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用)2020版高考語文 精準刷題(3讀+3練)第10周 周二 散文閱讀(含解析)》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蘇專用)2020版高考語文 精準刷題(3讀+3練)第10周 周二 散文閱讀(含解析)(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周二 散文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3題。
一棵別扭的樹
馮 磊
①說它是山,其實不過是一座海拔幾百米的小丘陵。魯南十八丘陵,不知道這一座算不算其中之一。
②有個村子坐落在半山腰,每個院落,都自然地契合了山的走勢。山上植被遠不如南方茂盛,但數十、上百年的國槐比比皆是。最近二十多年來,經濟條件改善,冬青、鷹爪槐之類用來綠化的樹木越來越多。原來遍地都是的本土樹種反而少見了,像榆樹、楝子樹,在魯南本地基本絕跡。
③在一座院子的墻外,我看到了一棵桑樹。桑樹和人們向來是親近的,它悠閑、舒展地生長著,它知道,人們已經把它視作親人。過不了多久,這棵樹下就會圍滿孩子,滿樹的桑葚足以讓他們口
2、水流個沒完。我的眼前又仿佛出現了成群的村姑,她們采摘桑葉,然后收獲長圓的蠶繭。她們圍著桑樹追逐、打鬧,做著年輕的夢。在桑林里,她們也悄悄收獲了自己的愛情。
④這樣想著,不覺放慢了腳步。
⑤在一座廢棄的院落旁,我發(fā)現了一棵別扭的樹。這棵樹長在兩塊石頭的縫隙里,大約有60厘米高。但是,它應該有50年以上的樹齡了。
⑥它不像鉆天楊俊俏、挺拔,絕沒有向上鉆的勁頭和欲望。這也不是一株擅長攀爬的藤蘿,它沒有攀附強大勢力的動力。它也不是一棵可以用甜絲絲的桑葚果吸引孩子們環(huán)繞在身邊的桑樹。這只是一棵槐樹,它只有半米多高?;蚴且驗轱L的緣故,或是因為頑童的淘氣之舉,它被攔腰折彎了。之后,就再也沒有人來過問它
3、的成長。彎著腰,低著頭,它就這么悶頭悶腦地存活下來。多少年,在山路上,有無數的人忙忙碌碌地走過,卻總是不肯回頭看它一眼,似乎它并不存在一樣。是啊,一棵小小的、平常的樹,又怎么能吸引人們的目光呢?而那些人不愿意看它,說到底,還是因為它實在沒有什么用處。
⑦這是一棵睡著的樹。樹頭雖然也曾努力向上伸展,但確確實實當不了什么重要的材料。但是,正因為如此,它享受了寂寞,享用了無人理會的好時光。這棵睡著的樹,因為無用而被漠視了。與它同齡的一些伙伴,早就因為成材而被砍伐,成了門框、馬車的車轅,或者粉身碎骨成了紙漿。只有它,那么幸運地、歪歪斜斜地長著,一直到數十年之后我們到來。想那青埂峰下的頑石,正是因為無
4、材補蒼天,經歷了漫長的寂寞等待,才有機會化為“通靈寶玉”,到“煙柳繁華地,富貴溫柔鄉(xiāng)”去歷了一番塵劫,從此清風朗月,靈性已開,不再與那些無知無識的石頭為一類了。不材,有材?是耶,非耶?誰又能說得明白呢?
⑧這棵樹還讓我想起八大山人的小鳥和山石。他筆下的鳥兒是一個我行我素的角色,燉不得肉湯,也不會學舌叫喚。它最大的“本事”,就是在寒風里,立于石頭之上,斜著方形的小眼睛,睥睨世界。它一言不發(fā),只是孤零零地站著。本來嘛,這世界已經足夠熱鬧了,并不需要傾聽一只呆鳥的發(fā)言。當然,那只鳥也沒打算發(fā)言,它立于寒風中的姿態(tài),就是它和這個世界的對白。
⑨如鳥兒一樣,這棵“別扭”的樹也是如此。它的幸運,在于它
5、的“一無是處”。我看到它的時候,它仿佛背負蒼天與青山,一副奇怪的倔強樣子。
⑩荒涼、孤寂到無人理會的境界,偏偏成就了它的個性!(有刪改)
1.文章第③段對桑樹的描寫有什么作用?
答:
2.理解第⑧段中“本來嘛,這世界已經足夠熱鬧了,并不需要傾聽一只呆鳥的發(fā)言”的含意。
答:
3.請結合全文,探究文章標題中“別扭”的內涵。
答:
二、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4~6題。
記憶之鳥
寧 肯
①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并非始于誕生,而是始于記憶。如果時光可逆,我的記憶的盡頭是什么?
②接近盡頭的是兩只死鳥。應該是在我三歲或四歲的時候,現在如果拿著放大鏡定睛細瞧,這兩只鳥像化石一樣
6、清晰地嵌在早期巖石的記憶中,等待被發(fā)掘、考古。兩只死鳥的后面,也就是盡頭,還有沒有記憶?當然有,但是太渺茫了,太昏暗了。只是一些碎片,很難拼出完整的“陶器”,更多只有地質學意義。
③為什么記憶的盡頭是兩只死鳥而不是別的?在類似催眠或記憶考古的方式中,在記憶的自然博物館,進一步深入地問自己:為什么記得的不是一只鳥而是兩只?兩只有什么不同?兩只類似青銅時代?具有劃時代意義?
④現在,兩只死鳥,穿越五十年光陰,在我四歲的視窗上,如同在霜花玻璃上哈一口氣——慢慢顯現、復活、還原出青銅時代。我看到我坐在很大的床上,兩只棕色的鳥沒放在一起,分別放在了兩個紙盒里。我被告知一只屬于我,另一只屬于“別人”。
7、
⑤“別人”對于幼小的我是一個重要概念,之前我是沒有“別人”這個概念的,正是兩只鳥區(qū)分了我和“別人”,這對我是第一次。這點,對一個四歲的孩子來說怎么強調其意義都不過分……是的,我在父母親宿舍里,因沒人照看而被一條繩子拴著,不能下地,不能走遠。
⑥父母走前總會放點什么供孩子玩,那次是鳥,是兩只而非一只。兩只非常關鍵,因此才有“故事”。在我的記憶之中,那是兩只小麻雀,剛長出一些翅膀,還不會飛,幾乎一模一樣。但慢慢地,我卻清楚地知道了哪一只是“我的”。自然喜歡屬于我的那只,也開始無視另一只。因為被繩拴著,我非常安靜,我長時間把屬于我的那只鳥捧在小手心上,盯著看,看黃色的小嘴,圓圓的眼睛,看完這邊
8、眼睛看那邊。我的時間太漫長了,有了鳥時間過得很快。
⑦因為被縛,我學會了“慢”,一切都如此之慢,故而養(yǎng)成了盯視的習慣,看什么都會看得時間很長。這個性格很重要,眼睛有時幾乎成了放大鏡。這個性格可以看作“我”的某種“搖籃”。
⑧果然,黃口小麻雀的眼睛被我看得閉上了,不過又睜開了。但過了會兒又閉上了,接著半睜半閉,顫,閃……開始我還覺得好玩,但是“顫與閃”突然像某種無形的閃電劃過我黑暗的意識,本能地不安……本能地覺得這鳥“不好了”,于是打開另一個盒子,里面鳥的眼睛圓圓的,一眨不眨,非常精神,而我手上的鳥蔫頭耷腦。我沒任何猶豫,就把“我的”鳥放入盒子,把“別人”的鳥拿出來,換了個個兒。
⑨沒人教
9、我這樣做。是一只快死的鳥讓我產生了區(qū)分意識、換的意識,而“自我”就是這樣誕生的嗎?我以為是的。捧著“別人”的,當然,現在變成了自己的鳥,不安消失了,又高興起來。重新將自己的鳥捧在手心盯視,撫摩,玩,這一段是記憶空白,推出來的,事實上緊接著的記憶是第二只鳥再次眨眼,顫,閃……不是夢境……完全不是……這只剛換過的鳥像上一只鳥一樣,先是一只眼閉上又睜開,半睜半閉,顫,閃,不一會兒另一邊的一只眼也開始重復……
⑩第一次沒有難過,只有不安,因為立刻想到另一只鳥。這一次沒有不安而是難過,某種真正的東西覺醒了……又趕快打開盒子,看到自己原來的鳥,又有了一絲高興,因為這只鳥仍只是一只眼閉著,另一只眼還睜得圓
10、圓的,于是再次換回……
?但是很快,又開始顫,閃——不用思考,這已是明白無誤的死亡征兆。我哭了,非常委屈,我甚至看到自己哭的樣子——嘴慢慢撇著。
?事實上,哭是一種祈求,即使沒人也好像旁邊有人,我祈求鳥的眼睛別再閉上,求它了,“別閉上,為什么要閉上?”我看到我把鳥放在了嘴邊,嘴對嘴對鳥說。它還是閉上了,閉上了還在顫!
?我把鳥放到盒子里,它勉強站了一會兒,傾斜,站不住,有一刻又睜開了眼,但再閉上時一下子躺下,兩腿慢慢伸直。
?兩只鳥都死了,整整齊齊躺著。
?非常悲傷!且不可知,不可思議。
?四歲,我目睹了死亡的全過程,看到了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點的變化。整個過程充滿了不安、悲傷、委屈、
11、無助,卻又什么也說不出來,唯有抽泣。特別是換過來之后依然喪失,讓有些東西太無明了,黑色,不可知。
?事實上無論多小的孩子,心里都埋藏著一切,在記憶的盡頭,記憶的起點,每個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青銅時代”。(選自《散文選刊》2018年第8期,有刪改)
4.第②③段為何把記憶與考古聯系起來寫?請簡要分析。
答:
5.文中寫記憶之鳥,為什么多次寫到鳥兒眼睛的“顫,閃”?
答:
6.被稱為“青銅時代”的關于兩只鳥的記憶有何意義?請結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
答案精析
1.(1)寫桑樹受人歡迎和所處環(huán)境,是為了與下文那棵被漠視的“別扭的樹”進行對比,凸顯槐樹的寂寞和倔強。(2)由對
12、桑樹的描寫引出下文對“別扭的樹”的描寫,為下文重點寫“別扭的樹”做鋪墊。
2.(1)“世界已經足夠熱鬧”寫出了喧囂擾攘、排斥異己的社會環(huán)境?!按豇B”寫出了其不合于世俗、不被人理解的處境。(2)這句話表面上是說這只“呆鳥”“一無是處”,實際上表達了對“呆鳥”孤寂自守的理解與贊賞,以及對“熱鬧”的世界的暗諷。
3.(1)這棵樹長在兩塊石頭的縫隙里,被攔腰折彎,生長的環(huán)境和外形都很別扭。(2)這棵樹不向上鉆也不攀附,又不討人喜歡,處境荒涼孤寂、無人理會,卻又倔強清高。(3)作者借此表達了對與“別扭的樹”有相同境遇的人的理解、同情和對社會現實的慨嘆,也流露出對這種倔強淡定品格的贊許之意。
4.(1)追尋記憶盡頭的意義與考古發(fā)現有相似之處,便于更好地表情達意;(2)運用“碎片”“陶器”“青銅時代”這些考古學概念,有助于凸顯“兩只死鳥”在作者記憶深處的意義。
5.(1)鳥兒眼睛的“顫,閃”,是“我”盯視的發(fā)現,是這段記憶中最為觸動“我”意識的一幕;(2)鳥兒眼睛的“顫,閃”貫穿事情的前后,使得敘述集中,緊湊,且張弛有度。
6.(1)讓“我”第一次區(qū)分了“我”與“別人”,愛護自己的,忽視別人的;(2)讓“我”有了“換”的意識及“自我”意識;(3)讓“我”有了本能的不安、悲傷、委屈、無助的感情,卻無法說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