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語文故都的秋藝術表現手法.doc
《2019-2020年高二語文故都的秋藝術表現手法.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二語文故都的秋藝術表現手法.doc(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二語文故都的秋藝術表現手法 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yōu)美。作者將故都之秋獨特的風姿,獨特的色彩,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本文試就《故都的秋》的藝術表現手法作些淺陋的探討。 一、烘托比照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運用了烘托比照的手法,抑南揚北,映襯出故都之秋的濃度與特色。欲說北國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開半醉的”,是溫和的、漸進的,像一杯溫開水,平淡無味,因此南國的秋是大不如北方的。下文則具體地寫故都的秋的本色。無論是漫游景點,還是“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整個故都都被秋色裝點著,真是無一處無秋意。南國怎么可以相比呢?至此,北國之秋的“清”與“靜”,可謂寫得“飽”且“透”且“十足”了。那么作者是如何寫北國之秋的另一個特色“悲涼”的呢? 作者暫時離開了對秋景的描繪,從中外文人對秋的歌頌與悲啼的比照中,發(fā)出這樣的感慨:“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敞開的議論最后歸結為一句,那就是:“中國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弊髡哌\用烘托比照的手法,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前面是概括的,然后是細致的,具體的,但都寫的是景物。此后又放開筆墨橫向闡發(fā)。最后,郁達夫連用四組比喻性的對比,以虛映實,強化了對北國故都之秋的贊美:“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于白干,稀飯之于饃饃,鱸魚之于大蟹,黃犬之于駱駝?!本唧w來說,“黃酒之與白干”比喻南國之秋秋味平淡,北國之秋秋味濃烈;“稀飯之于饃饃”比喻南國之秋秋味稀薄,北國之秋秋味厚實;“鱸魚之于大蟹”比喻南國之秋秋味柔軟,北國之秋秋味剛強;“黃犬之于駱駝”比喻南國之秋范圍狹小,北國之秋范圍廣大。這樣就把北國之秋的濃烈、厚實、剛強、博大等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了。 二、復沓、跌宕的手法 讀過《故都的秋》,難免有這種感覺:這是詩式的散文,還是散文式的詩?其實,作者是飽含詩情寫散文的。我們讀這篇文章,之所以有一種情深意切的快感,這不正是“詩”的功力嗎?作者賦予“故都的秋”以滿腔的激情,無論禮贊或哀憐,無論熱烈或悲涼,我們總是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是真切的。這種表達效果的產生,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復沓、跌宕手法的運用。這種反復詠嘆的手法雖源遠流長,但用在現代散文中,且用得恰到好處,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如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秋味”這個抽象的“感覺”,作者一共提到五次,再加上一些富有“秋味”的描寫鏡頭,使本來抽象的東西也成為可感觸的具體物象了。當然,本文最主要的復沓、跌宕還不在于具體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過“旋律”和“情味”反復,撥動讀者對于“秋”的宏觀和微觀的認識與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表達上采取了敘述、描寫與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方法,因情生景,借景發(fā)情,將“物”、“我”,“主”、“客”完美地統(tǒng)一到“意境”這個極點上,通過讀者的美感經驗而完成作者所要傳遞的思想。 三、排比修辭格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郁達夫出神入化地運用了排比??此菩篷R由韁,隨手拈來,再細細琢磨,不禁讓人嘆服,實乃精心之作。巴金先生曾說:“達夫《故都的秋》大量運用排比句式,語意暢達,可以說是現代文中運用排比的典范之作。”比如: ①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②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 作者在這里用了“下得……下得……下得”這樣的排比句,將“奇、有味、更像樣”三個中心詞的間距拉長,讓讀者在閱讀中有充分的回味余地,同時渲染了氣氛,感傷之情由此便散發(fā)開來。 綜上所述,郁達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寫出了故都之秋的神韻,讀來如飲醇酒,久而彌篤,這與上述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是分不開的。-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故都 藝術 表現手法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2631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