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魯教版.doc
《八年級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魯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魯教版.doc(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教學資料參考范本 八年級語文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 魯教版 撰寫人:__________________ 時 間:__________________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合的論證方法。 3、結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教學過程及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課文 前幾天,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shù)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物理專業(yè)。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墒?,她做實驗的能力非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zhí)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新粒子(J/ψ粒子),并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fā)現(xiàn),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階段。因此于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積累詞語。 (1)生字。 肇(zho) 埋沒(m) 彷徨(png huǎng) (2)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寸;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減,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袖手旁觀: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2、速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圈點批注,找出標示論題的語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承上啟下的段落、各段的關鍵句等,并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 本文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我們要培養(yǎng)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第二課時 一、研讀課文,學習論證方法 1、精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2)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為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xiàn)實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前后座四人一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一名代表作總結發(fā)言。全班交流。 明確:(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導致的中國學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靠實踐來發(fā)現(xiàn)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教育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聚焦論證方法,重點學習“擺事實”“道理”相結合的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合課文內容作簡單分析。 學生討論,明確:(學生參見導練探究賞析1) 二、延伸拓展,開闊視野;聯(lián)系實際,體驗反思 1、提問:“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證明嗎? 明確:(學生參見導練探究賞析3) 歷史與現(xiàn)實證明現(xiàn)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驗, 2、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合自己的經(jīng)歷給大家講一講。 例如:生1: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zhí)崾拘⌒囊硪淼匕惭b好,結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張翁失表,焉知非福? ……] 教師總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貫穿在我們日常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關鍵是看我們每個人頭腦中究竟有無這種意識、觀念。只有有了這種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維才是開闊的。江澤民主席曾說過,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在于創(chuàng)新。我們只要立足于實際,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質疑問難,互動交流(結合導練綜合性學習) 1、每人提交一個問題,前后座四人一組共同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各組,參與同學討論。 2、每組將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交付教師,教師匯總歸納為1~5個探究主題,組織全班同學討論解決,如有問題,可留待學生課余檢索資料完成。 示例:(1)中國傳統(tǒng)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沒了。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3)東西方學生素質能力比較。 (4)請用事例來證明研究人文科學也要重視實驗精神。 3、教師作方法點撥:選擇探究方向,確定主題,然后查詢資料,并綜合分析資料,初步得出結論,最后一起交流評價,并擬寫研究小論文。 4、由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組成探究學習小組,課余時間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wǎng)等信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并寫成研究小論文,一周后進行成果交流與評比。 注意:①小組成員要分工合作;②忌全面深入,談及一面即可。 四、課堂小結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合格人才。 五、布置作業(yè)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板書設計: 應致 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1) 有知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 格精 物致知。(2—5) 物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6—12) (論點) 強調我們要培養(yǎng)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13) 6 / 6-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年級 語文 上冊 應有 格物致知 精神 教學 設計 魯教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3115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