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能量與太陽》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能量與太陽》教學設計(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能量與太陽》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到煤、石油和天然氣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儲存了億萬年的太陽能。了解能源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類正在開發(fā)新的能源。
過程與方法:體驗在科學探究中根據運用想象和邏輯推理得出結論的重要性。并能將自己分析的結果與已有的科學結論作比較。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樹立珍惜和節(jié)約能源的意識。
教學重點:知道煤的形成過程,認識日常生活中的能源來源,節(jié)約能源。
教學難點:能夠大膽想象,并合理地推理出日常生活中的能源來源。
教學準備:煤塊、圖片、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在我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經常用到煤、石油和天然氣
2、,說說它們都為我們做了哪些工作?它們能為我們做出這么多的工作,就說明它們身體里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么大的能量是從哪里產生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一下這些哪里的產生。
2、出示課題,提出學習要求。
二、分析推理
1、提問:以煤為例,同學們認為煤蘊藏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2、小組互議,交流看法。
3、教師:同學們的想象真豐富,要研究這個問題就非常有必要研究煤的形成了,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位“黑朋友”打開紙包先仔細觀察,看看你能從它的表面發(fā)現(xiàn)什么信息?科學家在研究煤的形成過程中,親自到煤礦產地進行實地考察發(fā)現(xiàn)了一些重要的信息,現(xiàn)在,老師把這些信息提供給同學們:
①常常能在煤快的表面上
3、看到植物枝、葉的痕跡,甚至還發(fā)現(xiàn)了具有完整樹干形狀的煤。
②煤大多夾在古代沉積的泥沙變成的巖層中。
③煤在巖層中是一層一層分布的。
④億萬年前,地球上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植物生長非常繁茂。
4、小組討論:從這些信息中你們能推測出什么?說說你的理由。
5、煤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同學們想不想看看它的形成過程,請看——煤的形成過程。(課件展示煤的形成過程)
6、課件出示煤的形成過程簡圖。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煤的形成過程。
7、根據不少證據知道,石油、天然氣也與煤相似,是幾億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經過長期復雜的變化形成的——其中主要是由水中的富有生物演變而來的。
8、煤、石油、天然氣所具有的能
4、量是從哪里來的?它們與太陽有什么關系?煤、石油和天然氣其實就是儲存在動物、植物身體里的太陽能,植物依靠太陽生長,動物則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動物為食。它們在不知不覺中把太陽的能量儲存在了自己的身體里。
9、我們使用的能量還有哪些與太陽能有關系?
10、同學們知不知道煤、石油、天然氣在工業(yè)生產中的作用有多大呢?
11、它們的作用真是太大了,但是它們的形成過程卻又是那么的漫長,要經過億萬年的深藏,真是來之不易呀!可是我們這樣天天使用,它們早晚有一天會被我們消耗殆盡,一旦用完還會有嗎?由于它們是不可再生能源,一旦用完就永遠消失。大家想象一下那一時刻到來時我們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
12、我們現(xiàn)在
5、該怎么辦呢?
13、你還知道哪些我們可以利用的能源?
三、實踐運用
1、說一說,煤、石油和天然氣所具有的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2、為了節(jié)約能源,我們可以做些什么?
四、交流評析
1、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同學們都知道了些什么
2教師小結:煤、石油和天然氣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儲存了億萬年的太陽能。它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由于它們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們要節(jié)約能源,開發(fā)新能源。
五、拓展延伸
課后收集相關資料,辦一期煤、石油和天然氣與人類的關系的知識展。
板書設計:
能量與太陽
6、
太陽
7、 在沉積過程中
古代生物 煤
古代生物 石油、天然氣
與空氣隔絕、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
節(jié)約能源 開發(fā)新能源
教學反思:
探究真科學,不做草包族
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費曼先生在《別鬧了,費曼先生》一書中把科學家分為兩種:一種是真正的科學家,從事
8、的是真科學研究;另一種是假科學家,從事的是非科學的研究,并稱這類科學研究為“草包族科學”。因為草包族科學的研究完全是學足了科學研究的外表——研討、實驗、數據分析、發(fā)表,一切都那么神似,但事實上他們缺了最重要的部分——科學本質。
聽了不少科學課,也曾發(fā)現(xiàn)一些值得我們思考的現(xiàn)象:上課時,老師在臺上聲情并茂,學生在臺下熱火朝天;我們也在強調觀察、測量、記錄、實驗、交流,甚至把科學探究的過程人為地分為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交流評析等環(huán)節(jié),并且認為“只要經歷、體驗了過程就是一個好的科學探究了”。這與上述的草包族科學何其相像。
我聽過幾次這樣課:老師組織學生建高塔。上課前,
9、老師們都精心準備了課件、飲料瓶子和一些膠帶。課的前半部分,老師先是課件展示“各種各樣的高塔”然后引導學生了解高塔的奧秘,到了“建高塔”這一環(huán)節(jié),老師說:看那一組的同學建的高塔又快又好?于是,教室里孩子們馬上歡呼雀躍起來:有干的——可能成績好一點的,有看的——可能成績差一點的,有指手畫腳的——可能是小組組長,有叫的——小組組長管不了的淘氣包;熱熱鬧鬧的幾分鐘已過,忽聽驚堂木一響,孩子們立馬安靜下來——原來到了交流評析的時間了。只聽臺上老師大聲說:同學們剛才的表現(xiàn)很積極,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哪個小組的高塔建的最好?于是,各小組的高塔都被小組組長拿上臺參加評比了。在老師慷慨激昂的評析聲中下課鈴響了
10、,隨著一聲“下課”,一節(jié)“漂亮”的課就誕生了。這樣的課堂里,學生也在“經歷、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但這熱鬧的背后,你不覺的缺點兒什么嗎?
科學探究強調動手做,但更強調動腦,因為,真正的科學不僅發(fā)生在手上,更要發(fā)生在腦子里。如果我們科學探究僅僅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上,學生雖然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但是,如果他們的“探究”是“為探究而探究”,那么由此推到出的結論就是缺乏科學依據的,是偽科學,和草包族科學無異。因此,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科學探究”——假設、設計、實驗、匯報、分析,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真正的科學探究應該強調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對探究的結果進行猜測,為后續(xù)的科學探究制定計劃,對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等處理,在與同伴的交流中相互質疑、評價、反思,考慮其它可能的解釋,最終得出結論,等等。這一切,不但要動手更要動腦。因此,從現(xiàn)在起,我們要靜下心來“做學問”,要教會學生“探究真科學,不做草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