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16 有教無類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 16 有教無類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選讀》(4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終南望馀雪祖詠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咀髡弑尘啊孔嬖?,字和生,盛唐時期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于武周圣歷二年(699)生于地處中原的古都洛陽。在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中進士。后來,在一代名相、詩壇名宿張說的引薦下,曾在兵部任掌管馬政的駕部員外郎之職。后來因感到仕途無望,便隱居汝水岸邊,混跡于漁樵之中,過著超然世外的隱逸生活,其時,與王維交誼頗深。他雖隱居,但仍關心著國家的安危。唐玄宗天寶五年(746)左右,他便帶著他那壯志未酬的失意情懷悵然辭世,年僅47歲。 祖詠的詩現(xiàn)存不多,詩的內容一方面反映他的田園生活的閑情逸致;另一方面,他那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又促使他寫出了自己
2、甘愿棄筆從戎、為國立功的壯志豪情。 終南望馀雪是祖詠的一首傳世名作,也是一首應試詩。當時,年輕的詩人滿懷建功報國的凌云壯志,從東都洛陽來到了帝京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詩人早聞長安城南的終南山以其獨特的風姿橫亙關中,廣綿千余里,又恰逢終南山剛剛降過雪,于是讀書之余,欣然沿北坡而上,飽覽了雪后終南山的秀麗山色。這樣,一首流傳千古的傳世名作便在醞釀之中了。當在科考中看到“終南望馀雪”的試題時,詩人便用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抒寫了一首憂國憂民、清奇冷峻的小詩?!局髦几形颉繐?jù)唐詩紀事卷二十記載,這是詩人在長安的應試詩。詩寫遙望積雪,頓覺雪霽之后,暮寒驟增;景色雖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凍。詠物寄情,意在言外,關心民生
3、疾苦之意自然流露了出來?!舅囆g鑒賞】1主題深刻,立意巧妙。“昔人論文字,以意為主。”“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痹娙苏驹陂L安城樓上,遙望終南馀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長安還有許多貧窮的百姓,他們缺衣少食,不知能否在饑寒中渡過難關。其關心民痛之意,隱含其中。這首詩通過最后一句抒發(fā)感慨來透露主旨,顯得十分婉轉。情景渾然一體,并富有圖畫美。在這首詩中,詩人通過對終南山及其雪后美景的描繪,在自然而然中流露出一種對國家和民族生命的思考,豐富了詩歌的內涵。 2詩人對用字所蘊含的深意的挖掘。 一個“浮”字,就把終南山寫活了。其實雪是靜的,云是動的,這是讓人從云的流動中觀賞到雪
4、的動感,真是妙不可言。(2010年高考浙江卷)(原文在第五課)1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解析】A項,第一個“其”譯為“難道”,第二個“其”表選擇,與后句一起譯為“是還是”;B項,兩個“而”均表示修飾關系;C項,第一個“焉”是句末語氣助詞,第二個“焉”是兼詞;D項,第一個“于”譯為“到”,第二個“于”譯為“和”?!敬鸢浮緽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胡叟與友人的交談,顯示出他對經典的獨特見解,以及對當時那些缺乏真才實學的讀書人的不屑。 B文章敘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見的過程,刻畫出他言辭犀利,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過對胡叟為
5、僧人解難一事的敘述,贊美胡叟敢為他人仗義執(zhí)言但又不求回報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聰敏過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了京兆韋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窘馕觥緿項中“得罪了以致仕途受阻”的說法在原文中找不到相應的根據(jù)?!敬鸢浮緿 1識記文中的文言基礎知識。 2分析理解文中體現(xiàn)出的作者的觀點并翻譯文中的重點句子。 3掌握孔子關于教與學的一些重要思想。1讀準字音慍(yn)色弒(sh)其君悱(fi)隅(y) 罔(wn) 殆(di)蹉(cu) 倩(qin)2掌握通假5詞類活用可以語上也。語,名詞活用作動詞,告訴故進之,故退之。進,退,都是使動用法,使前進,使后退。6文言句式(1)判斷句起予
6、者商也!回也非助我者也。(2)倒裝句其斯之謂與?(3)省略句猶吾大夫崔子也。1如何理解“有教無類”?第1則選文:“對曰:有教無類。”所謂有教無類,是指對所有的人都進行教育而沒有類的差別,即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鬃邮沁@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以卓有成效的實踐,改變了教育對象限于統(tǒng)治階層成員的歷史傳統(tǒng),開創(chuàng)了平民教育的新紀元。孔子自己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脩”是干肉。“束脩”是指十條兒干肉。按照他這句話,那些自己帶十條兒干肉以上的薄禮來的人,他從未有不教誨的。平民階層獲得受教育的機會是我國歷史上的大事,有力地推動了我國社會和文化
7、的發(fā)展。2第三則選文體現(xiàn)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體現(xiàn)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子路問道:“聞斯行諸?”即聽說了(某種道理)就去實踐它嗎?顏回曾經向孔子請教什么是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回表示:“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聽說了就表示要去實踐,這就是“聞斯行之”?,F(xiàn)在子路直接問及這個問題,想不到孔子竟然如此回答:“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意思是說,父親兄長還活著,怎么能聽說了(某種道理)就去實踐它呢?應該和父親兄長商量商量。“如之何”意思是怎么能?!捌洹笔菃柧渲械恼Z氣副詞(參閱楊伯峻論語譯注)。 冉有也來問同樣的問題(冉求即冉有,前522?,字子有,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29歲
8、),孔子回答說:“聞斯行之!”孔子對同一個問題,竟然給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公西華感到有點糊涂,就向孔子請教。(公西華,前509?,復姓公西,名赤,字子華,也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2歲。)他所說的“敢問”,可以理解為斗膽問問;“敢”是謙辭,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孔子的回答耐人尋味:“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說,冉求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推進他一把;仲由平時敢作敢為但有時候不夠慎重,所以壓壓他(“兼人”即一人頂兩人、超過別人)。原來,孔子之所以對同一個問題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是因為問問題的人不一樣。本著這樣的原則對學生進行教育,現(xiàn)代教育學上稱為因材施教。3選文第4則寫的是什么問題
9、?表達了什么觀點?選文第4則寫的是子張結合歷史上的令尹子文和陳文子出仕(做官)的態(tài)度來問孔子是如何看待的??鬃拥挠^點是:“仁”主要意味著“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僅對人或對事盡心盡力(“忠”)、清白(“清”)是遠遠不夠的。4“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闡述了怎樣的教學方法?有何現(xiàn)實意義?這是典型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激勵,誘導,啟發(fā),關鍵在于把握住火候,刺激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由此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我們讀論語,觀察孔子教學的實例:學生各述其志,暢所欲言甚至提出刁鉆古怪的問題;老師循循善誘,舉一反三,課堂氣氛生動活潑,興味盎然,的確是卓有成效的教學方法。 現(xiàn)
10、代教學方法推陳出新,電腦開始進入教室,孔子的時代與今已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反三”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和精神卻并沒有因此而過時,依然值得為人師表的人謹記,并運用于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去。5孔子對“學”和“思”有何見解和主張?孔子特別強調學習和思考的結合。學習是迅速擴充知識的捷徑,不注重學習的人不可能很好地發(fā)展自己?!八级粚W”就不能保證思考的科學性。通過學習,人們可以獲得思考的堅實基礎和正確方向??墒撬伎嫉囊饬x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它意味著對所學的知識加以認真審視、整理甚至提升,意味著創(chuàng)造。不加審視而盲目地學,往往上當受騙,越熱情越勤奮,結果就越可怕。會學習再加上能思考,則是如虎添
11、翼。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傳授知識,又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思考能力。6如何理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的意思是說,光學習老師或書本上講的內容而不認真思考,你所學到的將是迷迷糊糊的,甚至還會受到假象的欺騙;光是憑著自己所接觸到的狹隘經驗來思考而不潛心學習,你就會產生許多疑惑,甚至走上危險的道路。這確實是一句很辯證的名言。學和思如果不能結合,就很難獲得真正的知識。所以,學和思要緊密結合,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做到融會貫通。7本文涉及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哪幾個方面?請一一分析。本文涉及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1)平等的教育觀念。這一觀念主要通過“有教無類”這句話來體現(xiàn)。其中的“
12、無類”,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不論貧富、貴賤、老幼、“國籍”等差別,對所有的人都施行教育。二是不管品行善惡、習性優(yōu)劣,對所有的人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2)從實際出發(fā)的理念。教育是對人的教育,施教者必須從受教者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針對他們的智力高下、個性差異,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活動。這是孔子教育弟子的一個重要方法,所以對子路和冉有的回答就會有所不同。 (3)注重啟發(fā)誘導的教育思想??鬃邮俏覈谝晃蛔杂X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的教育家。他注重誘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領時,他才去開導,思考已有一定眉目卻不能確切說出來時,他才會去啟發(fā)。 (4)注重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讓學生自主探究,靈活運用
13、,融會貫通。如果學生做不到這些,他認為這樣的學生就不必再去教了。 (5)注重學思結合??鬃犹貏e強調學習和思考的結合。學習是迅速擴大知識面的捷徑,不注重學習的人不可能很好地發(fā)展自己?!八级粚W”就不能保證思考的科學性。通過學習,人們可以獲得思考的堅實基礎和正確方向??墒撬伎嫉囊饬x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它意味著對所學的知識加以認真審視、整理甚至提升,意味著創(chuàng)造。不加審視而盲目地學,往往上當受騙,越熱情越勤奮結果就越危險。會學習再加上能思考,則是如虎添翼。所以,孔子既注重向弟子傳授知識,又注重培養(yǎng)他們的思考能力。 (6)注重師徒切磋。在教育過程中,孔子特別重視跟弟子相互切磋,使教與學形成良性的互動。在這
14、一互動過程中,盡管孔子起著主導作用,然而每當從弟子那里得到啟發(fā)時,他都會很興奮。孔子不希望弟子言聽計從。8在文中第9則和第10則引用了詩經中的語句,這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在這兩則對話中,孔子對子貢和子夏的反饋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種評價其實是對學習中的思考和聯(lián)想的肯定。詩經中的這兩句話,被孔子及其弟子引入談話中,是剝去了其表面上的顯性的東西,深入其思想的深處,為體現(xiàn)孔子注重引導和聯(lián)想的教學方法,起到了一種鋪墊和輔助的作用。9本文在表達思想上有什么特點?借具體的事例來表達思想。在本文的具體行文中,借助了許多具體的事例來表述教育思想,值得我們學習,如第3則中孔子對公西華所提問題的回答,就闡述了孔子因材
15、施教的分類教學思想,第4則中與子張的談話就闡明了“忠”“清”和“仁”的界限區(qū)別。這對于我們現(xiàn)在中學生的寫作來說,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答案】D(A舍:sh,B墦:fn,C拂:b)2下列詞語書寫全部正確的一項是()A莞爾而笑舍瑟而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B松柏后雕不悱不發(f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C棄甲曳兵緣木求魚為淵驅魚為叢驅雀D法家拂士側隱之心鉆燧取火鯀禹決瀆【答案】C(A做作,B雕彫,D側惻)【答案】C(C中“棄”的對象是“馬”,而“違”的對象應是“齊國”。)4下列句子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兩項是()A學而不思則罔。B貧而無諂,富而無驕。C告諸往而知來者。D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敬鸢浮緼B
16、(都表轉折關系,譯為“卻”。)5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A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和道理。)B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令尹子文多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臉色。)C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顏回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他對我說的話沒有不說的。)D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貧窮而能不討好,奉承別人,富有而能不驕傲自大,怎么樣?)【答案】C(說通“悅”,喜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痹唬骸叭室雍??”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
17、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痹唬骸叭室雍??”子曰:“未知。焉得仁?”【答案】(1)多次(2)罷免(3)離開(4)到 7翻譯下列句子。 (1)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_ (2)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 _【答案】(1)令尹子文多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臉色;多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臉色。(2)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 8孔子認為,令尹子文和陳文子能算得上“仁”嗎?答:_【答案】孔子認為,令尹子文和陳文子,一個忠于君主,算是盡忠了;一個不與逆臣共事,算是清高了,但他們兩人都還算不上仁。因為在孔子看來,“忠”只是仁的一個方面,“清”則是為維護禮而獻身的殉道精神。所以,僅有忠和清高還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