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數(shù)學浙江理科一輪【第七章】不等式【下】 第七章 7.4

上傳人:仙*** 文檔編號:43051909 上傳時間:2021-11-29 格式:DOC 頁數(shù):22 大小:837.50KB
收藏 版權(quán)申訴 舉報 下載
高考數(shù)學浙江理科一輪【第七章】不等式【下】 第七章 7.4_第1頁
第1頁 / 共22頁
高考數(shù)學浙江理科一輪【第七章】不等式【下】 第七章 7.4_第2頁
第2頁 / 共22頁
高考數(shù)學浙江理科一輪【第七章】不等式【下】 第七章 7.4_第3頁
第3頁 / 共22頁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積分

下載資源

還剩頁未讀,繼續(xù)閱讀

資源描述:

《高考數(shù)學浙江理科一輪【第七章】不等式【下】 第七章 7.4》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高考數(shù)學浙江理科一輪【第七章】不等式【下】 第七章 7.4(2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精品資料 7.4 直線、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 1. 直線與平面垂直 (1)判定直線和平面垂直的方法 ①定義法. ②利用判定定理: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則該直線與此平面垂直. ③推論:如果在兩條平行直線中,有一條垂直于一個平面,那么另一條直線也垂直于這個平面. (2)直線和平面垂直的性質(zhì) ①直線垂直于平面,則垂直于平面內(nèi)任意直線. ②垂直于同一個平面的兩條直線平行. ③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平面平行. 2. 斜線和平面所成的角 斜線和它在平面內(nèi)的射影所成的銳角,叫斜線和平面所成的角. 3.

2、 平面與平面垂直 (1)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①定義法. ②利用判定定理:一個平面過另一個平面的垂線,則這兩個平面垂直. (2)平面與平面垂直的性質(zhì) 兩平面垂直,則一個平面內(nèi)垂直于交線的直線垂直于另一個平面. 4. 二面角的有關(guān)概念 (1)二面角:從一條直線出發(fā)的兩個半平面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二面角. (2)二面角的平面角:二面角棱上的一點,在兩個半平面內(nèi)分別作與棱垂直的射線,則兩射線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 1. 判斷下面結(jié)論是否正確(請在括號中打“√”或“”) (1)直線l與平面α內(nèi)的無數(shù)條直線都垂直,則l⊥α. (  ) (2)若直線a⊥平面α,直

3、線b∥α,則直線a與b垂直. ( √ ) (3)異面直線所成的角與二面角的取值范圍均為(0,]. (  ) (4)直線a⊥α,b⊥α,則a∥b. ( √ ) (5)若α⊥β,a⊥β?a∥α. (  ) (6)a⊥α,a?β?α⊥β. ( √ ) 2. (2013廣東)設(shè)m,n是兩條不同的直線,α,β是兩個不同的平面,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 A.若α⊥β,m?α,n?β,則m⊥n B.若α∥β,m?α,n?β,,則m∥n C.若m⊥n,m?α,n?β,則α⊥β D.若m⊥α,m∥n

4、,n∥β,則α⊥β 答案 D 解析 A中,m與n可垂直、可異面、可平行;B中m與n可平行、可異面;C中若α∥β,仍然滿足m⊥n,m?α,n?β,故C錯誤;故D正確. 3. 設(shè)a,b,c是三條不同的直線,α,β是兩個不同的平面,則a⊥b的一個充分條件是(  ) A.a(chǎn)⊥c,b⊥c B.α⊥β,a?α,b?β C.a(chǎn)⊥α,b∥α D.a(chǎn)⊥α,b⊥α 答案 C 解析 對于選項C,在平面α內(nèi)作c∥b,因為a⊥α,所以a⊥c,故a⊥b;A,B選項中,直線a,b可能是平行直線,也可能是異面直線;D選項中一定有a∥b. 4. 將圖1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沿斜邊BC的中線

5、折起得到空間四面體ABCD(如圖2),則在空間四面體ABCD中,AD與BC的位置關(guān)系是 (  ) A.相交且垂直 B.相交但不垂直 C.異面且垂直 D.異面但不垂直 答案 C 解析 在題圖1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斜邊上的中線AD就是斜邊上的高,則AD⊥BC,翻折后如題圖2,AD與BC變成異面直線,而原線段BC變成兩條線段BD、CD,這兩條線段與AD垂直,即AD⊥BD,AD⊥CD,故AD⊥平面BCD,所以AD⊥BC. 5. α、β是兩個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兩條不同的直線,給出四個論斷:①m⊥n;②α⊥β;③n⊥β;④m⊥α,以其中

6、三個論斷作為條件,剩余的一個論斷作為結(jié)論,寫出你認為正確的一個命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可填①③④?②與②③④?①中的一個 題型一 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 例1 如圖所示,在四棱錐P—ABCD中,PA⊥底面ABCD,AB⊥AD, AC⊥CD,∠ABC=60,PA=AB=BC,E是PC的中點. 證明:(1)CD⊥AE; (2)PD⊥平面ABE. 思維啟迪 第(1)問通過DC⊥平面PAC證明;也可通過AE⊥平面 PCD得到結(jié)論;第(2)問利用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證明直線PD與平面ABE內(nèi)的兩條相交直線垂直. 證明 (1)在四棱錐

7、P—ABCD中, ∵PA⊥底面ABCD,CD?平面ABCD, ∴PA⊥CD.∵AC⊥CD,PA∩AC=A, ∴CD⊥平面PAC. 而AE?平面PAC,∴CD⊥AE. (2)由PA=AB=BC,∠ABC=60,可得AC=PA. ∵E是PC的中點,∴AE⊥PC. 由(1),知AE⊥CD,且PC∩CD=C, ∴AE⊥平面PCD. 而PD?平面PCD,∴AE⊥PD. ∵PA⊥底面ABCD,∴PA⊥AB. 又∵AB⊥AD且PA∩AD=A, ∴AB⊥平面PAD,而PD?平面PAD, ∴AB⊥PD.又∵AB∩AE=A, ∴PD⊥平面ABE. 思維升華 (1)證明直線和平面垂直的

8、常用方法:①判定定理;②垂直于平面的傳遞性(a∥b,a⊥α?b⊥α);③面面平行的性質(zhì)(a⊥α,α∥β?a⊥β);④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 (2)證明線面垂直的核心是證線線垂直,而證明線線垂直則需借助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因此,判定定理與性質(zhì)定理的合理轉(zhuǎn)化是證明線面垂直的基本思想. (3)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常用來證明線線垂直.  如圖,在△ABC中,∠ABC=90,D是AC的中點,S是 △ABC所在平面外一點,且SA=SB=SC. (1)求證:SD⊥平面ABC; (2)若AB=BC,求證:BD⊥平面SAC. 證明 (1)因為SA=SC,D是AC的中點,所以SD⊥AC. 在Rt△ABC中,A

9、D=BD,又SA=SB,SD=SD, 所以△ADS≌△BDS,所以SD⊥BD. 又AC∩BD=D,所以SD⊥平面ABC. (2)因為AB=BC,D為AC的中點,所以BD⊥AC. 由(1)知SD⊥BD,又SD∩AC=D,所以BD⊥平面SAC. 題型二 平面與平面垂直的判定與性質(zhì) 例2 (2013北京)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AB∥CD,AB⊥AD, CD=2AB,平面PAD⊥底面ABCD,PA⊥AD.E和F分別是CD、PC 的中點.求證: (1)PA⊥底面ABCD; (2)BE∥平面PAD; (3)平面BEF⊥平面PCD. 思維啟迪 (1)平面PAD⊥底面ABCD,

10、可由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證PA⊥底面ABCD; (2)由BE∥AD可得線面平行; (3)證明直線CD⊥平面BEF. 證明 (1)∵平面PAD∩平面ABCD=AD. 又平面PAD⊥平面ABCD,且PA⊥AD. ∴PA⊥底面ABCD. (2)∵AB∥CD,CD=2AB,E為CD的中點, ∴AB∥DE,且AB=DE. ∴四邊形ABED為平行四邊形.∴BE∥AD. 又∵BE?平面PAD,AD?平面PAD, ∴BE∥平面PAD. (3)∵AB⊥AD,且四邊形ABED為平行四邊形. ∴BE⊥CD,AD⊥CD. 由(1)知PA⊥底面ABCD,則PA⊥CD, ∴CD⊥平面PAD,從而CD

11、⊥PD, 又E、F分別為CD、CP的中點, ∴EF∥PD,故CD⊥EF. 由EF,BE在平面BEF內(nèi),且EF∩BE=E, ∴CD⊥平面BEF. ∴平面BEF⊥底面PCD. 思維升華 (1)判定面面垂直的方法: ①面面垂直的定義; ②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a⊥β,a?α?α⊥β). (2)在已知平面垂直時,一般要用性質(zhì)定理進行轉(zhuǎn)化. 在一個平面內(nèi)作交線的垂線,轉(zhuǎn)化為線面垂直,然后進一步轉(zhuǎn)化為線線垂直.  (2012江西)如圖所示,在梯形ABCD中,AB∥CD,E、F是線段AB上的兩點,且DE⊥AB,CF⊥AB,AB=12,AD=5,BC=4,DE=4.現(xiàn)將△ADE,△CFB分

12、別沿DE,CF折起,使A,B兩點重合于點G,得到多面體CDEFG. (1)求證:平面DEG⊥平面CFG; (2)求多面體CDEFG的體積. (1)證明 因為DE⊥EF,CF⊥EF, 所以四邊形CDEF為矩形. 由GD=5,DE=4,得 GE==3. 由GC=4,CF=4,得FG==4, 所以EF=5. 在△EFG中,有EF2=GE2+FG2, 所以EG⊥GF. 又因為CF⊥EF,CF⊥FG,所以CF⊥平面EFG. 所以CF⊥EG,所以EG⊥平面CFG. 又EG?平面DEG,所以平面DEG⊥平面CFG. (2)解 如圖,在平面EGF中, 過點G作GH⊥EF于點H

13、, 則GH==. 因為平面CDEF⊥平面EFG, 所以GH⊥平面CDEF, 所以V多面體CDEFG=S矩形CDEFGH=16. 題型三 直線、平面垂直的綜合應(yīng)用 例3 如圖所示,在四棱錐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 AB∥DC,△PAD是等邊三角形,已知BD=2AD=8,AB=2DC=4. (1)設(shè)M是PC上的一點,求證:平面MBD⊥平面PAD; (2)求四棱錐P—ABCD的體積. 思維啟迪 (1)因為兩平面垂直與M點位置無關(guān),所以在平面MBD 內(nèi)一定有一條直線垂直于平面PAD,考慮證明BD⊥平面PAD. (2)四棱錐底面為一梯形,高為P到面ABCD的距離

14、. (1)證明 在△ABD中,∵AD=4,BD=8,AB=4, ∴AD2+BD2=AB2.∴AD⊥BD. 又∵面PAD⊥面ABCD,面PAD∩面ABCD=AD, BD?面ABCD,∴BD⊥面PAD. 又BD?面MBD, ∴面MBD⊥面PAD. (2)解 過P作PO⊥AD, ∵面PAD⊥面ABCD, ∴PO⊥面ABCD, 即PO為四棱錐P—ABCD的高. 又△PAD是邊長為4的等邊三角形, ∴PO=2. 在底面四邊形ABCD中,AB∥DC,AB=2DC, ∴四邊形ABCD為梯形. 在Rt△ADB中,斜邊AB邊上的高為=, 此即為梯形的高. ∴S四邊形ABCD==

15、24. ∴VP—ABCD=242=16. 思維升華 垂直關(guān)系綜合題的類型及解法 (1)三種垂直的綜合問題,一般通過作輔助線進行線線、線面、面面垂直間的轉(zhuǎn)化. (2)垂直與平行結(jié)合問題,求解時應(yīng)注意平行、垂直的性質(zhì)及判定的綜合應(yīng)用. (3)垂直與體積結(jié)合問題,在求體積時,可根據(jù)線面垂直得到表示高的線段,進而求得體積.  (2013江西)如圖,直四棱柱ABCD-A1B1C1D1中,AB∥CD,AD⊥AB,AB=2,AD=,AA1=3,E為CD上一點,DE=1,EC=3. (1)證明:BE⊥平面BB1C1C; (2)求點B1到平面EA1C1的距離. (1)證明 過B作CD的垂線

16、交CD于F,則 BF=AD=,EF=AB-DE=1,F(xiàn)C=2. 在Rt△BFE中,BE=. 在Rt△CFB中,BC=. 在△BEC中,因為BE2+BC2=9=EC2,故BE⊥BC. 由BB1⊥平面ABCD得BE⊥BB1, 所以BE⊥平面BB1C1C. (2)解 三棱錐E-A1B1C1的體積 V=AA1S△A1B1C1=. 在Rt△A1D1C1中,A1C1==3. 同理,EC1==3, A1E==2. 故S△A1C1E=3. 設(shè)點B1到平面A1C1E的距離為d, 則三棱錐B1-A1C1E的體積 V=dS△A1C1E=d, 從而d=,d=. 題型四 線面角、

17、二面角的求法 例4 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 ∠ABC=60,PA=AB=BC,E是PC的中點. (1)求PB和平面PAD所成的角的大小; (2)證明:AE⊥平面PCD; (3)求二面角A—PD—C的正弦值. 思維啟迪 (1)先找出PB和平面PAD所成的角,線面角的定義要能靈活運用;(2)可以利用線面垂直根據(jù)二面角的定義作角. (1)解 在四棱錐P—ABCD中, 因為PA⊥底面ABCD,AB?平面ABCD, 故PA⊥AB.又AB⊥AD,PA∩AD=A, 從而AB⊥平面PAD, 故PB在平面PAD內(nèi)的射影為PA, 從而∠A

18、PB為PB和平面PAD所成的角. 在Rt△PAB中,AB=PA,故∠APB=45. 所以PB和平面PAD所成的角的大小為45. (2)證明 在四棱錐P—ABCD中, 因為PA⊥底面ABCD,CD?平面ABCD, 故CD⊥PA.由條件CD⊥AC,PA∩AC=A, ∴CD⊥平面PAC. 又AE?平面PAC,∴AE⊥CD. 由PA=AB=BC,∠ABC=60,可得AC=PA. ∵E是PC的中點,∴AE⊥PC. 又PC∩CD=C,綜上得AE⊥平面PCD. (3)解 過點E作EM⊥PD,垂足為M,連接AM,如圖所示. 由(2)知,AE⊥平面PCD,AM在平面PCD內(nèi)的射影是EM,

19、 則可證得AM⊥PD. 因此∠AME是二面角A—PD—C的平面角. 由已知,可得∠CAD=30. 設(shè)AC=a,可得 PA=a,AD=a,PD=a,AE=a. 在Rt△ADP中,∵AM⊥PD,∴AMPD=PAAD, 則AM===a. 在Rt△AEM中,sin∠AME==. 所以二面角A—PD—C的正弦值為. 思維升華 求線面角、二面角的常用方法. (1)線面角的求法:找出斜線在平面上的射影,關(guān)鍵是作垂線,找垂足,要把線面角轉(zhuǎn)化到一個三角形中求解. (2)二面角的大小求法:二面角的大小用它的平面角來度量.平面角的作法常見的有①定義法;②垂面法.注意利用等腰、等邊三角形的性質(zhì)

20、.  (2012浙江)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是邊長 為2的菱形,∠BAD=120,且PA⊥平面ABCD,PA=2,M, N分別為PB,PD的中點. (1)證明:MN∥平面ABCD; (2)過點A作AQ⊥PC,垂足為點Q,求二面角A-MN-Q的平面角 的余弦值. (1)證明 連接BD,因為M,N分別是PB,PD的中點, 所以MN是△PBD的中位線,所以MN∥BD. 又因為MN?平面ABCD,BD?平面ABCD, 所以MN∥平面ABCD. (2)解 如圖所示, 在菱形ABCD中, ∠BAD=120, 得AC=AB=BC=CD=DA, BD=AB. 又因為

21、PA⊥平面ABCD, 所以PA⊥AB, PA⊥AC,PA⊥AD. 所以PB=PC=PD. 所以△PBC≌△PDC. 而M,N分別是PB,PD的中點, 所以MQ=NQ,且AM=PB=PD=AN. 取線段MN的中點E,連接AE,EQ, 則AE⊥MN,QE⊥MN, 所以∠AEQ為二面角A-MN-Q的平面角. 由AB=2,PA=2, 故在△AMN中,AM=AN=3,MN=BD=3, 得AE=. 在Rt△PAC中,AQ⊥PC,得AQ=2,QC=2,PQ=4. 在△PBC中,cos∠BPC==, 得MQ==. 在等腰△MQN中,MQ=NQ=,MN=3, 得QE==. 在

22、△AEQ中,AE=,QE=,AQ=2, 得cos∠AEQ==. 所以二面角A-MN-Q的平面角的余弦值為. 立體幾何證明問題中的轉(zhuǎn)化思想 典例:(14分)如圖所示,M,N,K分別是正方體ABCD—A1B1C1D1的 棱AB,CD,C1D1的中點. 求證:(1)AN∥平面A1MK; (2)平面A1B1C⊥平面A1MK. 思維啟迪 (1)要證線面平行,需證線線平行.(2)要證面面垂直, 需證線面垂直,要證線面垂直,需證線線垂直. 規(guī)范解答 證明 (1)如圖所示,連接NK. 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 ∵四邊形AA1D1D,DD1C1C都為正方形,

23、 ∴AA1∥DD1,AA1=DD1,C1D1∥CD,C1D1=CD. [2分] ∵N,K分別為CD,C1D1的中點, ∴DN∥D1K,DN=D1K, ∴四邊形DD1KN為平行四邊形. [3分] ∴KN∥DD1,KN=DD1, ∴AA1∥KN,AA1=KN. ∴四邊形AA1KN為平行四邊形.∴AN∥A1K. [5分] ∵A1K?平面A1MK,AN?平面A1MK, ∴AN∥平面A1MK. [7分] (2)如圖所示,連接BC1.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 AB∥C1D1,AB=C1D1. ∵M,K分別為AB

24、,C1D1的中點,∴BM∥C1K,BM=C1K. ∴四邊形BC1KM為平行四邊形.∴MK∥BC1. [9分] 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A1B1⊥平面BB1C1C, BC1?平面BB1C1C,∴A1B1⊥BC1. ∵MK∥BC1,∴A1B1⊥MK. ∵四邊形BB1C1C為正方形,∴BC1⊥B1C. [12分] ∴MK⊥B1C.∵A1B1?平面A1B1C,B1C?平面A1B1C,A1B1∩B1C=B1,∴MK⊥平面A1B1C.又∵MK?平面A1MK, ∴平面A1B1C⊥平面A1MK. [14分] 溫馨提醒 (1)線面平

25、行、垂直關(guān)系的證明問題的指導思想是線線、線面、面面關(guān)系的相互轉(zhuǎn)化,交替使用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質(zhì)定理; (2)線線關(guān)系是線面關(guān)系、面面關(guān)系的基礎(chǔ).證題中要注意利用平面幾何中的結(jié)論,如證明平行時常用的中位線、平行線分線段成比例;證明垂直時常用的等腰三角形的中線等; (3)證明過程一定要嚴謹,使用定理時要對照條件、步驟書寫要規(guī)范. 方法與技巧 1. 證明線面垂直的方法 (1)線面垂直的定義:a與α內(nèi)任何直線都垂直?a⊥α; (2)判定定理1:?l⊥α; (3)判定定理2:a∥b,a⊥α?b⊥α; (4)面面平行的性質(zhì):α∥β,a⊥α?a⊥β; (5)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α⊥β

26、,α∩β=l,a?α,a⊥l?a⊥β. 2. 證明線線垂直的方法 (1)定義:兩條直線所成的角為90; (2)平面幾何中證明線線垂直的方法; (3)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a⊥α,b?α?a⊥b; (4)線面垂直的性質(zhì):a⊥α,b∥α?a⊥b. 3. 證明面面垂直的方法 (1)利用定義:兩個平面相交,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判定定理:a?α,a⊥β?α⊥β. 4. 轉(zhuǎn)化思想:垂直關(guān)系的轉(zhuǎn)化 在證明兩平面垂直時一般先從現(xiàn)有的直線中尋找平面的垂線,若這樣的直線圖中不存在,則可通過作輔助線來解決. 失誤與防范 1. 在解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問題過程中,要注意直線與平面垂直的

27、定義、判定定理和性質(zhì)定理的聯(lián)合交替使用,即注意線線垂直和線面垂直的互相轉(zhuǎn)化. 2. 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定理是作輔助線的一個重要依據(jù).我們要作一個平面的一條垂線,通常是先找這個平面的一個垂面,在這個垂面中,作交線的垂線即可. A組 專項基礎(chǔ)訓練 (時間:40分鐘) 一、選擇題 1. 已知m是平面α的一條斜線,點A?α,l為過點A的一條動直線,那么下列情形可能出現(xiàn)的是 (  ) A.l∥m,l⊥α B.l⊥m,l⊥α C.l⊥m,l∥α D.l∥m,l∥α 答案 C 解析 設(shè)m在平面α內(nèi)的射影為n,當l⊥n且與α無公共點時,l⊥m

28、,l∥α. 2. 如圖,已知△ABC為直角三角形,其中∠ACB=90,M為AB的中點, PM垂直于△ABC所在平面,那么 (  ) A.PA=PB>PC B.PA=PB

29、則l⊥γ B.l∥α,l∥β,α∩β=m,則l∥m C.α∩β=l,β∩γ=m,γ∩α=n,若l∥m,則l∥n D.α⊥γ,β⊥γ,則α⊥β或α∥β 答案 D 解析 對于A,∵如果兩個相交平面均垂直于第三個平面,那么它們的交線垂直于第三個平面,∴該命題是真命題; 對于B,∵如果一條直線平行于兩個相交平面,那么該直線平行于它們的交線,∴該命題是真命題; 對于C,∵如果三個平面兩兩相交,有三條交線,那么這三條交線交于一點或相互平行,∴該命題是真命題; 對于D,當兩個平面同時垂直于第三個平面時,這兩個平面可能不垂直也不平行,∴D是假命題.綜上所述,選D. 4. 正方體ABCD—A′

30、B′C′D′中,E為A′C′的中點,則直線CE垂直于 (  ) A.A′C′ B.BD C.A′D′ D.AA′ 答案 B 解析 連接B′D′, ∵B′D′⊥A′C′,B′D′⊥CC′,且A′C′∩CC′=C′, ∴B′D′⊥平面CC′E. 而CE?平面CC′E, ∴B′D′⊥CE. 又∵BD∥B′D′,∴BD⊥CE. 5. 如圖所示,直線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ABC內(nèi)接于⊙O,且 AB為⊙O的直徑,點M為線段PB的中點.現(xiàn)有結(jié)論:①BC⊥PC; ②OM∥平面APC;③點B到平面PAC的距離等于線段BC的長, 其中正確的是 ( 

31、 ) A.①② B.①②③ C.①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對于①,∵PA⊥平面ABC,∴PA⊥BC, ∵AB為⊙O的直徑,∴BC⊥AC,∴BC⊥平面PAC, 又PC?平面PAC,∴BC⊥PC; 對于②,∵點M為線段PB的中點,∴OM∥PA, ∵PA?平面PAC,∴OM∥平面PAC; 對于③,由①知BC⊥平面PAC,∴線段BC的長即是點B到平面PAC的距離,故①②③都正確. 二、填空題 6. 已知P為△ABC所在平面外一點,且PA、PB、PC兩兩垂直,則下列命題: ①PA⊥BC;②PB⊥AC;③PC⊥AB;④AB⊥BC. 其中正確的個數(shù)是___

32、_____. 答案 3 解析 如圖所示.∵PA⊥PC、PA⊥PB,PC∩PB=P, ∴PA⊥平面PBC. 又∵BC?平面PBC, ∴PA⊥BC. 同理PB⊥AC、PC⊥AB.但AB不一定垂直于BC. 7. 在正三棱錐P-ABC中,D,E分別是AB,BC的中點,有下列三個論斷:①AC⊥PB;②AC∥平面PDE;③AB⊥平面PDE.其中正確論斷的序號為________. 答案 ①② 解析 如圖, ∵P-ABC為正三棱錐, ∴PB⊥AC; 又∵DE∥AC,DE?平面PDE,AC?平面PDE, ∴AC∥平面PDE.故①②正確. 8. 正方體ABCD-A1B1C1D1中,BB

33、1與平面ACD1所成角的余弦值為________. 答案  解析 畫出圖形,如圖,BB1與平面ACD1所成的角等于DD1與平面 ACD1所成的角,在三棱錐D-ACD1中,由三條側(cè)棱兩兩垂直得點 D在底面ACD1內(nèi)的射影為等邊三角形ACD1的垂心即中心H,連接 D1H,DH,則∠DD1H為DD1與平面ACD1所成的角,設(shè)正方體的 棱長為a, 則cos∠DD1H==. 三、解答題 9. 在如圖所示的幾何體中,四邊形ABCD是直角梯形,AD∥BC,AB⊥BC, AD=2,AB=3,BC=BE=7,△DCE是邊長為6的正三角形. (1)求證:平面DEC⊥平面BDE; (2)求點

34、A到平面BDE的距離. (1)證明 因為四邊形ABCD為直角梯形, AD∥BC,AB⊥BC,AD=2,AB=3,所以BD=, 又因為BC=7,CD=6,所以根據(jù)勾股定理可得BD⊥CD, 因為BE=7,DE=6,同理可得BD⊥DE. 因為DE∩CD=D,DE?平面DEC,CD?平面DEC, 所以BD⊥平面DEC.因為BD?平面BDE, 所以平面DEC⊥平面BDE. (2)解 如圖,取CD的中點O,連接OE, 因為△DCE是邊長為6的正三角形, 所以EO⊥CD,EO=3, 易知EO⊥平面ABCD, 則VE-ABD=233=3, 又因為直角三角形BDE的面積為6=3, 設(shè)

35、點A到平面BDE的距離為h,則由VE-ABD=VA-BDE, 得3h=3,所以h=, 所以點A到平面BDE的距離為. 10.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90,側(cè)棱AA1=2,D,E分別為CC1與A1B的中點,E在平面ABD 上的射影是△ABD的重心. (1)求證:DE∥平面ABC; (2)求A1B與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 (1)證明 如圖,取AB的中點F,連接EF,F(xiàn)C, 由已知可得EF∥A1A,EF=A1A. 又DC∥A1A,DC=A1A, ∴四邊形DEFC為平行四邊形, 則ED∥CF,∵ED?平面ABC,F(xiàn)C?平

36、面ABC, ∴ED∥平面ABC. (2)解 如圖,過點E作EH⊥DF于H,連接HB, ?CC1⊥AB, ?AB⊥CF, 又CF∩CD=C,CF,CD?平面DEFC, ∴AB⊥平面DEFC. 又EH?平面DEFC,∴AB⊥EH. 又EH⊥DF,DF∩AB=F,AB,DF?平面ABD, ∴EH⊥平面ABD. ∴點H為△ABD的重心,在Rt△DEF中,EF2=FHFD=FD2=1. ∴FD=,HF=,EH=,CF=,F(xiàn)B=,EB=, 則sin∠EBH==, ∴A1B與平面ABD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B組 專項能力提升 (時間:30分鐘) 1. 已知平面α與平面β相交,直

37、線m⊥α,則 (  ) A.β內(nèi)必存在直線與m平行,且存在直線與m垂直 B.β內(nèi)不一定存在直線與m平行,不一定存在直線與m垂直 C.β內(nèi)不一定存在直線與m平行,但必存在直線與m垂直 D.β內(nèi)必存在直線與m平行,不一定存在直線與m垂直 答案 C 解析 如圖,在平面β內(nèi)的直線若與α,β的交線a平行,則有m與 之垂直.但卻不一定在β內(nèi)有與m平行的直線,只有當α⊥β時才存 在. 2. 正方體ABCD-A1B1C1D1中,二面角C1-A1B-D的余弦值為________. 答案  解析 設(shè)正方體的邊長為1,如圖,取A1B的中點E,連接DE,C1E, C1D,根據(jù)二面

38、角的定義可知,∠C1ED即為所求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其中DE=C1E=,C1D=,∴cos∠C1ED=. 3. 如圖,已知六棱錐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邊形,PA⊥平面ABC, PA=2AB,則下列結(jié)論中:①PB⊥AE;②平面ABC⊥平面PBC;③ 直線BC∥平面PAE;④∠PDA=45. 其中正確的有________(把所有正確的序號都填上). 答案 ①④ 解析 由PA⊥平面ABC,AE?平面ABC,得PA⊥AE, 又由正六邊形的性質(zhì)得AE⊥AB,PA∩AB=A, 得AE⊥平面PAB, 又PB?平面PAB,∴AE⊥PB,①正確; ∵平面PAD⊥平面ABC,∴平面AB

39、C⊥平面PBC不成立,②錯; 由正六邊形的性質(zhì)得BC∥AD, 又AD?平面PAD,BC?平面PAD,∴BC∥平面PAD, ∴直線BC∥平面PAE也不成立,③錯; 在Rt△PAD中,PA=AD=2AB,∴∠PDA=45, ∴④正確. 4. 如圖,A,B,C,D為空間四點,在△ABC中,AB=2,AC=BC=, 等邊三角形ADB以AB為軸轉(zhuǎn)動. (1)當平面ADB⊥平面ABC時,求CD的長; (2)當△ADB轉(zhuǎn)動時,是否總有AB⊥CD?證明你的結(jié)論. 解 (1)取AB的中點E,連接DE,CE. ∵△ADB是等邊三角形,∴DE⊥AB. 當平面ADB⊥平面ABC時, ∵平面A

40、DB∩平面ABC=AB, ∴DE⊥平面ABC,可知DE⊥CE. 由已知可得DE=,EC=1. 在Rt△DEC中,CD==2. (2)當△ADB以AB為軸轉(zhuǎn)動時,總有AB⊥CD.證明如下: ①當D在平面ABC內(nèi)時,∵AC=BC,AD=BD, ∴C,D都在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上,即AB⊥CD. ②當D不在平面ABC內(nèi)時,由(1)知AB⊥DE. 又∵AC=BC,∴AB⊥CE. 又DE,CE為相交直線,∴AB⊥平面CDE. 由CD?平面CDE,得AB⊥CD. 綜上所述,總有AB⊥CD. 5. 如圖1所示,在邊長為4的菱形ABCD中,∠DAB=60.點E、F分別在邊CD、CB上,

41、點E與點C、D不重合,EF⊥AC,EF∩AC=O.沿EF將△CEF翻折到△PEF的位置,使平面PEF⊥平面ABFED,如圖2所示. (1)求證:BD⊥平面POA; (2)當PB取得最小值時,求四棱錐P-BDEF的體積. (1)證明 因為菱形ABCD的對角線互相垂直, 所以BD⊥AC.所以BD⊥AO. 因為EF⊥AC,所以PO⊥EF. 因為平面PEF⊥平面ABFED, 平面PEF∩平面ABFED=EF,且PO?平面PEF, 所以PO⊥平面ABFED. 因為BD?平面ABFED,所以PO⊥BD. 因為AO∩PO=O,所以BD⊥平面POA. (2)解 設(shè)AO∩BD=H. 因為∠DAB=60,所以△BDC為等邊三角形. 故BD=4,HB=2,HC=2. 設(shè)PO=x,則OH=2-x,OA=4-x. 連接PH,OB,由OH⊥BD,得OB2=(2-x)2+22. 又由(1)知PO⊥平面BFED,則PO⊥OB. 所以PB== =. 當x=時,PBmin=,此時PO==OH, 所以V四棱錐P-BDEF=S梯形BDEFPO=(42-22)=3.

展開閱讀全文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相關(guān)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關(guān)于我們 - 網(wǎng)站聲明 - 網(wǎng)站地圖 - 資源地圖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客服 -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裝配圖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聯(lián)系電話:18123376007

備案號:ICP2024067431-1 川公網(wǎng)安備51140202000466號


本站為文檔C2C交易模式,即用戶上傳的文檔直接被用戶下載,本站只是中間服務(wù)平臺,本站所有文檔下載所得的收益歸上傳人(含作者)所有。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上載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若文檔所含內(nèi)容侵犯了您的版權(quán)或隱私,請立即通知裝配圖網(wǎng),我們立即給予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