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登飛來峰》教學設計(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登飛來峰》教學設計
作者:朝陽縣羊山實驗中學 李樹銳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guān)王安石的文學常識,正確朗讀詩歌,掌握重點語句的含義。
2、結(jié)合時代背景,整體感知詩意,并能熟讀、背誦、默寫;體會本詩登得高、望得遠的深刻生活哲理。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文題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飛來峰,又名靈鷲峰,即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相傳東晉時,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稱這座山峰像天竺國的
2、靈鷲山,“不知何以飛來”,因此得名“飛來峰”和“靈鷲峰”。
二、教師范讀、領(lǐng)讀全詩。
三、細讀品味:
1、“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薄拙渚o扣詩題下筆,點明了地點,詩的前兩句用了夸張手法寫塔的高峻,說它高“千尋”;在用“聞說”襯托塔的高聳,為下句埋下伏筆。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后兩句議論,是詩的主旨。語意雙關(guān),表面上寫“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層”,實際上包含著登得高、望得遠的深刻生活哲理。
四、合作探究:
詩的后兩句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胸懷?
明確:“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睆淖匀唤嵌日f,站得越高,就愈加不會被浮云遮住視線,可
3、以看得清,看得遠。而在古代詩歌中,“浮云”常被用來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極事物。王安石此時還沒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擊,應該說他的心境是積極的。但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一是來自經(jīng)驗,即從書本上得到的歷史經(jīng)驗。二是來自抱負,即他有成就大事業(yè)的心胸。再聯(lián)系歷史經(jīng)驗和現(xiàn)實經(jīng)驗,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掃蕩“浮云”,就會貽誤自己的大事。這句詩是帶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說明王安石在后來的變法中之所以能夠抵擋住保守勢力的種種打擊,不是偶然的。
五、教師小結(jié):
這是一首借景說理的好詩。詩人就傳統(tǒng)題材翻出新意,抒發(fā)具有政治內(nèi)容和人生哲理的深沉感慨:我不怕浮云遮住遠望的視線,因為我站在最高層。表現(xiàn)了詩人的政治理想、抱負和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精神境界。
六、布置作業(yè):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七、板書設計:
登飛來峰
寫景:千尋之塔——極言其高;雞鳴見日——襯塔高聳。
議論:不畏云遮目——站得高、望得遠;身在最高層——語意雙關(gu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