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 新人教版(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導入新課導入新課闖王進京圖學習目標學習目標1.了解明朝末年黑暗的政治統(tǒng)治。2.分析明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的原因,了解李闖王推翻明朝的基本過程。3.把握后金的發(fā)展和清兵入關的基本史實。新課新課探究探究一一 探究點:明朝后期的腐敗探究點:明朝后期的腐敗1.1.基本情況基本情況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社會經(jīng)濟雖有明顯的發(fā)展,但政治腐?。换实鄱嗍浅撩韵順?,疏于朝政;皇室內(nèi)部鉤心斗角,大臣們結黨營私,爭權奪利。2.2.后果后果 朝政的混亂,造成中央對社會的控制力不斷下降,法紀松弛,各級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百般盤剝。土地兼并嚴重,致使大量農(nóng)民流離失所。明朝流民圖一二 探究點:明朝的滅亡探究點:明朝的滅亡1.1.背景背
2、景 17世紀開始的中國氣候,此時的明朝處于明朝小冰河時期,萬歷后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農(nóng)業(yè)收成銳降”。與此同期,中原氣溫與北方農(nóng)牧帶的降雨量也直抵秦漢以來的最低點。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氣候持續(xù)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蜂起。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越發(fā)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面對災荒,官府崔征如故。思考:思考:除了材料中所說的原因外還哪些原因導致明末農(nóng)民大起義?2.2.李自成起義李自成起義 李自成出身于陜西米脂縣的一個農(nóng)民家庭,童年時給地主牧羊,長達后當過兵。陜西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后,他投奔義軍。由于他英
3、勇善戰(zhàn),被稱為“闖將”。后來他成為起義隊伍的領袖,人稱“李闖王”。3.3.明朝滅亡明朝滅亡 崇禎十七(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即向北京進軍。二月入山西,僅在寧武一戰(zhàn),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師城下。十七日,官軍三大營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監(jiān)開門獻城,十九日,破皇城,崇禎帝自縊,明王朝的統(tǒng)治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 崇禎帝自縊之處 當時流行著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薄俺笊呵蠛?,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毕胍幌耄合胍幌耄簭V大民眾為什么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1)明末政治的腐敗,社會的黑暗,土
4、地兼并嚴重,農(nóng)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社會矛盾尖銳。(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深得民心。(3)李自成規(guī)定了嚴明的軍紀,不許枉殺一人。(4)向貧苦民眾發(fā)放錢糧。(5)建立政權,以作號召。一三 探究點:滿洲興起和清軍入關探究點:滿洲興起和清軍入關1.1.滿洲的興起滿洲的興起(1)1616年,努爾哈赤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稱后金。(2)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清。努爾哈赤2.2.清軍入關清軍入關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wèi)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
5、海關,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請清兵入關滅賊。李自成聞知此訊,4月13日,親率大軍十萬號稱二十萬,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22日山海關之戰(zhàn),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于清攝政王多爾袞,清兵入關。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zhàn)役中聯(lián)合大敗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吳三桂降清課堂小結課堂小結隨堂訓練隨堂訓練1.下列關于明朝末年社會狀況表述符合史實的是( )政治腐敗 蝗災連年 賦稅沉重 各地起義爆發(fā)A B C DD2.下列口號與明末農(nóng)民起義有關的是( )A“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B“尊王攘夷”C“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D“均田免賦”D3.1616年,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為大金的是( )A皇太極 B努爾哈赤 C阿骨打 D鐵木真B4.明朝滅亡后,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引清兵入關,夾攻李自成的軍隊,最后起義軍失敗。這里的“將領”是( )A張獻忠 B吳三桂 C努爾哈赤 D皇太極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