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實現“先學后導”的策略》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在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實現“先學后導”的策略(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在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實現“先學后導”的策略
在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實現“先學后導”的策略
內容提要:
“先學后導、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我們學校教改的方向。如何做到“先學后導”?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我查閱了相關資料,得到了一些啟發(fā)。
我們學?!跋葘W后導、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剛剛起步,要想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之路,既有教師經驗的局限性,也有學生學情的局限性?;谶@些考慮,我們的課堂改革不能極端的冒進,不能一夜之間否定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要結合實際研究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我把它稱為“過渡期模式”吧。
以一篇課文的教學為例,談談我對這一模式的思考。
主題詞:先學后導;預
2、習;討論;引領;讀寫結合;
文章題目:在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實現“先學后導”的策略
內容提要:
“先學后導、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我們學校教改的方向。如何做到“先學后導”?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我查閱了相關資料,得到了一些啟發(fā)。
我們學校“先學后導、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剛剛起步,要想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之路,既有教師經驗的局限性,也有學生學情的局限性?;谶@些考慮,我們的課堂改革不能極端的冒進,不能一夜之間否定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要結合實際研究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我把它稱為“過渡期模式”吧。
以一篇課文的教學為例,談談我對這一模式的思考。
主題詞:先學后導;預習;討論
3、;引領;讀寫結合;
正文:
“先學后導、小組合作”學習,已成為我們學校教改的方向。如何做到“先學后導”?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我查閱了相關資料,得到了一些啟發(fā)。
葉圣陶老先生早在1916年就提出了學校教學應對兒童“采取自學輔導主義”.“學生絕非‘空瓶子’他們是有機的種子,本身具有萌發(fā)生長的功能,自我發(fā)掘、探討的能力,這種能力只待培養(yǎng),只待啟發(fā)?!比~老提出“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薄敖處熤疄榻?,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痹谶@種思想的指導下,葉老提出了“導學自學”的理
4、論,并在實踐中形成了“預習——討論——應用——考查”模式。
與葉老的思想一脈相承的是錢夢龍先生的“三主三式語文導讀法”,“三主”即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三式”即自讀式、教讀式、復讀式。這一理論是錢先生從自身自學成才的體驗出發(fā),經過長期實踐構建而成的。魏書生老師提倡的“四遍八步法”也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提供了具體的方法和步驟。
從以上三位先生的理論經驗中我得到的啟發(fā)是:只要有可能讓學生自己學的,我們就不教,學生不能自己學的教師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轉變方式,讓學生自己學。教師的作用就是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討論的情形,作“相機誘導”,常常是三言兩語的“糾正、補充”,真正遇到學生“完全沒有注
5、意到的地方”或是“想要悟而悟不到的地方”才給比較詳細的闡發(fā)或講解。講解時也要注意創(chuàng)造“憤悱”的意境,要注意“要言不繁”,具有啟發(fā)性。
我們學?!跋葘W后導、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剛剛起步,要想探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之路,既有教師經驗的局限性,也有學生學情的局限性。基于這些考慮,我們的課堂改革不能極端的冒進,不能一夜之間否定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要結合實際研究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我把它稱為“過渡期模式”吧。
下面我就以一篇課文的教學為例。談一談我的思考:
我們現在一篇課文一般安排兩課時完成。在第一課時之前,我一般安排這樣的預習:把課文讀通,自己學會生字詞。第一課時一般完成如下目標:學會生字詞
6、;正確流利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層次;圍繞課題、課文內容或語言文字提出不懂的問題。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并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有的問題當堂解答,有的問題可以留作下一課時探討。
第一課時帶著問題潛心讀書畫批,實際上是對第二課時的預習,把預習工作放在課上,要比放在課下效果好的多。
第二課時:1、帶著第一課時留下的重點問題,進一步讀書思考,自己心中默念這些問題的答案,實現與文本的深入對話,與自己的真誠對話。全國“生本教育專家工作室”主持人王水發(fā)博士講:“什么是課堂?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地方。什么是學習?學習是一種對話是學生同學材的對話,同自己的對話,
7、同老師的對話,與同學對話,與教學資源的對話。什么是教學?就是老師教學生學,就是老師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情境、搭建平臺,讓學生發(fā)生‘對話’的活動。”
2、學生自讀梳理答案以后,就算有了討論前的充分準備。有備而來,就愿意參與討論,討論時就會有話可說,就不會亂說。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安排小組討論。討論由組長組織,給每個同學發(fā)言的機會,一個同學發(fā)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并提出補充或更正意見。對小組討論的組織要進行必要的培訓,特別是要培養(yǎng)組長的組織能力,對學習有困難、不愛發(fā)言的同學,在討論時簡單的問題可以讓他們先說,給他們表現的機會,較難的問題,由別人先說,他們在聽的時候會受到啟發(fā),有了這個臺階,再讓他們說,他
8、們就會覺得容易多了。這就是小組討論的好處,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內給更多的人發(fā)表意見的機會,給不想說、不會說的同學,創(chuàng)設說的情景,搭建說的臺階,實現生生對話,同伴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啟發(fā),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這樣的安排也符合葉圣陶先生關于討論的論述,葉老認為討論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學生在預習的時候準備得充分”;“第二,還得在平時養(yǎng)成學生討論問題,發(fā)表意見的習慣?!比~老還指出“教師只待學生預習后,給他們糾正、補充、闡發(fā),惟如此,學生在預習階段既練習了自己讀書,在討論的時候又得到切磋、琢磨的實益,他們閱讀書籍的良好習慣才會漸漸形成?!?
3、教師在討論中的作用。教師要
9、參與、指導學生的小組討論。在小組討論后,要組織全班的匯報、討論。在小組代表匯報的時候,老師要做出必要的評價、訂正和引領。在這里要特別提一下老師的引領作用。老師“順學而導”,導什么?要抓學生的生成,抓語言的訓練點、能力的培養(yǎng)點、方法的習得點。這些點要選準,不能貪多、求全。正像特級教師李春旺所言“老師‘導’的內容要進行適當裁剪,次要的部分一讀而過,以讀代講,像剪枝一樣,像疏果一樣,削枝強干,像騎馬觀景一樣,重點部分,使勁研讀?!?
4、讀寫結合,教師引導孩子找到一個“練筆”的點。學生在閱讀中有了感受可以寫寫感受,習得了方法,可以運用這樣的方法寫寫,具體方法有:展開想象擴寫、仿寫、續(xù)寫等。在這個階段
10、,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應該得到更加自由、充分的施展,這時的指導需“提綱挈領,期其自得”.
在上述思路的指導下,我剛剛教學完成了《語言的魅力》一課,現將點滴收獲與反思作一簡要歸納:
在第一課時,我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安排了一個預習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結合課題和課文內容提出問題,有些問題當堂解決,對一些主干性問題、較深刻的問題,我進行了梳理,并呈現出如下問題:①詩人的語言有怎樣的魅力?(也就是他在老人的木牌上添了幾個字,起到了什么作用?)②詩人的語言為什么會有魅力?(也就是詩人添了幾個字后,為什么會起到這么大的作用?)③詩人為什么能寫出這樣有魅力的語言?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默讀、思考,畫批,有充分的時間進
11、行預習,為第二課時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如果這些問題在第二課時再提出來,提問的時間,加上默讀思考的時間,還要留出討論的時間,時間就會非常緊,常常是學生沒有考慮好就急急忙忙叫討論,沒有討論好就急急忙忙叫匯報。結果是學生想不好,說不好,還得老師領著跑,老師的話又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又差了。古人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一般的安排是把第二課時當作“重頭戲”,那么一些后臺的準備工作就得提前做。
有了第一課時的思考,第二課時一上課我就提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是:①讀課文,感受“語言的魅力”;②自己寫一句或一段有魅力的語言。完成目標的途徑就是循著上節(jié)課提出的三個預習題展開教學。首先,給孩子5分鐘時間讓孩子梳理一下問題的答案。然后進入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老師參與到小組當中做適當的點撥、指導。全班匯報交流的時候,老師再適時提出有啟發(fā)性的問題,把學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同時找到三個問題之間的銜接點、學生語言的訓練點,奔向本科學習的重點。比如,在學生匯報第一個問題后,我問學生“從詩人的角度看,他的心情有什么變化?”(學生回答,老師板書:憐憫→滿意)追問:“詩人為什么滿意呢?”引導學生打出一是為老人的收入滿意,二是為自己能產生創(chuàng)作的靈感,寫出這么有魅力的語言而感到高興。接著就銜接上
[1][2]下一頁
第 7 頁 共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