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管理學基礎-【考研筆記】

上傳人:zhan****gclb 文檔編號:146128673 上傳時間:2022-08-30 格式:DOC 頁數:58 大?。?48.50KB
收藏 版權申訴 舉報 下載
信息管理學基礎-【考研筆記】_第1頁
第1頁 / 共58頁
信息管理學基礎-【考研筆記】_第2頁
第2頁 / 共58頁
信息管理學基礎-【考研筆記】_第3頁
第3頁 / 共58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30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信息管理學基礎-【考研筆記】》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信息管理學基礎-【考研筆記】(5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信息管理學基礎(馬費成) 一、信息的含義 1. 本體論層次:在最為一般的意義上,亦即沒有任何約束條件,我們可以將信息定義為事物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狀態(tài)的表現形式。 這里的“事物”泛指存在于人類社會、思維活動和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對象?!按嬖诜绞健敝甘挛锏膬炔拷Y構和外部聯系。“運動”泛指一切意義上的變化,包括機械的、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思維的和社會的運動?!斑\動狀態(tài)”則是指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上變化所展示的特征、態(tài)勢和規(guī)律。在這一層次上定義的信息是最普遍的、最廣義的信息,可與物質、能量并駕齊驅,我們稱其為本體論層次的信息。 2.認識論層次:在認識論層次上,我們可以將信息定義為:主體所感知或

2、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狀態(tài)。主體所感知的是外部世界向主體輸入的信息,主體所表述的則是主體向外部世界輸出的信息。 3.本體論層次和認識論層次的信息的區(qū)別: 在本體論層次上,信息的存在不以主體的存在為前提,即使根本不存在主體,信息也仍然存在。在認識論層次上則不同,沒有主體,就不能認識信息,也就沒有認識論層次上的信息。 認識論層次的信息概念比本體論層次的信息概念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首先,作為主體的人具有感知能力,能夠感知到事物的存在和運動狀態(tài)。其次,人具有理解能力,能夠理解事物的存在和運動狀態(tài)的特定含義。第三,人具有目的性,能夠判斷事物的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tài)對其目的而言的效用價值。而且這三個

3、方面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們只有在感知了事物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狀態(tài)的形式,理解了它的含義,明確了它的效用之后,才算真正掌握了這個事物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我們把同時考慮到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tài)的外在形式、內存含義和效用價值的認識論層次上的信息稱為“全信息”,而把僅僅考慮其中形式因素的信息稱為“語法信息”,把考慮其中內容(含義)因素的信息稱為“語義信息”,把考慮其中效用因素的信息稱為“語用信息”。認識論層次的信息乃是同進考慮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的全信息。以申農為代表的信息論所研究的基本上不涉及信息的含義和效用,是純粹的語法信息。 4. 本書所研究的信息的定義:根據本書的目的,

4、我們主要研究社會信息,即為了特定的目的產生、傳遞、交流并應用于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包括一切由人類創(chuàng)造的語言、符號和其他物質載體表達和記錄的數據、消息、經驗、知識。顯然,這類信息是一個龐大的體系,都屬于認識論范圍內的信息。自然界、生物界及機器系統的信息,只要有人類主體介入,并服從于人類社會的特定目的,都是我們所說的社會信息。 二、數據、信息、知識及相關概念 數據、信息、知識和情報是信息與信息管理領域的起點和基石,同時這些概念和它們所代表的外延之間又存在著極為緊密的天然的聯系。 由事實—數據—信息—知識—智能五個要素構成“信息鏈”。簡單的說,事實是人類思想和社會活動的映射;數據是事實的數字化、

5、編碼化、序列化、結構化;信息是數據在信息媒介上的映射;知識是對信息的加工、吸收、提取和評價的結果;智能則是運用知識的能力。 1. 數據:未經整理的、可被判讀的數字、文字、符號、圖像、聲音、樣本等。是載荷或記錄信息的按照一定規(guī)則排列組合的物理符號。它可以是數字、文字、圖像,也可以是聲音或計算機代碼。人們對信息的接收始于對數據的接收,對信息的獲取只能通過對數據背景和規(guī)則的解讀。背景是接收者針對特定的信息準備,即當接收者了解物理符號序列的規(guī)律,并知道每個符號或符號組合公認的指向性目標或含義時,便可獲取一組數據載荷的信息,亦即數據轉化為信息。數據+背景=信息 2. 信息:在特定情況下經過整理的、表

6、達一定意義的數字、文字、符號、圖像、聲音、信號等。信息是數據載荷的內容,對于同一信息,其數據表現形式可以多種多樣。 3. 知識:在信息這一原材料的基礎上形成的見解、認識。是信息接收者通過對信息的提煉和推理而獲得的正確結論,是人通過信息對自然界、人類社會以及思維方式與運動規(guī)律的認識與掌握,是人的大腦通過思維重新組合的、系統化的信息集合。知識的傳輸一般遵循如下模式:傳輸者的知識-數據-信息-接收者的知識。信息能夠轉化為知識的關鍵在于信息接收者對信息的理解能力。對信息的理解能力取決于接收者的信息與知識準備。信息只有同接收者的個人經驗、信息與知識準備結合,也就是同接收者的個人背景整合才能轉化為知識。

7、信息+經驗=知識。 可以認為,數據是信息的原材料,而信息則是知識的原材料,數據涵蓋范圍最廣,信息次之,知識最小。 4. 數據、信息和知識之間的關系:不能簡單理解為相交或不相交,相關或不相關,三者具有獨立內涵和典型的外延所指,是轉化過程的遞進鏈,是加工組織程度的等級鏈,是價值量的等級鏈。 三、信息的特征 1. 信息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觀性:信息是事物存在方式和運動狀態(tài)的表現,這種普遍存在的信息還具有絕對性和客觀性。絕對性表現在,客觀的物質世界先于人類主體而存在,因此信息的存在不依主體而轉移。客觀性表現在,信息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它的存在可以被人感知、獲取、存貯、處理、傳遞和利用。 2. 信

8、息產生的廣延性和無限性:宇宙時空中的事物是無限豐富的,因而信息的產生是無限的,分布也是無限的。即使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段中,事物也是無限多樣的,信息自然也是無限的。 3. 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傳遞性:信息產生于事物的存在和運動,但信息可以獨立于其發(fā)生源而相對獨立,可以由其他物質載體攜載在時間或空間中傳遞。在時間上的傳遞是信息的存貯,在空間中的傳遞就是通信。它不僅使人類社會能夠進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溝通,而且能夠進行知識和信息的積累與傳播。 4. 信息對物質載體的獨立性:信息表征事物的存在和運動,但信息不是事物本身。離開這些物質載體,信息便無法存在。信息對物質載體具有依附性,但載荷信息的物質載體

9、的轉換并不改變事物存在的方式和運動狀態(tài)的表現形式,信息對物質載體也具有獨立性。信息的這一性質使得人們有可能對信息進行各種加工處理和變換。 5. 信息對認識主體的相對性:由于人們的觀察能力、認識能力、理解能力和目的不同,他們從同一事物中所獲得的信息量也各不相同。信息量的獲得量是因人而異的。 6. 信息對利用者的共享性:由于信息可以脫離其發(fā)生源或獨立于其物質載體,并且在利用中不被消耗,因而可以在同一時間或不同時間提供給眾多的用戶利用,這就是信息的共享性。信息的共享性是信息的一種天然屬性(本質特性)。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7. 信息的不可變換性和不可組合性:信息一旦產生,就表達某

10、種特定的含義,它不是包含在信息中的各種要素的簡單算術和,因而不可能將這些要素以任意的順序排列和以不同的組合加以歸并而不損害信息的含義。同樣,構成信息的要素也是不能任意分割的。 8. 信息產生和利用的時效性:從信息的利用的角度看,信息僅在特定的時刻才能發(fā)揮其效用,信息的時效性并不意味著生產出來的信息越早利用越好,這中間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利用者要善于把握時機,只有時機適宜,信息才能充分發(fā)揮效用。 四、 信息的分類: 1. 按信息描述的對象:自然信息、生物信息、機器信息、社會信息 2. 按觀察者的角度和過程:實在信息、先驗信息、實得信息 3. 按信息的傳遞方向:縱向信息、橫向信息、網狀

11、信息 4. 按信息的作用:有用信息、無用信息、干擾信息 5. 按信息的運行狀態(tài):連續(xù)性信息。間隔性信息、常規(guī)性信息、突發(fā)性信息 6. 按信息的來源:內部信息、外部信息 7. 按信息的性質:語法信息、語義信息和語用信息 8. 信息的內容:經濟信息、科技信息、政治信息、文化信息、政策法規(guī)信息、娛樂信息 9. 按信息的流通渠道:正式信息、非正式信息 10. 按信息的記錄方式:語聲信息、圖像信息、文字信息、數字信息、計算信息 11. 分類目的:為了認識信息的性質和特征,以便描述信息和處理信息。無論從什么樣的角度進行劃分,不同種類的信息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彼此之間互有交叉重疊。尤其是我

12、們從內容角度對信息的劃分更是如此。 五、 信息、物質和能量 信息、物質、能量是當代社會的三大支柱性資源,在人類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物質、能量和信息這三個要素始終支配著人類最基本的活動。只是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這三種要素分別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物質、能量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十分密切,作為基本的資源和要素,它們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它們有著完全相似的生產、流通和分配過程。 信息流與物質能量流一樣,在其運動過程中要經歷相同的階段和過程。信息流反映物質能量流的運動,社會借助信息來控制物質能量流的運動,左右它們的運動方向,進行科學分配,實行有效管理。

13、 物質、能量與反映它們存在和運動的信息是一一對應的,有多少種物質和能量及其在各不同方向的運動,就有多少種信息與之對應。信息的積累和加工水平都會影響到物質和能源的生產、加工手段和發(fā)展水平。 六、 信息化 1. 定義:由于信息和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導致政府和各行各業(yè)都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術,充分開發(fā)信息資源,提高自身的效能和效率。這種現象稱為信息化。 2. 信息化概念的內涵: (1)信息資源,信息本身作為一種資源在量的積累上必須達到一定的高度,比較普遍的存在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 (2)信息技術,現代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普及、利用程度不斷提高; (3)信息觀念,人們對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價值

14、認識得到加強,人們教育水平和信息素養(yǎng)提升; (4)資源共享,通過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實現信息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的充分共享,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 我國于1993年,確定“三金”工程是我國國民經濟信息化建設的主體工程?!敖饦颉薄獙ㄔO國家公用信息通信網工程進行了部署?!敖鹂ā薄卜Q電子貨幣工程,是金融電子化和商業(yè)流通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金關”——是我國實現對外貿易無紙化的信息網工程。 信息社會是繼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之后的人類社會的新形態(tài)。信息社會中,信息成為比物質和能源更為重要的資源,以開發(fā)和利用信息資源為目的信息經濟活動迅速擴大,逐漸取代工業(yè)生產活動而成為國民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 信

15、息社會的特征: (1)信息、知識和智能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2)信息技術、信息產業(yè)、信息經濟成為科技、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主導因素 (3)信息勞動者、知識階層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4)由于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經濟和社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 七、 信息管理 1. 定義:信息管理的實質是人類綜合采用技術的、經濟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對信息流(包括非正規(guī)渠道(是信息由信息生產者直接流向信息利用者)和正規(guī)渠道中的信息流(是信息在信息系統的控制下流向信息利用者))進行控制,以提高信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實現信息效用價值為目的的一

16、種活動。 2. 信息管理是一個非常綜合性的領域,其理論方法涉及計算機科學、信息科學、圖書館學、情報學、社會學、管理學、經濟學、法學、心理學、倫理學等眾多的學科。圍繞信息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已經形成了許多獨立的學科領域,如信息組織、信息檢索、信息系統、信息用戶、信息經濟、信息市場、信息法學等等,它們從不同的側面研究和解決社會信息流的控制問題,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補充的學科群。 3. 對信息管理的研究,主要是從技術角度(主要研究用手工方式和計算機方式對信息進行收集、加工、處理,使之有序化存貯,便于快速檢索并傳遞給特定的利用者)、從經濟角度(主要研究以信息的生產、流通和利用為基礎的信息市場)、從行政

17、和法律角度(立足于政府職能,運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對信息活動進行調節(jié)和控制)、從人文角度(立足于研究信息流控制中的道德、倫理、文化因素的影響和建設)來研究。 4. 信息管理的目標:信息管理的目標的確定需要從各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并且最終受到各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發(fā)展水平的制約。分為總目標和分目標。 1) 總目標:保證社會信息流在不同渠道中有序流動,信息的開發(fā)和利用在有領導、有組織的統一規(guī)劃和管理下,協調一致、有條不紊地進行,使各類信息以更高的效率、效能,更低的成本在國家社會進步、經濟發(fā)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中充分發(fā)揮作用。 2) 分目標:根據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來合理組織、規(guī)劃信息的

18、生產和開發(fā),確保相關的潛在信息能及時地、經濟地轉化為現實的信息資源供人們使用。 信息利用分目標:按照社會化、專業(yè)化和產業(yè)化的原則合理組織信息的流通和分配,確保信息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 信息管理機制分目標:按照社會信息過程的特征和規(guī)律,建立科學、合理的信息管理機制,完善信息開發(fā)利用的保障體系。 5. 信息管理的任務 宏觀任務: (1) 制定信息開發(fā)戰(zhàn)略、策略、規(guī)劃、方針、政策 ,使信息的開發(fā)活動在國家的統一指導和管理下有條不紊的進行,使信息的成本不僅成本低、價格廉,而且能很好的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總體需要。 (2) 制定信息管理的法律、規(guī)章、條例,建立信息管理的監(jiān)督和保障體系,

19、使信息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生產和開發(fā)的信息能得到充分及時和有效的利用。 (3) 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協調各部門、各地區(qū)和各企業(yè)之間的關系,明確各級信息開發(fā)利用機構的責、權、利界限,使信息的開發(fā)利用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共享。 (4) 加強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網絡建設,使信息的生產、開發(fā)利用和管理具有良好的硬件環(huán)境支持。 微觀任務: (1)調查和了解組織或機構內部各類人員的信息需求,制定一個滿足不同需求的折中方案,以最大限度滿足信息需求。 (2)搞清組織或機構內外信息來源和信息獲取渠道,以便在需要時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或向外輸出信息。 (3)選擇適用的信息技術,建設

20、組織內部信息系統和網絡,確定信息加工處理、存貯、檢索和傳遞方法,建立組織或機構內部高效的信息保障體系 (4)對信息管理的績效進行評價,為改善信息管理提供依據。 6.信息管理的對象 “信息管理” 的對象歸納起來主要包括對信息資源和信息活動兩大方面。 (1)信息資源。狹義的信息資源概念是把信息資源等同于知識、資料和消息,即是信息本身的集合。廣義的信息資源是指信息、信息技術和信息人員的有機結合。它是一個涉及信息生產、處理、傳播、利用等整個信息勞動過程的多要素概念。其中包括信息勞動的對象—信息(數據),信息勞動的工具—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信息勞動者—信息專業(yè)人員。 (2)信息活動

21、。信息從產生、傳播到收集、加工再到吸收、利用的過程,即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過程。它包括三個基本層次:個人的信息活動、組織的信息活動、社會的信息活動(信息產業(yè))。 八、 信息管理流程: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LM) 美國著名信息資源管理學家霍頓在1985年提出,信息是一種具有生命周期的資源,其生命周期由一系列邏輯上相關聯的階段或步驟組成,體現了信息運動的自然規(guī)律。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種信息管理模型,對信息進行貫穿其整個生命周期的管理,從創(chuàng)建到使用到歸檔和處理,它是一種針對信息主動管理的過程策略,其宗旨在于保證信息傳播的連續(xù)性。 (1) 信息創(chuàng)建階段。創(chuàng)建階段是信息生命周期的初始階段,是進行信

22、息生命周期管理的起點。要求在信息產品的創(chuàng)建階段對信息資源的后續(xù)利用進行充分考慮,使得最終信息能夠被輕松的開發(fā)、利用和保存,因而在信息創(chuàng)建階段需要保持文檔格式、規(guī)范以及元數據描述的一致性。 (2) 信息采集階段。采集是信息資源得以開發(fā)和利用的基礎和起點。沒有這個環(huán)節(jié),開發(fā)利用就成了“無米之炊”。面對增長速度快、多載體、多格式、多渠道的信息內容,首先需要制定信息的采集政策,明確信息采集的內容和范圍;之后采用相應的采集方法。關于信息采集的方法通常有兩種:手工收集和自動獲取。 (3) 信息組織階段。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為信息集合提供有序化的結構,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以便于對信息的存取和利用。 (

23、4) 信息存儲階段。信息存儲是實現信息價值的基礎,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依托相關存儲應用技術,將存儲在相應載體和介質上的信息從不可得狀態(tài)變?yōu)榭傻脿顟B(tài),可得變?yōu)榭捎脿顟B(tài),低水平的狀態(tài)變?yōu)楦咚降氖褂脿顟B(tài),使得信息的管理、共享、保護、備份、恢復、復制等功能用自動化的方式實現。 (5) 信息利用階段。信息利用是生命周期管理的宗旨,信息利用是用戶對所提供的信息有效的運用的過程,主要方式包括:建立專業(yè)的數據庫;提供專業(yè)信息導航;開展信息增值服務。 (6) 信息清理階段。隨著信息的老化失去價值,許多信息總會在一段時期后,沒有再繼續(xù)保留的價值。這時,需要制定相關政策,對沒有保留或保存必要的信息進行清理或銷毀

24、。對一些不能輕率的進行銷毀操作的信息,需要對其進行遷移。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建立科學明確的數據回收的規(guī)則。 九、 信息管理的歷史沿革: 1. 傳統管理階段:這一階段以信息源管理為核心,以圖書館產生和長期存在為象征,同時也包含檔案管理和其他文獻資料管理。 早期的圖書和檔案的社會機構是“同源”的。隨著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發(fā)展,文獻記錄的類型大量增加,圖書館作為最初的文獻收藏機構,逐漸與檔案館分流,成為知識和文獻收集、整理和提供利用的社會信息交流中心機構,即形成了獨立意義的圖書館。[標志:圖書館的存在和管理] 圖書館對文獻的收藏以文獻的利用為目的。強調為“用”而“藏”。但要有效地解決“用”

25、和“藏”之間的相當困難的,圖書館并不知此時此地之“藏”何時何地才能被“用”。 同時,在這一階段,在科技領域出現了一類新興的專職信息服務機構——科技信息機構。這類機構的任務就是對科技信息進行搜集、加工、存貯、檢索和提供利用。由于科技信息主要以文獻為載體,所以這類信息機構所從事的實質上仍然是文獻管理工作,只不過偏重于圖書之外的文獻。這類機構主要進行二次文獻加工,旨在克服傳統圖書館提供文獻信息利用方面的滯后現象以及過分重“藏”的缺點,在文獻加工方面,既重視文獻的外部特征,更重視內容特征,提供服務的方式主要是文獻信息的多向主動傳遞。 從本質上看,科技信息機構與圖書館之間并無特殊差別。它們都是或主要

26、是社會公益性事業(yè)機構,在國家財政撥款和公民稅收支持下,從事以文獻為載體的信息的搜集、加工、存貯、檢索和提供,著眼于“文獻信息源”的管理。 2. 技術管理階段:這一階段以信息流的控制為核心,以計算機為工具,以自動化信息處理和信息系統建造為主要工作內容。 計算機具有科學計算功能和信息(數據)處理功能。計算機發(fā)明研制不到10年就被應用于圖書館的文獻信息加工和管理,目的是要提高文獻信息加工處理和查找效率,實現對文獻信息流的控制。技術管理階段著眼于用計算機技術處理信息并對信息流進行控制,技術因素占主導地位,技術專家唱主角。 人們希望在高度發(fā)展的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克服由“信息爆炸”帶來的利用方面的困難

27、,以實現對信息的有效管理和開發(fā)利用。當信息技術無能為力,達不到預定的目標時,他們誤以為是技術還不夠先進,于是拼命追求最先進技術的應用,完全忽略了信息管理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3.資源管理階段(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信息資源管理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兩個背景: 一方面,是技術管理階段純粹的技術手段不能實現對信息的有效控制和利用;另一方面,是當代社會經濟發(fā)展使得信息成為一種重要的資源,迫切需要從經濟的角度思考問題,并對這種資源進行優(yōu)化配置和管理。 技術與經濟結合,微觀與宏觀結合。 信息資源管理(IRM)還涉及人文因素——信息政策和法規(guī)(信息混亂、安

28、全防衛(wèi)) IRM是一種綜合性、全方位的集成管理。 1) 網絡數字信息資源管理方面的研究 (1)網絡資源。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基本格式、網絡資源開發(fā)與服務中的權益保障等。 (2)圖書館。圖書館一直是數字資源以及信息資源收集組織和利用的中心。 (3)信息網絡。信息網絡無論是對網絡信息資源還是館藏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都起到了很好地推動作用。 (4)信息檢索。信息檢索一直是信息管理領域的前沿課題,是信息資源應用和服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5)信息組織。數字網絡信息資源無論是在網絡環(huán)境下還是在圖書館中的應用,都是建立在完整可靠基礎上的。 (6)元數據。元數據是信

29、息組織的基礎,也是網絡信息資源建設的前提。 (7)用戶服務。用戶服務類別反映了網絡信息資源的應用層面。 (8)評價。信息爆炸引起了網絡信息資源的急劇增多,大量的信息給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建設以及用戶利用帶來不便,因此對資源本身以及資源開發(fā)過程中的績效評價適時而生。 (9)信息資源共享。信息資源的共享,是網絡信息資源得以充分利用前提和關鍵所在。 (10)信息資源開發(fā)利用。信息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研究了網絡信息資源的開發(fā)、管理的建設過程。 (11)信息環(huán)境。從社會的層次上將信息理解為一種商品和基本社會力量時,信息環(huán)境就是一個由人、信息及其活動構成的總體。 2)信息資源管理的局限性: A. 僅

30、關注顯在知識尤其是記錄性信息的管理而忽略了對另一類十分重要的知識——隱性知識的管理,從而大大限制了其管理范圍和信息管理效能的發(fā)揮 B. 僅僅關注人類智力勞動的最終成果——記錄型信息,對獲得這一成果的學習與創(chuàng)新過程卻視而不見,因而無法將信息的吸收與創(chuàng)造(生產)過程納入管理范疇,不能實現全方位的信息管理。 C. 僅僅關注將信息提供給利用者,而對利用者其需求信息的根本原因重視不夠,致使它難以將信息升華為知識,從而限制了信息效用價值的實現。 D. 僅僅關注信息在組織內部的免費流動,未能將信息看做一種資產,以資產管理的方式來管理和運作信息,從而忽視了信息的增值問題,影響了組織對信息的評價。 3)

31、高速信息網的危害: A. 信息量急劇增長,網絡無序擴大,網上信息陷入嚴重混亂,使人們難以通過網絡獲取所需要的信息。 B. 信息污染。由于沒有質量控制標準,致使一些質量低劣、粗制濫造的網絡聯入,使得互聯網通信混亂,加之淫穢信息泛濫和病毒感染,網上信息污染嚴重。 C. 信息侵權和安全問題。由于高速信息網存在著巨大開放性,進出方便,存取自由,任何個人或團體均可以把自己的計算機和局域網聯入,使得網絡信息安全系數大大降低,信息產權保護變得十分。 D. 根據需求和效率配置網上信息資源的難度更大。 4. 知識管理階段(Knowledge Management):在組織中構建一個人文與技術兼?zhèn)涞闹R

32、系統,讓組織中的信息與知識通過獲得、創(chuàng)造、分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等過程,達到知識不斷創(chuàng)新的最終目的,并回饋到知識系統內;個人與組織的知識得以永不間斷的積累,從系統的角度進行思考,這將成為系統的智慧資本,有助于企業(yè)做出正確的決策,因應市場的變遷。 知識管理是一種重視與人打交道的信息管理活動,其實質是將結構化與非結構化的信息與人們利用這些信息的規(guī)則聯系起來。知識管理重視學習、知識資產、競爭優(yōu)勢和創(chuàng)新,知識管理意味著獨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能力、靈活性、適應性,重視智力的作用,并試圖增強組織在這些方面的能力。知識管理的主要目標是改善組織或機構獲取、共享和利用知識的能力。 知識管理簡單地說就是對企業(yè)的知

33、識資源進行管理的過程,如果對知識進行搜集和整理,如何使每一個員工都最大限度的貢獻出其積累的知識,是企業(yè)實現知識的共享,就是企業(yè)進行信息,進行知識管理的主要目標,知識管理要求企業(yè)實現知識的共享,運用集體的智慧,提高企業(yè)應變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企業(yè)能夠對外部要求做出快速反應,并利用所掌握的知識資源預測外部市場的發(fā)展方向及其變化。 十、 信息交流 1. 信息交流的分類 信息交流 自然信息交流 非生物-非生物的信息交流 生物-生物的信息交流 人-自然的信息交流 人-非生物的信息交流 人-生物的信息交流 人-人的信息交流 其中,自然信息交流完全因循自然規(guī)律和法則,

34、與人類的主觀意識不相關聯。是純自然的信息交流,亦即本體位論層次的信息交流。人與自然的信息交流是一種半自然,半社會的信息交流,是一種半意識化的信息交流。這種交流方式除了遵循自然的規(guī)則外,也隨人的認識而發(fā)生改變。科技研究是自然物信息到人類主觀意識的一種流動,是一種改造世界的過程。人與人的社會信息交流過程,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相互作用。這種交流方式是最復雜、最高級的信息交流形式,它依賴于交流者雙方的意識及雙方的行為,而交流行為即既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又因循一定的社會規(guī)則,同時與社會的其他方面相聯系,構成整個社會運行的一個大系統。 2. 信息交流的含義:是不同時間或不同空間上的認知主體(人或由人組成的機構

35、、組織)之間相互交換信息的過程。 3. 信息交流分為共時信息交流(通過一定的方式把信息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的空間傳遞)和歷時信息交流(通過一定的載體存儲使信息隨時間的流逝而傳遞下去的時間傳遞)。共時信息交流或橫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空間障礙,達到及時的信息共享;而歷時信息交流或縱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在于消除交流的時間障礙,填補過去和現在的鴻溝,將古代與現代聯系起來,為繼承和發(fā)展提供條件。共時交流和歷時交流的劃分只具有相對的意義。(例如口頭語)當代信息技術不僅迅速地消除了信息交流的空間障礙,而且也在有效地克服其時間障礙,使得共時交流與歷時交流更是難分彼此。 4. 信息交流的特征

36、:無論是哪種形式的信息交流過程,必須有一個信息傳遞者,他是信息的初始來源,實際上是信息生產者;一個信息接收者,他實際上是信息的最終利用者;無論在哪種條件下,交流的對象都是認知主體所擁有的信息。信息交流過程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間接的。對于間接交流,至少應該有一個“人參與”的環(huán)節(jié),我們將這種信息傳遞稱為信息鏈。信息鏈的節(jié)點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由人生成、傳遞的文獻或其他形式,還可以是幾種形式的混合。信息交流實質上是一種單向傳遞。當我們分析交流過程時會發(fā)現,信息的流動永遠是從生產者流向接收者,是一種時間不可逆過程。信息交流既然規(guī)定交流雙方都是具有認知能力的人,那么,信息的來源必須是他人頭腦所提供的信息

37、,而不是直接從自然或社會觀察而獲得信息。如果將本體論層次的信息稱為客觀信息,那么信息交流的信息就全部都是從客觀信息轉換生成而來,生成轉換器就是大腦,它是信息生產者認識的結果,屬認識論層次的信息,我們稱其為主觀信息,它是一種間接信息。另外,信息交流還必須是交流雙方的目的行為,即信息傳遞者和接收者都是故意要傳遞和接收信息。 5. 信息交流的行為: 信息交流過程涉及的都是人的主觀信息,對于信息發(fā)送者S和接受者R而言,都有一個主觀信息客觀化、客觀信息主觀化的過程。對S而言,首先是認知過程,這是信息獲取和生成的前提,任何人都是通過客觀信息來認識世界的,其主觀信息是客觀信息的映射或反映。其次,任何人都

38、存在著信息輸出過程,即人腦內部的信息通過人的行為轉化成外部信息。 根據人的行為目的性的特點,我們可以將人的行為分為目的行為和非目的行為(潛意識狀態(tài)下的行為),目的行為又可依其與信息交流的相關性分為信息行為和非信息行為。信息行為包括言語、書寫、身勢等,非信息行為包括如體力勞動、機器操作等。 信息交流的交流依賴于交流雙方的信息行為。一方面,S必須是為傳遞信息而傳遞信息,是一種目的行為。另一方面,R也必須是為獲取信息而產生的信息行為。而對R而言,其行為同樣也包括目的行為和非目的行為兩種。目的行為也可分為信息行為(聽、讀、嘗、嗅)和非信息行為(體力勞動、機器操作) 6. 信息交流的條件和要素

39、1) 信息發(fā)送者:也稱信息傳遞者或信息生產者。它是信息的初始來源,是信息傳遞鏈上的初始環(huán)節(jié)。 2) 信息接收者:或稱受信者。它是信息的最后接受者或利用者。 3) 交流通道:即信息達到受信者所經過的渠道。對于S和R而言,他們發(fā)送和接受信息的基本通道仍是交流雙方的感官系統。 4) 符號體系:它是信息傳遞交流時依附的載體。同時還包括這些符號體系內部各符號元素之間互相聯系與組織的方式及規(guī)則。 5) 知識信息庫:它是人腦知識信息的總稱,包括人所創(chuàng)造的各種知識或信息,是信息交流的最根本來源和最終極的歸宿。 6) 支持條件:它是信息交流得以實現的保障。包括:自然條件、技術條件、社會條件 十一、

40、信息交流的模式 模式是用簡明、具體、科學、明晰的方式來展示或描述事物的運動規(guī)律,是對客觀對象的一種描述、模仿、映像或抽象。 1. 拉斯韋爾的5W模式 1)1948年,美國政治學家哈羅德·拉斯韋爾提出著名命題:描述傳播行為的一個方便的方法,是回答下列5個問題:分別是誰,說了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取得了什么效果。 2)這個模式建立了傳播學研究的基本框架。 3)該模式有兩點不足: 一是直線性,傳播被表述為一種直線型、單向型的過程;沒能注意到反饋這個要素,忽視了傳播的雙向性。 二是孤立性,絲毫不涉及傳播過程和社會過程的聯系。 2. 申農-維弗的通信模型 1)申農,維弗19

41、49年在貝爾電話實驗室提出 在這個模式中,傳播被描述為一種直線性的單向過程,包括了信息源、編碼器、信道、譯碼器、信息接受者以及噪聲六個因素。 申農-維弗模式側重于語法層面信息的傳遞,也是一個著名的線性模式,注意到傳播和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卻沒從根本上克服線性模式的局限性。 3. 施拉姆模型 1)在施拉姆提出的傳播的循環(huán)模式中,不僅設置有反饋并且突出反饋的雙向性,表明任何傳播活動都應具有的雙向性 2)兩個要點: 一是: 模式中沒有固定的傳播者和受者,每個個體在不同情況下其身分是不同的,可以在編碼者、釋碼者和譯碼者之間轉換。 二是: 信息的傳遞過程中出現了互動。 3) 缺陷: 一是未

42、能區(qū)分傳受雙方的地位差別。 其次,這個模式雖然能夠較好地體現人際傳播(交流)尤其是面對面?zhèn)鞑サ奶攸c,對大眾傳播過程卻不能適用。 4)施拉姆模型-大眾傳播模式 該模式認為:構成傳播過程的雙方分別是大眾傳播與受眾,二者之間存在著傳播與反饋關系 4. 維克利的S-C-R模式 S代表信息源,c代表信息交流渠道,R代表信息接收方。 S-C-R模式強調的是人本社會傳播,與信息源和信息接收方一樣,信息渠道也受到社會的影響,因此對信息交流和傳遞的考察是放置在社會背景下進行的,同時各要素之間的聯系應是雙向性的 5. 門澤爾的社會學模式 1)正式交流:依法組織,具有正軌渠道,

43、受法律保護 2)非正式交流:自由自愿的交流 6. 米哈依洛夫科學交流模式 1)前蘇聯學者米哈依洛夫將科學信息正式納入門澤爾的信息交流理論,把科學信息的出版、發(fā)行、搜集、保存、加工、服務等過程納入 “科學技術文獻系統”和“科學信息和圖書一書目工作”,形成了一個簡化的科學信息交流體系模式。我們稱之為米哈依洛夫模式。 2)非正式的信息交流過程:信息創(chuàng)造者與信息接收者雙方自己來完成的信息交流過程。 3)主要方式:面對面的直接對話、社交活動、會議交流、內部集會、參觀訪問、演講會、信息發(fā)布會等。 4)優(yōu)點:具有時間間隔短、交流速度快、交流者選擇性強、信息反饋迅速、感情色彩濃郁等。 5)缺

44、點:交流范圍有限、不易積累、缺乏評價機制、信息準確性差、交流隨意性強等。 6)正式信息交流是指借助科學文獻信息系統或“第三方”的控制而進行的信息交流。 優(yōu)點:獲得信息可靠程度高;能夠從大量的文獻中找到有關某一課題詳細、全面的科學信息;不需要與信息生產者本人見面。 缺點:信息傳遞不及時;通過文獻查找科學信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十二、 社會信息流 信息需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信息交流是人類有目的的行為,因此信息一旦生產出來,便要流向特定的利用者或接收者,在信息生產者和利用者之間形成源源不斷的“流”,即信息流。根據S和R的時空位置,信息的流動會有不同的過程和方式。但不論其過程多么復雜

45、,在S和R之間總有一條信息的紐帶聯系著。我們把這種信息紐帶稱為信息鏈或社會信息流。 社會信息流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信息現象,是信息從生產者,經過或不經過其他社會環(huán)節(jié),最終轉移到利用者的流動過程。 社會信息流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的過程。 十三、 信息交流和傳播中的棧 在社會信息流中,除了S和R之上,在S和R之間還有數量不等的中介環(huán)節(jié)的介入,這些中介環(huán)節(jié)構成了信息交流和傳播必不可少的條件。從信息鏈來著,這些環(huán)節(jié)好比是信息鏈上的結點。由于這些節(jié)點可以進行信息的存貯、轉換、處理、傳遞,如同商品流通中的貨棧一樣,我們就將這些節(jié)點稱為“信息?!?。信息棧是信息從S向R流動過程中所經過的環(huán)節(jié),

46、它必須是人或人工系統,其功能是接收、處理、存貯和傳遞信息。 信息的傳播除了S和R的直接交流外,其余均需要信息棧的參與,對于這種有信息棧參與的社會信息傳播過程,我們可以稱之為“棧交流”,而S與R的直接交流則可稱為“零棧交流”。 信息??煞譃闀r間棧和空間棧。時間棧主要實現信息的時間傳遞,它們有: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文獻中心等??臻g棧主要實現信息的遠距離傳遞,它們有:新聞、報紙、互聯網、郵政系統、廣播電視等。 不論是時間棧還是空間棧,它們都具有兩方面的職能:從S或前棧獲取信息,并加以處理、轉換、存貯、積累和選擇;對R或后棧傳遞信息。 一般來說,信息棧是信息交流的中介,但對某些信息

47、棧而言,它們一方面?zhèn)鬟f信息,一方面又使用這些信息,它們不同于郵局及其信使對信中的信息一無所知,而是一邊吸收利用,一邊進行傳播。 信息棧理論的特點之一是將常義上的用戶所認為的信息源追溯到信息生產者,有利于于我們了解信息系統和信息機構的功能 ;特點之二是有助于我們突破不同學科的界限,在一般意義上理解信息交流傳播的基本機制,為信息管理提供理論方法支持。 十四、 信息交流傳遞中的代理 1.定義:信息交流中的社會代理(中介)是指信息交流雙方(S和R)在信息交流過程中由于無法直接將信息傳遞給另一方,于是將信息交流行為轉移到社會中的信息棧,由信息棧代理來傳遞交流信息,從而完成信息交流。信息棧被稱為代理

48、者,棧交流被稱為社會代理交流。 2. 直接交流和社會代理交流的區(qū)別: 1) 直接交流是S-R的直接聯系,它的媒介系統是純自然的和客觀的,沒有社會因素的介入。而社會代理交流則是借助于社會系統的介入才完成的交流。直接交流生動、直接、反饋迅速、時間間隔短,而社會代理交流則沒有這些特征。 2) 直接交流中,源信息或需求信息是直接溝通的,是S或R的直接聯系,其信息內容不會受到社會系統的干預和控制。而社會代理交流的源信息和需求信息均需由A代理,由于表述與轉換因而常常發(fā)生變化。另一方面,許多專職的社會代理信息機構(如出版社、編輯部等)對信息的傳播具有監(jiān)督和評價功能,比較嚴謹,直接交流則具有較大的隨意性

49、。 3) S-R直接交流時,都是共時交流,而社會代理交流中,既有共時交流,也有歷時交流,歷時交流又有回溯式和未來式兩種,其信息傳遞的時間范圍及空間范圍都比較大,且能有效地對S/R進行匹配,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 4) 直接交流是S-R關系,社會代理是S-A-R關系,但是S-A-R關系可以轉換成為S-R關系,因為A是代理者。對R而言,它代理S,而對S而言,它代理R.是一種直接聯系。 5) 當A出現多級代理時,根據其傳遞性特點,可以將與其直接聯系的一次代理視為全部代理。 十五、 信息傳遞模式 1. 多向主動傳遞:這種方式是S或A針對整個社會的需要將自己生產或收集到的信息主動傳遞給事先未確定

50、的接收者R。它已成為專業(yè)信息服務的基本形式。專業(yè)信息服務機構A通過對大量一次信息的加工整理,以濃縮后的二次信息向R提供,大大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 2. 單向主動傳遞:這種方式是S或A將信息傳遞給事先確定的接收者R,這是專業(yè)信息服務中的高級階段,所傳遞的信息具有針對性和及時性,能充分發(fā)揮其效用。 3. 多向被動傳遞:這種方式事先也沒有確定的接收者,是A面向整個社會開展的信息服務,如圖書館、信息中心的書刊資料閱覽和借閱服務。網絡信息服務實質上是網站通過對大量信息進行選擇、評價、整理之后存貯于相應的網站主頁或欄目中,給用戶提供導航、搜索等服務。 4. 單向被動傳遞:由S或A開展的信息咨詢服務

51、。S或A往往不了解R是誰,他們需要什么樣的信息,而是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經驗和信息資源接受R的咨詢。信息咨詢服務的深入和發(fā)展,實質上就是信息分析研究與預測。 5. 關系:上述四種信息傳遞模式是相互補充、互不取代、協調一致的關系。多向傳遞的目的是為進行單向傳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信息交流的最后目的;單向傳遞的基礎是多向傳遞,有了多向傳遞,才能使單向傳遞成為有源之流。 多向主動傳遞是專業(yè)信息服務開展的各種信息傳遞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傳遞,它構成信息服務和信息管理工作諸環(huán)節(jié)的核心,以它為中心環(huán)節(jié),形成信息管理的工作流程。要進行多向主動傳遞,必然要同時完成信息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檢索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

52、。以此為基礎,其它幾種類型的信息傳遞才得以進行。對于用戶來說,有了信息機構的多向主動傳遞,才具有了解和獲得各類信息的基礎。 多向傳遞一般較單向傳遞容易,因為單向傳遞具有特定的目標。與被動傳遞比較,主動傳遞較為容易,因為有較為充裕的時間進行準備。 有向傳遞是信息服務的理想目標,只有定向,才能將信息傳遞給特定的利用者,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信息的效用。其中有向主動傳遞是信息服務的高級形式,但不易做到。有向傳遞中最大量的是有向被動傳遞。 十六、 網絡信息交流 1.網絡信息交流的興起 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載體,與傳統載體相比,具有許多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在: 網絡傳播與更新速度快 信息

53、量大,內容豐富 檢索方便 超文本和多媒體相結合,增加了網絡的親和度 交互性強,這是網絡媒體最獨有的特征之一 2.網絡信息交流的模式及特點 1)該模式中信息用戶分為四種: 網絡信息生產者、網絡信息發(fā)布者、、網絡信息執(zhí)行者、網絡信息使用者 2)網絡信息交流可分為三個階段: (1)信息產生階段 信息生產者生產的信息通過信息發(fā)布者發(fā)布到互聯網上;信息生產者也可以直接在網絡上生產、發(fā)布信息 (2)信息交流階段: 信息生產者-網站-信息生產者 信息生產者-網站-信息使用者 信息使用者-網站-信息使用者 信息使用者-網站-信息生產者 (3)信息接收階段 信息使用者直接瀏覽網頁

54、或通過搜索引擎向網絡發(fā)送請求,通過信息執(zhí)行者得到所需要的信息的過程。 3) 網絡環(huán)境下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 網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交流可以根據是否有專職信息人員的參與分為正式信息交流和非正式信息交流 網絡環(huán)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相對于傳統非正式交流,具有一些明顯的優(yōu)勢: 網絡非正式交流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更加方便,大大提高了交流的效率。 網絡非正式交流的間隔時間更短,交流更迅速、更快捷,可非常方便的以實時方式與同行進行切磋交流。 網絡非正式交流的成本更低 4)網絡信息交流中的棧 根據中介對信息交流內容控制程度不同將其劃分為純技術型中介、內容選擇控制型中介和內容完全控制型中介,與之

55、對應信息交流分為零棧交流、準棧交流和有棧交流。 5)Web2.0的含義及特點 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Del.icio.us等網站為代表,以Blog、RSS、Wiki、Tag、SNS、開放式API等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割理論、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互聯網新一代模式。 特點:(1)去中心化。去中心化是Web2.0最顯著的特征。 (2)開放與分享。Web2.0服務面向所有的草根用戶,并通過鼓勵使用者開放的討論,創(chuàng)造出分享的文化,不斷豐富使用者的經驗與網站的信息資源。 (3)共同參與創(chuàng)作。Web2.0采用的是一種用戶參與和貢獻的架構,改變了以往的

56、“只讀”的屬性,將網站變成了可讀寫的服務。 (4)自組織協同性。Web2.0發(fā)揮的是自組織的力量,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創(chuàng)造的內容與內容之間,以及個人匯集的群體與群體之間都是通過Tag標簽、RSS聚合自組織結合成為一個個有著共同特征的網絡群體。 (5)可再混合性。Web2.0提供了針對多種格式數據和工具的訪問途徑和集成方式,用戶可以支持無縫訪問所有數字內容資源、處理各種內容類型,并將所得內容進行新的組合和集成,形成新的服務和應用。 6) Web2.0對信息交流的影響 作為一種新的交流環(huán)境,web2.0對網絡信息交流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第一、信息源主體的改變。傳統網絡條件下,

57、信息源主要是基于傳統媒體的信息傳播方式的網絡化,信息源的主題任然是傳統的、精英的。而維基百科在內容編輯方面汲取了開放的宗旨,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編寫,使用門檻低,內容邊界廣,所有條目始終處于不斷完善和豐富中。每個讀者既是創(chuàng)作者也是信息共享者。 第二、信道的多渠道和反饋機制的復雜化。傳統的信息交流反饋機制在網絡的超文本鏈接中呈現的是樹形結構,一個根節(jié)點的出現,其下的反饋如回帖等呈現的是葉節(jié)點疊加的方式,一個根成為聚集思想的最初動因。 第三、信息交流中的信源由個體走向群體。隨著網民個體意識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對于網絡群體的歸屬感成為新的網絡情感需求,產生了與網絡的依靠關系——粘度。通過博客交流,博主與

58、其他用戶之間建立起來共同的關系和信任鏈接,個體之間的交互逐漸形成了擴大范圍的社交群體。網絡效應由此得以構建并充分發(fā)揮出來,使得用戶體系呈現滾雪球式增長,形成社會網絡形態(tài)的信息交流模式。 7)移動信息交流 移動信息交流是在移動網絡興起和發(fā)展下的一種新興的信息交流方式, 移動網絡是指從可連接到無線網絡的移動設備上使用互聯網連接的應用程序或基于瀏覽器訪問互聯網 移動網絡的特點:持續(xù)的網絡連接性、位置感知、交互功能 通過移動網絡用戶可實現的具體信息交流應用包括:E-mail、短信、語音通話、下載或在線體驗音樂/視頻、即時通訊、移動社交網絡、移動。搜索等 十七、 信息產生與分布中的馬太效應

59、 1. 馬太效應的表現和作用形式 在社會信息流的產生、傳遞和利用過程中,我們發(fā)現信息及相關因素常常表現出明顯的核心趨勢和集中取向。這就是信息產生和分布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因而被廣泛地引申和應用。它真實的概括了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慣性,描述了優(yōu)勢和劣勢的積累過程:一經存在有優(yōu)勢,這種優(yōu)勢局面就會不斷加強,反之若處于劣勢,則這種不利條件也會繼續(xù)加劇。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信息分布的“富集”和“貧集”現象呢?這實際上是人類社會特有的選擇機制支配的結果。在選擇作用下,當一系列同類對象被選擇時,有的經常被選擇,有的不經常被選擇,這種頻度不均勻的選擇結果,實際上表征著對象之間個體特

60、性方面的差異,其本身又可以反過來作為再次選擇的依據。 由馬太效應引起的信息富集分布表現為核心趨勢和集中取向。核心趨勢如高產作者群體的形成等都是信息生產主體(行為者)的主動期望與采取實際步驟的結果。一般都是信息生產者努力造成的核心趨勢,行為者的實踐是主導因素。而集中取向則是社會選擇和影響的結果。雖然與信息生產主體不能說無關,但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信息生產者主動造成的,信息生產者基本上處于被動狀態(tài)。核心趨勢和集中取向的效果是一致的,僅僅是累積的程度不一樣。前者可能是相乘的累積,后者是相加的累積;前者是主動的選擇,后者是被動的接受;前者為自增生過程,后者傾向大變量分布過程。 2. 馬太效應的影響

61、 1) 馬太效應的積極意義:它可以幫助我們突出重點,摒棄平均,為信息源的選擇、獲取、評價和利用提供依據,為降低信息管理成本,提高信息利用效益提供指導和方法。在理論上,馬太效應描述的優(yōu)劣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信息集中和分散的特征、趨勢和規(guī)律,發(fā)現信息管理學的基礎性定律。 2) 馬太效應的負面影響: A. 馬太效應描述信息對象的優(yōu)勢和劣勢過度積累,容易使信息工作者按簡單的優(yōu)劣進行信息的選擇、評價、傳播和利用,走入極端,使信息工作者因循守舊、不思進取、不求變革創(chuàng)新,按經驗和簡單的規(guī)則從事復雜多變的信息管理工作 B. 馬太效應所形成的信息分布富集有時僅僅是表面的、外在的。有的優(yōu)勢積累過程帶有突發(fā)性和

62、受統計學因素的影響,使得信息價值失真。 C. 核心信息源是馬太效應優(yōu)勢積累的結果,由于其所含相關信息密度大,一直是信息服務機構選擇和管理的重點對象。但如果過分注重核心信息源,就會忽略分布在其他信息源中有價值的信息。而且核心信息源如果不加以控制,任其在某一方面的優(yōu)勢過度積累,高度專門化,其所含的信息就會越來越單一,這對部分用戶有利,但會失去更多的用戶。 D. 信息生產者的成長和數量無疑對信息的產生和分布具有較大影響,馬太效應青睞名人、拒絕新人的習慣勢力不利于新人的成長,限制了新思想、新知識和新信息的產生及傳播。 3) 因此,馬太效應的積累要適度,不能任其發(fā)展,為保證信息的產生和分布比較科學

63、合理,適當的干預是必需的。 3. 馬太效應的數學模擬 馬太效應描述的實質上是成功和失敗機會的累積過程及效果,這一過程及效果可以用數學語言進行描述和模擬。 1) 普利亞分布:亦稱單缸模型,在單缸模型中,紅球和黑球的每一次出現,都將進一步增加這種出現的頻率,成功的結果增大了進一步成功的機會,同樣,失敗也增加了再次失敗的機會。 2) 塔格分布:又稱多缸模型,是對單缸模型的補充和修正。它能很好地模擬核心信息源的形成過程。 3) 威布爾分布:在對失敗的研究中,失敗的次數常用失敗的周期數來預測,所以一般用連續(xù)分布做失敗分析。而隨機變量具有離散性,故又稱為離散的威布爾分布。 二十二、信息生產者的

64、分布規(guī)律 1. 洛特卡定律:在論文數X和作者數Yx之間,存在著下列一種關系:XnYx = C 此式中,Yx是發(fā)表了論文X篇的作者數,n和c是對應于這一典型數據集合而估計出來的兩個常數,n的數值在2上下波動。指數n近似為2。則上式可改為:Yx = C / X2 所有生產一篇論文的著者的比例剛剛超過60%, 生產n篇論文的作者數量大約是生產1篇論文作者數量的1 / n2 。洛特卡定律是對兩組數據統計的推廣,是對信息生產的一般理論估計,而不是一個精確的統計分布,因而有其局限性。 2. 普賴斯定律:即在某一特定領域中,全部論文的半數系由該領域中全部作者的平方根的那些人撰寫的?!澳切┤恕睙o疑是

65、核心或高產作者。 不能將普賴斯定律絕對化,它僅是在洛特卡定律基礎上提出的一種假說構思,洛特卡定律n≠2的情形同樣影響著普賴斯定律。普賴斯定律對我們的價值在于,它簡潔地描述了信息按生產者能力的分布。 二十三、信息離散分布規(guī)律 信息的離散分布是信息的重要屬性,它表現為信息的內容單元以不同方式從不同角度分布于各種載體中,信息的離散分布具有復雜的機理,本質上是由信息的生產和利用決定的。信息的離散分布是人類所有信息活動的基礎,也是對信息進行有效管理的基礎。 1. 布拉德福定律: 某一學科領域中的相關論文在期刊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而且具有明顯的集中與分散規(guī)律。 “如果將科學期刊按其刊載某個學科

66、主題的論文數量,以遞減順序排列起來,就可以在所有這些期刊中區(qū)分出載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著與核心部分同等數量論文的隨后幾區(qū),這時核心區(qū)和后繼各區(qū)中所含的期刊數成1:a:a2的關系”這就是布拉德福定律的區(qū)域表述形式。 布拉德福定律有兩個基本要點:一是頻次等級排序,形成主體來源(期刊)的有序目錄;二是確定相關論文在主體來源中的分布規(guī)律。 文獻分散的原因是,在某一新的學科中,寫第一批論文時,人們首先把它寄給最合適的雜志發(fā)表。這些雜志伴隨著該學科的發(fā)展,刊載越來越多的這類文章。于是許多著者都希望把他們的文章發(fā)表在本專業(yè)的,以前發(fā)表了大量高質量論文的這類雜志上。投稿數量大大增加,使雜志選擇性增大,因而對文章的質量要求提高,雜志的威信也日益提高,這就產生了一些帶核心性質的雜志,這種現象就是文獻分布中的“堆加”效應。同時,有關這一學科的文章也在其他雜志上發(fā)表,這就產生了集中與分散的現象。 布拉德福定律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公式繁多、立論各異、至今尚無統一的結論,理論與實際脫節(jié)等。這都說明該定律還不夠成熟,經驗色彩較濃。另外,布拉德福定律主要揭示的是宏觀層次的信息(文獻)離散分布,而對于微觀層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于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站客服 -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容侵犯了您的版權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