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總復習 第八單元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和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2.8.25 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課時規(guī)范訓練》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考歷史總復習 第八單元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和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2.8.25 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課時規(guī)范訓練(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2-8-25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的變遷
一、選擇題
1.(2017甘肅調研)近代以來,西方的生活習慣和觀念大量涌入,與中國本土(主要是都市)的風俗互相碰撞、交融,形成富有現(xiàn)代意味的風俗景象。下列選項符合這一特征的是( )
A.中山裝、旗袍 B.面包房、咖啡屋
C.西式別墅 D.火車、汽車
【解析】 中山裝、旗袍都是將西方元素和中國元素相結合的產(chǎn)物,故A項正確;面包房、咖啡屋都完全是西方引進的產(chǎn)物,故B項錯誤;西式別墅也完全是引進西方的產(chǎn)物,故C項錯誤;火車、汽車也完全是西方引進的產(chǎn)物,故D項錯誤。
【答案】 A
2.(2018貴州貴陽
2、模擬)辛亥革命前,“斷發(fā)易服”的呼聲日益高漲。有人將戊戌維新的失敗歸咎為“交法之初不先變發(fā)”,一些海歸留學生認為“今之辮、服,牽掣行動,妨礙操作”。這些觀點( )
A.表明“斷發(fā)易服”具有觀念變革意義
B.說明維新運動沒有涉及社會生活領域
C.揭示了維新變法運動失敗的主要原因
D.反映出維新運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解析】 從材料“今之辮、服,牽掣行動,妨礙操作”,可知斷發(fā)易服能夠促進社會思想變革,故A項正確;康有為、梁啟超等提倡“斷發(fā)易服”,故維新運動沒有涉及社會生活領域與史實不符,故B項錯誤;戊戌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發(fā)展不充分,資產(chǎn)階級的軟弱性,故C項錯誤;材料反映
3、的是維新變法沒有實行斷發(fā)易服,影響了變法的結果,不能體現(xiàn)維新運動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故D項錯誤。
【答案】 A
3.(2018江蘇蘇州調研)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剪辮令”。此前,社會上對沒有辮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惡罵。此后,留辮者則為社會輿論所不齒,“非譏之為豚尾,即詈之曰滿奴,甚欲削奪其選舉權,以實行強迫手段”。由此可見,辛亥革命( )
A.變中國由臣民國家為公民國家
B.推翻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封建專制制度
C.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變遷和進步
D.建立了文明開化、民主共和的新社會
【解析】 辛亥革命未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未真正成為公民國家,與材料中“剪辮
4、令”不符,故A項錯誤;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而非封建專制制度,故B項錯誤;材料中“此后,留辮者則為社會輿論所不齒”表明社會習俗進步,故C項正確;辛亥革命未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未真正成為民主共和的新社會,故D項錯誤。
【答案】 C
4.(2018湖南長郡中學模擬)民國初年,西式服裝被稱為“文明裝”;1930年,僅上海就有大小西服店420余家,大部分都附設工場;到20世紀40年代,上海的西服店和女式洋裝店已達千余家。這反映出上海當時( )
A.西方人口流入日益增多
B.日益受西方思想的沖擊
C.經(jīng)濟實力走在全國前列
D.最早受西方思想的影響
【解析】 材料強調上海當時西式服裝
5、的盛行,材料沒有反映出西方人口的流入,故A項錯誤;西式服裝的盛行,反映出中國人的服飾日益受西方思想的沖擊,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上海當時西式服裝的盛行,但沒有反映出這一變化與經(jīng)濟實力的關系,故C項錯誤;上海人服飾的變化受西方思想的影響,但不能體現(xiàn)出“最早”,故D項錯誤。
【答案】 B
5.(2017沙市模擬)顧維鈞回憶他在20世紀初與梅蘭芳交往時說到:“有人介紹我和梅蘭芳初次見面時,他對我打千(介乎作揖和下跪之間的禮節(jié)),其實我不過是外交部的秘書。兩年以后我們再次見面時,他向我鞠躬而未打千。以后他從國外演出歸來,我們又見面了。從那以后,我們只是握手?!边@些變化說明( )
A.平等意識逐漸
6、增強 B.近代風俗中西合璧
C.傳統(tǒng)禮儀不復存在 D.演員地位逐漸提高
【解析】 據(jù)材料從打千到鞠躬再到握手,是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反映的是近代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表明人與人之間從等級差別到平等的變化,說明平等意識逐漸增強,故A項正確。
【答案】 A
6.(2018湖南長郡中學模擬)新中國成立前后,各解放區(qū)的土改先后完成,廣大貧苦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但華北農村婚姻家庭糾紛呈井噴式爆發(fā),乃至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據(jù)此可知,當時的中國( )
A.社會變革沖擊傳統(tǒng)倫理觀念
B.國內戰(zhàn)爭影響了家庭穩(wěn)定
C.工業(yè)化瓦解了傳統(tǒng)婚姻制度
D.
7、合作化運動促進婦女解放
【解析】 隨著土地改革的完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思想意識逐漸覺醒,傳統(tǒng)婚姻家庭觀念受到?jīng)_擊,婚姻家庭糾紛凸顯,故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解放區(qū)的婚姻家庭糾紛問題,與國內戰(zhàn)爭關系不大,故B項錯誤;當時的中國并未完成工業(yè)化,傳統(tǒng)婚姻制度也并未瓦解,故C項錯誤;當時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尚未推行,故D項錯誤。
【答案】 A
7.(2017四川廣安調研)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呈持續(xù)下降趨勢:1982年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這表明( )
A.自然災害致糧食產(chǎn)量下降
B.農村經(jīng)濟體制改革陷入困境
C.居民膳食結構
8、日益多樣化
D.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確立
【解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沒有發(fā)生過大面積、持續(xù)性的自然災害,所以城鎮(zhèn)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呈持續(xù)下降與自然災害無關,故A項錯誤;1982年之后,農村經(jīng)濟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糧食產(chǎn)量連年增加,故B項錯誤;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群眾的生活不斷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結構由以糧為主向多樣化轉變,故C項正確;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確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這與題干中提出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zhèn)居民人均糧食消費量“呈持續(xù)下降趨勢”不符,故D項錯誤。
【答案】 C
8.(2018河南八市聯(lián)考)針對《上海新報》沒有社會新聞的缺陷,《申報
9、》注重社會新聞報道,并不惜代價對重大的社會新聞進行連續(xù)報道,以此擴大報紙銷路。這表明《申報》( )
A.適應社會市場需求 B.適應政治斗爭需要
C.旨在引領社會潮流 D.干預司法案例審判
【解析】 從材料中“針對《上海新報》沒有社會新聞的缺陷,《申報》注重社會新聞報道”、“以此擴大報紙銷路”,可知《申報》是在滿足讀者閱讀社會新聞的需求,故A項正確;材料中體現(xiàn)的是《申報》為擴大銷路采取的措施,沒有涉及《申報》適應政治斗爭需要,故B項錯誤;材料中《申報》加大社會新聞報道的力度,不能體現(xiàn)出其旨在引領社會潮流,故C項錯誤;加強對社會新聞的報道,不會干預司
10、法案例審判,故D項錯誤。
【答案】 A
9.1926年12月,有戲報鼻祖之稱的《羅賓漢》在上海創(chuàng)辦,該報內容兼電影、戲曲、演藝之類,后改為專業(yè)的戲劇報,每期都有關于戲劇界的掌故、趣聞、軼事和名角的花邊新聞,得到廣大戲迷和普通百姓的喜愛。該報( )
A.推動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
B.是西方列強文化侵略的直接產(chǎn)物
C.是國民政府新生活運動的喉舌
D.說明近代上海傳統(tǒng)文化的繁盛
【解析】 該報內容得到廣大戲迷和普通百姓的喜愛,說明該報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使文化多元化,故A項正確。
【答案】 A
10.(2017安徽蚌埠調研)從1874年至1877年,《申報》連續(xù)刊載了“楊乃武
11、與小白菜冤案”進展的相關消息,這是中國新聞史上力度最大、時間最長的冤案報道,引起強烈社會反響,促成了該案的平反。這反映了( )
A.大眾傳媒開始關注民眾生活
B.《申報》的主要功能是時政評論
C.大眾傳媒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
D.《申報》促進晚清司法制度改革
【解析】 《申報》連續(xù)刊載了“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引起強烈社會反響,促成了該案的平反,說明大眾傳媒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申報》連續(xù)刊載有關進展消息,既不能說明大眾傳媒開始關注民眾生活,也無法體現(xiàn)司法制度改革,故A、D表述錯誤;題干無法得出其主要功能是時政評論,故B項錯誤。
【答案】 C
11.(2018吉林長春模擬)下表為上海
12、外白渡橋通行交通工具變化情況統(tǒng)計表(單位:人次)。數(shù)據(jù)的變化說明( )
年份
人力車
馬車
轎子
馬
腳踏車
機器
腳踏車
汽車
公共
汽車
有軌
電車
1889
6 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 600
0
0
0
3 459
194
3 764
172
922
A.等級觀念的根本變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
C.交通工具的進步顯著 D.民眾消費水平懸殊
【解析】 “通行交通工具變化情況統(tǒng)計表”沒有涉及社會等級關系,故A項錯誤;“人力車”的普遍存在,得知生活方式不可能“普遍西化”,
13、故B項錯誤;從“汽車”“公共汽車”“有軌電車”等體現(xiàn)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C項正確;表格中各種交通工具不能說明消費人群,故D項錯誤。
【答案】 C
12.(2017海南??谀M)1874年,法國人米拉在中國引進了日本人力車,車身一律漆成黃色,故又名黃包車。在20世紀20至30年代,它的數(shù)量遠超過汽車,達到五六萬輛之多,在城市中來往穿梭。材料從側面反映出( )
A.近代中國交通業(yè)發(fā)展比較緩慢
B.黃包車促進了中國交通的近代化
C.近代中國交通呈半殖民地色彩
D.黃包車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解析】 黃包車仍然是人力車,材料從側面反映出近代中國交通業(yè)發(fā)展比較緩慢,故A項正確;黃包
14、車仍然是人力車,而且直到20世紀20至30年代大量存在,不利于中國交通的近代化,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中國主權的部分喪失,與半殖民地色彩無關,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出黃包車對市民生活水平的影響,故D項錯誤。
【答案】 A
二、非選擇題
13.(2017山東煙臺模擬)“斷發(fā)易服”是近代以來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影響中國社會生活的一個縮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06年,天津《大公報》進行了有關“剪發(fā)易服”的征文活動,下面是其中一些觀點:“近據(jù)生理學家考求,毛發(fā)原為血垢之發(fā)表,不剪除以凈刷,即于生理攸關。”“今茍斷然行之,則全國之精神必為之一振,而皆知我國實行新政之迫切,則軍業(yè)、
15、學業(yè)、工商農諸業(yè),各一(以)競爭之心以圖前進?!?
材料二 民國初年,參議院公布的男女禮服分為中西兩類,中式即長袍馬褂。民間衣著更為自由,上?!渡陥蟆贩Q:帝制取消后,“人士趨改洋服洋帽,其為數(shù)不知凡幾”。天津《大公報》描述:“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龐雜至不可名狀?!币恍斑m于衛(wèi)生,便于動作,宜于經(jīng)濟,壯于觀瞻”的時代服裝,如中山裝等開始被研求和推廣。當時,長袍馬褂、西服、中山裝多在城鄉(xiāng)上層人士中流行,下層民眾以中式衫襖和抿襠褲為主。
——摘編自《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三 當時一般人認為,西方的社會生活……代表著社會進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生活則充滿著陳舊愚俗,不
16、符合時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國初形成了這樣一種社會心理:認為誰接受西方的社會生活習俗,誰就是文明、開化,屬于新派人物,否則,誰就是保守、頑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編的《中國近代史》
(1)依據(jù)材料一,概括當時社會提倡“剪發(fā)易服”的理由。
(2)依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民國初年服飾變化的特點及其社會背景。
(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三作者觀點的認識。
【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由“毛發(fā)原為血垢之發(fā)表,不剪除以凈刷,即于生理攸關”可知,剪辮易服有利于個人健康;由“今茍斷然行之,則全國之精神必為之一振”可知能提振士氣,改善精神面貌;由“我國實行新政之迫切,則軍業(yè)、學業(yè)、
17、工商農諸業(yè),各一(以)競爭之心以圖前進”可知能配合新政的開展,促進社會進步。第(2)問第一小問特點,根據(jù)材料二,由“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可知,長袍馬褂與西服革履并行不?;騻鹘y(tǒng)、現(xiàn)代服飾并存或中西兼有;由“長袍馬褂、西服、中山裝多在城鄉(xiāng)上層人士中流行,下層民眾以中式衫襖和抿襠褲為主”并概括出存在地區(qū)和人群二元化;由“中山裝等開始被研求和推廣”并概括出既有繼承,也有改革或創(chuàng)新。第二小問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民國初年影響“剪辮易服”的國際國內背景即可。第(3)問根據(jù)材料三可知民國初年形成了全盤西化的認識,對此觀點進行辯證認識,即肯定學習外來文化的積極意義,同時又要注意保留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性與
18、延續(xù)性,不能全盤西化。
【答案】 (1)理由:剪辮易服有利于個人健康;提振士氣,改善精神面貌;配合新政的開展,促進社會進步。
(2)特點:長袍馬褂與西服革履并行不悖(傳統(tǒng)、現(xiàn)代服飾并存或中西兼有);存在地區(qū)和人群二元化;既有繼承,也有改革(或創(chuàng)新)。
背景: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擴散,西方文化(或生活習俗)的傳入;政治活動家的提倡(或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推動);西裝、改良裝方便人們生活;社會變革帶來的心理變化(或棄舊從新的觀念);服飾價格的左右。
(3)認識:中外文化交流是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發(fā)出來的歷史進步作用是巨大的;學習和融合外來先進文化的同時要注意保留原來文化的民
19、族性與延續(xù)性。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提取材料中兩條有關社會文明發(fā)展進步的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說明。
【解析】 從圖片盡可能多地提取信息,首先,時間上從明代的鐘鼓到近代的時鐘,反映了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圖一明代鐘鼓樓規(guī)范而莊重,是農耕文明的體現(xiàn);而圖二的時鐘講究精確,反映了工業(yè)文明的要求。其次,中國的時間逐漸與世界時間同步。隨著西方文明傳入中國,中國融入世界市場,時間標準趨于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全球化的趨勢加強。注意答題時要先概括信息,再加以說明,史論結合,且信息至少要有兩條。
【答案】 (1)信息:生產(chǎn)力水平的提高。
說明:明代鐘鼓樓建筑的莊重、規(guī)范,反映了農耕文明的社會面貌;
20、近代時鐘的精確統(tǒng)一,反映了工業(yè)文明社會的生產(chǎn)成果。
(2)信息:時間標準逐步趨向統(tǒng)一,近代中國逐步融入世界。
說明:隨著資本主義的擴張,近代西方文明影響中國;時間標準逐步趨向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
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