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召陵區(qū)召陵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八年級語文下冊10組歌教學案無答案新版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河南省召陵區(qū)召陵鎮(zhèn)第二初級中學八年級語文下冊10組歌教學案無答案新版新人教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10、組歌
知識和能力目標:
1、 學習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中內含豐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稱,借助豐富的想像,表現(xiàn)出對人生的思考。
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朗讀課文,,從而更深入地體會文章的文章的藝術魅力和深層內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朗讀課文,體會感情
學習重難點:
1、探究文章多樣化的擬人手法及其它修辭手段;
2、理解作者筆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及文章所表達的愛國情感。
教具準備: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預習導學
資料助讀 走近作家作品
紀伯論(1883~1931),黎巴嫩詩人,畫家。紀伯論出生于黎巴嫩,后移居美國。他深愛著自己的祖國,可他的
2、祖國卻并不接納他。阿拉伯現(xiàn)代小說和藝術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紀阿拉伯新文學道路的開拓者之一。前期創(chuàng)作以小說為主,后期創(chuàng)作以散文詩為主?!断戎肥撬饺胧澜缥膲捻敺逯?,曾被譯成2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本文選自《淚與笑》?!督M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里選的是其中的兩首。(另三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他的散文詩充滿濃郁的詩情和深刻的哲理,與印度詩人泰戈爾齊名,被并稱為“站在東西方文化橋梁上的兩位巨人”。
詩人有一顆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筆下,浪和雨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
3、爍著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今天我就感受一下下詩人紀伯倫筆下的浪和雨的形象。
1、自學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散文詩中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歌主題
(3)理解作者筆下的形象
2、自學檢測
(1)給畫橫線的字注音
熾熱( ) 執(zhí)拗( ) 饋贈( ) 長吁短嘆( ) 徹夜不寐( )
(2)復習學習散文詩的方法:
a、有感情的讀課文。 b、品讀悟出詩中形象。
c、結合背景,把握作者感情。 d、探究語言及寫法。
二、合作探究
1、(1)、聽讀課文,思考“浪”在文中具有什么
4、特點?請在橫線上添加修飾語,說一說你的理解。
(2)、浪唱出了怎樣的歌?
2、(1)、聽讀課文,用心感受用眼觀察用手寫下雨的美好形象:我讀出了_____的雨?
(2)、文章中作者用了那些事物來描繪雨?塑造的雨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三、鞏固提升
1、(1)、這首詩僅僅寫浪對岸的愛情嗎?這首詩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2)、請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個人興趣,選擇其中一段或一句認真品讀,自選角度(如人稱、修辭、譴詞用語等),說說作者是如何借浪的形象表達自己感情的?
2、(1)、作者通過雨的形象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2)、作者這種胸襟和情懷,對你有什么啟迪
5、?
預設問題:句子的理解。就本文語言、修辭方法和詩的情感等方面來談
1、質疑的問題……
2、展示成果:(先朗讀,再品析,再次朗讀)
1)“于是清晨的女兒把我偷去”
2)“我哭,山河卻在歡樂;我掉落下來,花草卻昂起了頭,挺起了腰,綻開了笑臉?!?
3)“我從湖中升起,借著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見到美麗的園林,便落下來,吻著花兒的芳唇,擁抱著青枝綠葉,使得草木更加迷人?!?
4) 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這同愛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嘆息,是思想天空的淚水,是心靈田野的微笑。”
5) 塵世人生也是如此:開始于盛氣凌人的物質的鐵蹄之下,終結在不動聲色
6、的死神的懷抱。
四、拓展延伸
1、仿寫句式:我是大海的嘆息,是天空的淚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根根晶亮的銀線……我是顆顆璀璨的珍珠……(選一仿寫,注意要有中心)
范例:
A、我( 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屢炊煙,是霧海中的一座燈塔,是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B、我(花)是大地的女兒,是蜜蜂的母親,是蝴蝶的情侶。
C、我(雪)是只只尋夢的蝴蝶,漫天飛舞著,以我婀娜的舞姿,裝飾美麗的人間。
D、我(雪)是朵朵微笑的棉花,盡情綻放著,以我溫暖的胸懷,擁抱裸露的大地。
2、萬物有靈,只是因為人的存在。在人的眼中自然萬物都是有靈性的,花草樹木,風雨雷電,無不展現(xiàn)著自己的情感。正是因為有靈性的人的凝視,萬物才顯出人間的情態(tài),有了人的聆聽,雨點的敲擊才構成一種樂曲。請你采用第一人稱,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學習多樣化的擬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選取一物,以“之歌”為題(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風之歌”等)模仿寫作一首散文詩,表現(xiàn)你對人生的思考。
五、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