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學五上《堅硬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教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教科版科學五上《堅硬的巖石會改變模樣嗎》教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2019 最新教科版科學五上《堅硬的巖石會改變模樣
嗎》教案
一、授課教師: 張玲芳(雙語學校)
二、指導教師: 王仙德(教研室)
三、教 材: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 3 課“堅硬的巖石會改
變模樣嗎”
四、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經過前兩課的學習學生對地球表面及地球內部有了基本的認識。從這課開
始 ,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由地球外部的力量引起的地表形態(tài)變化。文本把探索巖
石破碎的原因作為認識這種外力作用引起地形地貌變化的開始。在學生眼里 ,巖石都是堅硬的 ,是
2、不容易發(fā)生變化的。但自然界的許多事實和現象告訴我們 ,堅硬的巖石也會發(fā)生變化。是什么原因使它們發(fā)生變化的呢?教材通過探索巖石破
碎的原因 ,認識溫差、水、大氣、生物等各種自然力對巖石的破壞作用——風化作用。在分化作用下 ,堅硬的巖石發(fā)生了變化 ,并導致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 ,形成許多自然景觀。當然這種變化是緩慢、不易覺察的。
本課教材主要由“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和“風化作用改變了地形地貌”兩部分組成。最后的拓展活動是調查家鄉(xiāng)特殊的地質景觀及地形形成的原因。第一部分: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教材中用圖片和簡單的文字介紹了實驗的方法。實驗分別是冷和熱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
3、實際上 ,按分化的作用分 ,外力對巖石的分化作用分為物理分化及化學分化。教材提的
基本上是物理分化。因此在教學上不要使學生理解成分化作用僅指物理分化 ,導致科學性錯誤。第二:認識分化。教材要求學生能用簡單的流程圖或文字、圖
畫表示這個過程。流程圖是一種整理信息的工具 ,它能有效地概括出某一種過程
1 / 5
的各個階段 ,或某一程序的各個步驟 ,幫助學生理解某組事件發(fā)生過程中的順序、
步驟。學習畫流程圖 ,一方面是通過這種方式鞏固所學的概念 ,另一方面是培養(yǎng)學
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這也是過程與方法的能力之一。
4、
最后的拖長活動是調查家鄉(xiāng)的自然景觀及形成原因 ,是一個課外拓展活動 ,目
的是讓學生對風化作用改變地形地貌有更多的了解。
(二)教學目標:
A、科學概念:
●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lián)合作用下會發(fā)生風化現象。
●風化作用會改變地球上的地形地貌 , 但這種變化是在緩慢的過程中進行的。
B、過程與方法:
●根據巖石變化的特點 , 嘗試推測巖石變化的原因。
●做冷熱變化、流水、植物等對巖石影響的模擬實驗來驗證推測。
●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 , 想象并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用口頭和書面語言來描述實驗中的現象 , 用流
5、程圖或圖畫表示巖石風化的過
程。
C、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驗過程與方法中證據、邏輯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賞自然界巖石變化形成的景觀 , 獲得美的體驗。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斷變化著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模擬實驗 , 驗證冷熱變化、流水、植物等對巖石的影響。
教學難點: 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 , 想象并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
(四)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小的巖石塊、酒精燈、鑷子、燒杯、水、帶蓋塑料瓶、碎磚塊。教師演示:有關巖石風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圖片或錄象資料、植物
6、根對巖石影響的實驗裝置和結果(提前準備)。
(五)教學過程:
A、引入
2 / 5
1、出示實物:
師:這是一塊巖石誰來用這把錘子來敲 , 然后告訴大家有什么感受。
指名學生上臺敲
2、出示圖片
師:這是一些各地的風景圖片大家欣賞后有什么感受嗎?(引導學生提出問
題)
3、引導質疑
師:巖石很堅硬 , 除非我們用錘子敲 , 否則它們不會輕易破碎、斷裂??墒窃谝?
外 , 山上的巖石都布滿了裂縫 , 山腳下往往堆著不少的碎石和沙 , 河道和海灘上的巖石都是圓圓的很光滑。我們看到過這樣的情景嗎?能
7、解釋這是怎么回事嗎?
4、引導學生猜測引起巖石模樣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B、探索巖石變化的原因
根據學生的猜測來選擇實驗。
1、冷和熱的作用。
⑴ 猜測用酒精燈加熱巖石 , 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溫度的變化對巖石的作用) , 巖石會發(fā)生什么變化。
⑵ 學生分小組實驗活動:冷熱對巖石的影響。
⑶ 有什么現象產生?
⑷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測將幾塊巖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劇烈晃動 , 巖石會有什么變化。
⑵ 學生分小組實驗活動:水的沖刷對巖石的影響。
⑶ 觀察有什么現象發(fā)生。
⑷ 說一
8、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實驗:向杯內倒入石膏糊 , 撒上幾粒豌豆 , 再倒入一些石膏糊 , 將結成塊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盤子。
⑵ 出示豌豆發(fā)芽后的石膏(提早準備的)。
3 / 5
⑶ 觀察有什么現象發(fā)生。
⑷ 說一說從實驗中知道了什么。
4、小結 , 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氣、氣溫或動植物的作用 , 巖石破碎 , 這種現象叫風化。
⑵ 現在我們能夠解釋山上的巖石為什么布滿了裂縫 , 山腳下為什么堆滿了碎石了嗎?
⑶ 我們能描述巖石風化的過程嗎?
⑷ 推測一下這些碎石再繼
9、續(xù)變化 , 會成什么樣呢?
C、風化作用改變了地形地貌
1、巖石的風化改變了地球的地形地貌 , 形成了許多美麗的景觀 , 讓我們一起來欣
賞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關圖片和資料 , 師生共同欣賞分析成
因。
3、嘗試有選擇地畫出海南第一山或云南的路南石林的風化流程圖。
D、課外拓展活動
我們的家鄉(xiāng)有沒有特殊的地質景觀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請課后好好去搜索調查一下吧!準備下節(jié)“家鄉(xiāng)地質科考匯報會”的發(fā)言稿。
五、教后感
《巖石會改變模樣嗎》這課教材體系一目了然 , 按照它的體系上下來后
10、, 整節(jié)課思路比較清晰 , 學生對堅硬的巖石為什么會改變模樣有了基本認識。知道了巖石在大氣、水、生物等長期聯(lián)合作用下會發(fā)生風化現象。課堂上學生通過模擬
冷熱變化、流水、植物對巖石影響的實驗來驗證了學生自己的推測。學生還能
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 , 想象并初步解釋自然界中巖石變化的原因。學著用流程
圖或圖畫表示巖石風化過程。遺憾的是學生對課堂上的模擬實驗和大自然的真
正的風化作用的還不能有效的整和 , 課堂上的體驗、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
理解和實際總存在著一定的“縫隙”。為了填補這條縫隙我重新調整了教學思
路 , 課前我讓學生去野外尋找大自然的杰作 ,
11、把自己認為有什么特殊地質景觀的
4 / 5
地方拍下來 , 在查找質料找到原因準備在課堂上匯報。由于是學生經過實地考察后整理出的問題 , 課堂交流起來就很能切入到問題的要害。學生在理解了風化作用改變了地形地貌的概念后 , 在通過模擬實驗加深對風化作用的理解。這種變更教材順序的方法教起來效果還好 , 但課前費時較多 , 有一部分同學可能做不到 , 特
別是城里的學生困難更大。教無定法只要學生有收獲最大的困難 , 我們當老師一定要想方設法解決。
六、個人介紹
張玲芳 , 雙語學校科學專職教師 , 小學高級 , 一星級教師 , 區(qū)科學教研大組成
員 , 區(qū)優(yōu)質課評比一等獎獲得者 , 撰寫多篇論文在區(qū)、市獲獎 , 多篇論文在區(qū)《課改動態(tài)》上發(fā)表 , 主持過區(qū)、市兩級的課題 , 效果良好。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