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的秘密》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燃燒的秘密》教學設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燃燒的秘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小學科學《燃燒的秘密》
【教學目標】?
1.能準確地記錄實驗過程和現(xiàn)象。?
2.會用已有知識(二氧化碳、氧氣、熱空氣等)對問題做出假設性解釋。?
3.培養(yǎng)細致嚴謹、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準備】?
教師:容積不同的透明容器;長短、粗細不同的蠟燭;打火機;記錄單;橡皮泥(固定蠟燭用)。?
學生:直尺、筆(每組一套)?
【教學過程】
一、呈現(xiàn)情境,提出探究目標?
兩根燃燒的蠟燭,一長一短,用玻璃罩住,哪個先熄滅??
本課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回答網(wǎng)友的這個問題。
二、小組討論,作出猜想?
猜想要有合理的依據(jù)作支撐。
哪只蠟燭先滅
2、?我想有以下可能:?
1.二氧化碳下沉,使短蠟燭先滅。?
2.長蠟燭周圍的空間小,氧氣少,先滅。?
3.熱空氣帶動二氧化碳和水蒸氣上升,使長蠟燭先滅。?
4.氧氣足夠,都能夠燒完,短的先滅。?
5.用小容器,則熱空氣上升造成長的先滅;用大容器,則熱空氣上升后的影響不明顯,二氧化碳冷卻下降造成短的先滅。?
6.杯內空氣是循環(huán)流動的,空氣對蠟燭的影響相同,同時滅。?
7.如果考慮容器底部縫隙,則漏進去的氧氣對短蠟燭的支持明顯強于對長蠟燭的支持,長的先滅,因為長的先缺少氧氣。?
8.如果考慮容器底部縫隙,則漏進去的氧氣對短蠟燭的支持明顯強于對長蠟燭的支持,短的先滅,因為短的先燒完了。
3、?
9.氧氣比空氣重,長的先滅。?
10.靠近容器風口的一端接近新鮮空氣,后滅。?
11.如果考慮到蠟燭的其他因素。則還有:?
蠟燭細,所需氧氣少,后滅。?
蠟燭芯短,火焰弱小,容易滅。?
蠟燭芯長,耗氧量大,容易滅。
蠟燭粗,易形成頭部外高內低的現(xiàn)象,影響氧氣流通,容易滅。?
蠟燭質量差,容易滅。?
以上還是罩在同一個容器里的情況,如果分別罩在兩個容器里,那可能性就更多嘍。
三、制訂實驗計劃?
因與學生不熟,就在格式化的記錄單上直接填寫,節(jié)約時間。?
問題:?
猜想:?
實驗器材與示意圖:?
結論:?
新的猜想:
四、觀察實驗現(xiàn)象、分析得出結論?
1.學生
4、根據(jù)自己的計劃領取實驗器材,分組實驗,填寫實驗結果。?
2.全班匯報實驗結果?
由于各組領取的材料不同,所以結果會有差異。?
討論:這時,我們如何回復帖子,告訴網(wǎng)友實驗的結果??
通過對比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各組的材料并不相同,如容器的大小、蠟燭的高低等,這些都是可能導致差異的原因。?
在描述實驗結果時,要聯(lián)系具體的實驗條件,準確、科學地描述,使這個實驗可重復、可檢測。在這個實驗結論里,要講清哪些實驗條件呢?蠟燭大小、容器的大?。ㄈ莘e),這是兩個最主要的影響因素。
實驗結論舉例:?
長蠟燭:高××厘米、直徑××毫米?
短蠟燭:高××厘米、直徑××毫米?
容器容積:××毫升?
結果
5、:×××先滅。?
3.再實驗。實驗前先了解器材的大小、規(guī)格,以便準確地記錄實驗過程和實驗后的交流。?
4.整理結論。交流各組的實驗結論,有可能的話現(xiàn)場回復帖子。
五、拓展研究?
同學們有什么新的猜想?我們來開展新一輪的研究。有時間的話,可以開展新一輪實驗,鞏固所學的描述實驗過程的能力。
【教學設計之感受】?
1.科學的結論要有事實與證據(jù)作支撐,數(shù)據(jù)就是好的證據(jù)。有些研究難以即時形成結論,這時,研究者可以把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下來,以備今后(或他人)繼續(xù)研究。?
2.有的實驗中,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很多,研究者要盡可能多地了解、記錄各種影響因素,以便于歸納、分析、
總結。?
3.真實的任務有利于驅動學生的探究興趣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