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班級管理 的良性懲罰》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淺談班級管理 的良性懲罰(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一、什么是“良性懲罰”
所謂懲罰,是指對違犯法律法規(guī)或某種約定者施以某種痛苦及剝奪某種權利或需要,以示懲戒,達到維護大眾權益、維持公共秩序的作用。而教育上的懲罰,是指對受教育者不良行為的一種強制性的糾正,以達到更好地協(xié)助受教育者健康發(fā)展,有效地遏止其不良行為蔓延的作用。
受實施懲罰的教師個體的素質及對懲罰的理解和把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在實施懲罰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過激或不良的懲罰方式和懲罰行為,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反而對受教育者的身心造成一些不同水準的傷害,這就違背了教育上的懲罰的初衷,是一種惡性的懲罰。而教育上的“良性懲罰”,是一種以愛作基礎,
2、以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為底線,以法律法規(guī)作準繩,以更好地協(xié)助受教育者健康發(fā)展、有效地遏止不良行為的蔓延為目標,與“賞識”相一致的一種教育方式。為澄清一提懲罰就是惡性體罰或心罰的誤區(qū),此處姑且稱之為“良性懲罰”。
二、在班級管理中實施“良性懲罰”的必要性
孫云曉先生以前說過:“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
1.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來看
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家和兒童學家詹姆斯·多布森說:“很多犯罪的人,正是教師從未嚴格要求學生、制止學生的不良行為、教會學生控制自己沖動的結果
3、?!彼鲝埬軌蜻m當地對學生實行懲罰。
其實,懲罰與獎賞一樣,也是教育者教育行為中常用的一種激勵手段,目的是為了促動學生的正常發(fā)展,其基本出發(fā)點是協(xié)助學生勇敢地為自己的過失負責,有效提升學生的自律意識、責任意識和法律意識,為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公民打好基礎。
我們經常埋怨,現(xiàn)在的孩子自立、自理、自律的水平低,“走不出家門,經不起風霜”。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多種,有社會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有教育行政部門的原因,有學校和教師的原因,也有孩子自身的原因……一個學生連承受批評和承擔責任的勇氣都沒有,能與他人正常交往、長大后正常地融入社會嗎?
2.從班級管
4、理的現(xiàn)狀來看
新課改倡導“民主與平等”,學生與教師的關系也隨之改變,教師的教育行為也隨之變得微妙起來。面對各類報刊對“教育事件”的口誅筆伐,以及各級行政領導大會小會的諄諄教導,廣大教師真是“草木皆兵”,任何教育行為都得“三思而后行”。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所謂“潛在危險”,讓教師“如履薄冰”,擔心一時不慎觸及“雷區(qū)”,成為“摧殘孩子
幼小心靈的黑手”。
面對現(xiàn)實,絕大部分教師“明哲保身”,在教育中主動放棄了懲罰,寧肯學生“違規(guī)”,也不讓自己“違紀”。于是各種表揚“泛濫成災”,是非觀點變得模糊虛無,學生也似乎比以前變得“可愛”起來??蓪嶋H上學生的不良行為
5、仍然存有,如果教師各種方式的激勵、多次耐心懇切的談話都沒有成效,那是不是只能祈求學生自己“浪子回頭”了?
其實,這是一種嚴重的失衡現(xiàn)象。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準則,兩條線一明一暗,一硬一軟,共同維護社會秩序。一個班級也是一個群體,也同樣需要制度約束和精神倡導兩手抓。簡單粗暴地批評懲罰不對,一味地表揚縱容也不對,二者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教師對學生的愛應該是廣義的、真摯的愛,既需要和風細雨式的關懷,也需要重錘敲擊式的批評。那種狹義的、片面的溺愛,會使學生“營養(yǎng)不良”,并最終害了學生?!白怨庞⑿鄱嗄ルy,從來紈绔少偉男?!痹诮逃^程中,讓學生接受適當的懲罰和磨難,同樣是極
6、為重要的教育手段。
3.從提升管理水平的角度來看
近些年來,教育界一直倡導“激勵”和“賞識”,卻很少有人研究“批評”和“懲罰”,更沒有一套完善的教育懲罰制度?!爸行W生守則”、“中小學生一日常規(guī)”明確規(guī)定,學生不應干什么,但卻沒有明確,如果學生違犯了怎么辦?雖然我們避談懲罰,但在教育行為中,懲罰卻始終存有。很多教師因為對懲罰缺乏科學的理解,經常濫用懲罰,各種“教育事件”時有發(fā)生,教師被學生“趕下課”、教師被家長鬧到學校的事情也頻頻發(fā)生。我們與其諱莫如深,不如正面面對、正面探討,讓教育中的懲罰變得更加科學、合理和明確,讓學生的發(fā)展更加健康。
7、有人說,懲罰會傷害學生脆弱的心靈。對此,作者不敢茍同,傷害與否關鍵要看學生的心理認同度。如果學生認為應該有獎有罰,他就有心理準備,就有一定的防護水平。如果學生認為自己有錯,應該受罰,他就會認同對自己的懲罰,促動自身積極發(fā)展。反之,如果他對懲罰不認同,自然認為是對自己的一種傷害。所以,懲罰本身并沒有過錯,錯的是我們沒有把握住懲罰的主旨,實施懲罰的方式還不夠科學和合理,沒有發(fā)揮良陛懲罰應有的功效。
三、實施“良性懲罰”需要厘清的幾個關系
1.“良性懲罰”與“民主平等”
無信不立,無法不治。提倡“民主平等”,并不意味著排斥懲罰。要維護一種正常的群
8、體秩序,維護大多數人享有的民主平等的權益,懲罰是必要的保障措施。教育提倡“民主平等”的核心是尊重學生。而這種“民主平等”往往被過度夸大、片面理解。一些學生在生活中不懂得體諒、謙讓和互助,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稍微吃點虧,便“嚴重受傷”或“怒火中燒”;學習上怕苦怕累,缺乏毅力,老師批評幾句,不是與老師頂撞,便是“心理受創(chuàng)”,“離家出走”或者“憤世自殺”……只要是想得到的,他就會毫無顧忌地去做,根本不顧及他人和后果。
這種“尊重”不僅不是愛學生,而且是害學生。真正地愛學生,就要為學生的一生發(fā)展負責;真正地尊重學生,就要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著想。懲罰學生,正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覺自律,為
9、了維護每個學生的“民主平等”,它能幫助學生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勇敢地正視錯誤、勇敢地承擔責任,更好地融入集體和社會。因此,懲罰與“民主與平等”不對立,而是維護“民主平等”的基礎。
2.“良性懲罰”與“表揚”
小樹長成參天大樹,需要澆水施肥,也需要修枝剪葉。同樣道理,學生健康成長,需要表揚激勵,也需要批評懲罰。“懲罰”和“表揚”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兩種基本方式,“表揚”側重正面強化,“懲罰”側重負面強化,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我們同時也應該明確,教育過程中,要堅持表揚引導為主,懲罰警戒為輔。
3.“良性懲罰”與“體罰”
“懲
10、罰”不等于“體罰”,也就是說“懲罰”的外延大于“體罰”的外延。
“體罰”單指通過對學生的身體進行懲罰,使其疼痛或勞累來迫使其就范的一種方式。舊私塾曾用罰站、罰跪、打手心等方式來處罰兒童。這種方式除了可能對學生的身體造成較大的生理損傷外,更容易激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和反抗情緒,是一種簡單粗暴的、重表不重里的高壓手段,為學生和家長所不容,也為國家法律法規(guī)所不容。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六條規(guī)定,“禁止體罰學生”;我國《教師法》第三十七條也明確規(guī)定,“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要給予教師“行政處分或者解聘”,“情節(jié)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三條第2款
11、規(guī)定:“學校應當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第十五條明確規(guī)定:“學校、幼兒園的教職員應當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不得對未成年學生和兒童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而“懲罰”的方式卻有很多,可以是批評??梢允欠词?,可以是承擔相應責任,可以是扣除相應積分,也可以是對學生參加某種活動權利的取消……它是一種促其內省、促其承擔責任的警戒方式。
四、實施“良性懲罰”需要遵循的幾項原則
1.“良性懲罰”要有法可依
有法可依是實施懲罰的前提。對學生實施懲罰,首先要讓
12、學生知道“對”和“錯”,以及懲罰的標準,要先有規(guī)矩,后有懲罰,千萬不可隨意而為,臨時“口喻”。
為此,班級要形成自己的“班級法規(guī)”。而這種班級“立法”的過程本身就是教育的過程。學生通過積極參與班級“立法”,首先對班級現(xiàn)狀和“立法”的必要性有了深刻認識;其次對班級“立法”的條款、措施以及依據和內涵理解得更透徹;再次由于是自己親自參與制定,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會更強。因此,“法”要由學生自己來確立,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立法”的主動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守“法”的自覺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維“法”的積極性。只有這樣,班級“法規(guī)”才能更具科學性和適應性,更能取得學生的
13、認同。
2.“良性懲罰”時態(tài)度要正確
懲罰是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其目的是教育學生,因此,懲罰過程中要避免人身攻擊,強度要適當,切不可實施體罰和心罰。
首先,我們要明確我們所面對的是學生。他們所謂的錯,只是錯,而不是罪,我們對他所進行的“懲罰”,只是在取得學生自己認同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幫助他增強自律能力和責任意識的一種方式。
其次,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不得傷害肉體和心理,最好是“引而不發(fā)”、“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起到威懾的作用。
第三,我們要隨時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與學生交流要態(tài)度溫和,切不可感情用事。
14、
3.“良性懲罰”要有時效性
懲罰要在學生違規(guī)后立即實施,事過境遷,效果就大打折扣了。犯了錯誤一定要進行懲罰,對于學生的錯誤,無論是故意的,還是無意的,都應懲罰,因為結果是一樣的。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承擔錯誤的勇氣和責任心,以免學生養(yǎng)成僥幸心理,其他學生產生執(zhí)法不嚴的認識,使懲罰失去其應有的威懾和教育作用。
4.“良性懲罰”要有時限性
懲罰要“對事不對人”,一事一清,不搞“秋后算賬”。
我們要讓學生明白,懲罰與關愛并存,它所針對的是學生的不良行為,而非學生本身,懲罰是使他明理,知錯,讓他承擔責任。千萬不要讓學生
15、形成我是壞學生、大家都不喜歡我的錯誤印象,以免其自暴自棄。教師和其他學生也要端正認為,形成正確的氛圍——人非圣賢孰能無錯?知錯就改也是一種美德。
5.“良性懲罰”要加強溝通
懲罰是教育中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懲罰不能替代教育,應先教后罰、以罰促教,不可不教而罰,以罰代教。
在懲罰學生之前,教師首先要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了解事實真相,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懲罰。并且要耐心聽取學生的“申訴”,尤其是學生“不服氣”時,更應該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然后再決定是否實施懲罰和實施什么樣的懲罰。因為,有時學生受其自身的年齡特點、經驗和知識不足所限,往
16、往會“好心辦錯事”,對于此類學生,教師
更要耐心疏導,做通學生思想工作,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主動接受懲罰,懲罰也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在這之前,教師千萬不要武斷,以免引起學生的逆反情緒,適得其反。
實施懲罰時態(tài)度要溫和。其實,當一個人知道自己犯錯的時候,內心都有一種接受懲罰的準備,這是一種心理需求——為自己的愧疚承擔責任,取得心理平衡。但如果教師態(tài)度不當或言語不當,學生就會“死不認錯”,甚至會越鬧越僵,失去懲罰的意義。因此,當一個學生犯了錯,要懲罰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個好學生,再指出他的錯誤,引導他進行換位思考。比如,對他說:你確實很優(yōu)秀,但是今天這件事,你傷害
17、了別人,你是怎么想的,如果你是對方,你又會怎么想、怎么辦……這樣,學生一般會接受。
懲罰后要及時進行溝通,即實施懲罰的“善后”工作?!按蛞话驼圃俳o個甜棗吃”,這樣說雖有點俗,卻不無道理。而我們很多班主任都忽視了這一環(huán)節(jié)。
我們說“獎”與“罰”都是形式,關鍵是讓學生從中受到教育,得到發(fā)展。雖然學生親身參與“立法”,親身制定“罰”的方式方法,但真正實現(xiàn)從思想到行動的落實,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學生雖然對班級的“法”和“罰”認同了,但一旦“懲罰”到自己頭上,總會不同程度地感到“不舒服”。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受到懲罰后,有時會產生消極情緒,會害怕得不到老師和同學們的
18、信任,會消沉下去,甚至產生逆反心理。此時,教師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學生會因教師的關懷和鼓勵而感動,改進起來自然會快些,效果會好些,更不會發(fā)生一些因抵觸而產生的不良事件。教師可以與學生談心,也可以對其微小進步予以表揚,還可以與學生共罰同受:學生沒完成作業(yè),教師也沒盡到責任,也一起受罰,一起補作業(yè);學生遲到,被罰跑步,教師也一塊跑。關鍵是讓學生明白,不管怎樣,教師是愛他的,同學們是愛他的。
6.“良性懲罰”要取得家長支持
“在校教育一整天,不抵回家吃頓飯?!边@話雖然有些夸大,但也確實反映出學校教育“孤掌難鳴”的尷尬現(xiàn)狀。許多時候,學生在學校表現(xiàn)很好或者反省得很到
19、位,回家后,家長一反對,學生立刻又“理直氣壯”。因此,班級當中的“法”和“罰”,要在取得學生認同的同時,也要取得家長的認同和支持,教師和家長要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
個良好的環(huán)境。
許多家長會剝奪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譬如孩子在學校里犯了錯,或者與別人打架,或者損害了別人的物品……最常見的,就是家長輕描淡寫地讓孩子道個歉,然后一手包辦處理,學生倒成了“局外人”。更為嚴重的是,部分家長為自己的孩子無理辯解,甚至大吵大鬧,教唆孩子拒絕認錯。
因此,教師要經常與家長進行溝通,取得家長的認同和支持,有時可以與家長共同商定對孩子的懲罰方式,以形成教育合力
20、。另外,教師要特別注意處理好一些細節(jié)問題,如讓學生留下補作業(yè)或做事情,要提前通知家長,以免家長擔心;對孩子進行某種懲罰之后,要通知家長,并讓家長留心一下,觀察狀態(tài),隨時調整方案……
7.“良性懲罰”要形成群體氛圍
“法”是學生的“法”,“罰”是學生自我教育的“罰”,因此,教師切不可摻雜個人的情感因素,更不可“越俎代庖”,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群體力量,形成群體氛圍,即良好的班風。例如,對于一些于“法”不合、于情可赦的事情,如:張三因幫助小同學而與人打架,打架本身不對,但其前提又是幫助人……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這樣依*群體力量,既可緩解師生之間的直接沖突,又可
21、使受罰學生更好地反省。
五、實施良性懲罰的幾種主要方式
學生在校期間所犯的一些錯誤,大致可分為學習上的和生活上的,或者說是關乎德育和智育兩大方面。
1.涉及行為方面的問題
學生在校期間還處于道德認知的生發(fā)階段,許多行為對他們來說還沒有上升到道德是非的層次,只是一些無知行為或過錯行為,這個時期教師應正確地實施引導,千萬不可隨意給學生歸結為道德問題。例如,拿別人物品的,就是“小偷”;經常與人打架的,就是社會上的“地痞”;喜歡與異性同學一塊玩的,就是“亂搞對象”;不值日、不參加集體勞動的,就是“游手好閑之徒”……
22、 對此類問題的懲罰:(1)要以批評教育或扣罰積分等形式為主;(2)主動承擔一項任務以將功補過,如為班級或學校做好事。
2.涉及智育方面的問題
由于年齡特點,學生自我控制能力較低,抵擋不住強烈的好奇心或過于貪玩,于是出現(xiàn)各種過錯。或不完成作業(yè),或上課亂說話,或不愿參加集體活動……
對于此類問題的懲罰:(1)要以批評教育或扣罰積分等形式為主;(2)對于天資聰慧但不用功的學生??梢韵拗破鋮⒓痈信d趣的活動;(3)對于因好奇心而犯錯的學生,可以針對其所犯錯誤的動機揚其所長。
總之,良性懲罰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關鍵是要把握好度,補作業(yè),補多少,補多長時間;罰跑步,跑多遠;罰寫說明書,寫多少字。教師千萬不要任意而為,變成怒氣的發(fā)泄,進而對學生造成不必要的生理和心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