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裝配圖網(wǎng)! | 幫助中心 裝配圖網(wǎng)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首頁 裝配圖網(wǎng) > 資源分類 > DOC文檔下載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4課《過節(jié)和觀燈》教學參考 長春版.doc

  • 資源ID:3289231       資源大小:34.50KB        全文頁數(shù):7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游客一鍵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三方登錄下載: 微信開放平臺登錄 支付寶登錄   QQ登錄   微博登錄  
二維碼
微信掃一掃登錄
下載資源需要9.9積分
郵箱/手機:
溫馨提示:
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查詢和重復下載(系統(tǒng)自動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寶    微信支付   
驗證碼:   換一換

 
賬號:
密碼:
驗證碼:   換一換
  忘記密碼?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4課《過節(jié)和觀燈》教學參考 長春版.doc

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4課過節(jié)和觀燈教學參考 長春版作家與作品沈從文沈從文(19021988),現(xiàn)代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學者。原名沈岳煥,筆名小兵、懋琳、休蕓蕓等。湖南鳳凰人。苗族。1918年小學畢業(yè)后隨本鄉(xiāng)土著部隊到沅水流域各地,隨軍在川、湘、鄂、黔四省邊區(qū)生活。1923年到北京自學并學習寫作。1924年后開始發(fā)表作品。1928年到上海與胡也頻、丁玲編輯紅黑人間雜志。翌年任教于中國公學。1930年起在武漢大學、青島大學任教。1934年起編輯北平和天津的大公報副刊文藝。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到昆明任西南聯(lián)合大學教授??箲?zhàn)勝利后,任北京大學教授,編輯大公報益世報等文學副刊。從1926年出版第一本創(chuàng)作集開始,沈從文出版了70余種作品集,被人稱為多產作家。至40年代刊行的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說集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愛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雛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集八駿圖,中篇小說一個母親邊城,長篇小說舊夢長河,散文集記胡也頻記丁玲從文自傳湘行散記湘西等,還有論文集沫沫集廢郵存底云南看云集,批評專集現(xiàn)代中國作家評論選,以及多種沈從文的選集和多卷本沈從文文集等。1949年沈從文放棄了文學創(chuàng)作,被安排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擔任了一名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沈從文先生的下半生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任研究員,致力于中國古代服飾及其他史學領域的研究。先后發(fā)表了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學術著作。與沈從文先生在國內的默默無聞相反,沈從文在國外聲名鵲起,于1980年應邀赴美國講學,并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的終審名單。1988年,86歲的沈從文先生因為心臟病復發(fā)離開了人世,為后人留下了無限的惋惜。沈從文在文學上,一直堅持自由主義立場,堅持文學要超越政治和商業(yè)的影響。他的小說取材廣泛,描寫了從鄉(xiāng)村到城市各色人物的生活,其中以反映湘西下層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代表作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yōu)美筆觸,表現(xiàn)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詩情畫意的鄉(xiāng)村風俗畫卷,充滿牧歌情調和地方色彩,形成獨具一格的抒情鄉(xiāng)土小說。他的創(chuàng)作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各種形式和結構進行創(chuàng)作,成為現(xiàn)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家”。他的散文也獨具魅力,為現(xiàn)代散文增添了藝術光彩。一些后來的作家深受他創(chuàng)作風格的影響。思考與討論一、節(jié)慶風俗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在這方面你都知道哪些?請向長輩們了解,或到書籍中查找,把掌握的情況在同學間交流。本題屬于綜合性的研究性學習內容,一方面可以借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一方面需要學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并進行交流討論,教師還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對學生加以指導。二、隨著生活的變化,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有些變淡了,有些消失了。對此,你有哪些思考?節(jié)慶風俗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但是,隨著生活的變化,中國人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形式和內涵上正被刷新和提升。傳統(tǒng)意義上的節(jié)味淡了,如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節(jié)品月餅、春節(jié)慶團圓等風俗。在開放的今天,我們在對“洋節(jié)”采取接納態(tài)度的同時,也不應冷落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各族人民在繁衍生息之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自古就是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民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它代表著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由此,我們應認識到,在吸收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的同時,應該傳承光大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有關民俗專家提出,要叫響我們的傳統(tǒng)佳節(jié),讓它們的文化內涵得以更大的發(fā)揚,還需要我們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如在端午龍舟競渡、元宵鬧花燈等傳統(tǒng)群體活動中加入更多的時尚元素,使節(jié)日的活動獲得更大的認同感和更多的參與者,烘托出濃厚的節(jié)日氣氛。此外,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館和在高校開設民俗文化課程,設立民俗文化的科研項目,以加大對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護。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關注下,有著濃郁中國特色的民俗文化之花不僅根柢發(fā)達,而且在社會各界的精心呵護與培育下,生命力會歷久彌新,重綻馨芳。三、課文把生活情景的生動描述與文史知識的自然鋪排,巧妙地結合于一體。體會這種寫法的長處,并學習這種寫法,嘗試寫一段文字。生活情景的生動描述與文史知識的自然鋪排,不僅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拓寬讀者的視野,還可以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下面這段文字就是選自原文刪去的部分,供大家參考:大家主要興趣自然在跑馬,特別關心本村的勝敗,和劃龍船情形相差不多。我對于賽馬興趣并不大。云南馬骨架多比較矮小,近于古人說的“果下馬”,平時當坐騎,爬山越嶺腰力還不壞,走夜路又不輕易失蹄。在平川地作小跑,鉆子步走來勻稱穩(wěn)當,也顯得滿有精神。可是當時我實另有所會心,只希望從那些裝備不同的馬背上,發(fā)現(xiàn)一點“秘密”。因為我對于工藝美術有點常識,漆器加工歷史有許多問題還未得解決。讀唐宋人筆記,多以為“犀皮漆”做法來自西南,系由馬鞍韉涂漆久經(jīng)摩擦而成?!安_漆”即犀皮中一種,“波羅”由樊綽蠻書得知即老虎別名,由此可知波羅漆得名便在南方。但是缺少從實物取證,承認或否認仍難肯定。我因久住昆明滇池邊鄉(xiāng)下,平時趕火車入城,即曾經(jīng)從坐騎鞍橋上發(fā)現(xiàn)有各種彩色重迭的花斑,證明因話錄等記載不是全無道理。所謂秘密,就是想趁機會在那些來自四鄉(xiāng)裝備不同的馬背上,再仔細些探索一下究竟。結果明白不僅有犀皮漆云斑,還有五色相雜牛皮紋,正是宋代“綺紋刷絲漆”的做法。至于宋明鐵錯銀馬鐙,更是隨處可見。云南本出銅漆,又有個工藝傳統(tǒng),馬具制作沿襲較古制度,本來極平常自然??墒沁@些小發(fā)現(xiàn),對我說來卻意義深長,因為明白“由物證史”的方法,此后就用到研究物質文化史和工藝圖案發(fā)展史,都可得到不少新發(fā)現(xiàn)。當時在人馬群中擠來鉆去,十分滿意,真正應合了古人說的,“相馬于牝牡驪黃之外”。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fā)現(xiàn),就把我引誘過去,認為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沈從文過節(jié)與觀燈)有關資料1.課文簡析本文是一篇極富生活情趣的散文,作者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中華民族的節(jié)慶風俗,緩緩的追憶語調中流露的是愉悅和懷念,引人體味生活中蘊含的濃郁的情趣。在“過節(jié)與觀燈”的大標題下,介紹了“端午節(jié)給我的特別印象”和“燈節(jié)的燈”兩方面內容。寫“端午節(jié)給我的特別印象”,作者在第1、2段首先從中國的各種節(jié)日習俗談起,這正是他閑適自由的行文風格的體現(xiàn),從文章思路來看,談中國的節(jié)日習俗也是必要的,文題為“端午節(jié)給我的特別印象”,因此,首先必須先寫節(jié)日習俗,從全國的各種習俗引出地區(qū)性習俗,水到渠成地轉寫南方的端午節(jié)的習俗。南方的端午節(jié)留給我特別印象的習俗是龍舟競渡。第3段描寫記憶中賽龍舟的景象。作者特別強調它留給自己的印象之深。第4段借歷代的藝術品回顧賽龍舟的悠久歷史。此時的作者更像是一位淵博的歷史學家,帶領讀者在歷史的長河中遨游。第5段以明清時代為例說明人民對賽龍舟活動的喜愛。四個層次,緩緩展開,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絲不亂。寫“燈節(jié)的燈”,首先交代人們元宵節(jié)觀燈的悠久的歷史。第2段介紹古代燈節(jié)的盛況和“琉璃燈”“萬眼羅”等幾種奇巧的燈。如果說第2段是作者站在歷史的角度向人們展示古代觀燈的盛況的話,那么第3段則以家鄉(xiāng)為例,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形象地描繪了燈節(jié)的熱鬧景象。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節(jié)慶習俗、對人的品味和贊賞。最后,提出自己的預見:隨著生活的變化,觀燈的習俗將慢慢淡出人們的生活。結尾戛然而止,引發(fā)讀者對已不存在的習俗的思索?!褒堉鄹偠伞币埠?,“燈節(jié)的燈”也好,涉及的內容,紛繁復雜,五花八門,但是優(yōu)美的散文,常常是精巧構思的結果,在作者有條不紊地梳理之下,頓時“秩序井然”,文章的思路就顯得十分清晰了。沈從文的散文,不飾雕琢,文筆如行云流水,舒放自然,本文更是把廣博的文史知識和樸實厚重的語言巧妙地融為一體,不僅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拓寬讀者的視野,還可以增強讀者的閱讀興趣,在洗盡鉛華之后,絮絮地訴說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2.問題研究作者在引經(jīng)據(jù)典地向人們介紹了古代燈節(jié)的概況和“琉璃燈”“萬眼羅”等幾種奇巧的燈的時候,還詳細地介紹了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明代宮中行樂圖描繪的宮中過年的熱鬧景象,文章就是要以此作為實例,更為詳實地向人們介紹古代燈節(jié)的盛況,使內容更加充實、可信。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形象地描繪了燈節(jié)的熱鬧景象,同時還講述了自己長大后讀宋代詠燈節(jié)燈事的詩詞的感受,在有了兒時觀燈的生活體驗之后,作者才會對描寫觀燈的文學作品倍感親切和熟悉,作者借此表明家鄉(xiāng)的燈節(jié)給自己留下的印象之深和對燈會的喜愛,并巧妙地過渡到下文。3.永遠的“鄉(xiāng)下人”很久以前就想寫一些文字,企圖用以紀念和詮釋這位“鄉(xiāng)下人”,但又怕因此招來非議而遲遲未敢下筆。曾經(jīng)對友人說:另眼相看沈從文,實實在在的是一個“窮困潦倒”的“鄉(xiāng)下人”。事實雖如此,我想大部分人仍然不會茍同。梁實秋先生在憶沈從文兩篇短文中,形象生動地對印象中的沈從文進行了描述?!拔矣洃浿猩驈奈氖菪《?,身體很壞,臉色蒼白,常常流鼻血,一流鼻血臉就更蒼白了印象中他是很孤獨的,不與人來往,就是在房屋里拼命寫東西?!薄皬奈碾m然筆下洋洋灑灑,卻不健談,見了人總是低著頭羞答答的,說話也是細聲細氣。”“從文初登講壇,怯場是意中事,據(jù)他自己說,上課之前做了充分準備,以為資料足供一小時使用而有余,不料面對黑壓壓一片人頭,三言兩語地就把要說的話都說完了,剩下許多時間非得臨時編造不可,否則就會冷場,這使他頗為受窘。”“他本有流鼻血的毛病,幾番挫折之后蒼白的面孔愈發(fā)蒼白了?!薄皬奈囊环矫婧苡行摒B(yǎng),一方面也很孤僻,不失為一個特立獨行之士。像這樣不肯隨波逐流的人,如何能不做了時代的犧牲?”“當時他很窮,來要稿費,書店的人說要梁先生蓋章才行。沈從文就找到我家來了,他人很奇怪,不走前門按鈴,走后門,家里的傭人把收據(jù)給我,我看是沈從文,蓋了章。后來我想下來看看他,但是他已經(jīng)走遠了?!庇蒙驈奈淖约旱脑拋碚f,我不過是寫點文章、教點書、做點事搞點飯吃嗎!因此,面對一生中許許多多的“偶然”和“情感”以及由此而來的種種困惑和不解。“末了是無奈地搖搖頭,凄然地一笑,仍然是那個憨態(tài)可掬的鄉(xiāng)下人。”面對“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的墓志銘,除了“但恨不見替人”的感嘆外,我自是沒有任何資格可以對前人妄加評議一番,幸虧“鄉(xiāng)下人”在早年的湘西題記中曾預言:“因此這本書的最好讀者,也許應當是生于斯、長于斯,將來與這個地方榮枯永遠不可分的同鄉(xiāng)?!睋?jù)此推之,“能理解我”者亦應如此?!罢瘴宜妓鳎芾斫馕?;照我思索,可認識人?!边@與武則天的無字小碑又有什么兩樣呢?(吳心源)4.上元節(jié)觀燈鬧元宵走百病上元節(jié)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燈節(jié)。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xù)的慶?;顒油葡蛴忠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按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jié)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jié)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據(jù)說是漢文帝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劉盈生性懦弱,優(yōu)柔寡斷,大權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懼怕呂后殘暴,敢怒而不敢言。呂后死后,諸呂惶惶不安。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妄圖徹底奪取劉氏江山。劉氏宗室齊王劉襄為保劉氏江山,首先起兵討呂,并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lián)系,鏟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因鏟平“諸呂之亂”恰在正月十五日,漢文帝把該日定為元宵節(jié)。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均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司馬遷創(chuàng)建太初歷,把元宵節(jié)列為重大節(jié)日。由此可見,早在漢朝,正月十五已是個不尋常的節(jié)日。史記記載,“漢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祀,至明而終”。但漢朝的上元與后世的元宵節(jié)仍有所不同,直至唐朝以后,才演變成為今日之元宵節(jié)。清末民國初年,北京的元宵節(jié)仍是相當隆重,它與新春廠甸廟會、白云觀的燕九會神仙合稱為“上林盛舉”。觀燈鬧元宵元宵節(jié)稱為“燈節(jié)”,可見燈是這一節(jié)日的特色了。張燈、觀燈是這個節(jié)日的主要內容,俗云,“正月十五鬧花燈”?;粼谖覈兄凭玫臍v史。明代的北京,東城“燈市口”是燈與市合一的,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珠寶玉器、日用百貨無不俱備;各鋪戶、攤販俱張燈結彩,掛絹紗、明角、麥秸、通草制作的花燈,供游人觀賞。“燈市口”這一地名,沿用至今。清代“升平盛世”時,元宵夜市肆更為講究,東四牌樓、地安門、東安門、新街口、西四牌樓、正陽門外大街等處的糕點鋪、布鋪、綢緞莊皆爭奇斗艷,繪人物的、繪花卉的、繪禽獸的顏色鮮美,妙態(tài)傳真,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各式各樣的花燈;北城地安門外更有獨出心裁者,澆注冰燈,巧手結冰為神佛(如彌勒、八仙)、戲劇人物、龍虎魚鳥,內燃燈燭,“華而不奢,樸而不俗”今日,龍慶峽冰燈、北海冰燈、地壇公園冰燈,北京環(huán)城郊縣各式各樣的冰燈會不就是昔日那些冰燈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嗎?給節(jié)日的北京更增添了喜慶,給居住在北京的人們更增添了嬉戲游玩、養(yǎng)生保健的好去處。上元節(jié)應節(jié)食品是元宵。正如燕京歲時記云:“市賣食物,干鮮俱備,而以元宵為大宗,亦所以點綴節(jié)景耳?!痹?jié)鬧元宵、吃元宵的習俗始于宋朝。元宵和春節(jié)的年糕、端午節(jié)的粽子一樣,都是節(jié)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像圓月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舊北京一些有名的糕點鋪,如東四南大街的合芳樓,東四北大街瑞芳齋,地安門外桂英齋、桂蘭齋,正陽門外正明齋,均高搭席棚,懸燈結彩,引人注目。燈節(jié)期間在棚里支架。擺出大笸籮,當眾搖元宵,邊做邊賣,店伙計們邊搖邊跳,儼然是在舞蹈,逛燈人不免要駐足圍觀,人越多,伙計們越起勁,甚至有的還即興唱起了小曲,生意十分興隆。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桂花、芝麻、果仁制成的香、辣、甜、酸、咸五味;以及用蔥、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勞、長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煮、煎、蒸、炸皆可。考證唐代著名醫(yī)藥學家孟詵所著著名古代營養(yǎng)學和食物療法專書食療本草,制作元宵之糯米、豆沙、白糖、山楂、桂花、芝麻、果仁、蔥、芥、蒜、韭、姜等皆屬食療藥味,元宵當屬藥膳之組成。藥食同源,元宵佳節(jié)吃元宵,不僅是“口?!保灰彩侨藗儭皯压拧迸c“食療”的良好結合嗎?伴隨時代的變革,各種“無糖元宵”的問世,也給廣大糖尿病人消除了服食元宵的后顧之憂。走百病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前后的鬧元宵活動,不單單在一個“吃”,其內容還包括耍雜技、表演武術、耍社火(踩高蹺、跑旱船、舞獅、舞龍、扭秧歌)等;而正月十六夜的“走百病”“走橋、摸釘”則更具特色了。明清兩代老北京盛行婦女們“走橋、摸釘”的習俗。元宵節(jié)狂歡的正月十六晚間,婦女們罩上白綾衫,成群結隊,手挽手,肩并肩地出游,頭前一人舉香開道,其他婦女隨后,謂之“走百病”。相率過橋,謂之“度厄”。據(jù)說,不過橋不得長壽。過橋者,則可保一年無腰腿疼痛之患。而“摸釘”則是說婦女們去各城門洞摸城門上的銅釘,謂此舉“宜男”,亦即“生男孩”之意。“走百病”是通過游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此活動最初僅限于婦女。舊時婦女多操持家務,養(yǎng)兒育女,因此身體勞累,體質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夜里,以驅除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四處游走,意謂將家里病邪驅散。天長日久,形成傳統(tǒng)習俗。至今郊縣鄉(xiāng)村仍保留此習俗,“走百病”經(jīng)過歷代充實與發(fā)展,成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近代也有白日游走的,有抱著孩子的婦女,有被攙扶著的病人,也有拄拐杖的老人等,鄉(xiāng)間的道路上、樹林間、山岡上、河水旁到處是游走的人群,他們邊走邊看,有時還邊走邊唱,精神因此振奮,通過野外游覽,飽覽如畫美景,呼吸新鮮空氣,對身心健康有一定益處。古都北京歷史悠久,從元代以來即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雜居之地,這便使北京傳統(tǒng)的民俗源遠流長,格外豐富多彩。拋棄“走橋、摸釘”的封建迷信色彩,“走百病”不正蘊涵著“防病健身” “養(yǎng)生保健”的深遠意義嗎?如今人們豐富多彩的春游活動,廣泛開展的冬季長跑、形形色色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也正是“走百病”這一傳統(tǒng)風俗的延續(xù)和發(fā)展。5.廣州的龍舟競渡農歷五月初五,在廣州市區(qū)海珠橋到人民橋的珠江河面上舉辦龍舟競渡活動。屆時,廣州城區(qū)萬人空巷,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游客前來參觀龍舟比賽,可同時參與“洗龍舟水”“掛香囊”“嘗龍舟宴”等多項民間習俗活動。廣東龍舟節(jié)龍舟競渡在廣州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每年端午節(jié),都要舉辦端午賽龍舟的活動。早期賽龍舟只是一種宮廷活動。到了明、清兩代,廣州是龍舟競渡的鼎盛期。而古時廣州龍舟競渡與今天不同,是“舟大人多”,一種藝術性很強的群眾藝術活動。正如屈大均當年所形容的:“舟龍長十余丈,高六七尺,龍須去水二尺,龍額與項坐六七人,中有錦亭,坐陪之。旗者、蓋者、鉦鼓者、揮橈擊楫者,不下七八十人?!庇械凝堉?,“上建五丈檣,檣上有臺閣二重,中有五輪閣一重,下有平臺一重。每重有雜劇五十余種,童子凡八十余人?!倍F(xiàn)在則是舟小人少。龍舟競渡變成了一種體育競技比賽活動?,F(xiàn)在,端午節(jié)龍舟競渡活動已演變成為廣東龍舟節(jié)。在美麗的珠江河面上,從1995年起,每年都舉辦了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來自廣州市和全國各地,乃至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地區(qū)的幾十條龍舟,在珠江上蕩舟參賽,時間長達幾個小時之久。龍船景龍船景則是廣州地區(qū)端午期間舉辦的一種歲時民間娛樂活動。端午前后,廣州市郊各鄉(xiāng)都將擇定一日,進行龍船表演,稱為“龍船景”。屆時,村前門樓披紅掛綠,沿江沿河兩岸彩旗飛揚,鑼鼓聲到處可聞。人們穿上新衣到沿岸觀看龍船表演各種技藝,叫做“趁景”。珠江三角洲以往最負盛名的龍船景則是廣州市的新塘景,每年市郊和附近各市縣都有不少龍船趕赴新塘“應景”,參加表演或比賽。這項活動一直流傳至今。1965年廣州出現(xiàn)了第一支女子龍舟隊成為大新聞,一舉改變了婦女過去不能上龍船的舊傳統(tǒng)。現(xiàn)在,廣州各市、區(qū),如番禺、黃埔等都組織起許多女子龍舟隊,婦女們頂起了“半邊天”。廣州人的端午風俗廣州人每逢過端午節(jié),有許多民間習俗,如斟艾酒、飲朱砂雄黃酒、掛菖蒲艾草、食各式粽子,還要在房前屋后灑雄黃,門前貼符章,小孩要佩戴朱砂雄黃香包等,認為這樣可避邪。此外,最有廣州特色的要數(shù)劃龍舟、龍船景和吃荔枝了。屆時,大家都來到河邊看劃龍舟。傳說,南漢后主劉龔(958971年在位)當年在廣州城西疏浚“玉液池”,每年農歷端午節(jié)舉行龍舟競渡;而明代舉行的龍舟競渡活動也有多種古籍記載。建國后,廣州每年都組織龍舟比賽或表演?!拔母铩逼陂g,這項民間賽事被迫停止。1979年后,劃龍舟重新恢復。從1985年起,廣州市按照國際標準先后組織了4屆龍舟賽。1988年的龍舟競渡,開創(chuàng)了將體育、經(jīng)貿、文化、娛樂、旅游活動相結合的先河。1990年參賽龍舟1434艘次,觀眾166萬人,其中海外旅游者6000余人。從1995年起,廣州市政府更是創(chuàng)辦了每年在珠江流經(jīng)鬧市區(qū)河段舉辦的廣州國際龍舟邀請賽,使之成為廣州市民歡度民間節(jié)慶的一個新熱點。教學建議1、如今的中學生對“賽龍舟”和“觀燈”是相當陌生的,這就為教學帶來了難度。為此,教師可以借助錄像、錄音等多媒體手段增加學生對民俗文化的了解,使學生形成最基本的感性認識,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wǎng)或查閱書籍等方式搜集、調查、整理和民俗相關的知識,既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又可以借此開展語文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2、本文內容貼近生活,文字也不艱深,教師基本上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讀,在自讀后由學生質疑提問,師生共同解決。主要研討內容如下:(1)指導學生分析把握文章的結構。(2)指導學生體驗作者在寫“賽龍舟”和“觀燈”時的內在情感。(3)指導學生理解文中的相關寫法。3、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本文后,可以開展一些活動加深學生對節(jié)慶風俗的認識和興趣。例如,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外的各種節(jié)日,借此探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內涵。4、課文把生活情景的生動描述與文史知識的自然鋪排,巧妙地結合為一體。體會這種寫法的長處。

注意事項

本文(2019-2020年九年級語文下冊 第4課《過節(jié)和觀燈》教學參考 長春版.doc)為本站會員(xt****7)主動上傳,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點擊聯(lián)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wǎng)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