”(self categorizational theory)則認為,對男女兩性的差異對待以及個體本身對符合自己的性別角色模式的歸類認同是性別角色社會化的關鍵所在。有趣的是,一項綜合資料顯示,嘗試以無性別化的方式養(yǎng)育子女并沒有降低他們在行為與態(tài)度方面的性別類型特征。為此,哈里斯(JHarris)提出的群體社會化理論(group socialization)認為,自我歸類成為兩個二分群體使得男女兩性在生物學上的差異進一步擴大,男孩與女孩發(fā)展了對比的群體基本框架與對比

20、的同輩文化,性別分隔群體在性別角色社會化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80年代以來,我國的心理學者余維真對中小學生關于人格特質、職業(yè)及家務的性別定見知識及性別角色的靈活性進行研究,指出每個人從出生之日起便被社會上已有的種種性別定見(sex-stereotypes)所包圍、塑造。此外,張德以及薛群慧等人對性別角色也進行了相關研究。 樂國安主編,《中國社會心理學研究進展》,46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三、生命歷程中的社會化 個體的社會化并不會在某個特定的年齡結束,它在人的整個一生中都在進行,是一個持續(xù)終生的過程。在豐富的社會生活中,生命展現(xiàn)為一個不斷變化的系列。根據(jù)人的發(fā)展

21、周期以及各個發(fā)展階段的特點,可把這一歷程分為兒童期、青春期與青年期和成年期。 (一)兒童期的社會化 兒童期的社會化也被學者們稱為基本社會化,是指個體在兒童期學習生活知識、語言,培養(yǎng)其他認識能力、掌握行為規(guī)范,建立感情聯(lián)系,確立道德及價值判斷標準的過程。 個體的社會化從出生就已經(jīng)開始了。新生的嬰兒生理機能(特別是高級神經(jīng)系統(tǒng)組織)很不完備,心理活動處于萌芽階段,但在最初幾個月里父母對他基本生物需要的滿足已經(jīng)響應了嬰兒的情感需求。大約三個月左右,嬰兒就能辨認出人的面貌,此階段他必須開始發(fā)出和接受強烈的情感信息,到12-18個月時,兒童對外部世界產(chǎn)生興趣、開始注意了。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和對符號的理

22、解,兒童的自我概念開始逐步發(fā)展,從這時候起的社會化過程對個體意義重大。3-6歲期間,兒童開始形成最初的人格傾向,這一時期的兒童心理活動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抽象概括能力還比較差。而到了學齡初期,兒童社會化發(fā)生了質的轉變,學校使兒童的身心得到了家庭之外的集體鍛煉,兒童社會化有更強的目的性和系統(tǒng)性,兒童的心理向更加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 (二)青春期與青年期的社會化 大量青少年期的社會化是以預期社會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的形式出現(xiàn)的,預期社會化是為未來角色及未來的社會生活做準備的社會學習過程。盡管預期社會化跨越了整個生命周期,但“預演”未來的成人角色在青少年身

23、上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美]戴維波普諾著,李強譯:《.社會學》(第十版),163-164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 青春期是一個敏感期,處于該階段的個體在身體與思想方面都會發(fā)生戲劇般地變化,同時他們的社會地位和角色等也會有新的變化,個體需要努力地學習以適應這些變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這個時期的個體不僅受到家庭的影響,更多的影響是來自于學校與同輩群體。與兒童期相比,個體的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同時個體也能在更大程度上采納別人的意見,逐漸學會自覺地評價自己的人格,其自我意識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但是個體的世界觀依然是高度可變的,他們常常過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容易在唯我主義和自卑

24、之間徘徊。 盡管青年期屬于青春期與成人期之間一個不明朗的時期,但此階段的個體生理上已經(jīng)成熟,世界觀初步形成,人格發(fā)展也接近定型,各方面的知識技能也日趨完善,個體生活的范圍更加擴大。不過有研究表明,現(xiàn)代社會的青年期個體越來越推遲了在心理上與經(jīng)濟上獨立的時間。 (三)成年期的社會化 進入成年期以后,所謂的初級社會化(primary socialization)同上 ——在一個人的早期階段為各種承認生活角色所作的基本準備(包括基本社會化和預期社會化)——已經(jīng)完成,個體的自我已經(jīng)發(fā)展起來,但是個體的人格依然在成長變化。社會生活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個體將隨環(huán)境和自身狀況的變化繼續(xù)學習社會知識、價值

25、觀念與行為規(guī)范,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擔新的責任、義務和角色,以適應這些新的挑戰(zhàn)。這一過程我們稱之為繼續(xù)社會化或發(fā)展社會化。 在這個過程中,個體不斷地選擇、學習與嘗試各種社會角色,對現(xiàn)行角色進行重新定義與再創(chuàng)造,其生活與事業(yè)將趨于穩(wěn)定,心理上也更加成熟。而到了成人晚期、老年期,個體必須調整自己,以面對聲望的降低、身體的衰老以及死亡等。這一時期,個體將不斷調適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再完善自己的人格、適應新的社會角色,并力求達到一個平和的心境,正確地面對自己的過去和將來,度過生命的維持期。 (四)再社會化 盡管社會化在整個生命周期都在進行,但我們所形成的人格大部分是建立在初級社會化過程中所習得的

26、未發(fā)生變化的價值觀基礎上,建立在當時確立的自我認同上。但是在某些情況下,青少年和成人經(jīng)歷著一種特殊的社會化形式——再社會化(resocialization)。它是個體的生活環(huán)境或所擔任的社會角色發(fā)生急劇變化是,為了適應這種新的情況,個體有意將舊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等作重大的調整甚至忘記,接受新的價值觀與行為。 一般來講,再社會化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基本形式:一是強制性的,發(fā)生在全面控制機構(total institutions)中:即為了基本改造一個人的人格、價值觀與自我認同,把一個人一天24小時都置于管理人員的完全控制之下的地方 ,如監(jiān)獄中對罪犯的全面改造;二是非強制性的,是個體為適應社會文化

27、與生活方式的急劇變遷而主動進行的,如新兵入伍、移民國外等等。 四、社會化的方式 社會化的方式可以分為有意識與無意識兩種。有意識的社會化是指成年人為使兒童或青年接受某些規(guī)范與價值,依照預定的計劃,采取適宜的步驟,直接教導他們。這種有意識安排的方式,通常是家長和老師分別在家庭、學校中來實現(xiàn)。而無意識的社會化是指在自然的人際互動中進行的社會化,即父母、教師以及社會文化環(huán)境等對兒童或青少年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普遍存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每時每刻都在發(fā)生,它對于兒童或青少年的社會化來說是必不可少的。關于社會化的方式,我們可以借用社會交互作用中的三種主要機制來說明。 (一)獎勵與懲罰 對

28、于人類的學習過程,心理學家桑代克(E.L.Thorndike和斯金納(B.F.Skinner)都分別提出了效果律和強化理論來進行解釋。桑代克認為,當某一刺激所應起的反映得到滿足時,則這種感應聯(lián)結便由此加強。如果今后遇到類似的情景,容易再次出現(xiàn)這種反應。反之,如果遇到的是阻撓,那么這種聯(lián)結就會減弱,以后遇到相似的情境,便不容易再次出現(xiàn)或中止這種反應。斯金納也認為,無論人的反應還是動物的反應,如果給予正面的強化,即某反應產(chǎn)生后給以獎勵,則這種反應就會加強或多次出現(xiàn);如果給以反面的強化,既反應產(chǎn)生后給以懲罰,則這種反應就會大大減弱以至停止反應。 在社會化過程中,教師、家長確實是經(jīng)常用獎勵(正面強化

29、)來肯定兒童和青少年的某些行為表現(xiàn),而用懲罰(負面強化)來否定兒童和青少年的另一些行為表現(xiàn)的。例如:當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了進步以后,得到老師、家長和同學的重視和贊賞,則以后孩子會更加努力,希望能不斷得到肯定。相反如果孩子學習不努力,成績下降,老師和家長就會對之加以斥責,那么孩子貪玩的行為就會受到限制和約束。 當然,除了有外在環(huán)境施加的獎勵和懲罰,還有來自于社會化對象自身的內部的獎勵和懲罰,也叫自我獎勵和懲罰。這是個體根據(jù)在某項活動中是否達到了自定的標準而自己給自己的獎勵或懲罰。這同樣是社會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上述例子中的兒童,當學習成績達到了自己預定的目標時,孩子可能會給自己買一把心儀已久

30、的口琴,當作對自己的獎勵;而當學習成績下降,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時,他可能會縮短自己下一階段的玩耍時間來作為一種懲罰,給自己施加壓力,以求得改善和進步。一般而言,自我的獎勵和懲罰機制會成為一種自我監(jiān)督機制,對個體的成長和進步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模仿 模仿是依據(jù)模式的示范,而產(chǎn)生具體的行為反應。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GTarde) 提出社會模仿論,認為社會的過程不外有兩方面,即個人創(chuàng)造與個人通話。前者為發(fā)明,后者為模仿。塔爾德認為,社會就是善于相互模仿的一群人組成的。而班杜拉(A.Bandura)把模仿視為人類彼此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方式,認為它是個體行為社會化的基本歷程之一。對于模仿作

31、用的大小我們暫且不談,但是模仿在社會生活中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們總是在刻意地模仿大人來說話、穿著打扮或行動。當然,被模仿人和模仿人的特點以及模仿的模式等因素會影響到模仿行為的發(fā)生和效果(這在后面的章節(jié)將會詳細論述)。 (三)認同 認同和模仿較為相似,但是認同還包含了對于實在或象征對象的一種“視為一體”的感覺,它不受時間的限制。一般來說,認同是為了補償心理上的不足。在生長過程中,個體發(fā)現(xiàn)自己在人格方面有某些欠缺,就會把他周圍或自己虛擬出來的人物形象作為自己的崇拜對象,在行為和思想上去模仿和趨近,并將這個人的人格特點加以吸收,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可以看

32、出,認同是將自己與另一個人或群體在感情上融為一體,它是人們社會交往活動中一種重要的心理歷程。個人憑借這種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上的其他人發(fā)生相互感應而享有更多的經(jīng)驗,同時也借此分享了電影、電視、廣播和偉人故事中英雄的情節(jié)和動人的場面。事實上,認同是一個擴展自我范圍的歷程,由于這種歷程,我們可以在心理上將身外的人物看成自我的一部分。 第二節(jié) 社會化的因素 長期以來,是人類的天生本性還是后天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對于個體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的爭論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盡管這場爭論至今尚無定論,但是人們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支配和影響個體行為發(fā)展的因素很多,而生物遺傳因素以及社會文化環(huán)境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社會

33、心理學就是從個人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來研究個體行為發(fā)展的。 一、遺傳因素 社會化為人類所獨有,動物是談不上什么社會化的。為什么人能社會化,而動物卻不能呢?這是因為人類有社會化的基礎,其中生物遺傳是我們能成為社會人的基本前提。 遺傳是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經(jīng)過受精作用傳遞給子女的一種生理變化的過程。它對個體的發(fā)展決定了以下三件事,即:①基本特征。在生理方面,遺傳決定個體的身高、體型、膚色、血型等;在心理方面,遺傳的決定作用不如生理那樣明顯,但一般認為個人的智力、知覺、動作等行為特征均與遺傳有密切關系。人格中也具有伴隨個體終生的遺傳部分,有研究表明成人人格特征大約有40%-50%的差異可歸

34、結于共享基因。②男女性別。③是單胎還是復胎。 具備人的遺傳素質、人的生理結構,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尤其是人腦,這是人之成其為人的一個基本條件。沒有這些因素,無論什么環(huán)境也不能培養(yǎng)出一個真正的社會人、文化人??死?W.N.Kellogg)夫婦在三十年代使一只七個半月的黑猩猩同他們九個月的兒子生活在一起。使兩者生活學習環(huán)境完全相同,同樣穿衣、喂食,同樣練習站立、行走、開門、用杯、用匙、坐便盆,并給以同樣的關心和愛護。歷時八個月,當孩子一歲半已經(jīng)學會說20多個單詞的時候,黑猩猩只能聽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開門等70多個動作,卻說不出話來。60年代加德納(R.A.Gardner)夫婦教一歲黑猩猩學習美

35、國啞人所用手勢語,三年學會85個手勢符號,然而始終未能學會像人那樣用連貫的手勢表示完整的意思。黑猩猩始終未能學會使用人類抽象語言符號的事實表明,無論什么樣的環(huán)境教育也不能超出種族遺傳所提供的范圍之外。而且,同樣是人的孩子,具有人的遺傳素質,除去同卵雙生兒之外,人們之間的遺傳素質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對個體今后的行為發(fā)展同樣是有影響的。 盡管很少有科學家認為人類的行為完全由遺傳基因單獨決定,但是許多社會生物學家卻堅信,大量的人類行為是有機體的后果,人類基因包含了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就是一種程式,規(guī)定了人類的社會行為。 相對于動物而言,人類有較強的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語言能力,這些因素使人類文

36、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成為可能。而且人類還有較長的依賴生活期,這是人能夠接受廣泛而深入的社會化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個體與他人和社會總體建立終生的社會和情感聯(lián)系的重要時期。 毋庸置疑,遺傳因素是人社會化的潛在基礎和自然前提。從生物學的意義上講,正是由于有一種由上代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類從事社會活動的特殊遺傳素質,才為人的社會化奠定了生物學上的基礎。但是,只有這種生物學的基礎,人是不能完成社會化的。 據(jù)科學記載,到20世紀50年代末,已知有30個小孩由熊、豹、狼等野獸在野地哺育長大,其行為與野獸相近,用四肢走路,不會說話,食生肉,用舌頭舔飲生水,他們中有的重返社會生活時已難適應。如1920年印度的辛格

37、博士在狼窩里發(fā)現(xiàn)同狼崽在一起的兩個小女孩。一個約8歲,一個約2歲。領回之后,小的孩子很快死去,大的起名叫卡瑪拉。卡瑪拉用四肢走路,用雙手和雙膝著地休息,她只吃放在地板上的肉,舔食流質的食物。她白天蹲在角落里面朝墻壁睡覺,夜里活動并定時嚎叫。她怕光、怕火、也怕水,拒絕洗澡,即使天氣寒冷,她也把加在她身上的衣服、毛毯撕掉??ì斃?jīng)過孤兒院近十年的教養(yǎng)才學會用手拿東西吃,用杯子喝水,直到17歲死去那年其智力才相當于4歲兒童的水平。美國學者戴維斯對一個與社會隔離的名叫安娜的孩子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安娜在嬰兒期一切正常,但是當她被禁錮5年,沒有接觸任何的社會文化信息后,即使再對她進行各種訓練,她的進步很緩慢,

38、心理和智能的發(fā)展仍然不能達到正常的水平。由此可見,環(huán)境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個體發(fā)展的早期。如果僅僅具備了人的遺傳素質,沒有適當?shù)纳鐣l件,個人的社會化將無法實現(xiàn)。 二、社會環(huán)境因素 國內外的很多研究都不同程度地說明了遺傳因素對行為的作用,然而即使是遺傳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生子間也存在行為差異,可見文化及環(huán)境因素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也是不容質疑的事實。近現(xiàn)代以來,無數(shù)人類學家、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的研究都證明了社會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對個人成長的不可或缺性。 (一)社會文化 1.文化的定義 文化(Culture)這個概念從拉丁文Cultus而來,后由Cult

39、us產(chǎn)生出Cultura一詞。Cultura便是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文化一詞的起源。因此,在西方對文化的解釋最早是從人類學開始的,后來,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也有解釋。在人類學界,對文化最早的定義,是十九世紀末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B.Tylor)所作的。他說:“文化或文明,從一般民族學的意義上看,是一個復合的整體,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社會成員的每一分子所獲得的一切技能和習性?!痹谔├罩?,文化人類學家林頓(B.Linton)在1936年《文化人類學入門》一書中把文化概括為“社會的全部生活方式”,還指出“一種文化是習得的行為和各種行為結果的綜合體,構成文化的各種要素是為一定社會成員

40、所共有的。”林頓認為文化既是行為模式,又通過行為結果表現(xiàn)在文化遺產(chǎn)中。而英國的文化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K.Malinowski)在《科學的文化》中認為,文化是完整的全部,其中包括具體物(使用的器皿和生活消費品)和無形的思想(信仰、習慣、制度等)。本尼迪克特(R.E.Benedict)在《文化的類型》中則直接把文化規(guī)定為“類型”,他認為一個文化正如一個人一樣,是一種思想與行為都一致的類型或整體。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文化人類學把文化規(guī)定為人類行為的一種模式,一個思想與行為相一致的完整的綜合體。而在社會心理學中,我們所說的文化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不僅包括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精神財

41、富,而且包括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風俗、習慣、傳統(tǒng)及生產(chǎn)力水平等,它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凝聚起來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的總體。 各個社會的文化是社會整體性的產(chǎn)物。其特點是: (1)文化具有普遍性和共享性,它一經(jīng)產(chǎn)生就陶冶每一個社會成員,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社會環(huán)境背后一種深層的力量,深刻地影響著該文化模式中的個人和群體,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心理、行為與生活實踐自然地符合它的要求與準則。 (2)文化是后天習得的。嬰兒在出生時,并不具備社會行動所要求的文化價值、信仰和規(guī)范。這些東西,均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jīng)過不同方式的教與學才具備的。一個人生長在群體里,并從其中來學習自己群體的

42、文化。林頓把文化視為人類的“社會性遺傳”。 (3)文化是以象征符號為基礎的。文化要傳播需要一種濃縮了的表達方式,使之更容易為人們記憶和學習。這種表達方式被人類學家稱為“象征”,文字就是這些象征符號中最典型的一種。象征是一種語言,也是一種濃縮了的歷史和知識。薩皮爾(E.Sapir)認為,語言是純粹屬于人類的非本能的交流觀念、情感、期望的方式。這種方式通過受意志控制而產(chǎn)生的符號體系表現(xiàn)出來,因而人類能夠把文化一代代傳遞下去。 (4)文化具有整合性,它是一個民族的歷史產(chǎn)物,是聯(lián)結和健壯民族群體的社會紐帶。文化帶著它對一個民族的生存發(fā)展所做貢獻而激發(fā)的情感因素,以價值觀念形態(tài)積淀于民族心理意識之中

43、,得以世代相傳,并在實際生活中發(fā)揮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會效應。例如,注重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美國文化和注重群體協(xié)調的日本文化就造成了兩種文化中兒童的社會化與行為模式的差別。 2.文化與社會化 不同社會文化中的許多內容在帶有普遍性的同時也具有自身的獨特之處,正是這些獨特之處對個體的社會化進而對不同民族成員的共同人格與社會行為起著決定性作用周曉虹主編,《.現(xiàn)代社會心理學》,132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它是一個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的重要締造者之一。文化常常通過某種方式和途徑進入到民族成員的心理結構中,這就是文化的內化。皮亞杰用同化和順應等概念來解釋文化的內化。同化是個體將文

44、化直接納入自己心理結構的方式,而順應則實現(xiàn)調整和改變自己的心理結構,然后再同化文化的方式。即文化是通過“同化”、“順應”而進入民族成員的“認知結構”,形成某種特定的“認知圖式”,從而表現(xiàn)出一定的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是受到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民族性格則是文化積淀的結果。文化積淀是一個文化繼承和同化的過程,它體現(xiàn)的是人類或者具體點說,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傳統(tǒng)、價值觀等等的傳承。文化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積淀、傳承,才會在每個人的個性中和每個民族的性格中打下烙印。 首先,文化積淀對民族性格起社會環(huán)境作用。社會環(huán)境既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物質環(huán)境使人們經(jīng)過生產(chǎn)實踐改造了的物質世界,它記錄著人們的行為方

45、式和思考方式,它感性地擺在人們的面前,每時每刻都在影響人們的性格。精神環(huán)境分為心理環(huán)境和由大眾傳播形成的擬態(tài)環(huán)境,或叫復制環(huán)境。它比現(xiàn)實環(huán)境有彈性,充滿了感情色彩和引人入勝的心理誘惑力。其次,文化積淀對民族性格還起社會尺度作用。對于一個社會中的個人或群體來說,其人格的表現(xiàn)形式社會行為是有一定的規(guī)范來約束的,隨心所欲地行事往往會成為越軌行為而受到人們的非難、譴責和抵制。那些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如民風民俗,往往通過社會化過程內化為人們內在的心理準則,成為人們對自我、他人的一種衡量尺度,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各種行為。 沙蓮香著,《社會心理學》,338-339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46、當然,文化并不是決定人們心理、性格以及行為方式等的唯一因素,文化雖然為人們營造了一種的普遍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人們的社會思想和社會行為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但是身在其中的人們依然各具特色。人的社會化,人的意識、人格及其社會角色等其實是在社會人文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中,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一系列廣泛的個人、群體和機構等,這些群體中最重要的和最有影響力者被稱為社會化的主體。主要的社會化主體由家庭、學校和日托中心、同輩群體,以及大眾傳播媒介所構成。[美]戴維波普諾著,李強譯,《.社會學》(第十版),157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二)家庭 自有人類歷史以來,最

47、重要的社會化群體一直就是家庭。這主要是由于三個原因:第一,兒童期是人一生社會化的關鍵期。兒童時期的智力水平、個性特征、社會品質的形成和發(fā)展對后來的社會化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陳鶴琴早就指出:“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什么習慣、言語、技能、思想、態(tài)度、情緒都在此打下一個基礎。若基礎打得不穩(wěn)固,那么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構了。”這一點也可以從“狼孩”的事例中得到證實。第二,兒童時期在生理和心理上對家庭的依賴是一生中最強烈的時期。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對兒童有著足夠的權威和支配作用。這一時期兒童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第三,家庭是社會結構中的一個基本單位,各種社會關

48、系通過家庭這個中介反射到兒童身上。因為家庭是一個小的初級群體,其成員之間有大量的面對面地接觸機會,父母的生活態(tài)度、行為方式及其它可能存在的與家庭相關的社會關系等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孩子,構成孩子社會化內容的一部分。 家庭中影響個體社會化的因素很多。由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一種以撫養(yǎng)為紐帶的情感關系,家庭及父母在促使兒童社會化中發(fā)揮一種巨大的權威性影響作用,因此各種家庭因素,諸如父母的文化素養(yǎng)、家庭教養(yǎng)方式、家庭氣氛、父母的表率等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兒童的社會化。其中,家庭教養(yǎng)方式、態(tài)度和家庭氛圍由于具有明顯的奠基性、針對性或感染性、長期性和社會性等特點,對兒童社會化成敗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49、有學者就家長的四種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的人格、行為發(fā)展的影響進行了探討。 (1)寵愛型。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的孩子長大后在人格上多表現(xiàn)為依賴性強,遇事退縮,缺乏同情,情緒不穩(wěn)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易受別人意見的左右。 (2)放任型。采取這種方式不能使子女養(yǎng)成是非觀念,子女缺乏教養(yǎng),因而以后很難適應集體生活。 (3)專制型。這類家庭出身的兒童在性格上多表現(xiàn)為誠實、禮貌、細心、負責任,但在其他方面卻表現(xiàn)羞怯、自卑、敏感、對人屈從的性格。 (4)民主型。這類家庭出身的孩子表現(xiàn)為自立、自信,能主動解決自己的困難,情緒穩(wěn)定,易理解他人。 另外,作為家庭中占優(yōu)勢態(tài)度和情緒的家庭氣氛,對兒童個性的形成也有重

50、要影響。氣氛寧靜和諧的家庭,其成員之間互敬互愛、和睦相處,會使孩子感到安全愉快、生活樂觀、信心十足、情緒安寧、待人和善。這是兒童順利實現(xiàn)其社會化的最好條件。而氣氛緊張的家庭,則使孩子經(jīng)常在激烈地沖突、無休地爭吵中生活,長期處于提心吊膽、極度不安的狀態(tài),容易形成憂郁、不信任感和情緒不安的個性特征。其中破裂家庭對兒童個性社會化有著更為不利的影響。破裂家庭的構成有兩種情況:一為父母(或其中一人)死亡,一為父母離婚。無論何種情況,對子女的影響均是不良的。據(jù)研究發(fā)現(xiàn),父或母去世時間的早晚對子女的人格發(fā)展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嬰幼兒時喪母者對以后人格發(fā)展比喪父者的影響要大,但在兒童期喪父者比喪母者的影響要大。

51、從一項少年犯罪的統(tǒng)計調查結果看,少年犯罪出現(xiàn)率最高的是從出生至4歲間喪母或喪父的人,其犯罪率高出一般人兩倍以上,與10-14歲喪父或喪母者比較則高出近4倍。離婚可能影響兒童的智力、情感和社會發(fā)展 Hetherington, E. M., Cox, M. & Cox, R. "Effects of divorce on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Lamb, M. (ed.) Nontraditional Families, Hillsdale, NJ: Erlbaum.1982. ,這種影響在離婚一年以后達到峰值。一些國外的心理學家指出離婚家庭里的兒童與母親以及同輩群

52、體的互動都呈現(xiàn)負作用。這種影響在男孩和離婚的母親的家庭里表現(xiàn)的尤其明顯。這些男孩有較高的問題行為和互動沖突,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作為成年人,經(jīng)歷過父母離異的人更難于進行身體調適,因此更可能酗酒、吸毒和犯罪。美國心理學家休格、麥克德莫特等人的研究表明:離異家庭的兒童在個性方面表現(xiàn)為抑郁、敵對、富有破壞性、容易激動、孤獨、悲傷、易闖禍,甚至會自殺等。我國學者林崇德、陳會昌等人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違法亂紀的青少年大約有10—30%來自離異家庭??梢?家庭氣氛對兒童個性社會化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雖然家庭在個體最初社會化過程中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有效的社會化主體。由于父母很少經(jīng)過明

53、確訓練對孩子進行社會化,再加上現(xiàn)代社會的父母工作繁忙,與孩子之間面對面的接觸大為減少,因此家庭以外的社會化主體已經(jīng)變得非常有影響了。 (三)學校和日托中心 學校是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兒童社會化主體。學校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向社會成員傳授知識、技能、價值標準、社會規(guī)范的專門機構。當兒童進入學齡期以后,學校的影響逐漸上升到首要地位,成為最重要的社會化因素。 首先,學校作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其首要作用是進行系統(tǒng)教育。除了傳播各種知識、技能外,學校提供的信息、概念和各種活動對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意識、政治態(tài)度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通過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兒童獲得其在該社會和文化傳統(tǒng)中生活所需要的技

54、能和態(tài)度。 其次,學校的重要作用還表現(xiàn)在它具有獨特的結構。兒童在入學以前,主要是與家人交往。步入學校后,兒童才真正初步接觸到社會。因為每個學校實際上是一個小社會,有其獨立的地位、亞文化、價值標準、規(guī)范等。兒童在學校中學習的社會角色比在家庭中所學的更面向廣大社會。老師告訴他們,作為學生,人們對他們有什么期望,作為社區(qū)成員、作為國家公民,人們對他們有什么期望。兒童在這里扮演著學生、同學、朋友等社會角色,接受學校紀律的約束,學習各種規(guī)范,參加學習上的競爭。所有這些都為他們將來進入成人世界奠定基礎。 此外,在大多數(shù)的學校中,定期的測評成績報告單就不只是學生學習成績的報告,而且也是其在課堂學習中、集

55、體生活中的進展情況。它反映了這樣一些標準,如“遵守規(guī)章制度”,“表現(xiàn)出自我控制”,“與他人友好相處”,以及“服從知道”。這種教育的非學業(yè)維度被稱為“隱課程”(hidden curriculum)。而且,學生在課堂上及學校生活中,會受到各種形式的評價,如老師的評分評語、自己的判斷、同學的評價等,他們在這里首次接受與他人相比較的系統(tǒng)評價,學會服從非個人化的規(guī)則和權威,這些對兒童的自我發(fā)展以及社會行為模式的塑造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目前,日托中心已經(jīng)成為越來越受歡迎的照料兒童的模式,大部分是因為今天有許多母親想要、也需要在外工作。日托中心員工的素質與計劃,還有父母與孩子對他們的態(tài)度,決定了日托中心

56、的成效。在美國,對日托中心仍有爭議,但在許多歐洲國家?guī)啄陙硪恢北粡V泛認為是成功的。對于日托中心這種模式是否對兒童人格發(fā)展有消極的影響,還需要今后的觀察和研究。 (四)同輩群體 當兒童進入學?;蛉胀兄行囊院?,他們就全面地暴露在另一個社會化主題——同輩群體(peer group)面前了。同輩群體是一個有地位、年齡、興趣、愛好、價值觀等大體相同或相近的人組成的關系親密的非正式群體。同輩群體的成員不一定是朋友。例如編班為三年級的兒童盡管他們在情感上彼此并不親密,但這就是一個同輩群體。在兒童時代,同輩群體的形成大部分是出于偶然,而在今后的生活中,個體將會有選擇的空間。例如:在七歲的時候,個體的同輩群

57、體,一般就是他在學校里的同班同學(或者班上的亞群體)及他鄰近的同齡群體;而在成年以后,他們的同輩群體一般以共同的興趣、活動、相似收入、職業(yè)或社會地位為基礎,而且此時同輩群體的年齡局限更有伸縮性。 同輩群體是一個獨特的、極其重要的社會化因素,尤其在個體進入青春期后,同輩群體的影響日趨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遠遠超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因為家庭里的成員資格是被歸屬的,而同輩群體的互動是自愿的。同輩群體給兒童提供了一個新的活動天地和適合他們心理適應及發(fā)展的小環(huán)境,對兒童身份多樣化的發(fā)展貢獻很大。兒童通過與同輩群體的互動學習到朋友的角色,這與自我有很大差別。同輩群體以及其它家庭以外的人際關系幫助兒

58、童建立獨立性。這都是由同輩群體和這一時期個體身心變化的特點所決定的。 同輩群體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化因素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同輩群體是一種非正式群體,它為兒童提供了一個他們可以自由選擇互動對象的場所。個體可以自由組合和自由選擇,并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同伴交往。這使其成員產(chǎn)生較高的心理認同感。(2)同輩群體成員之間在興趣、愛好上相近,并根據(jù)自己的意愿來安排活動內容,極少帶有強制的性質。(3)同輩群體有自己的一套行為規(guī)范、價值準則,群體成員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榜樣,甚至在發(fā)式、服裝上都有一致或相近的要求。由于同輩群體成員的年齡、興趣、愛好相近,成員間的地位平等,他們可以相互傾吐不愿向成年人暴露的思

59、想、看法、情感,有共同的語言。同時,每個成員在群體中可自由充分地表現(xiàn)自己。這些都使兒童在心理上得到極大的滿足。 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個體,他們在身體和心理上都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首先,他們的自我意識在不斷增強,有了想獨立行事和擺脫成年人控制和支配的強烈愿望,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又缺乏對社會人生的實際了解,缺少良好的自我評價能力。其次,他們的情感日益豐富,渴望友誼和理解。他們不再像幼年一樣對父母完全表露自己的情感,他們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使他們羞于向父母撒嬌耍賴,向家長吐露心聲,內心有了封閉性。他們有強烈的自尊心,但是卻又害怕遭到外界的拒絕和傷害,他們渴望有向他人傾訴,但卻欲言又止。這些復雜矛盾的情緒使他們常

60、常會莫名的感到孤獨、憂傷。再次,他們的性意識萌發(fā),卻又缺乏必要的理智上的準備。他們渴望與異性交往,得到異性的關注,但是又無法理智地面對和承擔感情的責任和義務,而且也無法處理感情和學業(yè)的矛盾。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同輩群體的特征與青春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契合,這種契合是同輩群體是在社會化因素舉足輕重的原因。當然,同輩群體對兒童社會化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主要取決于群體內的價值取向。由于青少年可以在同輩群體中從事脫離成人控制的獨立性活動,因而一旦群體內的價值取向是反主流文化的,那么它將成為反主流文化的歷史力量。例如當代的青少年犯罪團伙,或者是美國“生育高峰的一代”發(fā)生的一系列反主流文化的事件與

61、運動等。 (五)大眾傳媒 大眾傳媒(mass media)指的是傳達廣大人群之中并對他們產(chǎn)生影響的傳播方式,尤其是指報紙、雜志、電視和廣播。[美]戴維波普諾著,李強譯,《.社會學》(第十版),160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在現(xiàn)代社會,大眾傳媒在社會化中一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大眾傳媒出現(xiàn)之前,信息傳遞很緩慢,主要靠口頭傳達?,F(xiàn)在的信息,幾秒鐘之內就傳遍了全世界。大眾傳媒迅速地向人們提供有關社會事件和社會變革的信息,還向人們提供各種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評價、價值標準、行為規(guī)范等,對個體社會化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近一二十年來,電視對個體社會化的影響日益增大。據(jù)統(tǒng)

62、計,三分之二以上的美國家庭不只有一臺電視機,美國家庭平均每天要開6-7個小時的電視。統(tǒng)計顯示,美國人從3-16歲期間坐在電視機前的時間超過了在學校的時間。美國學生在高中畢業(yè)前,看電視的時間總計可達2.4萬個小時,而上課的時間只有1.2萬個小時。 大眾傳媒尤其是電視對個體的社會化有著積極作用。首先,它使個體有效地了解社會,增長知識,開闊視野,豐富了個體的想象。其次,豐富多彩的電視節(jié)目向兒童灌輸了各種道德觀念,強化了其他社會化主題所倡導的價值,提高了兒童辨別是非的能力。再次,大眾傳媒已成為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兒童)的“第二學?!?,可以有效促進兒童智力的發(fā)展,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教育途徑。 但是,社

63、會心理學家也注意到了大眾傳媒在社會化中的消極作用。大多數(shù)研究者之間都形成一種共識——電視暴力直接影響到少年兒童(這對成年人也同樣適用)的侵犯行為與侵犯傾向。電視機為兒童提供了現(xiàn)實的世界與行為的消息,又提供了想象的世界和行為的信息?,F(xiàn)在的電視電影倡導“人性化”,劇中的人物常常是亦正亦邪,對于影片思想的取舍,孩子們并不能很好地把握。兒童不是成年人,他們容易誤解他們多看道德和所聽到的東西,容易盲目地崇拜和模仿。例如,很多孩子在看了影片《蠱惑仔》 香港影片,主要講述了黑社會成員間的兄弟義氣及其紛爭。 之后對黑社會成員的兄弟義氣以及黑社會老大的氣勢甚是仰慕;再看了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 法國影片,故事

64、情節(jié):紐約貧民區(qū)住著一個意大利人,名叫里昂(Jean Reno飾),職業(yè)殺手。一天,鄰居家小姑娘馬蒂爾達(Natalie Portman飾)敲開他的房門,要求在他這里暫避殺身之禍。原來,鄰居家的主人是警察的眼線,只因貪污了一小包毒品而遭惡警剿滅全家的懲罰。馬蒂爾達得到里昂的留救,開始幫里昂管家并教其識字,里昂則教女孩使槍,兩人相處融洽。女孩跟蹤惡警,貿(mào)然去報仇,反倒被抓。里昂及時趕到,將女孩救回。他們再次搬家,但女孩還是落入惡警之手。里昂撂倒一片警察,再次救出女孩并讓她通過通風管道逃生,并囑咐她去把他積攢的錢取出來。里昂化裝成警察想混出包圍圈,但被惡警識破。最后一刻,里昂引爆了身上的炸彈。

65、后,把自己最大的理想和愿望定為“長大后要做一個殺手”;甚至某些影片播出以后,一些人就模仿影片中情節(jié)進行犯罪活動。其次,電子媒介的娛樂性暗示使得公眾的生活庸俗化和瑣碎化了,大眾傳媒在傳遞信息的同時也會削弱個體心目中的權威形象,沖擊傳統(tǒng)社會化執(zhí)行者的地位,對個體的實際生活產(chǎn)生誤導。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網(wǎng)絡作為一種特殊的大眾傳媒,以其特有的方式與豐富的內容向人們展示出一個全新的虛擬世界。網(wǎng)絡所特有的廣泛性、開放性與即時性對人們的教育、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迅速拓展了原有社會化的環(huán)境空間。 網(wǎng)絡對個體社會化(主要是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重要表現(xiàn)在:(1)個體可通過網(wǎng)絡學習文

66、化知識,掌握生活技能,尤其是網(wǎng)校的開設更加促進了個體知識技能的提高。(2)網(wǎng)絡所創(chuàng)設的虛擬世界為青少年提供了扮演多種社會角色的實踐空間,有助于其對不同角色的領悟與理解。(3)網(wǎng)絡的匿名性提高了個體接受社會化的自主性,有助于個體個性的培養(yǎng)以及獨立自主意識的提高。 但是,網(wǎng)絡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社會化過程帶來無數(shù)便利的同時,也給青少年的社會化帶來了無數(shù)的隱患。首先,網(wǎng)絡中充斥著暴力與色情的垃圾信息,對青少年社會化產(chǎn)生極大威脅。其次,網(wǎng)絡世界的非現(xiàn)實性會讓某些青少年沉迷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彌補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失落而遠離了現(xiàn)實世界,造成青少年對現(xiàn)實社會的認同危機。再者,網(wǎng)絡傳播信息的異質性容易導致他們的認知偏差,不利于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第三節(jié) 社會化的理論 社會化是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共同關注的課題,在關于社會化的理論構建中,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就社會心理學的領域來講,我們把眾多理論分為五大派別:一是從本能與動機的取向著手,即精神分析學說,弗洛伊德(S.Freud)首創(chuàng),當代以埃里克森(E.H.Erikson)為代表;二是從認知取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