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資料】高考數(shù)學理一輪資源庫第八章 第1講空間幾何體及其表面積與體積》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名校資料】高考數(shù)學理一輪資源庫第八章 第1講空間幾何體及其表面積與體積(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二〇一九高考數(shù)學學習資料◆+◆◆
第八章 立體幾何
第1講 空間幾何體及其表面積與體積
一、填空題
1.已知三棱錐的正視圖與俯視圖如圖所示,俯視圖是邊長為2的正三角形,那么該三棱錐的側視圖可能為________.
解析 這個空間幾何體的直觀圖如圖所示,由題知這個空間幾何體的側視圖的底面邊長是,故其側視圖只可能是②中的圖形.
答案 ②
2.在正方體上任意選擇4個頂點,它們可能是如下各種幾何形體的四個頂點,這些幾何形體是________(寫出所有正確結論的編號).
①矩形;②不是矩形的平行四邊形;③有三個面為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一個面為等邊三角形的四面體;④每
2、個面都是等邊三角形的四面體;⑤每個面都是直角三角形的四面體.
解析?、亠@然可能;②不可能;③取一個頂點處的三條棱,連接各棱端點構成的四面體;④取正方體中對面上的兩條異面對角線的四個端點構成的幾何體;⑤正方體ABCD -A1B1C1D1中,三棱錐D1-DBC滿足條件.
答案?、佗邰堍?
3.在三棱錐S-ABC中,面SAB,SBC,SAC都是以S為直角頂點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B=BC=CA=2,則三棱錐S-ABC的表面積是________.
解析 設側棱長為a,則a=2,a=,側面積為3××a2=3,底面積為×22=,表面積為3+.
答案 3+
4.在直觀圖(如圖所示)中,四邊形O′A
3、′B′C′為菱形且邊長為2 cm,則在xOy坐標系中,四邊形ABCO為________,面積為________cm2.
解析 由斜二測畫法的特點,知該平面圖形的直觀圖的原圖,即在xOy坐標系中,四邊形ABCO是一個長為4 cm,寬為2 cm的矩形,所以四邊形ABCO的面積為8 cm2.
答案 矩形 8
5. 如圖所示,已知一個多面體的平面展開圖由一個邊長為1的正方形和4個邊長為1的正三角形組成,則該多面體的體積是________.
解析 由題知該多面體為正四棱錐,底面邊長為1,側棱長為1,斜高為,連接頂點和底面中心即為高,可求得高為,所以體積V=×1×1×=.
答案
6. 如
4、圖所示,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長均為a,∠A1AB=∠A1AC=60°,則其全面積為________.
解析 如題圖,過B作BD⊥AA1于D,連接CD,則△BAD≌△CAD,所以∠ADB=∠ADC=90°,所以AD⊥CD,AD⊥BD,
所以△BCD為垂直于側棱AA1的截面.
又因為∠BAD=60°,AB=a,所以BD=a.
所以△BDC的周長為(+1)a,從而S側=(+1)a2,S底=×a2sin 60°=a2.故S全=S側+2S底=a2.
答案 a2
7.正方體ABCD -A1B1C1D1的棱長為2,點M是BC的中點,點P是平面ABCD內的一個動點,且滿足PM=2,P
5、到直線A1D1的距離為,則點P的軌跡是________.
解析 由PM=2,知點P在以M為圓心,2為半徑的圓上.又由P到直線A1D1的距離為,知點P在與BC平行且過AB中點的直線上,故點P的軌跡是它們的交點,即為兩點.
答案 兩個點
8.已知矩形ABCD的面積為8,當矩形ABCD周長最小時,沿對角線AC把△ACD折起,則三棱錐D-ABC的外接球表面積等于________.
解析 設矩形的兩鄰邊長度分別為a,b,則ab=8,此時2a+2b≥4=8,當且僅當a=b=2時等號成立.此時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其中心到四個頂點的距離相等,均為2,無論怎樣折疊,其四個頂點都在一個半徑為2的球面
6、上,這個球的表面積是4π×22=16π.
答案 16π
9.已知點P,A,B,C是球O表面上的四個點,且PA、PB、PC兩兩成60°角,PA=PB=PC=1 cm,則球的表面積為________cm2.
解析 如圖,取AB的中點M,連接PM、CM,過P作棱錐的高PN,則垂足N必在CM上,連接AN.棱錐的四個側面都是邊長為1的正三角形,故可得CM=PM=,從而CN=CM=,在Rt△PCN中,可求得PN=,連接AO,則AN=CN=,設AO=PO=R,則在Rt△OAN中,有R2=2+2,解得R=.∴球的表面積S=4πR2=(cm2).
答案 π
10.已知某幾何體的三視圖如圖所示,則該幾
7、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三視圖可知,該幾何體的下部是一底邊長為2,高為4的長方體,上部為一球,球的直徑等于正方形的邊長.所以長方體的表面積為S1=2×2×2+4×2×4=40,長方體的體積為V1=2×2×4=16,
球的表面積和體積分別為S2=4×π×12=4π,V2=×π×13=,
故該幾何體的表面積為S=S1+S2=40+4π,
該幾何體的體積為V=V1+V2=16+.
答案 40+4π;16+π
二、解答題
11. 如圖,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QA⊥平面ABCD,PD∥QA,QA=AB=PD.
(1)證明:PQ⊥
8、平面DCQ;
(2)求棱錐Q-ABCD的體積與棱錐P-DCQ的體積的比值.
(1)證明 由條件知四邊形PDAQ為直角梯形.
因為QA⊥平面ABCD,
所以平面PDAQ⊥平面ABCD,交線為AD.
又四邊形ABCD為正方形,DC⊥AD,
所以DC⊥平面PDAQ,可得PQ⊥DC.
在直角梯形PDAQ中可得DQ=PQ=PD,則PQ⊥QD.
又DQ∩DC=D,所以PQ⊥平面DCQ.
(2)解 設AB=a.
由題設知AQ為棱錐Q-ABCD的高,
所以棱錐Q-ABCD的體積V1=a3.
由(1)知PQ為棱錐P-DCQ的高,而PQ=a,△DCQ的面積為a2,所以棱錐P-DCQ的體積V
9、2=a3.
故棱錐Q-ABCD的體積與棱錐P-DCQ的體積的比值為1.
12.如圖,把邊長為2的正六邊形ABCDEF沿對角線BE折起,使AC=.
(1)求證:平面ABEF⊥平面BCDE;
(2)求五面體ABCDEF的體積.
解 設原正六邊形中,AC∩BE=O,OF∩BE=O′,由正六邊形的幾何性質可知OA=OC=,AC⊥BE,DF⊥BE.
(1)證明:在五面體ABCDE中,OA2+OC2=6=AC2,
∴OA⊥OC,
又OA⊥OB,∴OA⊥平面BCDE.∵OA?平面ABEF,
∴平面ABEF⊥平面BCDE.
(2)由BE⊥OA,BE⊥OC知BE⊥平面AOC,同理BE⊥
10、平面FO′D,∴平面AOC∥平面FO′D,故AOC-FO′D是側棱長(高)為2的直三棱柱,且三棱錐B-AOC和E-FO′D為大小相同的三棱錐,
∴VABCDEF=2VB-AOC+VAOC-FO′D
=2×××()2×1+×()2×2=4.
13. 如圖所示,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DAB=60°,AB=2,AD=4.將△CBD沿BD折起到△EBD的位置,使平面EBD⊥平面ABD.
(1)求證:AB⊥DE;
(2)求三棱錐E-ABD的側面積.
(1)證明 在△ABD中,因為AB=2,AD=4,∠DAB=60°,
所以BD==2,
所以AB2+BD2=AD2,所以AB⊥BD.
11、又因為平面EBD⊥平面ABD,平面EBD∩平面ABD=BD,AB?平面ABD,所以AB⊥平面EBD.
又因為DE?平面EBD,所以AB⊥DE.
(2)解 由(1)知AB⊥BD,因為CD∥AB,
所以CD⊥BD,從而DE⊥BD,
在Rt△DBE中,由DB=2,DE=DC=AB=2,
得S△BDE=DB·DE=2.
又因為AB⊥平面EBD,BE?平面EBD,
所以AB⊥BE.因為BE=BC=AD=4,
所以S△ABE=AB·BE=4,
因為DE⊥BD,平面EBD⊥平面ABD,
所以ED⊥平面ABD,而AD?平面ABD,所以ED⊥AD,
所以S△ADE=AD·DE=4.
綜上
12、,三棱錐E-ABD的側面積S=8+2.
14.如圖(1)所示,在直角梯形ABEF中(圖中數(shù)字表示線段的長度),將直角梯形DCEF沿CD折起,使平面DCEF⊥平面ABCD,連結部分線段后圍成一個空間幾何體,如圖(2)所示.
(1)求證:BE∥平面ADF;
(2)求三棱錐F-BCE的體積.
(1)證明 法一
取DF的中點G,連結AG,EG,
∵CE綉DF,∴EG綉CD.
又∵AB綉CD,∴EG綉AB.
∴四邊形ABEG為平行四邊形.
∴BE∥AG.
又∵BE?平面ADF,AG?平面ADF,
∴BE∥平面ADF.
法二 由題圖(1)可知BC∥AD,CE∥DF,折疊之后平
13、行關系不變.∵BC∥AD,BC?平面ADF,AD?平面ADF,
∴BC∥平面ADF.同理CE∥平面ADF.
∵BC∩CE=C,BC、CE?平面BCE,
∴平面BCE∥平面ADF.
∵BE?平面BCE,BE?平面ADF,
∴BE∥平面ADF.
(2)解 法一 ∵VF-BCE=VB-CEF,
由題圖(1),可知BC⊥CD,
又∵平面DCEF⊥平面ABCD,平面DCEF∩平面ABCD=
CD,BC?平面ABCD,
∴BC⊥平面DCEF.
由題圖(1)可知,DC=CE=1,S△CEF=CE×DC=,
∴VF-BCE=VBvCEF=×BC×S△CEF=.
法二 由題圖(1),可
14、知CD⊥BC,CD⊥CE,∵BC∩CE=C,
∴CD⊥平面BCE.
∵DF∥CE,點F到平面BCE的距離等于點D到平面BCE的距離為1,由題圖(1),可知BC=CE=1,S△BCE=BC×CE=,∴VF-BCE=×CD×S△BCE=.
法三 如圖所示,過E作EH⊥FC,
垂足為H,由圖可知BC⊥CD,∵平面DCEF⊥平面ABCD,平面DCEF∩平面ABCD=CD,BC⊥DC,BC?平面ABCD,
∴BC⊥平面DCEF.
又∵EH?平面DCEF,∴BC⊥EH,
∴EH⊥平面BCF.
由BC⊥FC,F(xiàn)C==,
S△BCF=BC×CF=,
在△CEF中,由等面積法可得EH=,
∴VF-BCE=VE-BCF=×EH×S△BCF=.
高考數(shù)學復習精品
高考數(shù)學復習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