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上冊 2_2 海陸變遷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七年級地理上冊 2_2 海陸變遷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七年級地理上冊 2_2 海陸變遷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海陸變遷》教學設計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 2.認識并理解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 3.了解大陸漂移學說的基本內容 4.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圖文實例來說明海陸變遷的自然規(guī)律 2.運用板塊的輪廓形狀及火山、地震的地理分布論證大陸漂移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客觀真實性 3.通過非洲與南美洲拼圖練習理解海陸的變遷史實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科學探索精神,學習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論證,直到被世人公認的過程,以及維格納的執(zhí)著與創(chuàng)新精神。 2.讓學生認識到機會與成功總是垂青于敢于創(chuàng)新、善于思考、勇于實踐的人。 教學方法 啟發(fā)法、討論法、主動探究法、小組合作法 重點 海陸變遷的原因、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板塊構造學說及六大板塊的名稱位置、世界著名火山地震帶。 難點 海陸變遷的原因、板塊構造學說及六大板塊的名稱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大家觀察我們地球的照片,最明顯的印象是既有海洋又有陸地,那么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是一成不變的嗎?現(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是會發(fā)生變化的。 講授新課 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海洋會變成陸地,陸地會變成海洋?,F(xiàn)代科學研究表明,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主要有三種: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 探究活動 1、 改變斜坡墊板的傾斜角度 2、 抽去一些水 3、 將斜坡上端的沙土向下推 小組討論并得出結論: 方案一相當于地殼變動,使海陸發(fā)生了變化 方案二相當于海平面的升降,使海陸發(fā)生了變化 方案三相當于人類活動,使海陸發(fā)生了變化 小組討論教師總結海陸變遷的原因: 一、 在落基山脈發(fā)現(xiàn)三葉蟲化石,三葉蟲生活在距今2.4億年——5.6億年前的海洋中,說明這里曾經是海洋,后來由于地殼運動海洋隆起成高山。 二、 在東海的海底發(fā)現(xiàn)有古河道和水井遺跡,說明海平面上升淹沒了沿海陸地。 三、 日本是一個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年來通過填海的方式擴大陸地的面積,說明人類活動也能改變海陸的分布。 承轉:海陸變遷是大陸會發(fā)生漂移的結果 教師介紹: 大陸漂移學說的提出: 地球的表面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海陸會發(fā)生變遷,今天已是個常識,但是在一百多年前,卻引起了廣泛的爭論。當時人們認為,地球自形成以來,海陸的相對位置是一直不變的。而魏格納卻提出大陸漂移學說,認為海洋與陸地之間的相對位置是變化的。根據(jù)大陸的輪廓、古氣候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等方面的資料,魏格納認為,大約在2億年前,各大陸是連接在一起的,稱為泛大陸,其周圍是廣闊的海洋,稱為泛大洋。后來,泛大陸分裂成幾塊,每一塊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向不同方向漂移,最后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海陸分布狀況。 探究活動:小組合作討論并得出結論 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jù): 一、 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輪廓剪下來的地圖可以拼合在一起。說明兩塊大陸原來是連在一起的。 二、 南美洲與非洲同時代的古老地層竟然恰好能連接在一起,說明兩塊大陸原來是一塊整體。 三、 南美洲與非洲大陸的大西洋兩岸生活著同種的海牛和鴕鳥,而海牛和鴕鳥都沒有遠涉重洋的能力。說明兩塊大陸原來是一塊整體。 承轉: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大陸漂移的動因 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 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但是卻沒有回答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后來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的動力來自地球內部,20世紀60年代,地質學家在研究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等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板塊構造理論。該理論認為,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可分為六大板塊,它們是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每個板塊在地幔上漂移運動,正是板塊的運動使得陸地與海洋的相對位置不斷的發(fā)生變化。 小組合作并相互指出六大板塊的位置 學生活動 根據(jù)世界近幾十年發(fā)生的主要地震、火山活動統(tǒng)計表,嘗試把表中地震和火山活動的發(fā)生地點用不同的符號標注在第24頁圖“六大板塊分布”中,看看有什么發(fā)現(xiàn);然后讀第27頁圖“六大板塊和山系、火山、地震帶分布”看看又有哪些發(fā)現(xiàn)。 得出結論: 板塊構造理論認為,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比較頻繁。 小組合作并討論教師提示: 一、 地震、火山多發(fā)生在板塊交界處 二、 世界著名的山系也多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 三、 世界上有兩條著名的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世界上大部分的火山、地震大多分布在這兩條地震帶上。 實踐 討論并設計一個簡易的地震應急包,并將應急所用的物品名稱填入下表。 應急物品 小結 一、 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海陸變遷的原因主要有三種: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 二、 大陸漂移學說的內容及證據(jù) 遠古時期大陸是連在一起的,稱為泛大陸,周圍是泛大洋。后來,泛大陸分裂并緩慢漂移,形成當今的海陸分布狀況。 證據(jù):1、南美洲與非洲的輪廓能夠拼合在一起2、南美洲與非洲的古老地層能夠連接在一起3、南美洲與非洲的大西洋兩岸生活著同種生物 三、 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 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可分為六大板塊,它們是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板塊會擠壓碰撞或張裂遠離。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比較頻繁。 四、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山脈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板書設計: 一、 海陸變遷的原因 1、 地殼的變動 2、 海平面的升降 3、 人類活動 二、 大陸漂移學說 1、 德國魏格納提出 2、 主要理論 三、 板塊構造理論 1、 六大板塊 2、 板塊的運動 3、 兩大火山地震帶-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七年級地理上冊 2_2 海陸變遷教學設計 新人教版 年級 地理 上冊 _2 海陸 變遷 教學 設計 新人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11882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