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的研究(課題方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教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的研究(課題方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教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的研究課題研究方案武進區(qū)南塘橋小學 執(zhí)筆:陸靜一、研究背景1、現實背景。(1)國際社會的信息化背景使學校教學背景產生了質的變化。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信息時代,高新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正在越來越深入地影響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樣也正深刻地影響著教育的觀念和行為。世界各國紛紛出臺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以加快推進本國教育改革的步伐,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成為各國教育改革的重要戰(zhàn)略。美國聯(lián)邦教育部部長理查德賴利在1996年發(fā)表了題為讓美國學生為21世紀做好準備:迎接技術能力的挑戰(zhàn)的第一份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展示了一個通過在中小
2、學教學中有效利用技術,幫助下一代學校兒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做好更好的準備,以適應新的美國經濟的新要求。1999年,美國聯(lián)邦教育部對國家教育技術計劃進行了修改,提出了5個新的目標:所有教師和學生都要使用信息技術;所有的教師都將有效地運用技術幫助學生達到較高的學業(yè)標準;所有的學生都要具備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與技能;通過研究與評估,促進下一代技術在教與學中的應用;通過數字化的內容和網絡的應用改革教與學。我國也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旨在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深化教育改革,實現教育的跨越式發(fā)展的政策措施。2001年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發(fā)19999號)和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
3、革與發(fā)展的決定(國發(fā)200121號),改變我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不高的現狀,教育部啟動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計劃,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新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教育部在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通知中提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教學的整合。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為中小
4、學信息技術的焦點之一。全國各地教研部門和學校都在研究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按罅ν七M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保ㄕ曰A課程改革綱要(試行)(2)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給語文教學和學生學習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信息技術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和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相比具有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給語文教學和學生學習產生了良好的影響,使語文課堂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征,語文課堂信息含量增多,學生
5、學習內容日趨豐富,學生親自體驗、親手操作的實踐機會大大增加,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fā)揮,真正實現了自主學習。在信息技術的時代,我們的語文教學搭上了時代的快車。(3)我校語文課堂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我校原來一直是村小,自05年,學校原地重建添置了多媒體教室和電腦房之后,近幾年來,由于資金等方面的局限,學校在信息化技術的硬件配備方面的缺乏制約了新技術在語文學科中的應用。學校除教材外,可視化資源匱乏,影響了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呈現,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學生與資源之間的互動受教師設計能力的限制,互動停留于表面,深層次互動不夠。教師們在課堂教學中不同程度地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關系并
6、沒有因此發(fā)生重大改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并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fā)揮;大多數教師以PPT呈現方式的應用,只起到了終端顯示功能,它更象是錄像,只能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東西,以此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其作為信息源的功能,其“雙向交互性”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認可度、參與度不夠,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等方面與預期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并沒有形成現代信息技術真正融入其中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失去了其本質的意義。因此,在“十二五”期間,我校把教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的研究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旨在解決信息技術在應用中的一些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課堂效率。
7、2、國內關于同類課題研究的綜述。為了了解本課題在同一領域的研究現狀,把握其發(fā)展趨勢,我們查閱了大量資料,并加以整理與思考如下: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起,信息技術(計算機)廣泛應用到各學科教學中,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率先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CAl),不斷研制計算機軟件并應用到教學中去。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課題組從課程改革、教學模式改革、教師培訓、信息技術硬件、軟件及評價五方面提出進一步開展中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的建議。并在現有課程標準和教材情況下,制定有關信息技術的教學要求和建立新的課程標準,引入信息技術的有關課程目標,以及開發(fā)新的學科教材,教學內容引入信息技術的要求方面已取得一定的
8、研究成果。但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還存在盲目應用信息技術的現象,尤其是隨著電子白板等新技術的出現,教學中,特別是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一種現象為了技術而技術,為了白板而白板,教師對新技術的應用停留在較淺的層次,先進技術的優(yōu)勢未能很好地凸顯,巨大的功能和作用遠還未被開發(fā),過度和濫用、拒絕和被動的應用都不利于現代教學和時代的要求。同時,將教育信息技術引入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多媒體的運用,而是要開拓更廣的教學平臺,擴大語文的課堂范圍。要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儲存的大量信息,做到資源共享,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在研究過程中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表達信息及發(fā)現問題、利用資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建構主義學習理
9、論引入語文教學,改變現有語文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陳舊的局面。從以教師教為主轉向以學生學為主,從線性的記憶性學習轉到非線性的發(fā)現、探索和構建性學習,從通用的標準化“生產”轉換為量身定做的個性化教學,從教師單向灌輸轉換為交互性、協(xié)作性學習,從學生被動接受轉換為主動學習。將真正有助于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提高。這些,是本課題研究的價值所在。二、理論思考1、概念界定教育信息技術:就是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教學優(yōu)化的理論和實踐。語文教學:即具有語文學科特點的教學活動。包括語文課堂教學和與之相關的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的一切實踐活動
10、。有效應用:本課題研究的應用,是一個行動研究的范圍。是指結合學?,F有軟硬件條件和師資水平,根據現代教育理論原理,運用最佳教學策略(包括媒體技術的選擇),借鑒有價值的教育軟件(課件、光盤、網絡資料等),輔助小學語文的教學。有效應用是高層次的融合與主動適應。教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其主體是語文課程,而非信息技術,應以追求有效為目標,切勿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甚至不惜以犧牲課程目標的實現為代價。2、理論依據建構主義理論:這里之所以要特別強調運用建構主義理論作指導,并非因為建構主義十全十美,而是因為它對于我國教育界的現狀特別有針對性它所強調的“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意義的教育思
11、想和教學觀念,對于多年來統(tǒng)治我國各級各類學校課堂的傳統(tǒng)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是極大的沖擊。除此以外,還因為建構主義理論本身是在九十年代初期,伴隨著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的日漸普及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它可以對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教學,也就是信息技術與各學科課程的整合提供最強有力的支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
12、內在聯(lián)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在大腦中的長期存儲形式就是關于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由于學習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xié)作活動而實現的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認為“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在研究兒童認知發(fā)展基礎上產生的建構主義,不僅形成了全新的學習理論,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學理論。如上所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
13、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全新的教學方法和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因而必然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理論、教學觀念提出挑戰(zhàn),從而在形成新一代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同時,也逐步形成了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環(huán)境相適應的新一代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思想。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課件應用于課堂教學,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教學手段。然而也必須承認一種現狀,由于制作出發(fā)點及制作技術等方面的局限,現有的一些多媒體課件在內容上還受教材的限制,不能將知識面拓展開來,甚至存在“為用而用”,盲目
14、“拿來”,“以輔代主,忽視文本”等弊端;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面對五花八門、包羅萬象的海量的知識資源,無從著手,在學習中也存在著交互性不強等傾向,因此,要高揚信息技術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就要努力克服信息技術的弊端保證教學效果。三、研究目標 1、通過計算機教師和語文教師的攜手,探索出教師教學資源和學生學習資源有效存儲和應用的方式。2、通過研究,尋找教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的最佳結合點與有效點,探索總結出教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的有效應用的策略,促進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3、通過研究,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提高教學效率的能力,進一步改變教師的語文教育觀念,樹立正
15、確的課程觀、教學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從而促進學校的進一步發(fā)展。4、通過課題研究,利用信息技術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學習、資源共享等學習環(huán)境,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學生具有較高的對語文信息進行處理與應用的能力,使語文實踐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四、研究內容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信息技術科學理論指導下,對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方式、有效途徑等進行研究,以求更加科學地認識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現象、總結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經驗、分析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特點、探索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1、資源庫建設的研究。發(fā)揮教師群體優(yōu)勢,對教材進行二度開發(fā),通過前拓后展和
16、適度補充,形成厚重的教師教學資源和學生學習資源,逐步建立和完善語文教學資源庫,達到資源共享。2、研究教育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的有效性,從而抽析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策略。如:了解技術應用的必要性,選擇合適的技術;研究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時間應用長短、應用時機,以選擇最佳應用點;信息技術有效應用內容的研究;信息技術有效應用環(huán)節(jié)的研究。3、教師的教學方式的研究。(1)主要研究新技術、新媒體的功能。如:應用電子白板改變語文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利用課件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拓展性資源;利用視頻資源提供可視化材料的支撐;利用互動練習提高語文學習活動的交互性。(2)信息技術有效應用教學設計的研究。4、學生
17、學習方式的研究。(1)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優(yōu)勢進行項目化學習方式的研究。(2)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優(yōu)勢進行探索性學習方式的研究。探索性學習方式,即教師先設計一些語文的探索性的問題,讓學生先做猜測或假設,學生借助計算機引導自己去發(fā)現、驗證、總結出規(guī)律。(3)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優(yōu)勢進行研究性學習方式的研究。(4)網絡環(huán)境下的學生閱讀與習作的研究。五、研究方法本課題以行動研究法為主。并輔以實驗總結法、文獻法、調查法。行動研究法:充分調動廣大干部教師的積極性,將行動與研究結合起來,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使研究工作更符合實際。六、研究步驟1、準備階段(2011年2 月2011年4月)(1)選好課題,進
18、行課題方案的撰寫和方案論證 。(2)建立課題研究的相關制度,保證課題的順利開展。(3)抓好培訓。挑選那些熱心教改、有扎實教學基本功、較高理論修養(yǎng)和甘于奉獻的教師參加研究工作。要隨著實驗的進展,采取請進來、走出去和自學等多種形式,按需求搞好不同層次的培訓。(4)搞好硬件建設。硬件建設是本課題研究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在整個研究過程中,都要認真規(guī)劃,根據信息技術教育發(fā)展的需要,不斷改善學校信息技術的環(huán)境。除添置必要的設備設施外,要著力組建課題研究專題網站,為資源的學習和共享提供條件。 2、全面推進階段(2011年4月2012年6月) (1)請有關教育行政領導、專家、學者蒞臨指導,對課題進行論證,提高
19、全體教師研究的有效性,擴大課題的影響。(2)學習理論、問卷調查、應用研究,確立各階段研究專題,并不斷總結、提煉,為中期報告的撰寫提供依據。(3)案例研究,每學期開展課題研討活動,結合教學案例,開展聽課、說課、評課,探討在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4)舉行一次中期研究成果報告會。(5)撰寫論文,每學期根據研究專題撰寫課題論文,不斷充實專題論文集,擇優(yōu)參加各類論文評比。(6)分析數據、收集階段性研究成果,進行階段性總結推廣活動。(7)撰寫中期報告,并爭取有一系列論文發(fā)表或獲獎。3、總結提高階段(2012年6月2013年1月)(1)各成員進行課題研究的數據資料的全面整理,進行分析、總結,并在全
20、校加以推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2)撰寫結題報告,結題匯報,進行研究結論的最終論證,組織專家鑒定。(3)做好課題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工作。七、研究組織1、成員分工(1)課題指導組:戚伯萍(課題研究學術指導)吳霄鋒(信息技術指導)(2)課題實施組:課題組長:陸靜 朱艷 副 組 長:梁黎麗 蔣銀慧主研人員:楊莉萍 許亞萍 葉慧虹 沈亞娟2、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1)組織保障本課題所研究的有效教學,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因而,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重視、支持。本課題主要研究人員由本校教務人員、骨干教師組成,有助于課題按時保質地完成任務。(2)制度保障為了保證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學校
21、要進一步完善教科研制度。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獎勵對課題研究有貢獻者。建立和完善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課題研究工作會議制度。建立教師反思性學習制度,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反思意識,規(guī)范教學反思行為。專家指導制度。(3)經費保障學校在課題開展的幾年中,將為教師開展本課題研究提供充分的時間、政策及其它條件的保證。保證所需的各項經費,包括專家咨詢費、資料費、印刷費、上網費、研討會議費等,提供所需的各種設備,確保課題研究順利實施。八、預期成果1、總結出較高水平的研究報告。2、積累優(yōu)秀課、優(yōu)秀課件、個案研究和講座、學習的錄像資料。設計出一批具有典型意義和創(chuàng)新價值的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語文閱讀教學示范課,并進行拍攝與錄制,制作成綜合課例;編輯學校教師優(yōu)秀論文,教學設計方案;收集整理出一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創(chuàng)作的作品,包括小論文,小課件,報告的PPT文件,網頁,創(chuàng)作的其它作品等。3、建立起相對完善的語文教學資源庫和學生學生學習資源庫。九、參考文獻 李 堅 課程整合,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的核心 選自中國教育報2001年1月22日。唐文和、劉向永、徐萬胥 著: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內涵。王 躍 數字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八大障礙與對策選自中國電化教育。孫級友 巧用信息技術提高語文素質。牛慶云 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語文能力。曹 勤 運用信息技術 優(yōu)化課堂教學。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