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專用)2019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板塊一 古代史部分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學案
《(江蘇專用)2019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板塊一 古代史部分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學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蘇專用)2019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 板塊一 古代史部分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學案(2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考點一 周秦時期的政治文明 1.先秦時期 (1)主要政治制度 ①分封制:為鞏固統(tǒng)治,周王把親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分派到各地,建立諸侯國。加強了王權,形成了等級序列,統(tǒng)治效果加強。 ②宗法制:規(guī)定嫡長子繼承制,“家國一體”,調整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矛盾,強化了王權。 ③禮樂制:維護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2)主要特點 ①貴族政治: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結構。 ②地方分權:各諸侯國有相對獨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權。 ③等級森嚴: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大宗、小宗之間存在嚴格的政治隸屬關系。 2.秦朝時期 (1)中
2、央體制 ①皇帝制度: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 ②三公九卿制: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行政、監(jiān)察和軍事;下設諸卿負責具體事務。 (2)地方體制 ①廢分封制,推行郡縣制。 ②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國古代統(tǒng)一王朝的基礎,促使貴族政治轉向官僚政治。 [重點深化] 周秦之際政治文明的演變 (1)個人權力由分散到集中:由商周天子權力尚未集中到秦朝專制獨裁的“皇帝制”。 (2)地方權力由獨立到集權:由獨立性較強的分封諸侯國到集權于中央的郡縣。 (3)政治制度由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商周時期的世襲貴族到秦朝皇帝任免官員,從而形成官僚政治。 (4)權力執(zhí)掌由貴族到
3、官僚:國家權力由商周時期的世襲貴族把持到秦朝由皇帝任命。 (2017·江蘇卷,1)《國語》講“祀,國之大節(jié)”。有學者認為,青銅器在商周時期被視為“政治的權力”??赏茢?,商周時期青銅器主要用作( ) A.農具 B.禮器 C.食具 D.貨幣 抓題眼 商周時期用作祭祀的被視為“政治的權力”青銅器具。 找錯點 商周時期,青銅器比較珍貴,較少用于農具、食具、貨幣,況此類器具不具有政治權力的象征。 答案 B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親親”為紐帶的“孝”逐漸讓位于以“尊尊”為紐帶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倫理體系中成為重要道德規(guī)范。這一變化實質上反映了( ) A.血緣宗法制度的破
4、壞 B.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 C.政治倫理觀念的變化 D.諸侯國各種矛盾的緩和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中由“以‘親親’為紐帶的‘孝’逐漸讓位于以‘尊尊’為紐帶的‘忠’”說明血緣關系的成分在逐漸減弱,體現了血緣宗法制度遭到破壞,故A項正確。 2.(2018·無錫二模)有學者認為:“西周政治里顯然有深厚的貴族色彩,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tǒng)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因此古賢多稱周秦之間為‘天下一大變局’?!睂Υ俗顪蚀_的理解是( ) A.西周與秦以后的制度沒有聯系 B.周秦制度的根本差異是分封制變?yōu)橹醒爰瘷嘀? C.作者對秦以后的“獨制”持否定態(tài)度 D.“
5、大變局”指貴族政治轉向官僚政治 答案 B 解析 秦朝及以后的朝代還是從西周政治之中繼承了若干制度,諸如貫穿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宗法制,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而‘共主’名義下的地方分權體制……與秦以后一統(tǒng)的君主‘獨制’格局涇渭分明”可知,西周與秦朝制度一個根本的變化就是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度的演變,故B項正確;該作者所陳述的僅是一種客觀的史實,并沒有夾雜個人的主觀評判,故C項錯誤;材料中的“大變局”很明顯指的是政治制度由地方分權向中央集權的轉變而非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轉變,故D項錯誤。 考點二 古代中樞權力體系的變化 1.秦朝 (1)皇帝制度:皇帝總攬一切軍政大權、皇位世襲。 (2)
6、三公九卿制: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監(jiān)察和軍事,下設諸卿負責具體事務,三者相互配合牽制,便于皇帝集權。 2.漢朝 中外朝制:漢武帝時重用身邊的侍從建立中朝,與原來的三公九卿合稱中外朝,削弱相權。 3.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書、門下、尚書三省長官均為宰相,既分工明確,又相互牽制,分散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尚書省下設六部,具體執(zhí)行國家事務。 4.宋朝 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分掌行政和軍事。三司分管財政,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相權。 5.元朝 中書省:最高行政機關,其長官行使宰相職權;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 6.明朝 (1)廢丞相:明太祖廢丞相,親掌六部,
7、設殿閣大學士協(xié)助處理政務。 (2)內閣:明成祖設立,它是皇帝的內侍機構,皇權加強。 7.清朝 (1)議政王大臣會議:清初國家大事的決策機構。 (2)南書房:康熙帝時為了對抗議政王大臣會議設立。 (3)軍機處:雍正帝時設立,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重點深化] 古代中國皇帝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 在古代中國皇權與相權的斗爭中,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消滅。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 (1)分割相權。把相權一分為二(一分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牽制,從而保證皇權的獨尊。 (2)轉移相權及其機構。權力轉移的總趨勢是由離皇帝身邊遠的人(外朝或外廷的
8、大臣)向皇帝身邊的人(內朝或宮內的侍臣、宦官)轉移,即由遠及近(或由外到內);同時,行使相權的機構總是不斷地由內朝(宮內)向外朝(外廷)轉移,即由內向外。 (2017·江蘇卷,3)唐初,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后來發(fā)生了兩種變化:一是皇帝選拔中級官吏出任宰相;二是執(zhí)掌行政職能的尚書省地位下降,與決策職能相關聯的中書省、門下省地位上升。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廢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極大提高 C.君權與相權的關系有所調整 D.中書省、門下省決策權擴大 抓題眼 皇帝選拔中級官吏出任宰相和提高決策職能部門的地位,反映的實質是君權與相權的關系,即削弱相權。 找錯點 三省六部
9、制在唐初是主要中樞機構,“已被廢除”說法錯誤;執(zhí)掌行政權的尚書省地位下降,不會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中書省、門下省地位上升不等于決策權的擴大。 答案 C 3.漢武帝之前,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并遣使送藥;丞相死后,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并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這主要表明( ) A.皇帝親近管理人才 B.當時丞相位高權重 C.丞相發(fā)揮輔君職責 D.相權尚未威脅君權 答案 B 解析 丞相不能代表管理人才群體,故A項錯誤;皇帝對丞相的重視反映出早期丞相位高權重,故B項正確;丞相是輔助君主的重要官員,但漢代以后的君相關系并非這樣密切,故C項錯
10、誤;相權只要存在就會威脅君權,故D項錯誤。 4.(2018·南通一模)據下列朝代皇帝與大臣關系簡表,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朝代 皇帝與大臣的關系 唐 三省體制下,皇帝的最后決定權包含在政務運行的程序中 宋 皇帝指令須中書、門下、樞密院以聯合公布的方式頒行,宮內直接發(fā)出的指示被認為是“滅裂綱紀” 明 一些皇帝幾十年不上朝,而國家行政照樣運轉 A.三省制具有分權制衡的特點 B.君主專制呈現強化趨勢 C.封建專制制度逐漸弱化 D.官僚政治制約皇帝專權 答案 B 解析 中國古代是人治社會,三省分權最終的目的是為皇權服務,不是分權制衡,故A項錯誤;表格信息表明在唐宋
11、時期政府機構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但是到了明朝皇帝對政府的控制空前加強,這體現了君主專制強化的特點,故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皇權的加強,不是削弱,故C項錯誤;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官僚政治不能從根本上制約皇權,故D項錯誤。 考點三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 1.秦朝 郡縣制: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的基礎。 2.漢朝 (1)郡國并行制:漢初實行這一制度導致王國問題產生,出現“七國之亂”。 (2)推恩令:漢武帝推行該措施解決了王國問題,加強了中央集權。 3.唐朝 節(jié)度使:唐中后期大量設置節(jié)度使,逐漸形成藩鎮(zhèn)割據的局面,嚴重削弱了
12、中央集權。 4.宋朝 (1)軍事上,剝奪節(jié)度使權力,軍權收歸中央。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官,設通判監(jiān)督;財政上,派轉運使管理財政。 5.元朝 設立行省,實行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 6.明朝 廢行省,設三司,將地方權力進一步集中到中央。 [重點深化] 漢至元中央對地方管轄的特點 (1)分化事權,相互牽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度。 (2)劃分適當的行政區(qū)域,如元朝實行行省制度。 (3)加強對地方的監(jiān)察,如漢初設刺史,北宋設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部分權力,如北宋將地方財政收入大部分收歸中央。 (5)實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漢武帝實
13、行的“推恩令”;元代由中書省直轄的“腹里”、宣政院。 (2018·新課標全國Ⅰ卷,25)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zhèn)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zhèn)基本情況表 藩鎮(zhèn)類型 數量(個) 官員任免 賦稅供納 兵額與功能 河朔型 7 藩鎮(zhèn)自擅 不上供 擁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防驕藩 邊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守邊疆 東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駐兵少防盜賊 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zhèn)( ) 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 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14、 D.延續(xù)了唐朝的統(tǒng)治 抓題眼 “安史之亂”之后的藩鎮(zhèn),擁兵自重不上供的只占少數,大部分由朝廷駐重兵,功能主要是防范驕縱的藩鎮(zhèn)。 答案 D 5.西漢一代政區(qū)變化較大,漢初七國四十余郡,異姓七國分領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國二十五;武帝天漢以后,基本維持在郡八十三,王國二十。這一變化說明( ) A.郡國并行制實現了對地方有效管理 B.漢中后期基本解決了王國問題 C.漢武帝頒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 D.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必然 答案 B 解析 漢初郡國并行制,削弱了中央權力,導致后來王國問題的產生,故A項錯誤;據材料“基本維持在郡八十三,王國二十”可知,漢
15、武帝以后中央集權加強,基本解決了王國問題,故B項正確;據材料“武帝天漢以后,基本維持在郡八十三,王國二十”可知,漢武帝以后中央集權加強,基本解決了王國問題,故C項錯誤;材料“基本維持在郡八十三,王國二十”表明漢武帝后期王國依然存在,故D項錯誤。 6.(2018·高郵一模)元朝時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設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級政府機關,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土司長官;明清時期在西南地區(qū)陸續(xù)撤銷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滿調任的流官治理。這一變化( ) A.擴大了地方權力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強了中央集權 D.導致地方政策變更頻繁 答案 C 解析 元朝任用少數民族首領擔任
16、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土司長官,明朝改用流官治理,加強了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控制,地方的權力受到了削弱,故A項錯誤;改土歸流的實施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故B項錯誤;改土歸流加強了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故C項正確;改土歸流便于中央進行統(tǒng)一管理,有利于地方政策的延續(xù)性,故D項錯誤。 考點四 古代中國的選官和監(jiān)察制度 1.選官制度演變 (1)夏、商、西周——世官制 ①內容:選官范圍限定為貴族,由貴族子弟世代繼承祖上的權位。 ②影響:推動了奴隸社會的發(fā)展。 (2)戰(zhàn)國、秦朝和漢初——軍功爵制 ①內容:按照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爵位,商鞅變法,實行二十等爵制。 ②影響:有利于
17、國家選拔軍事人才,滿足了國家統(tǒng)一的社會需求。 (3)兩漢時期——察舉制 ①內容:官吏察訪適合的人才向中央舉薦,官吏任免權最終由中央掌握。 ②影響:在實行之初,按人口比例舉“孝廉”,并加以考試選用,給中小地主階級及其他社會階層提供了參政機會。 (4)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①內容:中央選擇德才兼?zhèn)涞墓賳T兼任原籍中正官,查訪本州士人,然后依據品行、門第等將士人評列九品,作為中央選官的依據。 ②影響:推行初期,評判人才綜合考慮門第和才能,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門第,淪為士族壟斷仕途的工具。 (5)隋、唐、宋、明、清——科舉制 ①內容:廢除九品中正制,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
18、 ②影響:有利于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2.古代監(jiān)察制度變化 (1)秦朝——中央設御史,監(jiān)察百官,歷朝沿用,但地方監(jiān)察制度有一些變化。 (2)西漢——漢武帝設刺史監(jiān)察諸侯王及地方高官。 (3)北宋——設通判,負責監(jiān)督知州。 (4)明朝——地方設提刑按察使司,監(jiān)察地方。 [重點深化] 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趨勢 從本質上看,選官制度是加強統(tǒng)治、強化皇權的重要手段。其發(fā)展趨勢如下: (1)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發(fā)展為才學。 (2)選拔方式:由推選逐漸發(fā)展為公開考試。 (3)選官原則:逐步制度化
19、、公開、公平、客觀。 (4)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不斷提高。 (5)主要啟示:公開公正、德才兼?zhèn)洹⒖荚囦浻谩? (2016·江蘇卷,4)“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庇纱丝梢姡c唐代科舉相比,宋代( ) A.考試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減少 C.進士及第尤為尊貴 D.錄取人數大大增加 抓題眼 從唐代“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到宋代“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說明宋代科舉徹底去除了門第的影響,采用密封考卷形式,成績客觀,考試的方法公平公正。 找錯點 “科目減少”、“進士及第”、“錄取人數”,材料中沒有涉及此類的信
20、息。 答案 A 7.錢穆在《國史新論》中論述古代某一制度時說:“自經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庇嘘P這一制度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該制度分割相權,加強君主專制 C.該制度下選官重視品行 D.該制度促進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的轉變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自經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可以判斷此制度是科舉制度,故A項錯誤;科舉制度擴大了統(tǒng)治的社會基礎,促進了官僚體制的進一步成熟,沒有分割相權,故B項錯誤;科舉制度下選官注重才能,故C項錯誤;科舉制度為不具有貴
21、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參政的機會,促進貴族社會向平民社會的轉變,擴大了統(tǒng)治的社會基礎,故D項正確。 8.宋朝規(guī)定未曾擔任過兩任縣令者,不得任監(jiān)察御史之職。明代御史的人選,一般都必須是進士、舉人出身才能應選。這說明中國古代( ) A.通過司法介入維護綱紀 B.明確監(jiān)察機構相關職責 C.加強監(jiān)察官員權力制約 D.重視監(jiān)察官員選拔資歷 答案 D 解析 從材料“宋朝規(guī)定未曾擔任過兩任縣令者,不得任監(jiān)察御史之職。明代御史的人選,一般都必須是進士、舉人出身才能應選”說明宋明非常重視監(jiān)察官員選拔資歷,故D項正確。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基本矛盾 命題點1 唐宋元中央機構比較
22、觀察下圖所示的唐、宋、元三個朝代中央機構示意圖。下列對圖片信息的解讀正確的是( ) A.相權由相互牽制演變?yōu)橄鄬? B.中央機構的執(zhí)政力度被不斷削弱 C.中央機構的行政職能被不斷強化 D.元朝相對于唐宋實現了皇權獨尊 答案 A 解析 題干主要展現了皇權與相權的關系,沒有提及中央機構的執(zhí)政力度,故B項錯誤;題干主要展現了中央機構的變化,沒有涉及行政職能的強化問題,故C項錯誤;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皇權是一直加強的趨勢,皇帝一直處于獨尊的地位,故D項錯誤。 命題點2 明清地方行政體制的演變 明朝地方設“三司”,互不統(tǒng)屬。清朝固定督撫制度,十八省均設巡撫,為一省之長,每兩到三省設
23、總督一名,相當于大軍區(qū)長官。不再設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機構的調整( ) A.有利于地方事權的統(tǒng)一 B.從根本上防止吏治腐敗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違背了中央集權制原則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講述的清朝把原來的明朝地方設“三司”互不統(tǒng)屬變?yōu)楣潭ǖ亩綋嶂贫龋瑢嶋H上把行政權力歸三為一,把權力進一步集中了,有利于地方事權的統(tǒng)一,故A項正確。 史論鏈接 ⊙封建君主專制政體的強化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演變過程始終矛盾交織: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和斗爭;地方和中央關系的博弈;政治行政手段和不同程度思想文化專制措施的結合。 比較周秦政制·理解察舉制 命題點3
24、 比較歷史現象的相同本質 周初,周公之子伯禽被封于魯,要求他“大啟爾宇,為周室輔”。秦朝時,殷通被朝廷任命為會稽郡郡守,警告他恪守盡忠,拱衛(wèi)中央。兩者相同之處在于( ) A.職位世襲的權力 B.建立武裝的權力 C.行政管理的權力 D.設置官員的權力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下世襲統(tǒng)治權,郡縣制下官員不再世襲,故A項錯誤;分封制下諸侯能夠建立地方武裝,而郡縣制下長官不具備該職權,故B項錯誤;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是地方行政制度,享有管理地方的權力,故C項正確;分封制下諸侯能向下分封,而郡縣制下官員權力由中央規(guī)定,故D項錯誤。 命題點4 正確理解材料信息 讀下表 《漢書·武帝紀》
25、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 《后漢書·左雄列傳》 雄又上言:“……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帝從之。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太祖(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年二十,舉孝廉為郎。 上表為不同史籍關于漢代察舉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是( ) A.孝廉成為兩漢時期選官的唯一標準 B.增加選官的限制以保障貴族政治的穩(wěn)定 C.兩漢到魏晉時期察舉制度不斷完善 D.東漢末年選官實踐與制度設計出現背離 答案 D 解析 “孝廉”為兩漢時期選官的主要標準而不是唯一標準,故A項錯誤;“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不能判斷所選之人為貴族,故
26、B項錯誤;“太祖(曹操)少機警”所舉時空依然屬于兩漢時期,不能體現魏晉時期的發(fā)展,故C項錯誤;“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不符合“孝廉”的標準,可見與當初選官的標準有所背離,故D項正確。 史論鏈接 ⊙西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 ⊙到東漢中后期,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他們選士任官往往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被察舉者大都名不符實。 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改造、繼承與弘揚 命題點5 歷史的發(fā)展具有延續(xù)性 有學者研究發(fā)現,行省制度實起源于魏晉以來的行臺制度,原為中央(臺、省)的臨時派出機構,后罷。金代初年曾置行尚書省于
27、汴京。這些行省前期只理民政,不理軍事,后期因內憂外患不斷,則兼理民、軍政,實際成了地方一級政區(qū)。這表明( ) A.魏晉行臺的職能與漢代刺史類同 B.政治制度的演變具有歷史傳承性 C.中國的行省制度形成于魏晉時期 D.行省在歷史后期削弱了中央集權 答案 B 解析 魏晉行臺的職能是中央行政機關的派出機構,不具有監(jiān)察地方的職能,與刺史不同,故A項錯誤;從行省制的起源和發(fā)展,可知政治制度演變具有歷史傳承性,故B項正確;從“行省制度實起源于魏晉以來的行臺制度”,可知魏晉時期不是行省制形成時期,故C項錯誤;行省是地方行政機構,執(zhí)行中央命令,有利于中央集權,故D項錯誤。 史論鏈接 ⊙作出正
28、確的文化選擇:一要批判地繼承傳統(tǒng)文化;二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秦漢歷史特征學術前沿 命題點6 從時代特征理解歷史研究最新學術觀點 學者閻步克以“波峰與波谷”來描述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專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軌跡。秦漢是波峰時期,國家的規(guī)模、制度的進步和管理的水平都處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列屬于“波峰”時期政治特征的是( ) A.貴族政治開始瓦解 B.門閥與皇權共治 C.形成集體宰相制度 D.初創(chuàng)大一統(tǒng)帝國 答案 D 解析 貴族政治開始瓦解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與秦漢時期不符,故A項錯誤;門閥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產物,與秦漢時期這一時間限定不符,故B項錯誤;集體宰相制度指隋唐的三
29、省體制,故C項錯誤;秦漢時期完成了大一統(tǒng),初步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屬于大一統(tǒng)帝國的初創(chuàng)時期,故D項正確。 史論鏈接 ⊙秦漢時期是封建社會形成和初步發(fā)展的歷史時期,也是當時社會政治從天下大亂到天下大治,社會經濟上從停滯倒退狀態(tài)到初步恢復發(fā)展的時期。 廉政建設及文化自信 命題點7 古代的權力制約與監(jiān)督機制 唐代政事堂議政時由中書門下長官輪流主持議政會議,凡詔旨,必須由政事堂會議通過并加蓋“中書門下之印”方能生效,否則便是違制。由此可知,唐代政事堂制度( ) A.有利于防范權力的濫用 B.使相權與皇權得以平衡 C.是皇帝專權的有力工具 D.提高了監(jiān)察官員的效果
30、答案 A 解析 材料所反映的是政事堂議政由三省長官輪流主持,體現了官員之間相互制約防止權力濫用,凡詔旨必須由政事堂蓋印才能生效體現的是政事堂制度一定程度上能防止皇權的濫用,故A項正確。 命題點8 中國古代文明的認同感 南北朝時,“南北分治,各有國史,互相排黜,南謂北為索虜,北謂南為島夷”。胡三省注:“索虜者,以北人辮發(fā),謂之索頭也?!睄u夷:海濱南蠻土著。這反映( ) A.南北民族對立尖銳 B.國史編寫政治性強 C.民族融合尚未出現 D.都認同了華夏文明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南北朝皆自視為華夏文明,視對方為蠻夷,說明此時南北朝均認同了華夏文明,故D項正確。 史論鏈接
31、 ⊙中國古代政治包含兩種專制模式:一是實行集體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體制之外另設機構,以達到分權的目的。 ⊙“文化認同”的核心是對一個民族的基本價值的認同,是凝聚這個民族共同體的精神紐帶。 常規(guī)型大題 (2014·江蘇卷,21)(14分)歷代王朝不斷調控中樞權力以維護其統(tǒng)治。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舉賢良,對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對,由是獨擢助為中大夫。后得朱買臣、吾丘壽王、司馬相如……等,并在左右?!瓕遗e賢良文學之士。公孫弘起徒步(平民),數年至丞相。開東閣,延賢人與謀議,朝覲奏事,因言國家便宜。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大臣數詘?!稘h書·嚴助傳》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誣告(宰
32、相)祎之……(武)則天特令肅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審問)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經鳳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何名為敕?”則天大怒,以為拒捍制使,乃賜死于家?!杜f唐書·劉祎之傳》 材料三 (明初內閣大學士)掌獻替可否(意即對君勸善規(guī)過,議論興革)……凡上之達下,曰詔,曰誥……皆起草進畫,以下之諸司。下之達上,曰題,曰奏……皆審署申覆(意即審查簽收,上報或發(fā)回)而修畫焉,平允乃行之?!蟮涠Y、大政事,九卿、科道官會議已定,則按典制,相機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職官一》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歸納漢武帝為削弱相權所采取的舉措。(3分) 指導語 悟透“削弱相
33、權”的含義。注意“屢舉賢良文學之士”“上令助等與大臣辯論”等信息。 試答: (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劉祎之為何不認可王本立宣讀的“敕書”。(3分) 指導語 從唐代制度上思考?!安唤涾P閣(中書省)鸞臺(門下省),何名為敕?”是劉祎之的直接理由,理解這句
34、話的意思。 試答: (3)據材料三,歸納明初內閣大學士的主要職責;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初閣臣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5分) 指導語 一答職責,二析原因;教材知識調動內閣的職責與地位。材料信息注意“起草”“修畫”等語。 試答:
35、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歷代王朝調控中樞權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則。(3分) 指導語 要答出“策略”與“原則”兩個方面。 試答:
36、 答案 (1)舉措:任用賢良文學之士為身邊近臣;讓他們參與議政、奏事;令其詰難大臣。 (2)說明:詔敕須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議,而由皇帝直接發(fā)出的詔令被認為是違制的。 (3)職責:勸諫皇帝,匡正過失,討論歷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詔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將九卿等議定的意見經審查后報告皇帝。 說明:內閣始終不是法定中央決策機構;不能統(tǒng)領六部。 (4)策略:分散權力;權力制衡。原則:皇權至上。 小論文型大題 (2018·鹽城
37、三模)(12分)中華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唯一沒有中斷而延續(xù)至今的燦爛文明。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綜觀國史,政體演進,約得三級:由封建而躋統(tǒng)一,一也。此在秦、漢完成之。由宗室、外戚、軍人所組成之政府,漸變而為士人政府,二也。此自西漢中葉以下,迄于東漢完成之。由士族門第而變?yōu)榭婆e競選,三也。此在隋、唐兩代完成之。全國政事付之官吏,而官吏之選拔與任用,此二者,皆有客觀之法規(guī),為公開的準繩。有皇帝(王室代表)所不能搖。宰相(政府首領)所不能動者。——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 材料二 我們看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對此需要做具體分析。如果沒有這樣的體制,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則無從談起。中國的君主集權制度曾
38、經對包括皇帝在內的統(tǒng)治者形成過一定的制約,更加重要的是,這種體制有利于維護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寧。其中的科舉選官制度擴展了統(tǒng)治集團的社會基礎,為中小地主和平民開辟了入仕途徑,形成了由下層社會到上層社會的政治通道,特別是科舉制度將教育制度與選官制度結合為一個整體,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上層官員隊伍的知識水平,為中華文化的傳承發(fā)展作出了貢獻。中國古代有法制,缺少法治。君主把法制作為治民治吏的一種手段,自己則凌駕于法制之上。正因為如此,同一個制度體系,在不同的君主手里,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一治一亂,有天壤之別,反映出人治的弊端?!幾詮堌M之《從民族復興的高度看中華文化前景》 完成下列要求: (
39、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國古代政體演進的特點。(3分) 指導語 材料涉及三個方面制度:地方行政、權力機制、選官制度。 試答: (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中國古代政治體制與中華文明發(fā)展”為主題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通
40、暢;280字左右)(9分) 指導語 ①材料基本觀點:中國古代的政治體制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但法制方面存在缺陷。②論證要從中國古代政治體制是怎樣促進文明發(fā)展這一主題展開,以三種制度史證說明,同時指出人治弊端的表現。 試答: 答案 (1)特點:地方分權到中央
41、集權;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選官由士族壟斷到考試選拔。(3分) (2) 9分 論點方面(2分) 論據方面(6分) 論證方面(1分) 一等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保證了中華文明的延續(xù)和傳承,但明清時期,延緩了向近代文明的轉變。(2分) (1)中國古代政治體制保證了中華文明的延續(xù)和傳承。君主集權制度有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和安寧,保障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官僚政治(士人政府)沖破了貴族血緣世襲,擴大了統(tǒng)治集團的社會基礎;科舉制度保證了上層官員隊伍的知識水平。(4分)(2)明清時期延緩了其向近代文明的轉變。君主專制空前強化,人治弊端更加暴露,造成體制僵化,妨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未能主動融入工業(yè)
42、文明潮流,使近代中國逐步落后于西方。(2分) 層次分明;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達流暢。(1分) 二等 論證過程中提出觀點;簡單抄材料(1分) 按點給分 層次較分明,史論能結合。(1分) 三等 觀點片面;(1分) 按點給分 要點式列舉(0分) 四等 論點不合理;無論點(0分) 按點給分 要點式列舉(0分) 一、選擇題 1.禹墟位于蚌埠市禹會村,當地村民們口口相傳這就是“禹會諸侯”的地方。通過對禹墟考古發(fā)掘成果的研究,考古學者認為禹會村遺址與“禹會諸侯”事件密切相關。據此,下列說法最具合理性的是( ) A.傳說可能包括歷史真相 B.考古研究主要依據歷史傳
43、說 C.一切傳說皆有歷史依據 D.歷史傳說詳略決定史實真?zhèn)? 答案 A 解析 蚌埠市禹會村相傳是“禹會諸侯”的地方,經考古發(fā)掘成果研究,表明傳說可能包含歷史真相,故A項正確;考古研究主要依據文獻資料和實物資料,不是歷史傳說,故B項錯誤;“一切傳說皆有歷史依據”的說法不正確,故C項錯誤;史實真?zhèn)问怯勺C據決定的,無關歷史傳說的詳略,故D項錯誤。 2.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載:“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由此可見,西周時期( ) A.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 B.按血緣親疏關系來分配政治權力 C.宗法關系是君主專制的基礎 D.分封諸侯是當時政
44、治制度的創(chuàng)新 答案 B 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是中央集權制度的特征,概念錯誤,故A項錯誤;材料中“‘立子立嫡’之制”即宗法制度,與“封建子弟之制”都是按血緣親疏關系來分配政治權力,故B項正確;西周沒有實行君主專制,故C項錯誤;分封諸侯不是西周首創(chuàng),商朝就有,故D項錯誤。 3.(2018·蘇州高三期末調研)呂思勉在《中國制度史》中指出,“封建之道,蓋有三端;懾服他部,責令服從,一也。替其酋長,改樹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舊,二也。開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舊移殖焉,三也”。下圖中屬于第三種情況的是( ) A.歸順周的商貴族微子啟封于宋(商故地) B
45、.周武王弟康叔封于衛(wèi) C.周成王弟叔虞封于唐(即晉,夏故地) D.周貴族召公奭封于燕 答案 D 4.(2018·南通全真模擬)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寫道:“秦滅六國,此乃古代貴族封建勢力之逐步崩潰,直至漢興,始為中國史上平民政權之初創(chuàng)。然在平民政府創(chuàng)建的過程中,卻屢次有‘封建’思想之復活?!毕铝羞x項符合上述觀點的是( ) A.漢初承襲秦朝的皇帝制度 B.漢武帝頒布“推恩令” C.董仲舒提出“君權神授” D.郡國并行制的推行 答案 D 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漢代繼承了秦朝的官僚制度,但仍存在分封諸侯的現象,故D項正確。 5.(2018·南通全真模擬)據《東漢會要》記載,西漢時
46、“止從郡國奏舉,未有試文之事”,到東漢時則“諸生試家法(經術),文吏課箋奏”。漢代選官制度的變化( ) A.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權 B.有利于官員文化素質的提高 C.使考試成為選官的主要方式 D.為九品中正制實施奠定基礎 答案 B 解析 材料與打破世家大族特權無關,故A項錯誤;“諸生試家法(經術),文吏課箋奏”,說明有一定的文化素質要求,故B項正確;雖加“試文”,但不是科舉制,人才來源仍是“從郡國奏舉”,故C項錯誤;東漢“試文”不能為九品中正制奠定基礎,世家大族才是它的政治基礎,故D項錯誤。 6.(2018·無錫高三期終調研)某同學在上大學選修課中國古代文化時,在周振鶴的《中
47、國歷代行政區(qū)劃的變遷》一書中看到下圖,請問這幅行政區(qū)劃圖描述了哪個時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 A.西周 B.秦朝 C.漢初 D.元朝 答案 C 解析 西周時期是分封制,故A項錯誤;秦朝是郡縣制,故B項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該時期行政區(qū)劃中有郡縣設置,也有分封的王國和侯國,根據所學可以判斷是漢朝初年,故C項正確;元朝是行省制度,故D項錯誤。 7.(2018·蘇州高三調研)“軍國重事,無不領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鎮(zhèn)壓地方之上,實為一種變相之封建。而漢、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體上為明、清所承襲,于地方政事之推進,有莫大損害。自此遂只有中央臨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
48、行國政之意義遂失。”這說明該制度( ) A.是中央派出機構,非地方行政機構 B.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推進 C.所轄地區(qū)廣闊,并且擁有較大權力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為后世所沿用 答案 B 解析 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不等于非地方行政機構,故A項錯誤;“軍國重事,無不領之”表明有較大權力,但與材料中“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鎮(zhèn)壓地方之上,實為一種變相之封建”不符,故C項錯誤;D項與材料中“實為一種變相之封建”不符,故D項錯誤。 8.魏晉南北朝時期官方修撰一種簿狀譜牒,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同時詳列士族家族成員的名字、官位及血緣關系,“考之
49、簿世然后授任”,甚至“有司選舉必稽譜籍”。這說明當時( ) A.宗法觀念影響官員選拔 B.官員的任用以世襲為主 C.世家大族基本壟斷仕途 D.科舉選官制度名存實亡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的簿狀譜牒載有士族姓氏和郡望排列,不能反映宗法觀念,故A項錯誤;官員是根據門第出身任命,并不是世襲,故B項錯誤;根據材料信息可知,世家大族根據“官方修撰簿狀譜牒”壟斷了仕途,故答案選C;隋朝時才開始實行科舉制,故D項錯誤。 9.(2018·南通一模)唐初三省制下,中書省的具體工作為批答奏章和起草詔書,是決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門下省對詔令的審議封駁,成為決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門下省審復的詔令,
50、經皇帝“畫可”,加蓋皇帝印璽后,再下達尚書省執(zhí)行。材料反映的三省運行機制( ) 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 B.強化了尚書省的決策權 C.削弱了至高無上的皇權 D.推動了中央決策合理化 答案 D 解析 三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相權分散,三省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可以減少政令失誤,有利于中央決策合理化,故D項正確。 10.(2018·無錫高三調研)唐代的科舉制有“投牒自舉”一項,就是自學有成就的人可以書面提出申請,經考試合格后,再由州縣送尚書省參加考試。而宋代的科舉制建立了糊名和謄錄制度,既糊住舉人試卷上的名字、鄉(xiāng)貫,也糊住初考官所定的等級。對于唐宋科舉制變化的理解,下列說法正
51、確的是( ) A.唐代考生只能通過“投牒自舉”方式參加科考 B.宋代糊名和謄錄制度從根本上杜絕了舞弊現象 C.反映了科舉制在人才選拔機制上的進一步僵化 D.嚴格選拔途徑和手段從而使人才選拔更加公正 答案 D 解析 從材料可以看出“投牒自舉”只是參加科舉考試的一種方式,故A項錯誤;宋代科舉中糊名和謄錄制度有利于減少舞弊現象,但是不能說從根本上杜絕,故B項錯誤;科舉制在人才選拔機制上的進一步僵化指的是明清時期的八股取士,故C項錯誤;宋代科舉中糊名和謄錄制度有利于減少舞弊現象,從而使人才選拔更加公正,故D項正確。 11.(2018·淮安、宿遷、連云港、徐州蘇北四市一模)北宋大中祥符四
52、年殿試進士新定條制:“舉人納試卷,內臣收之;先付編排官去其卷首鄉(xiāng)貫狀,以字號第之;付封彌官謄寫校勘,用御書院?。皇几犊脊?,定等訖?!薄皸l制”說明宋代科舉考試( ) A.首創(chuàng)殿試制度 B.規(guī)定答題方式 C.力求公平公正 D.盛行徇私舞弊 答案 C 解析 首創(chuàng)殿試制度始于唐朝,故A項錯誤;“條制”沒有涉及答題方式,故B項錯誤;材料中這些舉措是為了力求公平公正,故C項正確;宋代盛行徇私舞弊與材料的內容力求公平公正不符,故D項錯誤。 12.(2018·鎮(zhèn)江一模)據《元史》記載,中統(tǒng)三年,以不只愛不干(人名)及趙璧行中書省事于山東,討伐李璮;至元十一年中書左丞相伯顏、平章阿術為首的荊
53、湖行省,左丞相合答為首的淮西行省,分兩路平南宋。由此可知元朝的行省制度( ) A.由丞相制度演變而成 B.在消滅地方割據中形成 C.已形成穩(wěn)定的統(tǒng)轄區(qū)域 D.曾承擔軍事征伐的使命 答案 D 解析 丞相制度是中央官制,而行中書省是地方常設行政機構,故A項錯誤;元代確定了以行中書省作為地方常設行政機構的制度,而材料中“平南宋”是元興宋亡,南宋不屬于地方割據,故B項錯誤;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不包含“荊湖行省”“淮西行省”,故C項錯誤;曾承擔軍事征伐,與材料中“行中書省事于山東,討伐李璮”“荊湖行省,左丞相合答為首的淮西行省,分兩路平南宋”相符,故D項正確。 13.(2018
54、·南京、鹽城一模題)明代王圻《續(xù)文獻通考》卷八十七載:“洪武元年,始備六尚書,皆正三品,而侍郎正四品,郎中以下品秩有差,而皆隸中書省,一仍元舊。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專擅蒙蔽誅,分其職于吏戶禮兵刑工,又分大都督府為五,升尚書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雖并稱政府而名位不極,事權不專。”材料本質上說明當時( ) A.丞相權力受限更多 B.政令暢通得到保證 C.六部地位顯著提高 D.集權統(tǒng)治得到強化 答案 D 解析 “十三年,丞相胡惟庸以專擅蒙蔽誅”表明明朝廢除了丞相,故A項錯誤;當時政令暢通得到保證與材料的內容廢丞相權分六部,強化君主專制不符,故B項錯誤;六部地位顯著提高是因為丞相制
55、度的廢除,反映的本質問題是君主專制的加強,故C項錯誤;廢丞相后,六部地位提高,本質上是君主專制的加強,故D項正確。 14.(2018·南京、鹽城高三二模)“它的設立,本是一種超常規(guī)的做法。這個無編制、無定員,無預算,名義上僅僅是皇帝的臨時秘書機構,卻實際上褫奪了內閣的權力,造成了中國特色的機構名實不符現象。”材料中的“臨時秘書機構”( ) A.凌駕于內閣和六部之上 B.妨礙皇權高度集中 C.削弱相權對皇權的制約 D.強化君主專制統(tǒng)治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論述的是軍機處職能,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D項正確;軍機處并不是在六部之上,A項錯誤;軍機處是皇權加強的表現,
56、B項錯誤;丞相在此時已經不存在,C項錯誤。 15.(2018·蘇北四市一模)“廷寄”上諭是清代軍機處官員日常工作之一,其內容大都是告誡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責問刑法之失當等,這體現了軍機處的職能是( ) A.傳達皇帝旨意 B.參與行政決策 C.總領全國政務 D.負責監(jiān)察百官 答案 A 解析 “廷寄”上諭是傳達皇帝的旨意,故A項正確;軍機處無決策權,故B項錯誤;軍機處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不是總領全國政務,故C項錯誤;軍機處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無監(jiān)察權,故D項錯誤。 二、非選擇題 16.(2018·蘇州調研)在中國古代社會,官僚制度是維系君主權力運作的重要支柱。閱讀
57、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為元首,臣為股肱,上下相維,內外相制,若網之有綱,絲之有紀……古之王者,設……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綱紀其內;設方伯、州長、卒正、連帥、屬長,以綱紀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從。此為政之體也。 ——司馬光《上神宗之體要》 材料二 中國自秦以下,傳統(tǒng)政治,論位則君最高,論職則百官分治,論權則各有所掌,各有斟酌。如漢代之選舉,唐代以下之考試,皆有職司,其權不操于君。朝廷用人,則一依選舉考試之所得。故中國自秦以下之傳統(tǒng)政府,僅可稱之曰:“士人政府”。 ——錢穆《國史新論》 請回答: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古代封建君主為了“綱紀其內”和“綱紀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別實行了哪些制度? (2)據材料二,指出錢穆的主要觀點并概括其主要論據。(不得照抄原文) (3)據上述材料,分析錢穆對于古代官僚制度認識的局限性。 答案 (1)綱紀其內: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內閣制、設置軍機處。 綱紀其外:郡縣制、郡國并行制、行省制度。 (2)觀點:中國自秦以后是“士人政府”。 論據:君臣各掌其權,百官有職有權,君主不控制選官權。 (3)局限性:官僚的職權均來自君主;官僚的作用是君主權力的延伸;官僚對君主絕對臣服。 25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