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 此人可待成追憶—寫人記事散文閱讀學(xué)案.doc
《2019-2020年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 此人可待成追憶—寫人記事散文閱讀學(xué)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19-2020年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 此人可待成追憶—寫人記事散文閱讀學(xué)案.doc(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 此人可待成追憶—寫人記事散文閱讀學(xué)案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18分) 忠魂一縷枕江流 蔡勛建 在我閱讀的記憶里,汨羅江應(yīng)是在一個叫磊石山的地方匯入洞庭湖的。我沒到過那地方,我想象不出具體方位,那是個怎樣的地形。但我知道汨羅江是一條很怪的河流,幾次向西,然后朝北,踏入洞庭。我曾說過我一定要去汨羅山拜謁屈老先生的。我好想從洞庭湖出發(fā),越過磊石山,沿著汨羅江溯流而上,那里是他的魂靈安息的地方…… 到達汨羅山已是上午10點了,只見一片起伏連綿 的丘陵由東向西朝玉笥山逶迤而去。幾千年了,一個用詩書寫民生、以命明志的愛國詩人就在這里枕著江流長眠在這一片青黛之中。 艷陽照射在屈原的墓碑上,斑駁陸離,像一位耄耋老人滿臉起了壽斑。碑面的字跡尚可辨認(rèn),碑陰則無一字說明,歷史就像這墓碑一下子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我來到趙家沖后的一座屈原墓前,據(jù)說這是12座疑冢中最為壯觀的一座,碑文為“故楚三閭大夫之墓”。讀著這僅有的所謂的碑文,只覺得古代華夏子孫對此頗費過思量。中國的墓葬歷來對身份有講究,往往有一些重要的個人信息從墓碑上逸出。據(jù)唐杜佑 《通典》記載:屈原冢有石碑,文為“楚放臣屈大夫之墓”,后來碑佚。過去的那些古碑都隨著歲月的流逝或損毀或散佚了,而今存?zhèn)鞯谋M是近代人的重建。這讓我有機會作一次比較。唐代屈原墓碑標(biāo)示的是“楚放臣”,這個身份是很明確的,讓人一看就明白屈原是楚國被放逐之臣??床坏狡渌H文字的墓志銘。清朝同治年間刊立的屈原碑,碑文則很中性,稱屈公為“故楚三閭大夫”,只標(biāo)明了身份。同是屈公之墓,而碑文幾字之差,讓人覺得感情色彩大異。 在汨羅山1 500平方米的范圍里,屈原疑冢如種瓜種豆般散布其中,其墓或大或小,其碑或高或矮, 但這并不影響我對先生的仰慕,它們給我的更多是 一種精神向度與高度。 凝望荒草萋萋的屈原墓,眼前總好像晃動著楚國高大的城池與屈公形容枯槁的身影。其實春秋時期楚國還是很強大的,即使是戰(zhàn)國時期,它的疆土仍在爭戰(zhàn)中不斷膨脹擴展。太史公有《史記》述:“楚,天下之強國也……地方五千余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鼻窃趹?zhàn)國時期七雄紛爭、秦強楚弱的形勢下,抱著改革政治、富國強兵的雄心壯志,力圖讓楚國一統(tǒng)天下的。他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lián)齊國,西抗強秦,但楚懷王昏庸無道,再加上反動貴族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寵姬鄭袖等佞臣小人的圍攻,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在茍且偷 安、懼戰(zhàn)主降的貴族們的打擊排斥下,斗爭處于劣勢的屈原最終因讒言被罷官、放逐,長期流浪于沅湘流域。一個人的政治才能不能充分得以施展,政治抱負(fù)不能得以實現(xiàn),何其郁郁!屈子被放逐汨羅江畔9年余,報國無門,每日只能披發(fā)行吟于江邊,北望郢都,思念祖國,憤然悵然寫下許多不能打動楚王的文字。當(dāng)秦軍攻下郢都的消息從遠(yuǎn)方傳來,他痛不欲生,萬念俱灰。 屈原死后,太史公曾到屈公生前垂釣和行吟的江暮潭憑吊,痛哭而流涕。賈誼赴長沙王太傅任途經(jīng)此地亦欷歔掩泣,作《吊屈原賦》。屈原的弟子宋玉還登上玉笥山之最高處,為先生招魂。時逾幾千年,作為 先生的崇拜者,我只身來到屈公墓前,雖然不知哪座 冢內(nèi)真正埋著詩人的骨骸,但我想整個汨羅山,不, 整個華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寧 可相信這是一座真墳。我采擷一束滿山瘋長的艾蒿和 牡荊,獻到屈公的墓碑前。要知道,這艾蒿是每年端 午節(jié)人們必采之物,而牡荊,則早在周時它的名字就 叫“楚”啊! 汨羅山下那一塊百畝見方的水塘,我想就應(yīng)該是當(dāng) 年女媭取土造墳的楚塘了。楚塘之名也是后人命的, 人們賦予了它時代色彩與政治意義。楚塘如今芰荷蓬 勃,水草叢生,汨羅山滿山遍野的艾蒿何其葳蕤,是 專為紀(jì)念屈子生長的嗎?(選自《人民日報》) 1.細(xì)讀文章第一段,說說作者為什么想從洞庭湖出發(fā)沿汨羅江逆流而上去尋訪屈原。(4分) 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評價作者意圖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題干提供了一個信息:細(xì)讀文章第一段。抓住第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不難看出作者追尋屈原足跡的意圖。 答案 歷史的河流是奔騰向前的。汨羅江是流經(jīng)磊石山匯入洞庭湖的,作者想要逆流而上,沿著歷史的足跡去找尋,這樣能更近距離地走進歷史、走近屈原,從而感受到屈原的精神。 2. 讀文章中的畫線句,簡要說說“同是屈公之墓,而碑文幾字之差,讓人覺得感情色彩大異”中的 “異”字所指代的內(nèi)容。(4分) 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層級為C。分析題意可知,回答該題重在回答“異”字的含義,那么可推敲兩處碑文的不同而得出答案。注意要結(jié)合屈原的身世和處境。 答案 前一碑文是“楚放臣屈大夫之墓”,有著對屈原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惋惜,飽含著對屈原高尚人格的禮贊。后一碑文是“故楚三閭大夫”,只是表明了屈原的身份,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 3.品讀全文,分析“每到一座疑冢,我都寧可相信這是一座真墳”一句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4分) 解析 本題考查考生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能力,能力層級為D。解答此題時要聯(lián)系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屈原的崇拜者,他對屈原有著濃烈的景仰之情。 答案 文中提到有12處疑冢,疑冢前不同的碑文,都是不同時代的人對屈原的懷念,故而“整個華夏山水都有他的忠魂”,每一座疑冢,作者都希望是真墳。這句話飽含著作者對屈原高尚品格和愛國情操的欽佩,也表現(xiàn)了作為屈原的崇拜者的作者對屈原的景仰與尊敬。 4.簡要探究作者在文末寫“芰荷蓬勃”“艾蒿”“葳蕤”的意圖。(6分) 解析 本題考查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fā)掘文本的深層意蘊的能力,能力層級為F。借景抒情,觸景生情,是人們用來表情達意的主要方法。作者在文末沒有高唱贊歌,沒有直接抒情,而是寫了“芰荷”“艾蒿”。結(jié)合屈原《離騷》等作品中“香草”“美人”的自喻,不難看出作者文末寫自然景物的真實目的。 答案 屈原在他的作品里,時常用香草比喻賢德之人,也常以香草自喻,文末作者寫“芰荷”“艾蒿”,照應(yīng)了“香草美人”的典故,是對屈原的一種深沉的懷念; 作者在此是借物感懷,以“芰荷”“艾蒿”的蓬勃和葳蕤描寫自然萬物的生機盎然,并以此來表現(xiàn)后人對屈原偉大情操的敬佩之情。(每點3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22分) 輞川尚靜 朱 莖 輞川是一個長長的峽谷,王維曾經(jīng)在這里居住。 輞川確實很靜,一條河流,兩岸青山,僅僅是這種結(jié)構(gòu)就區(qū)別了鄉(xiāng)村的小巷和城市的大街。那里的人煙總是很稠密,但這里卻稀疏得忽而就融化在風(fēng)云之中。點點房屋,筑在巖石之側(cè),并不容易發(fā)現(xiàn)。 我到這里沒有什么明確的目的,只是為了感覺一下輞川的氣息。倘若這就是目的,我以為這目的瀟灑而苦澀,這就是味道。司機將我拉入輞川的深處,收了使他滿意的錢,興奮地駕駛著他的三輪車走了。輞川一下子歸于沉寂,孤獨的我,望著在河床里滾動的白水,竟覺得恐懼,這恐懼沒有對象,只是這里的空,這里的無聲無息。 王維栽種的銀杏,挺立在雨后的河岸,樹皮滿是裂紋的粗壯的主干,被水淋成了黑色。從它的葉子上流下的水,繼續(xù)洗濯著樹皮。它實在是老了,呈現(xiàn)著一種掙扎的狀態(tài)。它已經(jīng)在輞川生長了千年之久。風(fēng)云 掠過它高高的枝頭,小而圓的葉子將水刷刷地?fù)u落,我看到,那葉子翻動得忽白忽綠,晶瑩如迸濺的水花。這樣蔥蘢的葉子,生長在幾乎腐朽的枝頭,這些奇崛的枝頭很多都像燒焦的干柴,觸之就會掉灰,然而我由此知道了生命的頑強。年邁而偉岸的銀杏,壓得我十分渺小,仰望才可看到它的全貌。 時間早就將王維在輞川的別墅摧毀了,幸運的是,支撐某個柱子的扁圓的石礅,竟然穿過層層的歲月而保留下來,而且完整地放在銀杏旁邊,那些濕漉漉水汪汪的苔蘚,銹住了它的每條皺紋和每個斑痕。 秋天的雨順利極了,仿佛云微微扭動一下它就有 了。輞川的雨是明凈的,線似的,一根一根拉到峽 谷,卻空得無聲無息。‘山坡上的紅葉,渲染在碧 翠的草叢,顆顆青石,則架在雜樹的根部,危險得 隨時都會滾落,然而,濛濛的雨送給它們一層薄薄 的夢,夢懸在輞川的山坡上。王維一定見過這樣的 夢,甚至入過這樣的夢,不然,他的詩畫怎么那樣 惟妙惟肖,有聲有色! 四十歲的王維做了左補闕。恰恰是這個年歲,他 開始迷戀山水,來往于朝廷與輞川之間。他既做官 吏,又當(dāng)隱士,往返于人類斗爭與自然情調(diào)的兩極。 朝廷的險惡,傷害著他的心;輞川的美妙,卻給他 的心以慰藉:他就是這么生活的。王維這樣的生存狀態(tài),是他最智慧最實際的選擇,也是他無可奈何的選擇。以王維的氣質(zhì),他不能完全陷入官場的名利之爭,同時以王維的經(jīng)歷,他也不能徹底寄情輞川的田園之樂,他必須兩者兼顧,這樣他就得到了入世的好處而扔掉了入世的壞處,同時避免了出世的苦處而感到了出世的樂處。在入世與出世之間,存在著一個廣闊的地帶,他奔走其間。人似乎只能這樣生存,不然,完全媚俗與完全脫俗,都可能導(dǎo)致深刻的痛苦。 雨中的輞川并不知道人的思想,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著它的狀態(tài)。秀峰沉默,亂石相依,雨悄悄地縫 合著萬物。秋風(fēng)過處,衰柳飄蕩,黃葉旋飛。曲折的路徑,流水激濺,淺草明滅。松、柏、楊、槐之類,高高低低互相摻雜,組成了綠的森林,覆蓋著輞川的溝溝坎坎。偶爾一樹柿子,落了肥葉,惟紅果占據(jù)枝頭。白水流過幽深的峽谷,遇石而繞,觸茅而漫,柔韌地走過河床。 惟有達到王維的境界才能理解王維,但我沒有。我只感覺,自然如我面前的輞川,社會如我身后的市井,都有美的一面,它們都能給我以享受。 雨中的銀杏是那樣的獨具風(fēng)采,它的圓潤的樹葉像打了發(fā)蠟似的明滑,輞川強勁的風(fēng)反復(fù)地翻動著它們,但銀杏的樹身則牢固地埋在土中,風(fēng)怎么吹它都 不動。這是輞川最古老最高貴的植物,水汩汩地流過它黑色的樹皮。王維種植的銀杏,成了他在這里生活的主要標(biāo)志,然而,它終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將只有輞川。 (選自《中華散文精粹當(dāng)代卷》,有刪節(jié)) 5.第三段作者說“我到這里沒有什么明確的目的,只是為了感覺一下輞川的氣息”,通觀全文,作者感覺到的“輞川的氣息”包括哪些內(nèi)容?(6分) 答案 ①(根據(jù)第三段)沉寂虛空得讓人恐懼;②(根據(jù)四、五段)古老滄桑中透著生命的頑強;③(根據(jù)第六段)明凈而濛濛的雨似真似夢;④(根據(jù)第八、九段) 這里萬物在自然而然中演繹著生命的大美;⑤(根據(jù)最后一段)歷史與自然變遷背后存有的一份堅守;⑥(綜合文中的關(guān)于王維的部分,主要根據(jù)第七段)王維寄情于此帶給輞川的山水田園氣質(zhì)。(答出任意三點即可得滿分,6分。) 6.結(jié)合文中第七段畫線語句,回答下面的問題。 (6分) (1)“最智慧最實際”是指 。(2)“無可奈何”是指 。 王維既不想完全入世, 的傷害,又在美妙的輞川得到心靈的慰藉 又不想完全出世,亦官亦隱是王維在痛苦中的無奈 避免了朝廷險惡帶來 選擇 7.結(jié)尾說“它終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將只有輞川”, 這句話的含意是什么?(4分) 答案 這句話的含意是:作為王維曾在輞川生活的主 要標(biāo)志的銀杏樹,終有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2分) 而輞川作為自然的山川和文化的載體(人文的標(biāo)志) 會永遠(yuǎn)留存下來。(自然、文化各1分) 8.舉例說明本文是如何將寫景與抒情有機結(jié)合在一起 的。(6分) 答案 行文中善于寓情于景,如文章兩次寫到王維栽 種的銀杏樹,雖歷經(jīng)千年,仍然挺立,雖滿身裂紋, 卻生機蔥蘢。借對最古老、最高貴的銀杏的描寫, 明凈似線,無聲無息,紅葉碧草,青石雜樹,如夢似 幻;對雨中輞川的描寫,秀峰沉默,亂石相依,衰柳 飄蕩,黃葉旋飛,流水激濺,淺草明滅等等,表現(xiàn)了 對王維曾置身的詩境的向往之情。(明確寓情于景2 分,舉例恰當(dāng)2分,分析恰當(dāng)2分)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 (22分。) 醉意的境界 單士兵 他又被貶了。臨近不惑之年,命途卻還如此多舛, 這讓他有些壓抑不住內(nèi)心的憂傷。在汴京的大殿前, 他兀立良久,對著周遭靜默的雕梁玉砌,喃喃悲嘆: 歐陽修呀,歐陽修,你還能回得來嗎? 滁州在哪里?離汴京有多遠(yuǎn)?歐陽修不知道。此 刻,他內(nèi)心溢滿落魄失意,正如水一樣,一次一次漫 過。透過歲月依稀斑駁的影子,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世 浮沉。四歲時父親就病死了,是母親用荻草稈兒在泥 地上教他認(rèn)字,才有了袍笏加身的榮耀,才有了“文 章名冠天下”的美譽。然而,現(xiàn)在卻又以言獲罪了, 不是快不惑了嗎?難道是自己越活越糊涂了?心里感 覺還是很委屈。委屈到想大醉一場,不再醒來。人有 時很奇怪,瘦削的肩頭能扛起盛名與地位,卻撐不起 污名與委屈。忘記委屈,也許不難。不就有許多隱逸 之士,或是親近自然,或是沽酒買醉,忘卻煩憂嗎? 就像陶潛,悠然飲于南山,還有阮籍、劉伶,常于竹 林下,酣歌縱酒,忘懷避世。特別是那個李白,失意地離開長安后,游山玩水,飲酒作詩,不亦樂哉? 天更顯陰沉了,大風(fēng)乍起,皇家的亭臺樓閣,在北宋的風(fēng)沙中若隱似無。終于,歐陽修還是抬起了頭,是該走了。這時,他反倒有了些堅定,略帶解嘲意味地自語道,范仲淹不是早已走了嗎?他決定不再去想什么寒窗十年、懸梁刺股了。反正,學(xué)成文武藝,是要售與帝王家的。這普天之下,哪里又不是皇土呢? 耳畔,傳來了一聲雁唳。振振長衫,撩撫一下長須, 歐陽修騎上了那匹瘦馬。東京漸遠(yuǎn),滁州在望,一片 青山綠水,比東京要美多了。在溪邊喝一口泉水,水 很清洌,山很秀麗。這讓他更清醒了,處江湖之遠(yuǎn), 擺脫宦海糾葛,在這里,更要經(jīng)邦濟世。我見青山多 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做不好這地方父母官,豈 不枉負(fù)了這一方青山綠水?處理政務(wù)之余,歐陽太守 常與官員們?nèi)タ茨擎鼓榷嘧说纳剿?。歇腳時,會在亭 中品茶。有一次,當(dāng)他看到老百姓喝不起熱茶,只 能喝溪澗泉水,便將品香茶改為飲泉水,召集幕僚 們議事,也用泉水招待。與民同樂方為樂。能做到 這樣,這太守讓“滁人愛公若父母”,也就不足為 奇了。最后連出家人智仙也被感動了,專門修建個 亭子,作為太守閑看山水之所。這亭子,太守謂之 醉翁亭。 歷史漫漫風(fēng)塵湮滅了太多陳年遺蹤。當(dāng)初,又有 誰會想到,就是這一方亭臺,竟然會成為后人公認(rèn) 的“天下第一亭”呢。的確,太守文章寫得好,使 “滁之山水得歐公之文而愈光”。不過,千古醉翁 亭,恐怕還在于其籠罩著一種不朽的醉意,千年 來,從未飄散,歷久彌濃。這醉意,不會誘人避世 沉淪,反而催人醒世勃發(fā);這醉意,讓人明白,這 世間真正值得沉醉的,不是美酒,不是仕途,而是 山水,而是民眾。帶著這份獨特的“醉意”,此 后,他在揚州,施行“寬簡之政”,那“文章太守” 做得更是沒話說。 一個人,即使有再多的委屈,歷史也不會陪你哭 泣的,它只會記得你的貢獻。往事越千年,如今歐 陽修從歷史幽暗的一隅走出來,閃光的,不只是錦 繡詩文,還有為官善治。著文倡道,見心明志,說 到底,不是在紙上,還是用于現(xiàn)實。就像歐陽太守 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這里的“文”, 說的可不只是詩酒文章,更大的旨?xì)w是:以生命入 世,掮動歷史的車輪。 現(xiàn)在,我們還真得感謝北宋慶歷五年的貶謫事件。 要不然,慶歷六年,中國文壇上又怎么可能同時誕生 《醉翁亭記》與《岳陽樓記》這樣的千古雄文呢?這 邊廂,歐陽太守醉于山水,與民同樂;那邊廂,范仲 淹吁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真可 謂,生死一知己。歐陽太守在人生的起伏顛折中,自 責(zé)自求,親歷親為,其實不就是將范氏“憂樂”蘊含的 至高境界,收歸于“醉意”二字之上嗎?這樣充溢著入 世精神的醉意,不就是世間最高境界的醉意嗎? 9.請在前三段文字中找出描寫歐陽修心情的三個詞 語,并結(jié)合全文分析,作者在文章開頭描寫歐陽修的 心情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憂傷、落魄失意、委屈。(答對1個得1 分,共3分) 作者在文章開頭這樣寫,意在欲揚先抑(或形成強烈 反差),更能充分展現(xiàn)歐陽修在被貶中的心態(tài)和成就。 (3分) 10.請簡要分析文中畫線句子的含意。(4分) 答案 這句話先描寫自然環(huán)境,后描寫社會環(huán)境,兩相結(jié)合,既為歐陽修的離京渲染了一種悲壯的氛圍,又含蓄點明了北宋王朝的黑暗現(xiàn)實。 11.作者為什么說“我們還真得感謝北宋慶歷五年的貶謫事件”?(5分) 答案 因為慶歷六年,中國文壇同時誕生了《醉翁亭記》和《岳陽樓記》兩篇千古雄文,讓我們看到了同時發(fā)出心系人民的時代強音的歐陽修與范仲淹的偉大襟懷。 12.文題是“醉意的境界”,綜合文中信息,概括歐陽修的“醉意”是一種怎樣的境界?這種境界對我 們有什么啟發(fā)?(7分) 答案 歐陽修的“醉意”,是一種不會誘人避世沉淪,反而會催人醒世勃發(fā),醉于山水卻能與民同苦、與民同樂的境界。啟發(fā)(略)。 四、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題。(18分)生長在歷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來紹興,是拜謁青藤書屋,憑吊飽受世間苦難的明代杰出文學(xué)藝術(shù)大師徐渭的。 ②走進書屋大門,迎面是一個小小的冷清的園子。園子盡頭是一間后人重建的前后兩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懸掛著明末大畫家陳洪綬題寫的“青藤書屋”匾額和徐渭的畫像。 ③眼前的書屋與徐渭自己所畫的“青藤書屋圖”已 大相徑庭。徐渭的畫上,是幾間排列不規(guī)則的草屋,正 如他在畫上所題:“幾間東倒西歪屋”。而據(jù)他題詞 的下句“一個南腔北調(diào)人”來推斷,徐渭的晚年直至 去世都是在那幾間草屋中度過的。盡管書屋為后人重 建,但確是在青藤書屋的故址上,這是毋須懷疑的。書 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見方、徐渭所稱“天池”的 小水池還在,天池正中,樹有一方形石柱,上刻“砥柱 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筆??繅?青磚砌成的花壇上, 那一棵郁郁蔥蔥的青藤雖為后人補植,但在那同樣的 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確實在那里蓊郁過。倔 強孤傲長于頑石之中而終年蔥綠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無怪乎他以“青藤”作為自己的別號了。 ④我在這徐渭狂嘯過、痛哭過的青藤書屋里久久地俯仰低徊,默想著徐渭的生平,一陣陣寒意透進骨髓。這位曠世奇才,詩、文、書、畫四絕的文學(xué)、藝術(shù)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僅從他的《鏡湖竹枝詞》即可看出,他是熱愛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卻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見的手,在他剛剛成年時就給他預(yù)設(shè)了種種打擊,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時便才華顯露,可連應(yīng)了八次鄉(xiāng)試,連舉人也未考中。他當(dāng)過幕賓,參加過抗倭斗爭并立了功,參加過反奸相嚴(yán)嵩的斗爭。曾坐牢六次,先后因受刺 激自殺過九次。他一生窮困潦倒,晚年靠賣書畫度日。 為了生存,數(shù)千卷心愛的藏書也變賣一空,最后在貧困交加中離開了人世。 ⑥這便是天才的命運嗎? ⑦我想,設(shè)若命運對徐渭不這樣安排,徐渭的人生又將是怎樣一種境況呢?假如他不那么張揚個性,在科舉考試中從秀才到進士一路順利,以他的才華,那也就成幾品大員了。不但有錦衣玉食、紅袖添香的幸福生活,很可能還會有寶馬香車、隨王伴駕的美好未來。(皇帝需要文學(xué)弄臣啊!)即使科舉不中,隨和一些,隱忍一些,找關(guān)系,托門子,拿自己的作品獻給各級當(dāng)權(quán)者,如果碰 巧遇上了袁宏道這樣的吏部官員,即使不拉扯他給他個官職,在門下做個清客總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無憂,免遭凍餒啊! ⑧當(dāng)我踱回展室,看見《黃甲圖》和《墨葡萄圖》時,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設(shè)想。徐渭筆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個天才畫家內(nèi)心深度焦慮的瘋狂宣泄。正是這種宣泄,構(gòu)成了他藝術(shù)的精魂。它是那樣的孤高,那樣的自信,那樣的卓爾不群,那樣的反叛正統(tǒng)。要這樣的藝術(shù)天才、反傳統(tǒng)的斗士去迎合時尚、摧眉折腰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他真的放棄堅守,出賣自己,他還能做這水墨淋漓、恣肆放縱的繪畫嗎?還會有強心鐵骨、才橫筆豪的書法嗎?還會有血氣奔涌、悲聲如訴的詩文嗎?不,不會有了。那就不會有我們現(xiàn)在稱道 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運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 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頓、遭受垢辱后, 在貧病中死去。但同是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獨特的、 后人難以企及的藝術(shù)品格。 ⑨命運之手敲打過古人,也敲打著我們所有的今人。 我是來憑吊徐渭的,本以為能在憑吊之后走筆行文,痛 斥當(dāng)年的大人先生們,痛斥當(dāng)時齷齪的世俗,發(fā)幾聲長 嘆,給徐渭以深深的悲憫,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憫我了。 盡管我未遭凍餒,但我有屬于我自己的不說是王國,哪 怕一小片精神領(lǐng)地嗎?有徐渭那種“深山無人收,顆顆 明珠走”,堅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嗎? ⑩我站在書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視著眼前的青 藤。這株在人們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它 曾經(jīng)蒙塵,曾經(jīng)遭垢,曾經(jīng)枯萎,但它卻從不曾死亡。時間的推移,只會使它愈益蔥蘢。而且,不管今后世事如何變遷,它也會永遠(yuǎn)蔥蘢下去。這株青藤已生長在人類歷史中了。 13.下列對原文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 ) A.青藤書屋的前室正中,懸掛著明末大畫家陳洪 綬題寫的“青藤書屋”匾額,徐渭的晚年就是 在紹興的這幾間老式瓦房中度過的。 B.作者寫道書屋旁的“天池”及出自徐渭手筆的 “砥柱中流”四字,證明了此地的確是青藤書 屋的舊址,也透露著徐渭的志趣。 C.徐渭曾在靠墻的花壇處親手種過一株青藤,并 將“青藤”作為自己的別號。青藤倔強孤傲、 終年蔥綠,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D.徐渭曾參加過抗倭斗爭和反奸相嚴(yán)嵩的斗爭, 正因為有過這樣的斗爭經(jīng)歷,他的作品才會具 有強心鐵骨,才會才橫筆豪。 E.徐渭筆下的汪洋恣肆,是內(nèi)心深度焦慮的宣 泄,是命運的敲打,造就了他獨特的藝術(shù)品 格,所以作者說“命運也是公正的”。 解析 A項掛有匾額的老式瓦房是重新修建的,徐 渭所居幾間草屋已塌。D項強加因果,徐渭作品的 特點,主要源自命運的打擊與他不屈人格的矛盾 造成的內(nèi)心焦慮?!皬娦蔫F骨、才橫筆豪”是 徐渭書法的特點。D項表述為“作品”的特點,不 準(zhǔn)確。 答案 A D 14.具體說說作者感到“一陣陣寒意透進骨髓”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 徐渭有曠世奇才又不恃才傲物,熱愛生活,卻屢遭打擊,一生窮困潦倒,直至死去。 15.(1)第⑦段中作者假設(shè)了徐渭品格改變后可能出現(xiàn)的人生境況,這樣寫有什么好處?(3分) 答案 假想與現(xiàn)實中徐渭的真實人生形成對比。突出了他在困頓中堅守的難能可貴。進一步表達了對 徐渭人格的敬佩之情。暗含著對世態(tài)的嘲諷。 (2)第⑨段中,作者為什么覺得“是徐渭先生悲憫我”? 答案 因為作者看到了自己與徐渭的巨大差距,在命運的考驗面前,自己缺少自信,缺少獨立的精神領(lǐng)地。 16.文章以“這株青藤已生長在人類歷史中了”一句作結(jié),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 用青藤指代(或“比喻”)徐渭,形象生動,耐人尋味。全句強調(diào)了徐渭精神永存,表達了敬仰之情,照應(yīng)了文題。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題。(20分) 用心靈走近蒲松齡 韓 青 一個人沿嶗山古徑攀援,直至嶗頂。在這與天穹比鄰的天界,擇石坐定。那蒼海波濤,翩飛鷗鳥,盡收眼底;那陣陣經(jīng)聲,繚繞煙霧,也隨罡風(fēng)一起遁入云端。一個人的世界,最易浮想。想到自己離開生我的這片海邊熱土已近三十余載了,而這些年來,我苦苦求索的精神之旅中,每每徘徊不定時,冥冥中不時有一面容清癯的老者與我直面,讓我汗顏。我知道,他就是清代偉大的布衣作家蒲松齡。 我似一顆蒲公英的種子,從海邊起飛,降落在魯中 的孝婦洞畔,一呆就是三十余年。一旦在這兒扎下了 根,就再也不想挪窩起飛了。在淄博,我經(jīng)常以地主 的身份帶領(lǐng)外地客人去蒲家莊蒲松齡故居訪問。歲月 不居,前塵如海。蒲松齡既平凡近人又崇峻曠遠(yuǎn)的形 象,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靈深處。記不清去過蒲家 莊多少次,但給我印象刻骨銘心的還是我一人前往的 第一次。 第一次去拜謁蒲松齡先生正是“文革”動亂年代, 當(dāng)我聽說蒲松齡的墓槨被挖開了時,我的心震顫了, 便乘公共汽車到洪山,再沿鄉(xiāng)間泥路磕磕絆絆地去了 蒲氏墓園。那時墓園沒有圍墻,老遠(yuǎn)就能見到幾叢高 大的古柏下新挖的黃土堆積如丘。走近了,看清墓穴洞開著,只見些許朽木、碎骨、發(fā)絲,墓地周遭紙灰飄零,據(jù)附近一老者言,這是墓中一部書的殘跡。這是一部從未面世的書,是作者臨終前叮囑家人務(wù)必與其合葬的一部書。 果真如此,這太可悲了。日后若以現(xiàn)代高科技攝像技術(shù),必將真跡大白于天下。先生《聊齋志異》成書后,王漁洋1688年題寫了那首著名的《戲書蒲生〈聊齋志異〉卷后》的絕句:“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yīng)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边@一年,蒲松齡48歲,離他駕鶴西去,還有27年的人生 旅程,作為一生勤奮筆耕的蒲留仙,決不會坐等時光,我想墳前這部“飛天”之作,很可能就是他繼《聊齋志異》之后,又一部力作。我想,在寫作上,或許會丟掉他慣用的狐鬼花妖的表現(xiàn)形式,而選擇直抒胸臆的筆觸,既然要去另一世界閱讀,就不必再諱避文字獄的加害了。 上述王漁洋“戲書”的絕句,肯定了《聊齋志異》源于民間生活的現(xiàn)實意義和藝術(shù)價值,卻忽略了作者創(chuàng)作此書的“孤憤”襟懷。蒲松齡在《次韻答王司寇阮亭先生見贈》言道:“《志異》書成共笑之,布袍蕭索鬢如絲。十年頗得黃州意,冷雨寒燈夜話時?!边@就讓我們真真切切地看清楚寒夜燈下,一個受難的 知識分子,面對自己靈魂的拷問和鞭笞。這與《聊齋志異》所言:“集腋為裘,妄續(xù)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正說明作者是有所寄托的,而并非僅為“姑妄言之”。 “文革”期間,蒲松齡故居的大門被一把銹鎖將其與外邊瘋狂的喧囂隔開。當(dāng)我被留守故居的蒲玉水老人從一個便門帶進院內(nèi)時,頓覺寂靜異常,滿院荒草離離,墻壁、屋宇都露出些許破敗的樣子。蒲松齡居住過的正房那紙糊著的窗欞,被風(fēng)當(dāng)做口哨不時吹響,幾只麻雀從窗欞間飛進飛出,我們步入屋內(nèi),見幾樣破舊物件隨便地堆在地上,正面懸掛“聊齋”匾 額的背后,已被一對麻雀夫婦選作生兒育女的暖巢,破敗至此,令人不免心寒。但當(dāng)我聽到蒲玉水介紹說,蒲松齡墓穴中出土的印章、燈臺、酒盅等什物,還都保存完好時,我不僅感到這個死后不得安寧的靈魂,日后必將還有重修墓園之日。我相信:泯滅的是肉體,而不死的是靈魂。 17.文章第一段畫線的句子,寫法上有什么特點?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 運用了反襯的寫法。以自己精神之旅的徘徊不定反襯蒲松齡精神形象的堅定高大,表達了自己的敬仰之情。 18.王漁洋“戲書”的絕句,肯定了《聊齋志異》源于民間生活的現(xiàn)實意義和藝術(shù)價值,請結(jié)合詩的內(nèi) 容作簡要分析。(3分) 答案 “料應(yīng)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時”兩句是說,料想民間百姓已經(jīng)厭倦作品常規(guī)的表現(xiàn)方式,更喜愛借“秋墳鬼唱”等新穎的方式表達。這正是體現(xiàn)了《聊齋志異》是充分考慮民間百姓的審美情趣的。 19.作者認(rèn)為蒲松齡寫作《聊齋志異》“并非僅為‘姑妄言之’”,理由是什么?(4分) 答案 書中飽含“孤憤”襟懷;借“狐鬼花妖的表現(xiàn)形式”,“諱避文字獄的加害”。 20.標(biāo)題為什么說“用心靈走近蒲松齡”?(4分 答案 本文是作者用心靈深入感悟蒲松齡的精神世界,認(rèn)為蒲松齡雖然死后靈魂不得安寧,但堅信“泯滅的是肉體,而不死的是靈魂”。 21.“文革”動亂時期,蒲松齡的墓槨被挖,與蒲松齡合葬的一部力作遭到破壞。關(guān)于這部書風(fēng)格的推斷,你是否贊成作者的觀點,請談?wù)勛约旱目捶ā#?分) 答案 示例:①贊成。因為蒲松齡寫《聊齋志異》,是給民間百姓看的,他要諱避文字獄的加害,只能借助狐鬼花妖世界的生活方式,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和對人生的觀點,揭露當(dāng)時社會的黑暗。他的另一部力作是寫給自己的,用不著委婉曲折,完全可以直抒胸臆。②不贊成。一個人一旦形成自己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是不會輕易改變的。他的這一部力作不僅會與《聊齋志異》風(fēng)格一致,甚至有可能進一步發(fā)揚這種風(fēng)格,達到更高的境界,所以他才會那么珍惜它,“臨終前叮囑家人務(wù)必與其合葬”。至于作者的推斷,是一種憤激和贊美之語,蒲松齡活著時社會黑暗,沒有言論自由;他死后也是精神不屈的。(言之成理即可,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答案) 散文閱讀技法指導(dǎo)(二) 1.了解文體,把握特點 (1)寫人記事類散文以記寫人物事跡為主,表達對人物的某種情感,贊美或歌頌一種精神或品質(zhì),從而給讀者以啟發(fā)教育意義。 (2)在表現(xiàn)手法上以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的方式來表現(xiàn)人物,細(xì)節(jié)描寫也很常見,要多留意在此設(shè)題。 2.理清線索,把握思路 線索是作者選擇材料的準(zhǔn)繩,我們形象地稱之為 線索,是作者選擇材料的脈絡(luò)或描寫、記敘的脈 絡(luò)。雖然散文有“形散”的特點,但是為了達到“神聚”,必然有一條線索貫穿。線索可以有很多種,如時間線索、地點線索、情感線索、事物線索、發(fā)展過程線索等等。寫景抒情類散文多以景或情為線索,如《野花為誰而開》就以“野花”為線索。寫人記事類散文多以人物事件為線索,如《忠魂一縷枕江流》即以“屈公忠魂”為線索??傊?,看到一根貫穿材料的紅線,方能明白主旨所在。另外,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會精心組織、選取材料;在表達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別注意表達的層次感。文章的脈絡(luò)一般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時間的先后、地點的轉(zhuǎn)換、事情的發(fā)展過程、思想感情的變化、描述內(nèi)容的不同角度等。- 1.請仔細(xì)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rèn)領(lǐng)!既往收益都?xì)w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19-2020年高考語文第一輪總復(fù)習(xí) 此人可待成追憶寫人記事散文閱讀學(xué)案 2019 2020 年高 語文 第一輪 復(fù)習(xí) 此人 可待成 追憶 記事 散文 閱讀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2738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