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政治上冊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案 蘇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政治上冊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案 蘇教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七年級政治上冊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教案 蘇教版
第六課第一課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和體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
[能力目標]
學習“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換位思考方式,養(yǎng)成善解人意的良好品德和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從關心幫助周圍的人做起,培養(yǎng)良好的公德意識。理解愛心是博大的,但愛心是建立在分清是非基礎上的,分清是非后的愛心才更加可貴和真實可靠。只有人與人之間友善相處,才能建設和諧社會,才能為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生活質量的提高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才能真正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本課時的地位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課的重點之一
課前準備:生活在線。
知識體系
第一框?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1.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說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沒有權利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過程,它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怎樣對待自己,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
2.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意義?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鍵是什么?為什么?
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間的糾紛就會大大減少,人與人的關系就會多一份和諧與溫馨。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關鍵在于我們在對待他人時要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因為在生活中,誰都不愿意干自己不愛干的事情,更不喜歡讓他人來強迫自己做不愛做的事情。自己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如此,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教學過程:
用多媒體出示
第一課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導入新課:生活在線(教材P53)
討論1:讀了“生活在線”中的有關材料,大家有何體會呢?
提示:這里主要讓學生能夠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反映出一個人的素質,甚至可以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素質。雨天公共汽車座位潮濕的問題是一個很平常的問題,但我們可以通過故事中中年婦女的行為發(fā)現(xiàn),公
4、共汽車座位的潮濕大多是可以避免的。但大家常常不太注意,中年婦女的行為表明人們的素質有待于提高。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留給別人。其實,方便別人也就是方便自己。
討論2:這是我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看到的極不和諧的事情。象這樣不和諧的事情你有沒有遇到或聽說過?
提示:給別人起不文明、侮辱性的綽號;亂扔垃圾;因自己不滿,向別人亂發(fā)泄;用自己的喜好衡量別人(特別是父母)……
討論3:綜合上述例子,你認為出現(xiàn)上述不和諧事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社會上一些人不懂得尊重、關心、幫助他人,是社會缺乏“愛”引起的。
過渡: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古今中外許多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都把“讓世
5、界充滿愛”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和理想。xx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把建設和諧社會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目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圍繞建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作為公民個人應該怎么做?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板書)
活動內容:名言賞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討論:至理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包含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請談談你的理解。
提示: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對此理解也可能有所不同。但從詞
6、面上來說,也就是“不要把自己不希望、不喜歡的東西強加于他人”。其實,這樣的理解過于簡單。應將它放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來理解,它是“仁者愛人”的一個方面,是做人的起碼要求之一?,F(xiàn)代社會對它的理解就是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意愿,尊重個性自由,這也是當代民主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
教師小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本意思是說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沒有權利強加給別人。這是一種推己及人的過程,它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怎樣對待自己,就應該怎樣對待別人。它的核心就是“愛人”,實質就是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板書)
過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似容易,但要做到還
7、有一定的難度。
活動內容:生活實例
每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因為愛,所以往往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子女,造成父母與子女的沖突。
大人都喜歡逛商店,特別是媽媽。但我們都注意到: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子總是不喜歡呆在商場里。這常常讓大人們感到不能理解。為什么商場里琳瑯滿目的商品和豐富的食品都不能吸引小孩子呢?很多專家都無法解釋。有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卻輕而易舉地解答了這個問題。
討論1: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嗎?
提示:其實很簡單,大人蹲下來,處在和小孩子同樣的高度環(huán)視四周的景象,結果看到的都是大人們的腿。
討論2:你在生活中父母有沒有因為他們的喜歡或不喜歡強加于你?當時你的心境
8、怎么樣?
討論3:你有沒有因為自己的喜歡或不喜歡強加于你的父母?你父母當時作出了怎么樣的反映?
設計意圖: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一是為了說明生活中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定的難度;二是討論2和討論3分別讓學生體驗“當別人把‘己所不欲’強加于你時的心理感受”和“當自己把‘己所不欲’強加于別人時別人的心理感受”,來體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義。再者,實例和討論中選用把喜歡或不喜歡的事強加于人,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己所不欲”“己所欲”都不能強加于人。把“己所不欲”“己所欲”強加于人都是不尊重人的表現(xiàn)。最后,選擇親緣關系最近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來說明,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父母與子女之間“己所不欲
9、,勿施于人”,況且與他人。
活動內容:辨析明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我們“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請你發(fā)表你的觀點。
提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從別人的感受出發(fā),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是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集體、社會和自然漠不關心的利己思想,這種思想對建立和諧社會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現(xiàn)實意義
結合活動內容“辨析明理”,討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一種古老的道德規(guī)范,今天有怎么樣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師小結: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世間的糾紛就會大大減少,人與人的關系就
10、會多一份和諧與溫馨。(板書)
活動內容:感悟愛的意義
依據“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一句式,描述
你不想被人欺騙,就不要欺騙別人。世界就會;
你不想受人冷落,就不要冷落別人。世界就會;
你不想受人輕視,就不要輕視別人。世界就會;
你不想被人傷害,就不要傷害別人。世界就會;
你不想遭到戰(zhàn)亂,就不要侵略別人。世界就會。……
三、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鍵是什么?為什么?(板書)
活動內容:閱讀感悟
在我國,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大禹接受治水任務時,剛剛和涂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當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時,心里就像自
11、己家里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別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勞動。經過13年奮戰(zhàn),三過家門而不入,疏通了9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
到了戰(zhàn)國時期,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大禹治水這件事,他夸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到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河水流到鄰國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了嗎?”
討論:比較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兩則故事,說說你的感想。
提示:從白圭談治水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沒有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違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難免要害人害己,而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
12、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難,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做到了“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體現(xiàn)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教師小結: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關鍵在于我們在對待他人時要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因為在生活中,誰都不愿意干自己不愛干的事情,更不喜歡讓他人來強迫自己做不愛做的事情。自己是這樣,別人也是這樣。如此,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后,自然就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了。
活動內容:身體力行
同學之間如何才能做到“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你有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讓我們共同分享。
提示:應該從兩個方面去考慮。首先,應該提高個人的素養(yǎng),學會同情人,讓自己能夠具有寬容心,能夠容納他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其次,學會換位思維,讓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如:“假如是你會不會這樣?”“如果不這樣會怎樣?”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使學生能夠寬容他人,諒解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