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歷史 第五單元 改革開放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17課學案 岳麓版選修1
《(全國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歷史 第五單元 改革開放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17課學案 岳麓版選修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全國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歷史 第五單元 改革開放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第17課學案 岳麓版選修1(1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17課 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目標導航] 1.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重大成就及經驗教訓。(重點) 2.宏觀調控與計劃經濟的區(qū)別。(難點) 一、進入改革開放新時代的標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結束,“兩個凡是”的方針阻礙了“左”傾錯誤的糾正。 (2)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①原因:人們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錯誤與“兩個凡是”錯誤。 ②目的:沖破理論禁區(qū),糾正“文化大革命”以來的“左”傾錯誤。 ③意義: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為即將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奠定了思想基礎,也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3)鄧小平重新恢復工作。 2.重大
2、決定 (1)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2)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重新評價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 3.意義 (1)是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2)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概念闡釋] 理解“兩個凡是” 這是教條主義和個人崇拜的體現(xiàn),“兩個凡是”本身是絕對化和形而上學的,違背了辯證法的基本原則,以狹隘、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其實質是在擁護毛主席的旗號下,以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的思想方法堅持“左”傾錯誤路線,反對徹底糾正“文化大革命”的錯誤。 二、經濟領域的改革 1.農村經濟
3、體制改革 (1)1978年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2)1984年產業(yè)調整: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和非農產業(yè);農村改革向專業(yè)化、商品化和社會化方向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 (3)合同定購制與市場收購制代替統(tǒng)購派購制。 (4)2000年稅費改革 ①目的:理順分配關系。 ②內容:“三個取消、一個逐步取消、兩個調整和一項改革”。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步驟 ①擴大企業(yè)自主權:積極發(fā)展多種經濟形式和多種經營方式。 ②“放權讓利”:大力改革國有企業(yè),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過程和結果 ①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逐步擴大企業(yè)自主權。 ②1984年,全面展
4、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③1992年,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④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3)對外開放:我國已經形成了“經濟特區(qū)——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qū)——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思維點撥] 全面認識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1)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質: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 (2)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礎上,即堅持社會主義所有制不變。 (3)內容:包產到戶,變集體生產為分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4)意義:①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解放了農村生
5、產力;②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迅速發(fā)展;③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為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資本和勞動力。 三、反腐倡廉與政治體制的改革 1.整頓黨風 (1)原因 ①改革開放過程中不正之風蔓延。 ②反腐倡廉是黨風建設的重要內容。 (2)方針:從政治上著眼,綜合考慮政治、經濟和社會效果。 (3)方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2.政治改革 (1)含義:在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的同時,積極探索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的各種形式。 (2)過程 ①初期:實行黨政分開等。 ②20世紀80年代:農村村民自治產生。 ③20
6、世紀90年代:加強與完善原有體制優(yōu)勢的部分。 (3)改革目標: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4)結果:政治體制從集權模式向民主模式過渡。 [思維點撥] 1.民主和法制的關系: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是高度民主和完備法制相統(tǒng)一的國家,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密不可分,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礎;法制是民主的體現(xiàn)和保障。民主必須法制化,法制必須保障民主,社會主義民主是民主化與法制化的統(tǒng)一。 2.村民自治的意義:村民自治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內容;是促進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有效途徑;是進一步推進農村改革和發(fā)展、加快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構建社會
7、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易錯提醒] 中國基層民主組織不是國家權力機關,依法行使自治權,是基層民眾行使民主權利的有效途徑,但不是公民參政、議政的組織。 四、改革戰(zhàn)略:團結一心奔小康 1.宏偉目標:從“小康水平”到全面小康社會。 2.形成 (1)提出: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用“小康”來表述“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 (2)定量表述:黨的“十二大”。 (3)“三步走”戰(zhàn)略:黨的“十三大”。 (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六大”。 [史論要旨] 1.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 2.中國的改革從農村興起,包括了經濟體制和政
8、治體制的改革,經過改革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知識圖示] 主題 經濟體制改革 史料一 30多年前,安徽省小崗村迎來發(fā)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村民嚴金昌與當?shù)?8位村民秘密簽下了分田到戶、自主生產的“生死契約”。契約說:“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此后能干,①每戶保證完成全年上繳的公糧,不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干部坐牢殺頭也甘心?!薄母锬J胶髞淼玫街袊母镩_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高度認可,隨之獲得中央政府的肯定,并被推向全國。——《中國國土資源報》
9、 史料二?、?978年、1992年我國經濟成分比較表 所有制性質 經濟成分 1978年 1992年 公有制經濟 全民所有制經濟 80.8% 51.4% 集體所有制經濟 19.2% 35.0% 私有制經濟 城鄉(xiāng)個體經濟 0 7.8% 私營經濟、合資經濟、外資經濟 0 5.8% [史料解讀] ①意即分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也就是“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②“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問題思考]
10、 (1)史料一中提到的“改革模式”是指什么?依據史料概括指出這一改革模式實行的過程?!胺痔锏綉簟睅砹耸裁捶e極作用? 提示 模式: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過程:秘密自發(fā),政府肯定,全國推廣。 作用: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fā)展。 (2)根據史料二分析從1978年到1992年我國的所有制結構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提示 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變?yōu)橐怨兄平洕鸀橹黧w、多種經濟成分并存。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1)在現(xiàn)代化經濟建設中,農村經濟得到全面振興,糧棉產量穩(wěn)步增加。 (2)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產值已經超過農業(yè)總產值。農村改革向專業(yè)化
11、、商品化和社會化方向發(fā)展。 (3)工業(yè)方面,基礎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fā)展,建成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工程項目。 (4)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的基本格局。 (5)城鄉(xiāng)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已經基本實現(xiàn)小康。 1.(2018·泰安檢測)下圖是1978~1985年全國城鄉(xiāng)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年底余額統(tǒng)計。與其變化相關的因素是( ) A.工人、農民紛紛參加了生產合作社 B.“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的實行 C.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復調整國民經濟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 答
12、案 D 解析 從材料“1978年到1985年”城鄉(xiāng)居民存款不斷增多,可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fā)展,人民收入增加,故D項正確。 2.(2017·湖北三市期末)1982年陳云在闡述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時說:“這就像鳥一樣,捏在手里會死,要讓它飛,但只能讓它在合適的籠子里飛,沒有籠子,它就飛跑了。籠子大小要適當,但是總要有個籠子……”。陳云主要強調( ) A.市場的調節(jié)要在計劃許可的范圍之內 B.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不利于企業(yè)發(fā)展 C.計劃經濟不利于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 D.市場經濟容易引起社會性質變化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陳云所說的“鳥”便是市場調節(jié),“讓鳥飛”
13、即大力發(fā)揮市場調節(jié)的作用,“籠子”指政府計劃,“鳥必須在合適的籠子里飛”即市場調節(jié)必須在計劃許可的范圍之內,故A項正確。 3.(2017·鹽城期末)1985年3月,國務院批復:上海市進一步對外開放的范圍除老市區(qū)外,還包括上海市所轄的十個縣的城關區(qū);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的集中安排工業(yè)、科研項目的重點衛(wèi)星城鎮(zhèn)。該批復出現(xiàn)的背景是( ) A.設立上海經濟特區(qū) B.設立沿海開放城市 C.開發(fā)開放上海浦東 D.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答案 B 解析 1984年,中國開放了14個沿海開放城市,其中就包括上海,根據材料提供的時間可以得出該批復出現(xiàn)的背景是設立沿海開放城市,故B項正確。 4.閱讀材料,完
14、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對辦特區(qū),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特區(qū)姓“社”不姓“資”?!囆∑? 材料二 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強調,要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100年,動搖不得。 (1)從材料中可以看出,鄧小平說“特區(qū)姓‘社’不姓‘資’”,為什么? (2)材料二中的觀點是在當時國內外發(fā)生了哪些重大事件的背景下提出的? (3)這一思想又是怎樣在中共十四大上進一步闡述的? 答案 (1)因為設立
15、經濟特區(qū),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學習發(fā)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式,目的在于發(fā)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并且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實行的,并沒有改變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 (2)國內背景是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泛濫,國外背景是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 (3)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加快改革開放,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解析 回答第(1)問時要把握好特區(qū)的性質和設立特區(qū)的目的;第(2)問要從國內的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和蘇東劇變入手;第(3)問結合中共“十四大”的內容作答。 [基礎達標] 1.(2017·太原期末)1978年11月,國務院副總理王震訪問了英國一位失業(yè)工人家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工資僅僅是倫敦
16、一個垃圾收集工的1/6。原來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英國工人,生活水平竟然比中國的副總理還高。這一事例說明,當時中央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旨在( ) A.發(fā)展生產力提高國人生活水平 B.效仿西方國家實行福利制度 C.推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擴展 D.和資本主義制度一較高下 答案 A 解析 根據材料“國務院副總理王震訪問了英國一位失業(yè)工人家庭”,表明國家重視民生的改善,故A項正確。 2.(2017·資陽期末)《小崗村的四次紅手印》中寫道:“30年前的分田單干,只能保證肚子問題,不能保證致富?!?006年1月25日,小崗村黨支部書記沈浩提出把土地集中起來,以合作社為龍頭,整合資源搞適度規(guī)模經
17、營,村民以土地持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毙彺宓淖兓从沉? ) A.合作社經濟有持久生命力 B.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必須廢除 C.農村生產關系的適時調整 D.農村土地所有制性質發(fā)生變化 答案 C 解析 材料“分田單干”“把土地集中起來,以合作社為龍頭”反映了農村生產關系的適時調整,故C項正確。 3.(2018·順德檢測)20世紀90年代,城鄉(xiāng)經濟十分活躍,城市第二、三產業(yè)相當興盛。國家糧食生產豐足,糧食供應已與戶口脫鉤,農村進城務工人數(shù)劇增。發(fā)生這一現(xiàn)象的背景是( ) A.二元戶籍制度取消 B.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 C.實行包產到戶政策 D.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18、 答案 B 解析 1992年中國確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帶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同時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如糧食供應已與戶口掛鉤的政策終結,人口流動的限制逐漸被取消,故B項正確。 4.(2017·順德期末)20世紀八十年代,上海地區(qū)的金融保險業(yè)長期保持高速增長。有學者將其歸因于制度的釋放。關于制度釋放的具體表現(xiàn),正確的是( ) A.上海浦東的開發(fā)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C.經濟特區(qū)的設立 D.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異軍突起 答案 B 解析 20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打破了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種種限制,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fā)展,故B項正確。 5.(2017·山西名校期末)1984年初,鄧小
19、平從南方視察回到北京后,發(fā)表了關于對外開放和特區(qū)工作的重要講話,指出:“建立特區(qū),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逼渲荚谡f明( ) A.要繼續(xù)擴大對外開放 B.經濟特區(qū)還要不斷增加 C.加快推廣經濟特區(qū)經驗 D.特區(qū)的經濟地位應特殊化 答案 A 解析 據材料“建立特區(qū),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可以得出鄧小平旨在說明要繼續(xù)擴大對外開放,1984年,我國又開放了14個沿海港口城市,故A項正確。 6.列寧說:“人民需要共和國,為的是教育人民走向民主。需要的不僅僅是民主形式的代表機關,而且要建立由群眾自己從下面來管理整個國家的制度。
20、”我國政治體制改革中與之最相符的措施是( ) A.實行反腐倡廉 B.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C.實行村民自治 D.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答案 D 解析 “由群眾自己從下面來管理整個國家的制度”即體現(xiàn)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其中最根本的保障就是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能力提升] 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人說過去搞社會主義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這個意見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比如農業(yè)合作社……如果穩(wěn)步前進,鞏固一段時間再發(fā)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躍進時,高級社還不鞏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結果六十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
21、材料二 到1979年,集體農業(yè)活動的組織方面正發(fā)生一場意義更為深刻的變化。在中國最貧困的省份,特別是安徽,中國領導階層開始了叫“生產責任制”的某些嘗試?!熑芜M一步下放到家庭中?!?983年底,甚至這些集體農業(yè)的痕跡,也大量從中國農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體之間劃分收入已沒有什么意義,因為幾乎全部農業(yè)生產都是以家庭為基礎的。 ——《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 (1)材料一反映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中的什么教訓? (2)材料二所說的是我國農村生產關系方面怎樣的變革?它是否意味著從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為什么? (3)由以上兩則材料,你認為中國共產黨制定經濟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 (1)忽視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片面追求生產關系的高水平、高速度。 (2)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沒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為它是在保證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調整生產關系中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環(huán)節(jié)。 (3)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一切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fā)。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自社會主義改造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變化。第(1)問注意材料一的關鍵信息“速度太快了”“如果穩(wěn)步前進……搞得更好些”。第(2)問結合經濟體制改革的實質分析。第(3)問注意關鍵詞“經濟政策”“根本目的”。 10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