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新課標高三數學一輪復習 第7篇 第5節(jié)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課時訓練 理》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新編新課標高三數學一輪復習 第7篇 第5節(jié)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課時訓練 理(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導與練】(新課標)20xx屆高三數學一輪復習 第7篇 第5節(jié)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課時訓練 理
【選題明細表】
知識點、方法
題號
與垂直相關命題的判斷
1、2、10
直線與平面垂直
4、7、11、14
平面與平面垂直
3、6、8、14
線面角、二面角
5、9、15
綜合問題
12、13、16
基礎過關
一、選擇題
1.(20xx山東省青島一中調研)設a,b,c表示三條直線,α,β表示兩個平面,則下列命題中不正確的是( D )
(A)c⊥αα∥β?c⊥β
(B)a⊥bb?βc是a在β內的射影?
2、b⊥c
(C)b∥cb?αc?α?c∥α
(D)a∥αb⊥a?b⊥α
解析:對于選項D,可能還有b∥α或者b與α相交,所以D不正確.
2.(20xx鄭州模擬)如圖,O為正方體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的中心,則下列直線中與B1O垂直的是( D )
(A)A1D (B)AA1
(C)A1D1 (D)A1C1
解析:由題圖易知,A1C1⊥平面BB1D1D,
又OB1?平面DD1B1B,∴A1C1⊥B1O.故選D.
3.如圖所示,四邊形ABCD中,AD∥BC,AD=AB,∠BCD=45°,∠BAD=90°.將△ADB沿BD折起,使平面ABD⊥平面BCD,構成三棱錐
3、ABCD,則在三棱錐ABCD中,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D )
(A)平面ABD⊥平面ABC (B)平面ADC⊥平面BDC
(C)平面ABC⊥平面BDC (D)平面ADC⊥平面ABC
解析:∵在四邊形ABCD中,
AD∥BC,AD=AB,∠BCD=45°,∠BAD=90°,
∴BD⊥CD.
又平面ABD⊥平面BCD,
且平面ABD∩平面BCD=BD,
故CD⊥平面ABD,則CD⊥AB.
又AD⊥AB,AD∩CD=D,
故AB⊥平面ADC.
又AB?平面ABC,
∴平面ABC⊥平面ADC.故選D.
4.(20xx北京朝陽模擬)已知l,m,n為兩兩垂直的三條異面直線,過l
4、作平面α與直線m垂直,則直線n與平面α的關系是( A )
(A)n∥α (B)n∥α或n?α
(C)n?α或n與α不平行 (D)n?α
解析:∵l?α,且l與n異面,∴n∥α,
又∵m⊥α,n⊥m,∴n∥α.故選A.
5.把等腰直角△ABC沿斜邊上的高AD折成直二面角BADC,則BD與平面ABC所成角的正切值為( B )
(A)2 (B)22 (C)1 (D)33
解析:如圖所示,在平面ADC中,過D作DE⊥AC,交AC于點E,連接BE,因為二面角BADC為直二面角,BD⊥AD,所以BD⊥平面ADC,故BD⊥AC,又DE∩BD=D,因此AC⊥平面BDE,
5、又AC?平面ABC,所以平面BDE⊥平面ABC,故∠DBE就是BD與平面ABC所成的角,
在Rt△DBE中,易求tan ∠DBE=22,故選B.
6.(20xx廣州模擬)已知在空間四邊形ABCD中,AD⊥BC,AD⊥BD,且△BCD是銳角三角形,則必有( C )
(A)平面ABD⊥平面ADC
(B)平面ABD⊥平面ABC
(C)平面ADC⊥平面BDC
(D)平面ABC⊥平面BDC
解析:∵AD⊥BC,AD⊥BD,BC∩BD=B,∴AD⊥平面BDC,又AD?平面ADC,∴平面ADC⊥平面BDC.故選C.
7.(20xx山東臨沂模擬)如圖,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側棱長為
6、2,AC=BC=1,∠ACB=90°,D是A1B1的中點,F是BB1上的動點,AB1,DF交于點E.要使AB1⊥平面C1DF,則線段B1F的長為( A )
(A)12 (B)1
(C)32 (D)2
解析:設B1F=x,因為AB1⊥平面C1DF,DF?平面C1DF,所以AB1⊥DF.由已知可以得A1B1=2,矩形ABB1A1中,tan ∠FDB1=B1FB1D,tan ∠A1AB=A1B1AA1=22,又∠FDB=∠A1AB,所以B1FB1D=22,故B1F=22×22=12.故選A.
二、填空題
8.(20xx山東濰坊質檢)如圖所示,在四棱錐PABCD中,PA⊥底面ABCD,且
7、底面各邊都相等,M是PC上的一動點,當點M滿足 時,平面MBD⊥平面PCD.(只要填寫一個你認為是正確的條件即可)?
解析:連接AC,BD交于O,∵底面各邊相等,∴BD⊥AC;
又PA⊥底面ABCD,
∴PA⊥BD,
又PA∩AC=A,
∴BD⊥平面PAC,∴BD⊥PC.
∴當DM⊥PC(或BM⊥PC)時,即有PC⊥平面MBD.
而PC?平面PCD,
∴平面MBD⊥平面PCD.
答案:DM⊥PC(或BM⊥PC)
9.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頂點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正方形的中心,一個對角面的面積是一個側面面積的62倍,則側面與底面所成銳二面角等
8、于 .?
解析:如圖所示,根據122ah12ah'=62,得hh'=32,即為側面與底面所成銳二面角的正弦值,故側面與底面所成銳二面角為π3.
答案:π3
10.(20xx遼寧大連模擬)已知a、b、l表示三條不同的直線,α、β、γ表示三個不同的平面,有下列四個命題:
①若α∩β=a,β∩γ=b,且a∥b,則α∥γ;
②若a、b相交,且都在α、β外,a∥α,a∥β,b∥α,b∥β,則α∥β;
③若α⊥β,α∩β=a,b?β,a⊥b,則b⊥α;
④若a?α,b?α,l⊥a,l⊥b,l?α,則l⊥α.
其中正確命題的序號是 .?
解析:若平面α、β、γ兩兩相交于三條
9、直線,則有交線平行,故①不正確.因為a、b相交,假設其確定的平面為γ,根據a∥α,b∥α,可得γ∥α.同理可得γ∥β,因此α∥β,②正確.由面面垂直的性質定理知③正確.當a∥b時,l垂直于平面α內兩條不相交直線,不能得出l⊥α,④錯誤.
答案:②③
11.(20xx海南雷州模擬) 在正四棱錐PABCD中,PA=32AB,M是BC的中點,G是△PAD的重心,則在平面PAD中經過G點且與直線PM垂直的直線有 條.?
解析:如圖,設正四棱錐的底面邊長為a,則側棱長為32a.
由PM⊥BC,
∴PM=(32a)?2-(a2)?2=22a.
連接PG并延長與AD相交于N點,
則P
10、N=22a,MN=AB=a,
∴PM2+PN2=MN2,∴PM⊥PN,
又PM⊥AD,PN∩AD=N,∴PM⊥平面PAD,
∴在平面PAD中經過G點的任意一條直線都與PM垂直.
答案:無數
三、解答題
12.(20xx高考新課標全國卷Ⅰ)如圖,三棱柱ABCA1B1C1中,側面BB1C1C為菱形,B1C的中點為O,且AO⊥平面BB1C1C.
(1)證明:B1C⊥AB;
(2)若AC⊥AB1,∠CBB1=60°,BC=1,求三棱柱ABCA1B1C1的高.
(1)證明:連接BC1,則O為B1C與BC1的交點.
因為側面BB1C1C為菱形,
所以B1C⊥BC1,
又AO
11、⊥平面BB1C1C,
所以B1C⊥AO,由于BC1∩AO=O,
故B1C⊥平面ABO.
由于AB?平面ABO,
故B1C⊥AB.
(2)解:作OD⊥BC,垂足為D,連接AD,
作OH⊥AD,垂足為H,
由于BC⊥AO,BC⊥OD,且AO∩OD=O,
故BC⊥平面AOD,
所以OH⊥BC.
又OH⊥AD,且AD∩BC=D,
所以OH⊥平面ABC.
因為∠CBB1=60°,
所以△CBB1為等邊三角形,
又BC=1,
可得OD=34.
因為AC⊥AB1,
所以OA=12B1C=12.
由OH·AD=OD·OA,
且AD=OD2+OA2=74,
得OH=211
12、4.
又O為B1C的中點,
所以點B1到平面ABC的距離為217,
故三棱柱ABCA1B1C1的高為217.
13.(20xx高考浙江卷)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PA⊥平面ABCD,AB=BC=2,AD=CD=7,PA=3,∠ABC=120°,G為線段PC上的點.
(1)證明:BD⊥平面APC;
(2)若G為PC的中點,求DG與平面APC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3)若G滿足PC⊥平面BGD,求PGGC的值.
(1)證明:設點O為AC,BD的交點.
由AB=BC,AD=CD,得BD是線段AC的中垂線,
所以O為AC的中點,BD⊥AC.
又因為PA⊥平面ABCD,BD?
13、平面ABCD,
所以PA⊥BD,所以BD⊥平面APC.
(2)解:連接OG.
由(1)可知,OD⊥平面APC,
則DG在平面APC內的射影為OG,
所以∠OGD是DG與平面APC所成的角.
由題意得OG=12PA=32.
在△ABC中,
AC=AB2+BC2-2AB·BC·cos∠ABC
=4+4-2×2×2×(-12)
=23,
所以OC=12AC=3.
在直角△OCD中,OD=CD2-OC2=7-3=2.
在直角△OGD中,tan∠OGD=ODOG=433.
所以DG與平面APC所成的角的正切值為433.
(3)解:因為PC⊥平面BGD,OG?平面BGD,
14、
所以PC⊥OG.
在直角△PAC中,PC=PA2+AC2=3+12=15,
所以GC=AC·OCPC=23×315=2155.
從而PG=3155,
所以PGGC=32.
能力提升
14.如圖所示,在長方形ABCD中,AB=2,BC=1,E為DC的中點,F為線段EC(端點除外)上一動點.現將△AFD沿AF折起,使平面ABD⊥平面ABCF.在平面ABD內過點D作DK⊥AB,K為垂足.設AK=t,則t的取值范圍是 .?
解析:如圖所示,過D作DG⊥AF,垂足為G,連接GK,
∵平面ABD⊥平面ABCF,
DK⊥AB,
∴DK⊥平面ABCF,
∴DK⊥AF.
15、
而DG∩DK=D,
∴AF⊥平面DKG,
∴AF⊥GK.
容易得到,當F接近E點時K接近AB的中點,
當F接近C點時,K接近AB的四等分點,
∴t的取值范圍是12,1.
答案:12,1
15.(20xx高考山東卷)如圖所示,在三棱錐PABQ中,PB⊥平面ABQ,BA=BP=BQ,D、C、E、F分別是AQ,BQ,AP,BP的中點,AQ=2BD,PD與EQ交于點G,PC與FQ交于點H,連接GH.
(1)求證:AB∥GH;
(2)求二面角DGHE的余弦值.
(1)證明:由D、C、E、F分別是AQ,BQ,AP,BP的中點,知G,H分別是△PAQ,△PBQ的重心.
∴PGPD
16、=PHPC=23.
∴GH∥DC.
又D,C為AQ,BQ的中點,則DC∥AB,
∴AB∥GH.
(2)解:在△ABQ中,
AQ=2BD,AD=DQ,
所以∠ABQ=90°,即AB⊥BQ,
因為PB⊥平面ABQ,
所以AB⊥PB.
又BP∩BQ=B,
所以AB⊥平面PBQ.
由(1)知AB∥GH,所以GH⊥平面PBQ.
又FH?平面PBQ,所以GH⊥FH.
同理可得GH⊥HC,
所以∠FHC為二面角DGHE的平面角.
設BA=BQ=BP=2,連接FC,
在Rt△FBC中,由勾股定理得FC=2,
在Rt△PBC中,由勾股定理得PC=5.
又H為△PBQ的重心
17、,
所以HC=13PC=53.同理FH=53.
在△FHC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FHC=FH2+HC2-FC22·FH·HC=59+59-22×59=-45.
即二面角DGHE的余弦值為-45.
探究創(chuàng)新
16.如圖①所示,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30°,∠ABC=90°,D為AC的中點,E為BD的中點,AE的延長線交BC于點F,將△ABD沿BD折起,二面角ABDC的大小記為θ,如圖②所示.
(1)求證:平面AEF⊥平面BCD;
(2)當cos θ為何值時,AB⊥CD.
(1)證明:在題圖①中,∵D為Rt△ABC斜邊AC的中點,∠ACB=30°,∴AD=AB.
18、
又E為BD的中點,∴BD⊥AE,BD⊥EF.
在題圖②中,BD⊥AE,BD⊥EF,AE∩EF=E,
∴BD⊥平面AEF.
又BD?平面BCD,∴平面AEF⊥平面BCD.
(2)解:過A作AO⊥EF,交EF的延長線于點O,連接BO交CD的延長線于點G.
由(1)知平面AEF⊥平面BCD,
∴AO⊥平面BCD,
∴BO即為AB在平面BCD上的射影.
要使AB⊥CD,只需BG⊥CD.
∴∠AEF=θ,∠AEO=180-θ.
△A′BD為正三角形,且BG⊥CD.
因此,G為A′D的中點,即O為△A′BD的重心.
∴cos ∠AEO=OEAE=13,即cos(180°-θ)=13,
∴當cos θ=-13時,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