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海陸分布》教學設計教后反思》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初中地理《海陸分布》教學設計教后反思(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初中地理?海陸分布?教學設計教后反思
新課程理念: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diào)動、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自然成為這場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F(xiàn)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下面我就?海陸分布?這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當作案例來進行分析一下。一、問題導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生活的家園,早已廣被接受,但宇航員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卻是一個蔚藍色的美麗的星球。他說:“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
2、,它應叫做水球。〞那么到底應該叫地球還是水球?學生活動1、觀察地球儀和火箭升空的動畫演示,覺得新奇2、學習小組討論:是地球還是水球?3、由學生討論后請學生代表發(fā)言,在此根底上教師歸納。評析: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fā)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激發(fā)了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二、動手觀察探究新知,觀察思考,深入自學1、師:引導學生旋轉(zhuǎn)地球儀,開展“擁抱地球〞活動,觀察任何半球是陸地大還是海洋大?最后統(tǒng)計學生的擁抱結果,從而得出結論。〔
3、海洋比陸地大〕2、師:這個結果對于我們現(xiàn)代人來講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認識海陸分布有沒有那么容易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著名的探險家和他們?yōu)槿祟愓J識世界所作的奉獻吧。3師:看看陸地主要集中在哪個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個半球?圖中北極地區(qū)和南極地區(qū)分別是海洋還是陸地?學生活動1、隨機的用雙手擁抱地球,看看他們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還是陸地。2、觀看展示3、觀察不同的地圖進行分析判斷4、學生踴躍答復以下問題師:無論是哪個半球,海洋面積總是比陸地大,接下來請學生在圖中找出海洋有幾種表示方式?〔海、洋、海峽〕師:看完海洋,我們一起來看我們熟悉的陸地吧?!惨龑W生區(qū)別大陸、半島、島嶼和大洲〕學生
4、看圖穩(wěn)固陸地和海洋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并答復以下問題評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根底、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guī)律。正如每個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質(zhì)營養(yǎng)一樣,每個學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營養(yǎng)。這是別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變的。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代替學生感知,代替學生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條規(guī)律。教師只能讓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他們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開展變化的規(guī)律?;顒诱{(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讀圖的能力,使學生在使用地球儀、世界
5、地圖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資料、提取信息、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學生也體會人類的認識世界是需要不斷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類的永遠的目標。三、師生互動突出重點1、師:在地球的廣闊的海洋和陸地我們可以用六個字含蓋全部?!财叽笾匏拇笱蟆?、教師指導并和學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太大印北〞3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討論各大洲的輪廓及分布特征4、引導學生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完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可以向組長和老師求助〕學生活動:1、請一位同學帶著全班學生認識七大洲、四大洋2、讓全體同學根據(jù)世界地圖,說出主要大洲的分界
6、線。3、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制各大洲的輪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對位置4、各小組在空白圖上填寫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線評析:師生互動有利于教師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開展的主體。教師為學生的認識和開展提供種種有利條件,通過啟發(fā)、引導、講解、示范、催促、評價等等手段,使學生知道“應該學〞和“怎么學〞,使學生從愿意學、喜歡學到離開了教師也能學,這就是尊重學生的主動精神。教師因勢利導,給學生自讀、思考、質(zhì)疑、認識、練習等獨立活動的時機,讓學生活動成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學過程成為“立體結構〞。教學過程中,學生自己閱讀、獨立思考、相互議論如能和教師釋疑和諧運轉(zhuǎn),學生不僅能學得深刻,而且能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增強自我意識,充分發(fā)揮主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