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魯瓊版)2020版高考語文二輪復習 專題四 落實訓練高效增分 散文文本閱讀(一)(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京津魯瓊版)2020版高考語文二輪復習 專題四 落實訓練高效增分 散文文本閱讀(一)(含解析)(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散文文本閱讀(一)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端午的陽光
熊紅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羅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國軍隊已攻破楚國郢都,頓時感到支撐生命的最后一點兒亮光熄滅了。
當他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吟誦給江邊漁父的時候,就已經(jīng)決定,要將自己的清澈與江水的澄明合二為一了。我知道,這是屈子為保留個體純凈最無奈的選擇,也是迄今為止,文化祭壇上最高尚的選擇。
最終,三閭大夫坐在了汨羅江邊,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陽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懷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著自己冰涼的心,走進激流之中的。而那些“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句,留在了岸上,留給了端午。一條江因為成了一個詩人心靈最后的歸屬地,而永遠被世人銘記。一個普通的節(jié)日,因為收留了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而內(nèi)涵充盈。
端午,把緬懷和敬仰裹成了節(jié)日的粽心。
節(jié)日的壽命當然要比人的壽命長久許多,所以,三閭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給了這個日子。在結(jié)束自己生命肉體的同時,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靈魂,猶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視線和思想。我知道,這種深入骨髓的隱痛,來自時間深處的行吟,一個背負著深重苦難,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jié)日,其實是在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答案。
所以,端午節(jié)帶給我們的,應
3、該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以我們現(xiàn)在的視角來看,用一個詩人的隕落,喚醒了一種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國,卻用死成就了《離騷》一樣,忽然覺得,端午節(jié)其實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葦葉了,它把所有的內(nèi)容和精髓,密密細細地包藏起來,讓我們極具耐心地一層層打開,最后領(lǐng)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時,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zhì),糯米滲透著葦葉的清香,似端午與屈子之間的浸染,節(jié)與人的統(tǒng)一。
我對端午節(jié)的最初認知,完全來自粽子,那時候的小學課本,還沒有涉及“楚辭”或者《離騷》的片言碎語,文化不高的母親也無法給我們講述端午節(jié)的由來,好在粽子并不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改變所蘊含
4、的味道,我總會把端午節(jié)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lián)系起來。這使得整個貧乏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就像枯枝間的花蕾,滲漏出些許隱秘的春意。
現(xiàn)在看來,那些夾雜在一年日歷中為數(shù)不多的能激發(fā)我們飲食向往的節(jié)日,早已成為精神上抵擋艱難生活的盾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為擁有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閭大夫叩謝。對童年而言,這是一個多么充滿人情關(guān)懷的節(jié)日啊!那種甜膩的感覺,一直泛舟舌津。
后來知道了屈原和楚懷王,知道了《國殤》和汨羅江,知道了每年這一天,人們蜂擁江岸,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競龍舟,把一種悲情的懷念渲染成了歡悅的行為,熱熱鬧鬧,轟轟烈烈。
歷史會在很多場合拐出一道彎來,就像屈原投江
5、時所選擇的河泊潭一樣——它是汨羅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彎曲處。這種彎道,對河流而言,只是改變了水的流向;對三閭大夫而言,卻是以生命為筆,填充了歷史的章節(jié),引領(lǐng)了情感的走向。許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彎道,這些遠航至此的細節(jié),因為承載了有溫度的夙愿,使得堅硬的歷史柔軟了許多。所以,更多的時候,是生命的結(jié)局讓歷史的敘述更具悲情。明白了這一點兒,再品嘗粽子時,心情會沉重許多。
事情往往是這樣,在分享一種傳統(tǒng)時,我們更多的時候只在關(guān)注它所帶來的結(jié)果,而其中蘊含的真諦,卻很少探究了。因為時空的距離,讓來源變得愈加縹緲和混沌。好在歷史給了我們最好的解決方式,它讓時間淡化了一個國家的破碎的同時,卻強化了一種品質(zhì)的
6、高貴。它讓我們穿越兩千三百年的距離,聆聽到了一條河流古老的潮汐。這時候的端午,或許更像是一縷陽光,從汨羅江的源頭流淌過來,映照著江邊每一位過客的內(nèi)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無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鏡,端放在我們必經(jīng)的路口,讓人們從歷史影像中,找到現(xiàn)實的映像。
(選自《人民日報》2016年5月21日,有刪改)
1.下列對散文相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最恰當?shù)囊豁検? )
A.文章通過寫汨羅江因屈原而被人銘記,來證明名家名作對于名勝的重要意義,正如歐陽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陽樓,表現(xiàn)了山河與文化血肉相連。
B.文中詩一般的語言,意蘊深厚,充滿張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藍墨水的上游,是
7、汨羅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寫出了屈原在中國文化中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贊頌了屈原偉大的品格無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的不足,促使我們反思并不斷提升自己,強化了屈原精神在現(xiàn)實中的意義。
D.文章以“端午”為線索組織材料,回顧了對端午節(jié)的認知過程,對自己最初只喜歡端午節(jié)粽子的淺薄而感到慚愧,對世人將悲情渲染成歡悅而感到不滿。
解析:選B。A項,作者寫作的目的并不是談名家名作與名勝的關(guān)系。C項,理解錯誤,“屈原偉大的品格無人能企及”,與原文中“有些品格是無法超越的”不一致?!安粩嗵嵘约骸睕]有依據(jù)。D項,錯在“慚愧”和“不滿”,文中沒有此意。
2.文章前三段寫了什么內(nèi)容?
8、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答案:(1)內(nèi)容:寫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羅江的事件,點明了屈原與端午節(jié)的關(guān)系(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由來)。(2)作用:①表現(xiàn)了屈原純潔高尚的品質(zhì),贊頌了屈原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②結(jié)構(gòu)上,它照應了題目,引發(fā)了下文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感想。
3.從全文看,“端午的陽光”有幾重含義?請簡
9、要分析。
答:
答案: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的陽光,是照著屈原投江的陽光,是歷史的見證。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③它是端午節(jié)的文化之光。屈原的愛國、正直,屈原的純潔、高貴,就像陽光一樣映照進后人的內(nèi)心。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
廢 園 外
巴 金
晚飯后出去散步,走著走著我又走到這里來
10、了。
從墻的缺口望見園內(nèi)的景物,還是一大片欣欣向榮的綠葉。在一個角落里,一簇深紅色的花盛開,旁邊是一座毀了的樓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樓前一排綠欄桿還搖搖晃晃地懸在架子上。
我看看花,花開得正好,大的花瓣,長的綠葉。這些花原先一定是種在窗前的,我想,一個星期前,有人從精致的屋子里推開小窗眺望園景,贊美的眼光便會落在這一簇花上。也許還有人整天倚窗望著園中的花樹,把年輕人的渴望從眼里傾注在紅花綠葉上面。
但是現(xiàn)在窗沒有了,樓房快要傾塌了。只有園子里還蓋滿綠色,花還在盛開。倘使花能夠講話,它們會告訴我,它們所看見的窗內(nèi)的面顏,年輕的面顏,可是,如今永遠消失了?;ㄒ嬖V我的不止這個,它們一
11、定要說出八月十四日的慘劇。精致的樓房就是在那天毀了的,不到一刻鐘的功夫,一座花園便成了廢墟了。
我望著園子,綠色使我的眼睛舒暢。廢墟么?不,園子已經(jīng)從敵人的炸彈下復活了。在那些,帶著旺盛生命的綠葉紅花上,我看不出一點兒被人踐踏的痕跡,但是耳邊忽然響起一個女人的聲音:“陳家三小姐,剛才挖出來?!蔽一仡^看,沒有人。這句話就是在慘劇發(fā)生后的第二天聽到的。
那天中午我也走過這個園子,不過不是在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樓房的后邊,在那個中了彈的防空洞旁邊,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記不起了,躺著三具尸首,是用草席蓋著的,中間一張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隨便一看,誰也不會想到這是人腿,人們
12、還在那里挖掘。遠遠地在一個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從炸塌了的圍墻缺口看進去,七八個人帶著悲戚的面容,對著那具尸體發(fā)愣。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識的罷,那個中年婦人指著露腿的死尸說:“陳家三小姐,剛才挖出來。”以后從另一個人的口里我知道了這個防空洞的悲慘故事。
一只帶泥的腿,一個少女的生命。我不認識這位小姐,我甚至沒有見過她的面顏。但是望著一園花樹,想到關(guān)閉在這個園子里的寂寞青春,我覺得心里被什么東西搔著似的痛起來。連這個安靜的地方,連這個渺小的生命,也不為那些太陽旗的空中武士所容。兩三顆炸彈帶走了年輕人的渴望,炸彈毀壞了一切,甚至這個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這樣地逃出囚籠,這個少女是永遠見不到園外
13、的廣大世界了。
花隨著風搖頭,好像在嘆息。它們看不見那個熟悉的窗前的面龐,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罷。
但是一座樓隔在它們和防空洞的中間,使它們看不見一個少女被窒息的慘劇,使它們看不見帶泥的腿。這我卻是看見了的。關(guān)于這我將怎樣向人們訴說呢?
夜色降下來,園子漸漸地隱沒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搖頭的姿態(tài)還是看得見的。周圍沒有別的人,寂寞的感覺突然侵襲到我的身上來。為什么這樣靜?為什么不出現(xiàn)一個人來聽我憤慨地講述那個少女的故事?難道我是在夢里?
臉頰上一點冷,一滴濕。我仰頭看,落雨了。這不是夢,我不能長久立在大雨中,我應該回家了。那是剛剛被震壞的家,屋里到處都漏雨。
1941年8
14、月16日在昆明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看到園中美好的景象時,借花樹之景,想象園中的人在日寇轟炸前的美好生活,從而為后文寫美好的毀滅奠定基礎(chǔ)。
B.廢園中有很多人慘死,但作者集中筆墨寫了一位年輕的女子,因為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女被窒息的悲劇更能觸動人的悲憫之心。
C.面對慘景,作者有著深重的悲哀,可惜無人理解,無人傾聽,內(nèi)心十分寂寞,因此對世人的冷漠無情感到極度的失望和憤怒。
D.末段寫雨,有明顯的象征意味,“冷雨”將作者拉回現(xiàn)實,凸顯作者內(nèi)心的悲涼;“到處都漏雨”,則含蓄地控訴了日寇的罪惡。
解析:選C。C項,“對世人的冷漠無情感到極度的失望和憤怒
15、”理解不當,作者的感情是悲憤,是對戰(zhàn)爭的控訴,對日寇暴行的聲討。
5.聯(lián)系上下文,寫出對畫線句“這樣地逃出囚籠”的理解。
答:
答案:過去少女向往外面的世界而不可得,而今她離開了囚籠,卻是在已經(jīng)成為尸體的情況下,是日寇永遠毀掉了她的青春和希望。
6.本文用了不少文字描繪花,你認為作者的意圖是什么?
答:
答案:花是美好的象征,作者由花自然地聯(lián)想到少女,花成為全文抒情的線索;花和廢墟形成強烈對比,烘托出濃厚的悲劇色彩;花仍在盛開,少女已慘死,抒發(fā)了作者哀傷憤懣的情感。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