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淄川般陽中學高中語文 第四單元 永遇樂學案(無答案)魯人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山東省淄博市淄川般陽中學高中語文 第四單元 永遇樂學案(無答案)魯人版選修《唐詩宋詞選讀》(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永遇樂
課題: 《永遇樂·落日熔金》
學習目標:1、結(jié)合詞人的生平變化理解這首詞的情感內(nèi)涵;
2、熟讀此詞,體會李清照詞作的語言風格特征,把握李清照婉約詞的特點
學習重難點:鑒賞詞的表現(xiàn)手法。
【學情調(diào)查 情境導入】
一、李清照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載不動許多愁!
2.生當作人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少事,___________。
4.此情無計可消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5.枕上詩書閑處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7.知否?知否?________________。
8.簾卷西風,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寫作背景:
靖康之變以后,詞人流落江南,宋人張端義《貴耳集》說李清照“南渡以來,常懷京洛舊事。晚年賦元宵《永遇樂》詞”。敘述作者晚年在臨安的一段生活。此時宋金雙方都已暫停交戰(zhàn),南宋臨時首都出現(xiàn)一片升平景象,在過節(jié)的日子里,人們又可以熱鬧地玩樂了。然而李清照這個時期的境遇和心態(tài)與靖康之變之前相比,是截
3、然不同的。
【問題展示 合作探究】
1、這首詞是屬于李清照前期作品還是后期作品?
2、上闋中描繪了元宵節(jié)一幅怎樣的景象?在這樣的景象中,作者心情怎樣?
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導致了怎樣的結(jié)果?
3、下闋中作者寫了哪兩個時段的元宵?各自的情況怎樣?
作者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
【達標訓練 鞏固提升】
A、默寫:
落日熔金,_______________,人在何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jié),融和天氣,________________?來相召,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州盛日,_________________,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憔悴,________________,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閱讀下面這首詞,思考下面的問題: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1. 首句“風住塵香花已盡”,用語含蓄,這句
5、描繪了怎樣一幅情景?暗含著怎樣的心情?從下句看,這是一天中的什么時間?為什么“倦梳頭”?
2. “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包含了哪些深刻的內(nèi)涵?
【知識梳理 歸納總結(jié)】
主旨小結(jié):全篇以_________為主線展開鋪敘,穿插__________對比。但此詞不是著意描寫元宵節(jié)的_________________,而是通過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不同情景的對比,用__________寫哀,以他人反襯,來抒發(fā)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
【預(yù)習指導 新課鏈接】
1、預(yù)習《水
6、龍吟·楚天千里清秋》,做相關(guān)學案;
2、背誦《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和《青玉案·元夕》;
3、試比較《永遇樂·落日熔金》與《青玉案·元夕》同寫元宵佳節(jié),各自情感與手法異同。
高二語文唐詩宋詞鑒賞拓展閱讀材料
亂世中的美神(有刪節(jié)) 梁衡
李清照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出生于一個官宦人家。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地位并不算低,是學者兼文學家,又是蘇東坡的學生。母親也是名門閨秀,善文學。這樣的出身,在當時對一個女子來說是很可貴的。官宦門第及政治活動的濡染,使她視界開闊,氣質(zhì)高貴。而文學藝術(shù)的熏陶,又讓她能更深切細微地感知生活,
7、體驗美感。因為不可能有當時的照片傳世,我們現(xiàn)在無從知道她的相貌。但據(jù)這出身的推測,再參考她以后詩詞所流露的神韻,她該天生就是一個美人坯子。李清照幾乎一懂事,就開始接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訓練。又幾乎是同時,她一邊創(chuàng)作,一邊評判他人,研究文藝理論。她不但會享受美,還能駕馭美,一下就躍上一個很高的起點,而這時她還是一個待字閨中的少女。
當李清照滿載著閨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愛河時,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層樓,為我們留下了一部愛情經(jīng)典。她的愛情不像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也不像東方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不是那種經(jīng)歷千難萬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開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
8、山頂上,就住進了水晶宮里。夫婿趙明誠是一位翩翩少年,兩人又是文學知己,情投意合。趙明誠的父親也在朝為官,兩家門當戶對。更難得的是他們二人除一般文人詩詞琴棋的雅興外,還有更相投的事業(yè)結(jié)合點——金石研究。在不準自由戀愛,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時代,他倆能有這樣的愛情結(jié)局,真是天賜良緣,百里挑一了。就像陸游的《釵頭鳳》為我們留下愛的悲傷一樣,李清照為我們留下了愛情的另一端——愛的甜美。這個愛情故事,經(jīng)李清照妙筆的深情潤色,成了中國人千余年來的精神享受。
“靖康之變”趙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
9、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fā)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發(fā)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xiàn)出大節(jié)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后夫婦二人繼續(xù)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別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當行至烏江鎮(zhèn)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丈夫在其身后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第二年
10、(1129)趙明誠被召回京復(fù)職,但隨即急病而亡。
失家之后的李清照開始了她后半生的三大磨難。
第一大磨難就是再婚又離婚,遭遇感情生活的痛苦。
趙明誠死后,李清照行無定所,身心憔悴。不久嫁給了一個叫張汝舟的人。對于李清照為什么改嫁,史說不一,但一個人生活的艱辛恐怕是主要原因。這個張汝舟,初一接觸也是個彬彬有禮的君子,剛結(jié)婚之后張對她照顧得也還不錯,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來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邊尚存的文物。這些東西李視之如命,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整理成書,當然不能失去。在張看來,你既嫁我,你的身體連同你的一切都歸我所有,為我支配,你還會有什么獨立的追求?兩人先是在文物支
11、配權(quán)上鬧矛盾,漸漸發(fā)現(xiàn)志向情趣大異,真正是同床異夢。張汝舟先是以占有這樣一個美婦名詞人自豪,后漸因不能俘獲她的心,不能支配她的行為而惱羞成怒,最后完全撕下文人的面紗,拳腳相加,大打出手。李清照視人格比生命更珍貴,哪里受得這種窩囊氣,便決定與他分手。但在封建社會女人要離婚談何容易。無奈之中,李清照走上一條絕路,魚死網(wǎng)破,告發(fā)張汝舟的欺君之罪。
原來,張汝舟在將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將自己科舉考試作弊過關(guān)的事拿來夸耀。這當然是大逆不道。李清照知道,只有將張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脫離這張羅網(wǎng)。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無論對錯輸贏,都要坐牢兩年。李清照是一個在感情生活上絕不湊合的人,她
12、寧肯受皮肉之苦,也不受精神的奴役。這場官司的結(jié)果是張汝舟被發(fā)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隨之入獄。可能是李清照的名聲太大,當時又有許多人關(guān)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幫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釋放了。但這在她心靈深處留下了重重的一道傷痕。
李清照的第二大磨難是,身心顛沛流離,四處逃亡。
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cè)ナ溃?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gòu)并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條小命。他從建康出逃,經(jīng)越州、明州、奉化、寧海、臺州,一路逃下去,一直漂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李清
13、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著國君遠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趙明誠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地堅持著。趙明誠生前有托,這些文物是舍命不能丟的,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zhàn)火中靠她個人實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她在當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墻盜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隨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龍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無限的失望
14、。就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國家者國土、國君、百姓。今國土讓人家占去一半,國君讓人家攆得抱頭鼠竄,百姓四處流離。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里忍受著痛苦的煎熬。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gòu)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這使我們想到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家愁、情愁,現(xiàn)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了。她這時是《詩經(jīng)》的《離黍》之愁,是國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發(fā)愁
15、啊。
李清照遇到的第三大磨難是超越時空的孤獨。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對國家民族的憂心,已將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葉孤舟在風浪中無助地飄搖。但如果只是這兩點,還不算最傷最痛,最孤最寒。本來生活中婚變情離者,時時難免;忠臣遭棄,也是代代不絕。更何況她一柔弱女子又生于亂世呢?問題在于她除了遭遇國難、情愁,就連想實現(xiàn)一個普通人的價值,竟也是這樣的難。已漸入暮年的李清照沒有孩子,守著一孤清的小院落,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國事已難問,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風掃著黃葉在門前盤旋,偶爾有一兩個舊友來訪。她有一孫姓朋友,其小女十歲,極為聰穎。一日孩子來玩時,李清照對她說,你該學點東西,我老了,愿將平生所學相授。不想這孩子脫口說道:“才藻非女子事也?!崩钋逭詹挥傻玫钩橐豢跊鰵?,她覺得一陣暈眩,手扶門框,才使自己勉強沒有摔倒。童言無忌,原來在這個社會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而她卻一直還奢想什么關(guān)心國事、著書立說、傳道授業(yè)。她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棟,她學富五車,詞動京華,到頭來卻落得個報國無門,情無所托,學無所專,別人看她如同怪異。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著邊際的深淵里,一種可怕的孤獨向她襲來,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她的心。她像祥林嫂一樣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葉黃花中,吟出這首濃縮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確立了她在中國文學史上地位的《聲聲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