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祭司巴代研究分析——以鳳凰縣山江鎮(zhèn)為例開題報告

上傳人:文*** 文檔編號:241444144 上傳時間:2024-06-26 格式:DOC 頁數(shù):14 大?。?4K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湘西苗族祭司巴代研究分析——以鳳凰縣山江鎮(zhèn)為例開題報告_第1頁
第1頁 / 共14頁
湘西苗族祭司巴代研究分析——以鳳凰縣山江鎮(zhèn)為例開題報告_第2頁
第2頁 / 共14頁
湘西苗族祭司巴代研究分析——以鳳凰縣山江鎮(zhèn)為例開題報告_第3頁
第3頁 / 共14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湘西苗族祭司巴代研究分析——以鳳凰縣山江鎮(zhèn)為例開題報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湘西苗族祭司巴代研究分析——以鳳凰縣山江鎮(zhèn)為例開題報告(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開題報告表 擬定學位論文題目:湘西苗族祭司巴代研究以鳳凰縣山江鎮(zhèn)為例1、 選題的背景及課題的研究意義苗族是我國族群規(guī)模較大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現(xiàn)主要集中于貴州湖南等地。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作為苗族祭祀儀式、習俗儀式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儀式的主持者祭司,“巴代”更是苗族文化的傳承者,一直以來,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和崇拜。湘西苗族“巴代”信仰在歷史過程中與多種信仰因素相互滲透,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巴代雄、巴代扎兩大分支。特別是近年來,旅游開始成為湘西苗族地區(qū)最主要的產(chǎn)業(yè)之后,苗族巴代以及巴代儀式以藝術化的方式被更多的呈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但是這種被藝術包裝后的巴代儀式顯然不是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巴代文化的全部

2、。要詳細的了解巴代文化就要對這一文化事象的核心要素巴代,作系統(tǒng)的研究。對巴代的研究一方面能夠更好地幫助傳承和保護苗族的歷史文化,另一方面更加準確地把握苗族的特性,從而為相關部門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參考和依據(jù)。2、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及發(fā)展研究有關湘西苗族“巴代”的研究是當前是少數(shù)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研究的熱點,學界的研究主要分集中在以下領域:第一種觀點主要集中在對于“巴代”本身的解讀。例如凌純聲、芮逸夫所寫的湘西苗族調(diào)查報告中就已經(jīng)將巴代分成代表苗教的巴代雄和代表客教的巴代扎兩個分支。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調(diào)查報告中更是明確的說道巴代雄是苗族原生的信仰形式,而巴代扎是受到漢文化影響而分化出的信仰形式。后來的學

3、者們在此基礎之上,對于巴代扎信仰中的道教、梅山教等因素作了許多的研究。有石家齊苗族“巴岱”初探;白興發(fā)西南少數(shù)民族巫師論述;周永健苗族巫師考論;石壽貴苗族巴代文化:遠古飄來的神跡;陸群、焦麗鋒、李美蓮、蘇勝平苗族“巴岱”信仰中的道教因子及原因探析等。第二類研究主要著眼于對于巴代儀式的研究。對于巴代雄和巴代扎儀式的研究在目前關于巴代研究中占絕大多數(shù),其中主要涉及巴代雄巴代扎所主持的各種法事科儀。學者們對椎牛、接龍、婚禮、求雨、祭祖等儀式進行了詳盡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例如有描述巴代儀式中古歌的文章:奉山湘西苗族巴代古歌、尹虎彬湘西苗族“薩滾”的田野研究;陸群湘西苗族春日節(jié)慶:神話中的死亡與習俗的“

4、化生”; 張應和苗族椎牛的若干特點;宮哲兵,黃潤勇苗族打棒棒豬風俗的社會歷史透視林春菲、陸群苗族婚禮儀式中的“巴岱”身份考察,還有從宏觀角度度宗教儀式進行研究的高丙中民間的儀式與國家的在場等。第三類研究主要從巴代雄和巴代扎二者的比較入手,進行研究。學界對于巴代雄和巴代扎的比較研究相對較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魏育鯤的從【苗】-【客】巴代看湘西苗族之多元信仰中對二者作所作出的比較,該研究中明確提出二者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八個方面:民間分類、儀式展現(xiàn)特征、所奉神靈、儀式所用語言、服裝、法器、科本以及所執(zhí)儀式類型。還有有宋運超所寫的關于貴州苗族巫師的比較研究古黔中苗土客(漢)老司文化及其比較,張澤洪的

5、文化傳播與儀式象征中國西南少數(shù)民族宗教與道教祭祀儀式比較研究。第四類研究領域主要是對巴代的社會文化解讀。人們對于巴代的研究的根本落腳點應該是巴代對于苗族社會、苗族文化的作用以及功能。例如潘盛之論苗族巫師的社會職能中指出苗族巫師在一定范圍內(nèi)對對社會成員有節(jié)制作用;巫師是苗族社會歷史文化的載體,具有傳播歷史文化的職能;苗族巫師在群眾中有很大的影響,具有教育后代的職能。其他學者關于宗教信仰與社會管理的相關論述,有陸群,李美蓮,焦麗鋒,蘇勝平原生性宗教與社會穩(wěn)定關系的實證研究以臘爾山苗族“巴岱”宗教信仰為例,陸群,李美蓮,焦麗鋒,蘇勝平.湘西苗族“巴岱”信仰與生態(tài)維護以禾庫村水井的變遷為例。就對于巴代

6、的研究來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對于巴代之于整個苗族社會的功用的研究,必將繼續(xù)持續(xù)和發(fā)展下去。3、課題研究目標、研究內(nèi)容、擬解決的關鍵問題研究目標:本文通過對鳳凰山江苗族“巴代”文化進行理論性研究,了解“巴代”的起源、歷史演變及生存現(xiàn)狀,尤其是對山江地區(qū)極具代表性的“巴代雄”與“巴代扎”并存的現(xiàn)象進行研究和分析,具體論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巴代”體現(xiàn)的不同的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同時研究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巴代”文化與外來文化發(fā)生的沖突和調(diào)適。研究內(nèi)容:研究田野點簡介:湘西自治州鳳凰縣山江鎮(zhèn),山江鎮(zhèn)位于鳳凰縣城的西北部,距縣城20公里。、山江鎮(zhèn)轄15個村寨,60多個自然村落,總?cè)丝跒?1582多

7、人,苗族占99%以上。山江鎮(zhèn)作為鳳凰縣最具代表性的苗族地區(qū),依托本區(qū)域民族資源優(yōu)勢,已從千年封閉的“古苗寨”迅速變成了人民交口稱贊的“白日場”。目前山江是鳳凰縣苗族文化保護區(qū)的龍頭,湘西苗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基地的窗口,湘西苗族節(jié)慶活動的最佳基地,全國多所民族院校的教育實習基地;是研究東部方言苗族的活化石地區(qū)。2002年正式成立鳳凰縣山江苗族文化保護區(qū);2007年被湘西州人民政府定為湘西苗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基地窗口,進一步肯定了山江苗族文化保護區(qū)的地位和價值,并已成為苗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利用和發(fā)展的先進典型。文章結(jié)構(gòu)簡介:第一章 緒 論 一、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述評三、研究方法簡介

8、第二章 山江苗族“巴代”概述 第一節(jié) 湘西苗族巴代起源 第二節(jié) 山江苗族巴代的演變第三節(jié) 山江巴代文化留存區(qū)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概況第三章 山江苗族巴代雄與巴代扎的比較 第一節(jié) 巴代雄與巴代扎的儀式表現(xiàn)形式 第二節(jié) 巴代雄與巴代扎的社會文化內(nèi)涵 第三節(jié) 巴代雄與巴代扎的符號象征意義第四章 山江地區(qū)巴代與苗族社會的關系 第一節(jié) 巴代的文化功能 一、巴代是苗族文化傳承者二、巴代文化是苗族豐富歷史文化的載體 第二節(jié) 巴代的社會功能一、增強社會認同,維護社會穩(wěn)定二、整合社會群體,促進社會團結(jié)三、規(guī)范倫理道德,約束社會行為第五章 山江苗族巴代文化的調(diào)適第一節(jié):巴代文化與外來文化的沖突第二節(jié):巴代文化的調(diào)適結(jié) 語

9、擬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擬通過對鳳凰山江苗族“巴代”文化進行理論性研究,對山江地區(qū)極具代表性的“巴代雄”與“巴代扎”并存的現(xiàn)象進行研究和分析,并對巴代的符號象征做出分析。具體論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巴代”體現(xiàn)的不同的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同時研究在當今社會背景下,“巴代”文化與外來文化發(fā)生的沖突和調(diào)適。4、擬采取的研究方法、實施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本研究擬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田野調(diào)查。通過長時間在田野點參與觀察、深入訪談、問卷調(diào)查,在細微末節(jié)的日常生活過程中了解不同的村民對于巴代雄和巴代扎的看法,并對巴代進行訪談,了解其自我認知。參與到巴代儀式中,獲得一手資料。文獻研究法。查閱民族學人類學有關認同

10、方面的文獻資料;在田野點所在的縣鄉(xiāng)村各級部門收集包括縣志、村志、民族志以及民間的族譜、家譜等二手文獻材料。通過對這些材料的分析對比,去偽存真,積累文獻和理論知識,開闊學術視野。深描法。由于苗族沒有文字,而外部根本沒有相關記載,或者有些記載有誤,這個時候只能夠采取主位“深描”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實施方案及可行性研究:由于湘西苗族地區(qū)所處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以及此地苗族形成的歷史過程,使得湘西苗族地區(qū)成為典型的苗族文化研究的中心地帶。并且湘西苗族地區(qū)至今仍然保持著相對傳統(tǒng)的生活方式,并且通過大量的實地調(diào)查研究,在其多元信仰的信仰體系中,巴代信仰仍然是最主要的民間信仰,且巴代雄和巴代扎在人們的生活中繼續(xù)扮演

11、非常重要的角色。通過對文獻的整理,有大量的文字記錄了湘地區(qū)的苗族民間信仰,例如凌純聲、芮逸夫的湘西苗族調(diào)查報告、石啟貴的湘西苗族實地調(diào)查報告,這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民族之資料。通過對巴代雄和巴代扎的實地調(diào)查,能夠更加認識和發(fā)揚苗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同時能夠更加清晰的把握苗族人民的思想意識,從而進一步深入的了解這個民族的特性,為相關部門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參考。5、課題的創(chuàng)新性和以往學者們對巴代研究的著眼點不同,本文除了會對于巴代雄和巴代扎的從社會文化視野下的解讀之外,還會更多的著眼于對二者的比較。較之以往的比較研究,本文除了會對二者外在表現(xiàn)形式進行比較之外,本文將對于二者在苗族文化體系中的不同地位

12、以及象征進行比較,從而探究出長久以來該地區(qū)巴代信仰模式的本源。6、計劃進度、預期進展和預期成果 (一)2014年3月,確定論文題目與研究方向。(二)2014年4月,完成論文開題報告。(三)2014年5月-9月,完成論文初稿。(四)2014年10月-11月對論文進行修改,定稿。(五)2014年12月提交學位評定委員會,申請論文答辯。7、 參考文獻一、中文文獻 (一)著作類(按照作者姓氏首字母順序排列)1林河.中國巫儺史.廣州:花城出版社,2001.2林耀華.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3凌純聲、苗逸夫.湘西苗族調(diào)查報告.商務出版社,1995.4龍正學.苗祭司初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

13、93.5羅義群.中國牛崇拜文化論.中國文史出版社,1995.6羅義群.中國苗族巫術透視.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7.7麻樹蘭.湘西苗族民間文學概要.中國民族學院出版社,1992.8宋蜀華,白振聲.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9宋兆麟.巫與巫術.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10王作安.中國的宗教和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11伍新福.中國苗族通史.貴州民族出版社,1999.12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楊春義.苗族吃鼓藏之謎.貴州民族出版社,2004,14張紫晨.中國巫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0.15張子偉.湘西儺文化之謎.

14、張應和.苗鄉(xiāng)探奇.16鐘敬文.民間文學概論.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17莊孔韶.人類學通論.陜西教育出版社,2003.18(美)愛德華.卡西爾.泰勒.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19(德)埃德蒙德.胡塞爾.生活世界現(xiàn)象學.倪粱康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20(英)安德魯韋伯斯特.發(fā)展社會學.陳一綺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21(英)布賴恩.莫里斯.宗教人類學.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2.22(美)戴維.波普諾.李強等議.社會學(第10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1).22(英)馬凌諾夫斯基.費孝通譯.文化論.華夏出版社,2002.23(美)

15、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24(法)涂爾干.渠東等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5(英)維克多.特納著,黃劍波等譯.儀式過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6(美)威廉.A.哈維蘭.王銘銘等譯.當代人類學.上海人民出版社.27(英)詹.喬.弗雷澤.徐育新等譯.金枝.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5. (二)期刊論文1 陳劍,易子晴.鳳凰苗族祭祀法器的基本類型與社會功能J.裝飾.2014(01).2 杜佩良. 云南苗族教會圣樂崇拜巡禮J. 天風. 1997(04) .3 郎維偉. 川苗原始宗教述論J. 宗教學研究

16、. 2001(01).4 李美蓮,陸群. 論臘爾山苗族巴岱原始宗教與地方社會穩(wěn)定J. 懷化學院學報. 2011(09).5 力木. 從巫詞談苗族鬼信仰的起源J. 民族論壇. 1990(01) .6陸群. 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現(xiàn)代歧異性變化以湘西臘爾山苗族為例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02) .7陸群. 湘西苗族春日節(jié)慶:神話中的死亡與習俗的“化生”J. 民族論壇. 2008(08) .8陸群. 由“大”變“小”的少數(shù)民族家庭以湘西土家族為例J. 民族論壇. 2010(06).9陸群,李美蓮,焦麗鋒,蘇勝平. 湘西苗族“巴岱”信仰與生態(tài)維護以禾庫村水井的變遷為例J. 原

17、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 2011(02) .10陸群,焦麗鋒,李美蓮,蘇勝平. 苗族“巴岱”信仰中的道教因子及原因探析J. 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 2011(03) .11陸群,李美蓮,焦麗鋒,蘇勝平. 原生性宗教與社會穩(wěn)定關系的實證研究以臘爾山苗族“巴岱”宗教信仰為例J. 民族論壇. 2011(16) .12石壽貴. 苗族巴代文化:遠古飄來的神跡J. 中國民族. 2009(03) .13石壽貴. 巴代文化及其功用J. 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 2011(01) .14王洪光,孫華. “禮失而求諸野”觀高排村苗族“鼓藏節(jié)”有感(二則)J. 南方文物. 2008(03) .15小喬治M斯科特

18、,方素梅. 圣迭戈老撾苗族難民的宗教變革及其對格爾茨論點的說明J. 世界民族. 1991(06) .16鄭英杰,覃元. 苗族鬼神崇拜的現(xiàn)代審視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6) .二、外文文獻1Clifford Geertz.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 Inc.1973.2Clifford Geertz. Ritual and Social change: A Javanese Exampl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57.3Clif

19、ford Geertz.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Inc.1983.4Clifford Geertz. Works and Lives: 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5Clifford Geertz. After the Fact: Two Countries, Four Decades, One Anthropologist. Harvard Univers

20、ity Press.1995.6Clifford Geertz. Symbolic Anthropologist, Albuquerque, New Mexico: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1976.7Corner.J,and S.Harvey.Enterprise and Heritage: Crosscurrents of Nation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1.8Finnegan, Ruth Oral Tradition and the Verbal Arts-A Guide to Research Pra

21、ctic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sh Press, 1992.9Gadamer, H-G.Truth and Method, trans. by G Barden & J.Cumming,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1975.10Gadamer, H-G.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Berkeley, C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11Herbert, D.T.Heritage and Tourism.In Herit

22、age, Tourism and Leisure.S.Henenton.ed.Glasgow:The Planning Exchange.1989.12Immanent Art:From Structure to Meaning in Tradition Oral Epi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13Leach, Edmund. Social Anthrop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 Fontana.1982.14Levi-Strauss, Claude.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Vli.1.London and New York: Penguin Books.1972.15Tzvetan Todorov. Symbolism and Interpret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2.16Whyte ,William Foote. Learning from the Field: A Guide from Experience.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85.參加開題報告教師人數(shù)參加旁聽學生人數(shù)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