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詩歌的誤讀》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詩歌的誤讀(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海德格爾對荷爾德林詩歌的誤讀
"沒有海德格爾,荷爾德林永遠進入不了哲學";嗎?實際上,早在海德格爾出生近一個世紀前,荷爾德林就已進入了當時哲學的中心。而海德格爾在解讀荷爾德林時,常常自作主張。
在德國以外的地方,荷爾德林的名字幾乎總是跟海德格爾連在一起。在紀錄片《伊斯特河》中,一個名叫B.Stiegler的當代法國哲學家說了這么一句話:"沒有海德格爾,荷爾德林永遠進入不了哲學。";這句話代表了法國乃至其他地方很多人對海德格爾的荷爾德林闡釋的權威性的肯定。但是歷史研究告訴我們,早在海德格爾出生近一個世紀前,荷爾德林就已進入哲學,而且是進入了當時哲學的
2、中心。這不僅是因為在圖賓根神學院上學時,荷爾德林同黑格爾和謝林是同學和好友,一起研讀康德;更由于后來他首先來到當時思想最活躍的耶拿大學,聆聽和研讀費希特的知識學,使得他在18世紀90年代后期,能夠引導謝林和黑格爾,成為德國經(jīng)典哲學從康德經(jīng)費希特向黑格爾轉變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他的后期詩歌(指1806年精神失常前的最后幾年)尤其是與當代哲學家們的對話,大約是但丁以后最哲學化的。詩歌以外,他還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哲學論文手稿。因此,說海德格爾的闡釋才令荷爾德林進入哲學,純屬妄言。 事實上,海德格爾在解讀荷爾德林時,常常自作主張,違背編輯校勘學的基本原則。其中最大的"丑聞";,發(fā)生在其《荷爾德林詩詮釋》(Er
3、luterungenzu Hlderlins Dichtung, Frankfurta. M. 1981,以下簡稱《詮釋》;有孫周興中譯本,但是除非特別說明,本文中荷爾德林詩文和作品標題乃至海德格爾的引文均為我自己的翻譯)中的第二篇《荷爾德林和詩的本質》。在這篇論文的開頭,他從荷爾德林詩里選摘了五個句子,作為該文的"主導詞句";。其中最后一個,可以譯為"充滿功德,然而人詩人般住在這地上";。海德格爾十分鐘愛這句"詩";,所以在書中別的文章里也反復引用。然而他從不提醒讀者,這句話出處的真相:被他稱作"那首偉大同時又宏大的詩";,這" 首";他叫作"晚期詩作";的標題為《在可愛的藍色中》的"詩";
4、,其實是一篇疑文。其最早出處,是1823年出版的一本以荷爾德林為題材的小說《斐厄同》(Phathon)。當時不滿20歲的小說作者崴布陵格爾(F. W. Waiblinger)聲稱,荷爾德林在1806年精神失常后,抓著紙就寫字;他是從這樣寫下的一張紙里得到這首詩的。這情節(jié)是否僅為小說家言,即便不是,小說家是否忠實抄錄了詩人的手稿,還是作了修改、潤色和補充?這兩個關鍵環(huán)節(jié),我們都無法斷定。20世紀初黑陵格拉特(Norbertvon Hellingrath)編輯的第一個荷爾德林詩歌的歷史校勘本把這篇文字同與詩人生平有關的文件編在一起,并在校記中詳細交待了該文本的來龍去脈。20 世紀中期以后取代黑本的
5、施圖加特版(以下簡稱"施版";)全集編輯百士納(F. Beiner),雖傾向于認為小說情節(jié)并非虛構,但對這篇所謂詩,是否忠實于詩人的原稿(如果有原稿的話),則深表懷疑。所以在施版中,它被徑直當作"疑文";收在附錄里,并按散文排印。發(fā)瘋后的荷爾德林所作的詩(所謂"塔樓詩";,因為發(fā)瘋后的荷爾德林寄居在圖賓根濱內(nèi)卡爾河的一座塔樓里)均押韻,有打油詩風格;但這首"詩";的語言與內(nèi)容,皆與塔樓詩不符,而其流暢的風格,又同詩人病瘋前艱澀、破碎的風格迥異。因此除了海德格爾,幾乎沒有學者把這篇文字作為討論的主題?! “岩晌漠?主導詞句";,并一再引用,則只是對文獻學、語文學和文學研究最基本原則的踐踏;把一個
6、詩人精神失常之后可能的涂鴉,作為主題來鼓吹,就近乎濫俗了。然而非利士人的濫俗,卻最易引發(fā)共鳴,最有市場,于是也就難怪,在我們這非利士人的文化里,譯為漢語的荷爾德林詩句算來也不少,唯獨這一句最為人樂道,甚至還成了房地產(chǎn)商的廣告詞?! ☆愃频睦舆€有,但這就夠了。富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該書的前言里,海德格爾還鄭重地宣布:"為了詩所賦東西的緣故,對詩的詮釋必須努力讓自己成為多余的。";然而在正文里,在具體的詮釋中,他卻如此公然無視甚至粗暴違反語文學的方法和原則。那么,是什么導致這種言行不一和自相矛盾呢?答案并非是他對語文學有意藐視,甚至也不簡單地是他對這一學科無知。這些??焙驼Z文學層次的問題,只不過
7、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之巔,水面下,尚有更深刻、更龐大的問題。
從詩學角度說,海德格爾把荷爾德林的詩歌降低到席勒詩歌的水平,后者的詩歌屬于那種說教式詩歌,它直接把思想用人們可以擷取的詞句表達出來,并且實際上期待人們這樣閱讀它。
在一篇詮釋荷爾德林詩歌的長文《無連詞并列句:論荷爾德林后期豎琴詩》里,另一位哲學家忒·阿多諾(Theodor W.Adorno)中肯地指出了海德格爾文學詮釋理想與實踐之間的這種自相矛盾;說海德格爾"把詩人,超乎審美之上,當作成就者來贊美,卻對形式的能動力量不作具體反思";。阿多諾指出,從詩學角度說,海德格爾把荷爾德林的詩歌降低到席勒詩歌的水平,后者的詩
8、歌屬于那種說教式詩歌,它直接把思想用人們可以擷取的詞句表達出來,并且實際上期待人們這樣閱讀它。 的確,海德格爾就是把荷爾德林的詩歌當成帕爾曼尼德(Parmenides)的格言教誨詩來讀的;而且在他的詮釋里,這種教誨詩文本中句子的值,幾乎一律是簡單而平行的。由于對荷爾德林詩歌的這種簡單化和庸俗化理解,海德格爾于是就靠把個別詞句從詩中抽取出來——例如《紀念》著名的結尾:"留下的,則由詩人們成就";——以支持他自己那些存在哲學的觀點和主張。然而阿多諾以及他之后的荷爾德林學者都認識到,詩人寫于1806年前的后期詩歌,為各種辯證的運動所主宰。他詩歌的"真
9、理內(nèi)容";,不是靠從他詩中摘取一兩句話就能夠拼湊得出。荷爾德林后期詠歌作品常摹仿品達,在詩中嵌進格言句,例如《紀念》的結尾,但就像在品達那里一樣,這些格言是全詩中運動的一部分,必須被納入這種運動中才能充分理解,而不能被抽取出來,當成座右銘一樣的、對真理的直接而精煉的陳述。而且荷爾德林各篇作品之間的互指性極強,對他詩歌的詮釋,需要把他全部(特別是中后期的)詩歌和散文作品、書信、翻譯等放在一起來考察,從中推導出其"真理內(nèi)容";。相比之下,海德格爾拒絕這樣綜合的、辯證的、周行的(diskursiv)詮釋,他采取的是一種最淺薄的尋章摘句式的、口號式的解說法。在具體解釋某一首詩時,在文本之內(nèi),那些能夠把
10、他所鐘愛的意象和概念置于發(fā)展和辯證運動之中的段落和詞句,都被他壓抑或忽略;在文本之外,他孤立所釋文本,幾乎從不提荷爾德林留下的若干篇對于理解詩人極為重要的美學、哲學和宗教論文,而這些論文本身就能為詩歌提供更理論化的注腳。一方面,海德格爾不惜一再引用不可靠"詩";句來支持他的論點,另一方面,他又公然回避其可靠性不容動搖的詩體和散文文本,以避免那些文本令他難以自圓其說的尷尬。在更廣大的方面,海德格爾則完全割裂荷爾德林同其時代、同歷史、同他之前和同代的其他思想家(例如萊辛、赫爾德、施萊耶爾馬赫、費希特、黑格爾和謝林等)的關系,不遺余力地樹立一個孤獨的、絕對的、完全獨立于時間之外的詩人英雄形象。這也就難怪在德語世界之外的大部分地區(qū),正像Stiegler所代表的那樣,荷爾德林要借海德格爾的光,才能成為有修養(yǎng)的非利士人崇拜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