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基礎知識》word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醫(yī)基礎知識》word版(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中醫(yī)基礎知識
一、中醫(yī)學的基本概念 重點
中醫(yī)學的基本概念
(一)整體觀念
?。ǘ┍孀C論治
(一)整體觀念
整體觀念,是中醫(yī)學關于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社會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的認識。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由多層次結構構成的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部分之間,各個臟腑形體官竅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協(xié)調、相互為用,病理上相互影響。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必然受到自然環(huán)境、社會條件的影響。人類在適應和改造自然與社會環(huán)境的斗爭中維持著機體的生命活動。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
2、整體
五行
五臟
五腑
五官
五體
五志
五液
五聲
五華
變動
木
肝
膽
目
筋
怒
淚
呼
爪
握
火
心
小腸
舌
脈
喜
汗
笑
面
憂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涎
歌
唇
噦
金
肺
大腸
鼻
皮
悲
涕
哭
毛
咳
水
腎
膀胱
耳
骨
恐
唾
呻
發(fā)
栗
(二)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yī)學認識疾病和處理疾病的基本原則。中醫(yī)學在認識和處理疾病的過程中,既強調辨證論治,又講究辨證與辨病相結合。
辨證,是在認識疾病的過程中確立證候的思維和實踐過程,
3、即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有關疾病的所有資料,包括癥狀和體征,運用中醫(yī)學理論進行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發(fā)展趨向,然后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候的過程。
論治,是在通過辨證思維得出證候診斷的基礎上,確立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選擇適當?shù)闹委熓侄魏痛胧﹣硖幚砑膊〉乃季S和實踐過程。
辯證論治示意圖
因此,中醫(yī)學診治疾病的著眼點是對證候的辨析和因證候而治。
證同則治同,證異則治異,是辨證論治的精神實質。
二、中醫(yī)基礎理論
?。ㄒ唬╆庩栁逍袑W說
1.陰陽的基本含義
陰陽的含義: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對立雙方屬性
4、的概括。
《類經·陰陽類》“陰陽者,一分為二也?!?
2.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1)對立制約
?。?)相互依存
(3)相互消長
?。?)相互轉化
3.五行的基本概念
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及其運動變化。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
4.五行生克乘侮
五行之間并不是靜止地、孤立地存在,五行學說以五行之間的相生和相克聯(lián)系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協(xié)調平衡的整體性和統(tǒng)一性。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相乘和相侮,來探索和闡釋事物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被破壞后的相互影響。
5.相生
5、含義: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另一行具有促進、助長和資生作用。
規(guī)律:
6.相克
含義: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約作用。
規(guī)律:
7.相乘
含義: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克制。
規(guī)律:
引起相乘的原因:
太過——克者太過 如:木旺乘土
不及——被克者太弱 如:土虛木乘
8.相侮
含義: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稱“反侮”。
規(guī)律:
引起相侮的原因:
太過——被克者太過 如:木旺侮金
不及——克者太弱 如:金虛木侮
?。ǘ┎叵?
6、 1.五臟
肝、心、脾、肺、腎。
2.六腑
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稱為六腑。
3.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
名稱
生理功能
系統(tǒng)聯(lián)系
心
主血脈;主神志
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與小腸相表里
肺
主氣,司呼吸;主宣發(fā)肅降;通調水道
主皮毛,開竅于鼻。肺與大腸相表里
脾
主運化;主統(tǒng)血
主肌肉和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與胃相表里
肝
主疏泄;主藏血
主筋;開竅于目,其華在爪。肝與膽相表里
腎
主藏精;主水;主納氣
主骨,生髓;通于腦,下系二陰,其華在發(fā),開竅于耳。腎與膀胱相表里
4.六腑的生理功能
膽:貯存與排泄膽汁
7、;膽主決斷。
胃:主受納與腐熟水谷。
小腸:受盛化物,泌別清濁。
大腸:接受小腸下傳的糟粕,吸收其中多余的水分,使之成大便排出體外。
膀胱:貯尿和排尿。
三焦:有總司人體的氣化作用,為水液代謝的通路。
?。ㄈ狻⒀?、津液
1.精的基本概念
精是由稟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質與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精華物質。
精是人體生命的本原。
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狹義之精: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
廣義之精:人體之內的血、津液、髓以及水谷精微等一切精微物質。
2.人體之氣的概念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
8、體生命活動的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極精微物質。
包括:元氣、宗氣、營氣、衛(wèi)氣。
3.氣的主要功能
推動作用、溫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攝作用、氣化作用。
4.血的基本概念
5.血的主要功能
滋潤、濡養(yǎng)和運載作用。
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血為氣之母:血能載氣、血能養(yǎng)氣。
6.津液的基本概念
是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性狀:質地較清稀、流動性大
津 分布: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血液
作用:滋潤
?。ㄋ模┙?/p>
9、絡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上下內外,調節(jié)人體功能特殊的網絡系統(tǒng)。是人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ㄎ澹┎∫蚺c發(fā)病
1.病因:導致疾病發(fā)生的原因。主要有六淫、癘氣、七情、飲食、勞倦傷、外傷和蟲獸傷等。
2.六氣與六淫的基本概念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熱)六種外感病邪的總稱。
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正常的自然界氣候。
3.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外感性:體外入侵多從肌表、口鼻而入,或兩者同時受邪。
季節(jié)性: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
環(huán)境性:致病與生活、工作環(huán)境密切相關。
相兼性:可單獨傷人
10、,又可兩種以上同時侵犯人體而致病。
4.風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風為陽邪,其性開泄,易襲陽位。
(2)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
?。?)風性主動。
?。?)風為百病之長。
5.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性凝滯,“凝滯”即凝結、阻滯不通之意。
?。?)寒性收引。
6.暑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暑性升散,耗氣傷津。
?。?)暑多挾濕。
7.濕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
?。?)濕性重濁。
?。?)濕性黏滯。
?。?)
11、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8.燥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燥性干澀,易傷津液。
?。?)燥易傷肺。
9.火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
(1)火為陽邪,其性炎上。
(2)火熱易耗氣傷津。
(3)火易生風動血。
(4)火易致腫瘍(瘡癰) 。
10.癘氣的概念:一類具有強烈致病性和傳染性的外感病邪。
疫:相互染易、傳染的意思。
11.疫氣的致病特點
發(fā)病急驟,病情危篤。
傳染性強,易于流行。
特異性強,癥狀相似。
12.七情內傷的概念
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
七情屬于正常的精神活
12、動范圍。
七情太過或持久刺激而使人發(fā)病,則成為致病因素。
13.痰飲的概念
痰飲:痰和飲都是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
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
三、中醫(yī)的四診
1.望診
全身望診(望神、色、形體、姿態(tài));
局部望診(望頭面、五官、軀體、四肢、二陰、皮膚);
舌診(望舌體、舌苔);
望排泄物(望痰涎、嘔吐物、大便、小便等);
望小兒指紋。
2.聞診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種內容。
聞聲音:主要是用耳聽取病人的語言、呼吸、咳嗽、嘔吐、腹鳴等聲音。
嗅氣味:主要是用鼻嗅呼吸、口腔、分泌物和排
13、泄物的氣味。
3.問診
?。?)問寒熱:
惡寒發(fā)熱:病人惡寒與發(fā)熱同時出現(xiàn),多見于外感病的表證階段。
但寒不熱:病人只感怕冷而不覺發(fā)熱。新病惡寒,為里實寒證;久病畏寒,為里虛寒證。
但熱不寒:
壯熱:病人高熱,體溫在39℃以上持續(xù)不退,不惡寒反惡熱,屬實熱證。
潮熱:發(fā)熱如潮汐有定時,分為胃腸燥熱內結所致的日晡潮熱及溫病熱入營分、灼傷營陰的午后及夜間潮熱。
微熱:發(fā)熱不高,不超過38℃,多見于陰虛或氣虛發(fā)熱。
寒熱往來:
惡寒與發(fā)熱交替發(fā)作,為半表半里證的特征,可見于少陽病和瘧疾。
(2)問汗:通過詢問了解病人汗出的異常情況,
14、對診察病邪的性質及人體陰陽盛衰有重要意義。
(3)問二便
大便:健康人每日一次,成形不燥,排便通暢。
小便:健康人日間排尿3~5次,夜間0~1次,每晝夜總尿量約為1000~1800ml。
?。?)問飲食:通過詢問飲食口味情況,可以了解體內津液的盈虧及輸布是否正常、脾胃及有關臟腑功能的盛衰。
4.切診 切診包括切脈和切其他部位,以切脈為主。
切脈(或脈診)是中醫(yī)獨特的診斷方法,是醫(yī)者用手按寸口(寸口是指橈動脈的腕后搏動部位)而得動脈應指的形象,來辨別病證的部位、性質以及正邪盛衰的一種診斷方法。切脈分為三部:寸、關、尺。
四、中醫(yī)辨證方法
(一
15、)八綱辨證
1.八綱,即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個辨證綱領。
表里:病變的部位。
寒熱:病變的性質。
虛實:邪正的盛衰。
陰陽:辨證的總綱。
2.表證 表證是六淫、疫癘、蟲毒等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機體,正氣(衛(wèi)氣)抗邪所表現(xiàn)輕淺證候的概括。主要見于外感疾病初期階段。
常見證候表現(xiàn):惡寒或惡風發(fā)熱,頭身疼痛,脈浮,苔薄白為主要表現(xiàn),或可見鼻塞、流清涕、噴嚏、咽喉癢痛等癥。
3.里證 泛指病變部位在內,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
常見證候表現(xiàn):不同的里證,表現(xiàn)為不同的證候,但其基本特點為:無新起惡寒發(fā)熱,以臟腑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一般病情較重
16、、病程較長。
4.半表半里證 指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過程中,邪正相爭,少陽樞機不利,病位處于表里進退變化之中所表現(xiàn)的證候。
常見證候表現(xiàn):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為特征性表現(xiàn)。
5.表證與里證的鑒別要點
表證
里證
半表半里證
寒熱癥狀
發(fā)熱惡寒同時并見
發(fā)熱不惡寒或但寒不熱
寒熱往來
主癥
頭身疼痛、鼻塞或噴嚏
以內臟證候,如咳嗽、心悸、腹痛等表現(xiàn)為主
胸脅苦滿
舌苔變化
不明顯
多有變化
不明顯
脈象
浮脈
沉脈
6.寒證: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導致機體功能活動衰退所表現(xiàn)的具有冷、涼特點的證候。
7.熱證:感受熱邪,或
17、臟腑陽氣亢盛,或陰虛陽亢,導致機體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xiàn)的具有溫、熱的證候。
8.寒熱證鑒別要點
熱證
寒證
寒熱癥狀
惡熱喜冷
惡寒喜熱
面色
赤
白
口渴與否
口渴喜冷飲
口淡不渴
手足表現(xiàn)
煩熱
厥冷
二便情況
小便短赤、大便燥結
小便清長,大便溏薄
舌象變化
舌紅苔黃
舌淡苔白
脈象
滑數(shù)
沉遲
9.虛證:指人體陰陽、氣血、津液、精髓等正氣虧虛,而邪氣不著,表現(xiàn)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種證候。
10.實證:指人體感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體內病理產物蓄積,以邪氣盛、正氣不虛為基本病理,表現(xiàn)為有余、亢盛、停
18、聚特征的各種證候。
11.虛實證鑒別要點
虛證
實證
病程
長
短
體質
虛弱
壯實
精神
萎靡
興奮
聲音
聲低息微
聲高氣粗
寒熱
多為五心煩熱、微熱或畏寒
多為壯熱或惡寒
舌象變化
舌質嫩、苔少或無苔
舌質老、苔厚膩
脈象
脈象無力
脈象有力
?。ǘ┡K腑辨證
臟腑辨證是在認識臟腑生理功能、病變特點的基礎上,將四診所收集的癥狀、體征及有關病情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從而判斷疾病所在的臟腑部位,病因、病性等,是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jù)的辨證歸類方法。
五、中醫(yī)治病八法
1.汗法 運用發(fā)汗的方藥,使病人出汗而逐邪
19、外出的一種治法。
2.吐法 引導病邪或有害物質,使從口涌吐的方法。
3.下法 用通瀉大便的方法,排除蓄積。
4.和法 用和解的方法。
5.溫法 祛除寒邪和補益元陽的方法。
6.清法 治療熱證,有清熱保津,除煩解渴作用。
7.消法 消散、消導、破消,具有漸消緩散,破堅消積作用。
8.補法 補益人體陰陽氣血之不足或臟腑虛損,以增強機體功能。
六、養(yǎng)生與治則
1.養(yǎng)生的基本原則 包括適應自然規(guī)律,重視精神調養(yǎng),房事有節(jié),注意形體鍛煉,謹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
2.養(yǎng)生的主要方法 包括順時攝養(yǎng),調神養(yǎng)生,惜靜養(yǎng)生,飲食養(yǎng)生,傳統(tǒng)健身,
20、藥物養(yǎng)生,推拿、針灸養(yǎng)生等。
3.中醫(yī)治則 包括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調治臟腑、三因制宜等。
七、中藥
1.中藥的性能 中藥的性能是對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依據(jù)用藥后的機體反應歸納出來的,是以人體為觀察對象。中藥性能又稱藥性,藥性理論是中藥理論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氣、五味、歸經、升降浮沉、毒性等。
2.中藥的四氣五味 四氣即重要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反映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中藥四氣中,溫熱與寒涼屬于兩類不同的性質,溫熱屬陽,寒冷屬陰,故四性從本質而言,實際
21、上是寒熱二性。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酸,有收斂、固澀等作用;苦,有瀉火、燥濕、通泄、下降等作用;甘,有滋補、和中或緩急的作用;辛,有發(fā)散、行氣等作用;咸,有軟堅、散結等作用。
3.服藥方法 中藥的服藥方法分為:口服給藥、含漱給藥、滴鼻給藥、滴眼給藥、滴耳給藥、皮膚給藥、肛門給藥、陰道給藥、注射給藥。
4.口服給藥
?。?)服藥時間:適時服藥是合理用藥的重要方面。
1)清晨空腹時,因胃及十二指腸內均無食物,所服藥物可避免與食物混合,能迅速吸收入腸,充分發(fā)揮藥效。峻下逐水藥晨起空腹時服藥,可利于藥物迅速入腸發(fā)揮作用,而且可以避免晚間頻頻起床影響睡眠。
22、
2)驅蟲藥、攻下藥及其他治療胃腸道疾病的藥物宜飯前服用,因飯前服用,有利于藥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數(shù)藥物都宜飯前服用。
3)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消食藥宜飯后服用,胃中存有食物可使藥物與食物混合,減輕藥物對胃腸的刺激。無論飯前服或飯后服用的藥物,服藥與進食都應間隔1小時左右,以免影響藥物與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藥效的發(fā)揮。
4)安神藥,宜在睡前30分鐘至1小時服用。
5)緩下劑,宜在睡前服用,以便于次日清晨排便。
6)澀精止遺藥,宜在晚間服用。
7)截瘧藥,宜在瘧疾發(fā)作前2小時服藥。
8)急性病則不規(guī)定時間服用。
?。?)服藥量
1)一般疾病服藥,每
23、日一劑,每劑分2~3次服用。
2)病情危重者,可每隔4小時左右服藥一次,晝夜不停,使藥力持續(xù)。
3)發(fā)汗藥、瀉下藥,如藥力較強,服藥應適可而止。一般以得汗、得下為度,以免汗、下太過,損傷正氣。
4)嘔吐病人服藥宜小量頻服,以免引起嘔吐。
?。?)服藥溫度
1)一般湯藥多宜溫服。寒證用熱藥,宜于熱服;辛溫發(fā)汗解表藥用于外感風寒表實證,不僅藥宜熱服,服藥后還需要加蓋衣被。
2)熱病用寒藥,如熱在胃腸,病人欲冷飲者,藥可涼服;如熱在其他臟腑,患者不欲冷飲者,寒藥仍以溫服為宜。
5.湯劑的煎法
(1)煎藥用具:砂鍋是最常用的煎藥容器。不銹鋼鍋、搪瓷鍋、玻璃燒杯也可采用,忌用鐵鍋。
?。?)煎藥前浸泡:煎藥前用冷水浸泡30分鐘至1小時為宜。
?。?)煎藥時加水要適量:第一煎加水至超過藥面3~5cm為宜,第二煎加水至超過藥面2~3cm為宜。
?。?)煎藥用火:通常遵循“先武后文”的原則。
?。?)煎藥時間
第一煎于沸后煮
第二煎于沸后煮
一般藥
30分鐘
25分鐘
解表藥
20分鐘
15分鐘
滋補藥
60分鐘
50分鐘
?。?)特殊煎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兌服、沖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