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裝配圖網! | 幫助中心 裝配圖網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
ImageVerifierCode 換一換
首頁 裝配圖網 > 資源分類 > PPT文檔下載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復習.ppt

  • 資源ID:7241340       資源大?。?span id="7uw8wzx" class="font-tahoma">1.31MB        全文頁數:115頁
  • 資源格式: PPT        下載積分:14.9積分
快捷下載 游客一鍵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三方登錄下載: 微信開放平臺登錄 支付寶登錄   QQ登錄   微博登錄  
二維碼
微信掃一掃登錄
下載資源需要14.9積分
郵箱/手機:
溫馨提示:
用戶名和密碼都是您填寫的郵箱或者手機號,方便查詢和重復下載(系統自動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寶    微信支付   
驗證碼:   換一換

 
賬號:
密碼:
驗證碼:   換一換
  忘記密碼?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復習.ppt

歷史選修 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復習提綱 城邦時代最負盛名的城邦 雅典 第2課走向民主的政治 課標要求1 了解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 認識梭倫改革的必要性2 簡述梭倫改革的主要措施 指出改革的基本特點3 分析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探究 在必修 P33的 知識鏈接 中 對黑格爾 歷史哲學 關于海洋民族與大陸民族的特性 你有什么啟發(fā) 尤其關于 民主制 與 集權制 的觀點 你是否贊同 談談理由 海洋民族 希臘 地理環(huán)境 海灣分割成的小區(qū)域靠大海來溝通 經濟形態(tài) 以商業(yè)貿易為主的多種經濟形態(tài)并存 生活方式 人員交往流動瓦解著血緣親族組織大陸民族 中國 地理環(huán)境 中原地區(qū)有大江巨川的遼闊領域 經濟形態(tài) 屬精耕細作型農耕經濟 生活方式 人們格外安土重遷 安居不隨意外遷 一 古代雅典的貴族政治 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 1 雅典貴族政治的確立 年代 公元前7世紀城邦時代希臘君主制瓦解 貴族制確立 雅典的貴族制也在此時確立起來 2 雅典貴族政治的特點 權力機構 最高行政長官是執(zhí)政官 有9名 從貴族中選出 任期1年 戰(zhàn)神山議事會的集體決策 政治特點 選舉制 任期制 貴族集體當政 平等協商 少數服從多數的法治原則 一 古代雅典的貴族政治 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 1 雅典貴族政治的確立 2 雅典貴族政治的特點 3 雅典貴族政治的進步性及局限性 進步性 徹底廢除了個人獨裁 世襲制 終身制 建立了集體統治的法治原則 在民眾中樹立了一種新的觀念 對于謀求主權者 人人得而誅之 從而為國家權力進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 局限性 是少數貴族集體統治 普通民眾沒權力參與 缺少民眾監(jiān)督和有效制約 雅典貴族侵吞平民財產 激化了社會矛盾 導致貴族制危機 二 梭倫改革 1 改革的背景 1 雅典貴族的統治激化社會矛盾 貴族政治面臨嚴重危機 主要原因 4 公元前594年 梭倫當選執(zhí)政官 承擔起化解社會矛盾的重任 2 貴族與平民矛盾的尖銳 導致社會動蕩 嚴重阻礙雅典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3 鄰邦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趕上和超過了雅典 打擊了雅典的海上貿易 外部環(huán)境 一 古代雅典的貴族政治 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 一 古代雅典的貴族政治 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 二 梭倫改革 公元前594年 梭倫當選執(zhí)政官開始 經濟領域 頒布 解負令 廢除平民所欠的公私債務 田間的記債碑全部拔掉 土地回到平民手里 廢除債務奴隸制 保障平民的人身自由 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 提倡節(jié)儉 反對奢侈 政治領域 創(chuàng)立財產等級制 按照財產多寡將全體公民分為四個等級 享受不同等級的權力分配 政治機構民主化 公民大會成為最高權力機關 并創(chuàng)立兩個新的機構 四百人議事會和公民法庭 2 改革的內容 二 梭倫改革 3 如何評價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建設的影響 課標要求 積極 第二課堂 P5 1 經濟方面部分地減輕了平民負擔 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階級基礎 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對外貿易中的競爭力 2 政治方面 打破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 賦予平民直接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 為政治民主化開辟了道路 局限 1 其中庸原則決定了改革的不徹底性 2 按財產劃分等級限制了平民參與高級管理的機會 3 不能完全滿足平民階級的政治經濟需求 三 克里斯提尼改革 公元前508年 1 出發(fā)點 以地域組織取代氏族組織 2 進一步改造國家政權機構 設500人議事會 3 陶片放逐法 內容 1 梭倫改革未消除貴族與平民的根本矛盾 2 代表不同階層利益的政治派別之爭 背景 一 古代雅典的貴族政治 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 二 梭倫改革 四 伯里克利改革的內容和意義 內容 高級官員的財產資格被取消 政府發(fā)放津貼 保障中下層平民參政資格 官員的選舉采用抽簽或舉手表決的方式 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平民的參與和選舉結果的公證性 公民大會及500人議事會和公民法庭成為了雅典國家的最高權力和執(zhí)政機構 意義 進一步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 使雅典的文化事業(yè)高度發(fā)達 國力鼎盛 贏得鄰邦的仰慕 一 古代雅典的貴族政治 梭倫改革前雅典的社會狀況 二 梭倫改革 三 克里斯提尼改革 五 小結 1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過程梭倫改革 奠定基礎 克里斯提尼改革 確立 伯里克利改革 促進完善 2 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 雅典城邦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 公民大會的根本在于它體現了主權在民的原則 是雅典城邦民意普遍表達和集中的最高形式 公職人員產生的途徑 公民從全體公民中選舉官職 這種選舉可通過抽簽方式進行 任職資格沒有財產的限制 一切職位個人不得連任 任職期間比較短 監(jiān)督官吏制度 陶片放逐法 是全體雅典公民高級官吏進行控制和監(jiān)督的最嚴重的手段 1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過程 3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 必修 1 P36 P38 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機構體現 公民大會 五百人議事會公民法庭制度體現 差額選舉制 任期制 議會制比例代表制 陶片放逐法 1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過程 2 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 4 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 或評價 參見必修 1 P36 P38 積極 見 第2課堂 P5 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手工業(yè)商業(yè)航海業(yè)的發(fā)展 對外貿易迅速擴大 科學文化的繁榮 民主政治下形成的自由寬松的學術條件和允許個人才能自由全面地發(fā)展的氛圍 公民表現出極高的愛國主義熱情 消極 民主范圍狹小 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 奴隸 外邦移民 女性被排斥于民主政治之外 一切公職抽簽與選舉產生 這種輪番而治的特點并不能保證德才兼?zhèn)涞娜朔€(wěn)固執(zhí)政 極有可能極端民主化 無政府主義 導致民主制的最終衰落與夭折 1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過程 2 雅典民主政治的內容 3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點 必修 1 P36 P38 概括從貴族政治時代到伯里克利時代 雅典國家官制與權力機構的變化 并指出變化的主要趨勢 第二課堂 P18 變化 貴族政治形成時期 形成了執(zhí)政官作為最高行政長官的體制 戰(zhàn)神山議事會擁有廣泛權力 梭倫改革 使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 創(chuàng)立四百人議事會和公民法庭 取代戰(zhàn)神山議事會的部分職能 打破了貴族對政權的壟斷 克里斯提尼改革 創(chuàng)立五百人議事會取代四百人議事會 同時創(chuàng)立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選舉法 伯里克利改革 戰(zhàn)神山議事會僅保留審判謀殺和瀆神案的職能 公民大會及五百人議事會和公民法庭成為雅典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和執(zhí)行機構 趨勢 國家權力機構由代表貴族利益且由貴族掌握 到代表全體公民利益 公民參加管理日益普遍 也就是由代表貴族的機構逐漸演變?yōu)榇砉竦臋C構 第4課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課標要求 商鞅變法 1 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改革的基本史實 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2 了解商鞅變法具體措施和內容 認識其特點 3 探討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一 如何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特征 課標內容 1 大轉折 政治 宗法分封制遭破壞 新的階級關系產生 直接原因 王室衰微 禮崩樂壞 經濟 井田制遭破壞 土地私有制確立 直接原因 鐵器牛耕使用提高了生產力 私田越來越多 思想文化 出現百家爭鳴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較快發(fā)展 直接原因 各家學派紛紛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 2 大動蕩 大國爭霸 以求發(fā)展壯大 3 大變革 各國改革變法 法家學說 以求富國強兵 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 4大發(fā)展 奴隸制瓦解 封建制形成時期 自我測評1 春秋戰(zhàn)國是古代歷史上大動蕩 大變革和大發(fā)展時期 經濟上 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 土地私有制確立 新的剝削關系產生 政治上 王室衰微 大國爭霸 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士大夫開始爭奪政權 并且掌握了政權 思想文化 私人講學風氣興起 民間辦學興盛 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 思想文化呈現繁榮景象 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較快的發(fā)展 變法的目的是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 發(fā)展封建經濟 3 歷史影響 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運動有效地打擊了舊制度 增強了國力 使國家迅速崛起 在當時爭霸戰(zhàn)爭中處于優(yōu)勢 與春秋時期相比 社會性質發(fā)生了變化 由奴隸制國家轉變成了封建性質國家 一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的時代背景 政治 經濟 軍事 思想 改革變法的根本原因 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直接動力 稱霸天下的欲望 目的 富國強兵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 井田制逐漸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產生 生產力 爭霸戰(zhàn)爭需要富國強兵 法家學說成為改革變法的思想理論武器 階級 新興地主階級日益壯大 生產關系 時代背景 自我測評2 比較管仲改革 春秋時期 與李悝變法 戰(zhàn)國時期 異同 比較春秋改革和戰(zhàn)國變法的不同 并分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談談你對戰(zhàn)國變法運動的認識 同異 見上表 根本原因 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不同 春秋時期 奴隸制開始瓦解 戰(zhàn)國時 奴隸制的土地國有制已經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地主階級力量增強 認識 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 從背景看 是在春秋后期地主階級取得奪權斗爭勝利基礎上進行 從內容看 對舊的上層建筑 經濟基礎進行了改造 使封建制度在各國得以確立 變法促進了社會發(fā)展 變法后 歷史上出現了一個經濟發(fā)展 文化繁榮的時期 戰(zhàn)國初期 在經濟 政治 文化上 秦國都落后于六國 諸侯卑秦 丑莫大焉 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 廣納賢士 重用商鞅 商鞅積極宣傳變法的意義 為變法掃清思想障礙 其它國家的改革變法為秦國提供了一定的經驗教訓 第5課商鞅變法與秦的強盛 一 變法的歷史背景 一 變法的歷史背景 二 變法的主要內容 前356年和前350年兩次變法 具體內容見教材 1 軍事 廢除世卿世祿制 獎勵軍功 建立什伍制2 經濟 法律上廢除井田制 獎勵耕織 重農抑商 統一度量衡3 政治 廢分封制 建立縣制 加強中央集權 4 法律 實行什伍連坐法 規(guī)定輕罪重罰5 文化 焚燒詩書 加強思想文化統治 三 評價商鞅變法 課標 戰(zhàn)國時期最徹底的一次變法 消極影響 積極作用 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 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 發(fā)展地主經濟 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yè)及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 壯大了軍事力量 是戰(zhàn)國時期最徹底的變法 收富國強兵之效 它不僅為后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和政治基礎 而且對后世的發(fā)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輕罪重刑 輕視了教化 連坐法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 法律嚴苛 容易造成統治者的暴政 文化高壓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發(fā)展 重農抑商 造成封建社會對商業(yè)和商人長期歧視 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材料 1 秦孝公時 曾有人當面批評商鞅 相秦不以百姓為事 殘傷民以峻刑 違背了 得人者興 恃德者昌 等治國基本要領 是注定不會有好下場的 君之危若朝露 尚將欲延年益壽乎 2 西漢時 著名思想家賈誼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是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3 有些人認為 秦朝二世而亡的根子或許早在商鞅變法時就已經種下了 這幾段材料是從哪一角度來認識商鞅變法的 知識拓展 怎樣看待商鞅變法的消極影響 或者稱歷史局限性 提示 商鞅變法歷史局限性表現在 但商鞅變法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方向 推進了秦國社會的發(fā)展 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要求 商鞅變法雖有局限性 但這些并不能掩蓋其變法的巨大進步性 其積極性是主流 其消極性居于次要地位 自我測評2 商鞅變法獲得成功原因有哪些 第2課堂 P25 順應了歷史潮流 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當時歷史發(fā)展的趨勢 商鞅變法順應了這一趨勢 根本原因 變法的內容已經深入人心 即便是商鞅遇害 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 商鞅的正確決策 推行新法的堅強決心 法家思想奠定了變法的思想理論基礎 商鞅同守舊派貴族的論戰(zhàn) 掃除了變法的思想障礙 他取信于民 執(zhí)法如山 不懼權貴 秦孝公有變法圖強的決心 對商鞅支持 重用 四 商君雖死 秦法未亡 一 變法的歷史背景 二 變法的主要內容 三 評價商鞅變法 課標 探討商鞅變法歷史作用 小結 商鞅變法的特點 第2課堂 P24 1 商鞅變法的核心內容可概括為 農戰(zhàn) 和 法治 2 商鞍變法是實行最徹底 對舊貴族打擊最嚴重 變法措施最全面 為期最久 影響最深遠的改革 3 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 發(fā)展封建經濟 增加政府收入富國強兵 建立新型地主階級的統治 4 商鞅變法的許多措施 不僅為秦國完成統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與政治基礎 對日后中國歷史的發(fā)展也有重大影響 第6課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 課標要求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歸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3 探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一 北魏統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 鮮卑族拓跋部的崛起與強大 由游牧到定居農耕 建立政權定都平城 2 北魏統一北方黃河流域 結束了多年分裂混亂 439年 3 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趨勢出現4 鮮卑貴族早期統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 民族歧視政策 貴族的巧取豪奪 5 馮太后與孝文帝改變社會落后現狀 學習先進漢文化的堅定態(tài)度 一 北魏統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認識北魏均田制 發(fā)展 均田制開始實行于北魏時期 隋唐時進一步發(fā)展 唐朝中后期逐漸瓦解 核心內容 政府將國家控制的荒地授給農民 農民向政府交納租稅 并承擔徭役和兵役 主要土地只準使用不準買賣 意義 均田制使農民擁有少量土地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 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 也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fā)徭役 遷都洛陽 推動改革的深化 概況 遷都洛陽是孝文帝親政后的第一件改革大事 之前的改革決策者是馮太后 設巧計遷都洛陽 為何遷都洛陽會成為改革的一項內容 遷都原因 政治上平城故地保守勢力十分強大 經濟上地處偏僻經濟比較落后 軍事上強敵柔然時常騷擾很不安全 地理上難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區(qū) 一 北魏統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歷史作用 1 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發(fā)展2 學習了漢族的先進制度與文化 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3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 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四 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順應了歷史潮流 2孝文帝膽略和卓識 第7課北宋王安石變法 課程標準 1 了解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2 歸納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評價其歷史作用 一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背景 1 積貧積弱導致北宋中期的三大社會危機 財政危機 邊疆危機和政治危機 階級矛盾 民族矛盾激化 2 范仲淹 慶歷新政 的失敗為王安石變法提供了經驗教訓3 王安石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和 三不足 的大無畏精神的影響 政府低息貸款 設市易務穩(wěn)定市場 以錢代役 鼓勵興修水利 按土地多少收稅 二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抑制兼并保障農業(yè)生產增加政府收入 就近采購 節(jié)省貨款和轉運費等 精減軍隊 廢詩賦取士舊制重經義策論考試 農戶十家一保閑時練兵戰(zhàn)時入軍 官馬由農戶保養(yǎng) 由固定將官帶軍隊 貫徹擇優(yōu)錄用原則 二 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 三 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及結局 1 歷史作用 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加 軍隊的戰(zhàn)斗力有一定提高 2 最終結局 失敗原因 觸犯了大地主 大官僚和富商的利益 遭到激烈反對 執(zhí)行過程中用人不當 引起民間不滿 新法變質 徽宗時蔡京以新法之名行聚斂之實 1 歸納北宋中期出現 三冗 二積 局面的原因 答 三冗 原因 北宋增設了大量官僚機構 北宋 恩蔭 制度實行 受到 恩蔭 的對象過濫 這是官員數量的增加 形成 冗官 的主要原因 為防御遼和西夏 大大擴充軍隊 同時還采取 荒年募兵 的辦法 將大量流民招進軍隊 形成龐大的軍事體系 造成 冗兵 問題 養(yǎng)兵 養(yǎng)官所需的巨額費用 加上對遼和西夏的戰(zhàn)爭耗費及高額賠款 都給宋政府帶來沉重財政負擔 形成 冗費 二積 原因 國家財政入不敷出 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導致積貧局面的形成 北宋吸取藩鎮(zhèn)割據的教訓 大力削弱武將的兵權 帶來的后果是指揮效率和軍隊的戰(zhàn)斗力降低 導致宋軍在與遼 西夏的戰(zhàn)爭中連年戰(zhàn)敗 形成積弱的局面 2 北宋中期社會危機的關鍵問題是什么 對此 王安石變法的基本指導思想是什么 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 答 關鍵問題 財政危機 國家財政人不敷出 指導思想 以 理財 為中心 增加財政收入 減少和節(jié)省開支 具體措施 通過青苗法 募役法 農田水利法 均輸法 方田均稅法 市易法等措施增加財政收入 通過精減軍隊 縮減編制等減少軍費開支 保甲法 保馬法也節(jié)省了國家的開支 改革科舉制度 考經義策論 3 王安石變法取得哪些成效 為什么最后失敗了 答 成效 推行的理財新法在抑制兼并 保障農業(yè)生產 增加政府收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軍事改革 節(jié)省了軍費開支 改變了宋軍原有的編制 使宋軍的戰(zhàn)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失敗原因 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 大官僚的利益 遭到大地主 大官僚的阻撓和破壞 在變法過程中 由于用人不當 出現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象 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兩次重要的變法運動 比較兩次變法的異同 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這兩次改革成敗的認識 同 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 都得到了王權的支持 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 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 變法者的個人命運基本相同 變法都對生產關系作出了調整 異 背景 商發(fā)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 王則發(fā)生在北宋中期統治危機四伏時 根本目的 商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 建立新制度 王則是為挽救北宋統治危機 部分調整生產關系 性質 商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 王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 結果 商鞅變法成功 王安石變法最終敗 3 認識 改革必然會遭到舊勢力的阻撓 不可能一帆風順 要充分考慮到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 改革的成敗關鍵要看其積極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維持 不以改革者個人命運為轉移 改革措施要針對實際情況 行之有效 推行改革過程中要用人得當 改革家要有遠見卓識和堅定的政治魄力 問題 北宋建國之初就有重大社會改革 結合史實說明 北宋初期的社會改革和北宋中期的社會改革各針對什么問題 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兩者之間存在什么內在聯系 北宋初期 背景 自唐朝至五代十國形成的藩鎮(zhèn)割據局面 目的 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 強化中央集權 內容 加強中央集權 北宋中期 背景 宋初以來形成的 三冗 問題和積貧積弱的社會危機 目的 富國強兵 內容 主要是政治和經濟改革 內在聯系是 北宋中央集權的措施造就了 三冗 問題 并激化了社會矛盾 這迫使北宋中期的統治者不得不進行改革 以扭轉積貧積弱引發(fā)的危機 第10課歐洲宗教改革課標要求 1 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 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 知道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 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 3 簡述歐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 分析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思考 16世紀初的歐洲為何會發(fā)生宗教改革運動 德國為何會成為宗教改革的發(fā)源地 一 中世紀的天主教會 宗教改革發(fā)生的原因 社會原因 羅馬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嚴重阻礙了歐洲政治 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 經濟根源 14 15世紀西歐資本主義的興起和重商主義思想的流行 同教會的輕商思想產生沖突 P74 政治因素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資產階級及新貴族要求分享政治權利 民族國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會 一統天下 的局面 P74 思想文化 文藝復興運動和反天主教的 異端 思想為宗教改革奠定思想基礎 德國因素 德國受羅馬天主教會壓榨最重 導火索 直接 兜售 贖罪券 最終成為導火索 解讀課標要求 了解中世紀天主教的地位 認識歐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直接原因 在思想文化和經濟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教會貪婪腐敗 其掠奪最終引發(fā)改革運動 1 天主教會在思想文化和經濟政治上居統治地位 思想文化 中世紀的西歐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基督教教義的 原罪 與 救贖 說 決定了天主教會的精神控制地位 教會還壟斷教育 經濟上 占有各國土地的1 3 收取什一稅 政治上 西歐最大的封建主 各國王權軟弱2 天主教會的貪婪腐敗最終引發(fā)改革運動 表現 教階森嚴 奢侈腐化 荒淫無度 迫害 異端 宗教裁判所 貪婪敲詐 二 馬丁 路德發(fā)動宗教改革 改革的開端問題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有哪些 1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及影響 公布 九十五條論綱 拉開改革序幕 重新解釋基督教教義 主張 因信稱義 翻譯德文版 圣經 圣經 是人們惟一信仰的權威 簡化天主教儀式 世俗統治者的權力應高于并支配教權 影響 形成新教路德宗 影響德國和北歐 二 馬丁 路德發(fā)動宗教改革1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及影響 2 路德新教教義 因信稱義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意義 全體信徒皆教士 意義 信仰的唯一根據是 圣經 意義 否定天主教會和教皇的作用 追求地位的平等 否定天主教會神學說教的壟斷地位 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張及教義體現了 新興資產階級惜時如金和建立 廉價教會 的經濟觀念及否定權威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政治要求 2 實質 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及思想改革運動 問題 完整歸納路德教教義的內容 結合路德宗教改革的其他主張并聯系必修3的相關內容 分析和理解歐洲宗教改革的實質是什么 課標 三 加爾文與日內瓦的試驗 改革的深入問題 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主張有哪些 1 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主張及影響 重新解釋基督教教義 反對盲從 圣經 權威至高無上 主張信仰得救 即先定論 簡化教會組織和宗教儀式 選舉神職人員 制定嚴格的道德標準 過節(jié)儉生活 教會監(jiān)督國家 社會和家庭 將日內瓦改造成政教合一的神權共和國 迫害異己 判處塞爾維特火刑 人教版 影響 形成新教加爾文宗 影響法 英等國 提示 相同 強調 圣經 的地位 主張信仰得救不同 加爾文把信仰得救解釋為先定論 即人的得救與否完全由上帝預定 人的意志無法改變 人在現世的成功與失敗就是得救與否的標志 這種主張徹底否定了天主教會和羅馬教皇的作用 鼓舞了新興資產階級的進取精神 所以說該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 更為激進 正如恩格斯所言 加爾文的信條正適合當時資產階級中最果敢大膽的分子的要求 問題 比較加爾文與路德兩大新教教義的異同 為何說加爾文教義更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利益 四 英國王權與天主教會的決裂 獨具特色的英國宗教改革問題 英國宗教改革的方式與前兩次有何不同 1 英國借助王權建立起附屬于王權的民族教會 原因 英國較早形成為統一的民族國家 婚姻繼承問題導致亨利八世與教皇決裂 形成 亨利八世時 通過 至尊法案 英王為教會首腦 教皇無權干涉 保留天主教基本教義和儀式 解散修道院 沒收其土地財產 修士還俗伊麗莎白一世時 重申 至尊法案 神職人員效忠英王 信仰得救 圣經 為惟一標準 四 英國王權與天主教會的決裂 獨具特色的英國宗教改革問題 英國的宗教改革運動有何獨特之處 1 英國借助王權建立起附屬于王權的民族教會 原因 形成 亨利八世時和伊麗莎白一世時 2 英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特點 改革方式 是依靠王權自上而下進行的 新教內容 保留了較多的天主教成份 英國新教 英國國教 會 五 歐洲宗教改革的歷史作用 1 在宗教改革運動的打擊下 羅馬天主教會采取一系列應對措施 稱教會改革 純潔 運動 2 宗教迫害和宗教紛爭的激化推動了宗教寬容政策的發(fā)展 德國 法國 3 核心積極作用 打擊了歐洲封建統治的支柱天主教會 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為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掃清了道路 為歐洲走向現代社會創(chuàng)造了條件 對歐洲宗教改革的認識 1 信仰問題是不能靠武力解決 2 實行徹底的宗教寬容 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小結 歐洲宗教改革 背景 過程 馬丁 路德宗教改革 改革的開端 加爾文與日內瓦的試驗 改革的深入 獨具特色的英國宗教改革 歷史作用 第13課俄國農奴制改革課標要求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1 簡述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歷史背景 2 概述 二一九法令 的主要內容 認識其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 3 探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 一 農奴制改革背景 3 軍事 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暴露了農奴制的落后 2 經濟 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農業(yè)和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 4 思想 十二月黨人 起義和新 知識分子 群體變革思想的推動 5 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認識到惟有變革才能自救 1 政治 農民起義不斷 社會矛盾尖銳 克里米亞戰(zhàn)爭 外 變革的呼聲 內 解放法令 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 內容 背景 日俄戰(zhàn)爭 外 1905年革命 內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影響 背景 知識結構 第14課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課標要求 1 了解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歷史背景 2 概述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內容 認識其在埃及歷史上的作用 一 阿里改革的背景 政局動蕩 經濟落后 外部危機 條件具備 2 經濟落后 埃及盛行包稅制 沉重的剝削導致農業(yè)和手工業(yè)遭到嚴重破壞 階級矛盾激化3 外部危機 18世紀末19世紀初 已進行工業(yè)革命的法 英先后侵略埃及 埃及面臨著嚴峻的外部挑戰(zhàn)4 條件具備 1805年穆罕默德 阿里王朝建立 面對內憂外患 阿里志在推行維護統治 抵御侵略 建立強國這一富國強兵的 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 1 政局動蕩 屬于奧斯曼帝國行省的埃及 各種政治集團 馬木路克 帕夏和近衛(wèi)軍 爭權奪利 戰(zhàn)亂頻仍 政治上 建立起封建的中央集權制 結束了埃及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 實現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寧 經濟上 興辦了第一批近代工業(yè) 引進了先進的科技 培養(yǎng)了第一批新型知識分子 為埃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軍事上 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 遏制了西方殖民主義入侵 積極作用 使埃及成為地中海東部的頭等強國 馬克思贊揚說 埃及是 當時奧斯曼帝國的惟一有生命力的部分 三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影響 改革給人民帶來災難 因為對外戰(zhàn)爭 阿里不斷征收重稅 并強制人民參軍 激化了階級矛盾 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經濟改革的困難 一是資金匱乏 工廠的產品大多用于對外戰(zhàn)爭 沒有多少利潤 二是管理不善 現役軍官擔任廠長 他們營私舞弊 克扣工人工資 局限性 三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影響 積極作用 使埃及成為地中海東部的頭等強國 重要原因 改革給人民帶來災難 為了對外戰(zhàn)爭 阿里不斷征收重稅 并強制人民參軍 激化了階級矛盾 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經濟改革的困難 一是資金匱乏 工廠的產品大多用于對外戰(zhàn)爭 沒有多少利潤 二是管理不善 工廠的廠長多是現役軍官 他們營私舞弊 克扣工人工資 外商挾技居奇 外商將老式的 甚至完全報廢的機器高價賣給埃及政府 外國技師故意不向埃及人傳授技術 有意破壞生產 歐洲列強的破壞 阿里帝國的建立 引起歐洲一些列強的嫉恨 它們想方設法破壞改革 四 阿里改革失敗的原因 第15課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明治維新 課標要求 明治維新 1 知道明治維新的歷史條件 2 概述明治維新的主要過程和基本內容 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3 分析明治維新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歷史地位 1 幕府統治出現危機 內 一 背景 1 政治 19世紀以后 社會各階層對幕府統治強烈不滿 尤其下級武士 迫切希望改變現狀 2 經濟 幕府采取重農抑商政策 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因素充分發(fā)展 3 外交 閉關鎖國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發(fā)展的大趨勢 2 外國勢力入侵 民族危機加深 外 1 美國 英國等西方國家入侵 民族危機加深 2 下級武士萌生強烈的民族意識 探尋救亡圖存之路 吉田松陰 3 幕府高壓政策激化了社會的內部矛盾 有志之士通過幕府改革挽救民族危機的希望破滅 3 武裝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 改革條件的成熟 尊王攘夷 背景 民族危機加劇 幕府妥協退讓恐怖鎮(zhèn)壓主要參加者 中下級武士活動 刺殺幕府當權者 襲擊在日本的西方商人等結果 失敗 倒幕運動興起 原因 尊王攘夷運動失敗 改革現狀 實現富國強兵國內形勢 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準備工作 增強經濟軍事力量 建立根據地 聯絡其它藩國 密切同英國關系 獲得天皇支持結果 大政奉還 戊辰戰(zhàn)爭 原因 推翻幕府 真正取得國家領導權過程 1868年 京都政變 成立明治政府結果 幕府統治被推翻 二基本內容 加強中央集權 廢除等級制度 改革政治體制 相對滯后 最先進行 為推行其它改革 實現富國強兵 奠定了堅實基礎 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 確立了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治體制 君主立憲制 1 政治領域的改革措施及作用 核心詞 立憲政體 土地改革 殖產興業(yè)奠定了工業(yè)化的基礎 掀起了工業(yè)革命的熱潮 僅用30年時間 就由農業(yè)國變?yōu)楣I(yè)國 2 經濟領域的改革措施及作用 核心詞 殖產興業(yè) 二基本內容 提高農業(yè)生產力國內市場狹小 殖產興業(yè) 教育改革 介紹西學 重視傳播 社會習俗 打破等級制度取得顯著成果 吸收西方思想文化和習俗 改變落后愚昧 東方伏爾泰福澤諭吉影響巨大 3 思想文化和社會習俗的改革 核心詞 文明開化 二基本內容 目的 鞏固天皇新政權 建立近代化的獨立國家 一 政治上 從早期的廢藩置縣 取消等級身分制 加強中央集權 到后來確立起近代立憲政體 二 經濟上 殖產興業(yè) 大力發(fā)展資本主義 三 文化上 大力推行 文明開化 政策 四 軍事上 建立常備軍 為擴張創(chuàng)造條件 小結 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 三 歷史作用和局限性 1 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 日本走上近代化道路 2 是亞洲近代唯一走上獨立發(fā)展的國家 很快成為亞洲強國 3 明治維新為亞洲國家一些立志擺脫落后狀況 實現民族振興的人們提供了某些經驗 作用 經濟 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 實現了由落后農業(yè)國向先進工業(yè)國的轉變 政治 實現了由早期中央集權向后期立憲政體的過渡 成為亞洲第一個立憲國家 文化 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得到傳播 社會面貌發(fā)生深刻變化 局限性 1經濟 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極性不斷顯現 農民的貧困 影響市場擴大 制約工業(yè)發(fā)展2政治 憲法頒布后 藩閥依然長期壟斷政權 議會形同虛設 人民沒有民主權利3文化 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4軍事 利用民族主義 強化軍國主義 對外進行擴張 給亞洲各國帶來沉重災難 改革的局限導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 三 歷史作用和局限性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 思考 日本的君主立憲制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相比 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 形式上 P122思考 歸納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英 法 美 俄 日 德 意等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不同途徑 課標 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樣性 歸類 英國和法國 美國 俄國和日本 德意志和意大利 方式 資產階級革命 民族獨立戰(zhàn)爭 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改革 民族統一運動 學術界一般認為 日本 明治維新 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但是 在最近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 有些學者主張 明治維新 應理解為一次 明治革命 而另一些學者則提出 明治中興 的解釋 問題 l 你認為其中哪一種觀點更合理 為什么 2 請說明另外兩種觀點的可以理解之處 從背景 經過和結果來看 1 改革 說 明治維新由天皇主持且自上而下完成 日本由此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道路 革命 說 明治維新是在武裝倒幕的前提下進行的 它確立了以天皇為首的地主和資產階級的聯合專政 中興 說 維新前 日本遭受外來侵略 天皇被幕府架空 維新后 天皇重掌朝政 促進了經濟發(fā)展 維護了民族獨立 2000 19世紀末 20世紀初英法兩國已形成一套較為健全的議會民主制度 請分別說出這時俄國和日本政治體制是怎樣的 2分 與英法的主要差異是什么 2分 從這四個國家由封建主義過渡到資本主義所走的道路 造成這種差異的歷史原因 9分 說明 答題時要概括論述 不要羅列具體過程 俄日體制 俄國為沙皇專制 日本為天皇制 主要差異 英法為民主政治體制 俄日為專制主義體制 歷史原因 英法的過渡道路是資產階級革命 對封建制度改造比較徹底 俄國過渡道路是1861年改革 日本過渡道路是明治維新 兩者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對封建制度改造程度的不同是造成差異的主要歷史原因 第16課戊戌變法 課標要求 戊戌變法 1 了解戊戌變法產生的歷史根源 2 簡述康有為 梁啟超等維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張和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分析其特點 3 知道戊戌變法失敗的基本史實 探討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一 變法背景 1民族危機 甲午戰(zhàn)爭失敗和 馬關條約 的簽訂 激發(fā)了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 2經濟基礎 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 3階級基礎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4思想基礎 西方近代思想的傳入 資產階級維新思潮的興起 5公車上書 揭開序幕 6宣傳維新 強學會與 時務報 維新變法新局面逐漸形成 目的 救亡圖存 早期維新思想 代表 王韜 鄭觀應 從洋務派中分化出來 主張 經 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 政 建立君主立憲制 文 興辦學校 認識 沒有形成系統理論 沒有付諸實踐 民族危機 鴉片戰(zhàn)爭后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 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 甲午戰(zhàn)爭 馬關條約 簽訂后 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1年 辛丑條約 簽訂 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2民族工業(yè) 近代民族資本主義 的出現和發(fā)展 時間 19世紀60 70年代原因 外商企業(yè)和洋務工業(yè)的刺激表現 上海 廣東 天津 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出現 時間 甲午戰(zhàn)爭后 1894年 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原因 甲午戰(zhàn)爭后 清政府為擴大稅源 解決財政危機 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帝國主義爭相向中國輸出資本 提供客觀條件 中國人民收回利權運動 初步發(fā)展 進一步發(fā)展 時間 一戰(zhàn)期間 1914年 1918年 原因 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民族資產階級大受鼓舞 實業(yè)救國 和民主共和成為當時的兩大思潮 愛國心的驅使和利潤的刺激 使民資樂于投資新式工業(yè) 特點 短暫 不平衡性 同 都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思想觀念 都主張維新變法 學習西方政治制度 在維新宣傳中 梁啟超 譚嗣同 嚴復的政治主張各有側重 試比較異同 異 二 變法過程 1 引發(fā)事件 1897年德強占膠州灣2 施政綱領 應詔統籌全局折 為什么 3 開始標志 1898年6月11日 光緒帝頒布 定國是詔 4 失敗標志 戊戌政變 戊戌六君子 三 變法內容 根本原因 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弱小 舊勢力的力量強大 懸殊的力量對比是根本原因 重要原因 維新派缺乏反帝反封的勇氣 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脫離群眾 依靠的皇帝沒有實權 四變法失敗的原因 五 變法的評價 2 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政治運動 挽救民族危亡 發(fā)展資本主義的主張 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趨勢 3 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 4 運動的失敗證明 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1 性質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第二種答案 1 戊戌變法是一次失敗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2 康 梁在變法中提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主張 如果變法成功 中國將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所以 戊戌變法名為變法 實為改變社會性質的資產階級革命 3 但是變法沒有發(fā)動群眾 僅僅寄希望于無實權的皇帝 因而是不徹底的 最后 戊戌變法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鎮(zhèn)壓而失敗 維新派通過光緒帝向全國頒布了一系列變法法令 是資產階級暫時 部分地獲得政權 是一次資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嘗試 1995年上海高考題 戊戌變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也有人認為它是一次失敗了的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 你同意哪一種觀點 為什么 同意第一種觀點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 原因 領導變法的康有為梁起超等人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 變法提出了挽救民族危亡 發(fā)展資本主義的主張 變法脫離廣大人民群眾 缺乏反帝反封的勇氣 采取改良的辦法 實行君主立憲制 把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 年 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么 與 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相比 兩者在促進社會變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 為什么 基本內容 中國維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國主義侵略 擺脫民族危機 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主張興民權 實行君主立憲 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 學習和傳播西方科學文化 作用 法國啟蒙思想為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作了充分的輿論準備 成為強大的思想武器 革命摧毀了封建制度 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 中國維新思想促成了戊戌變法 力圖改變中國的現狀 以實現獨立 進步和富強 但變法很快夭折 原因 經濟原因 19世紀末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程度遠不如18世紀的法國 階級原因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不如當時法國強大 沒有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性強 具有突出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思想原因 中國維新思想是在中國封建傳統十分頑強和民族危機加深的條件下倉促形成 缺乏比較成熟的理論基礎 法國啟蒙思想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發(fā)展過程 形成了完整體系 歷史條件 中國維新思想實施的歷史條件是封建勢力強大而民族危機加劇 沒有法國啟蒙思想條件成熟 群眾基礎 中國維新思想沒有充分動員人民群眾 遠不如法國對人民群眾作充分的思想動員 一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分類1 奴隸社會的改革梭倫改革 克里斯提尼改革 伯里克利改革 管仲改革 3 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1 思想文化領域 歐洲的宗教改革 2 確立資本主義 農奴制改革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4 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 中國的改革開放 2 封建性質的改革 1 確立封建制度 魏文侯變法 商鞅變法 2 挽救危機 自我完善 王安石變法 阿里改革 3 少數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 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二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背景歸納 目的 1 國內階級矛盾尖銳 統治危機嚴重 2 舊制度 習俗 思想文化阻礙社會的發(fā)展 改弦更張 移風易俗 解放思想 3 民族危機嚴重 救亡圖存 緩和矛盾 挽救危機 維護統治 三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的成敗原因歸納1 成功的改革 課標 梭倫改革 管仲改革 魏文侯改革 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歐洲宗教改革 農奴制改革 明治維新 王安石變法 阿里改革 戊戌變法 2 失敗的改革 課標 3 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 1 改革本身順應時代潮流 根本原因 2 改革領導者的杰出才干和靈活決策 3 改革者的堅定意志和強硬手段4 失敗改革的共同原因 1 改革的局限性 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改革者本身的局限 2 反對勢力的強大 四 古今中外重大改革簡要回顧 課標

注意事項

本文(《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復習.ppt)為本站會員(sh****n)主動上傳,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 若此文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點擊聯系客服),我們立即給予刪除!

溫馨提示:如果因為網速或其他原因下載失敗請重新下載,重復下載不扣分。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