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鄲市肥鄉(xiāng)區(qū)2018-2019學年八年級物理下冊 11.1杠桿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
《河北省邯鄲市肥鄉(xiāng)區(qū)2018-2019學年八年級物理下冊 11.1杠桿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河北省邯鄲市肥鄉(xiāng)區(qū)2018-2019學年八年級物理下冊 11.1杠桿教案 (新版)教科版.doc(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杠桿 備課教師 使用教師 授課時間 課時 1 課題 杠桿(第1課時)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及其分類。 2、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構造。 2、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杠桿的應用,進一步認識物理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重點 本節(jié)的重點是了解杠桿的構造(五要素);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設計。 難點 本節(jié)的難點是會畫出杠桿的力臂。 教學用具 杠桿、鉤碼、鐵架臺。 教學環(huán)節(jié) 說 明 二次備課 新課導入 通過浮力的學習,同學們已經知道了阿基米德是古希臘偉大的科學家,他在物理學方面的主要貢獻有兩項:浮力問題與杠桿平衡問題。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 置疑:阿基米德說這句話的根據(jù)是什么?你認為這可能嗎? 阿基米德用來撬動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桿,也就是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問題。 課 程 講 授 (一)杠桿 1、認識杠桿 讓學生觀察教材72頁圖11-1-3:生活中常見的杠桿。 進行討論,找出圖中杠桿的共同特征——都繞一固定點轉動。 教師出示羊角錘,分析使用時有一固定點。 要求學生分析其余杠桿的固定點。 得到杠桿概念: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支撐點轉動的堅實物體都可以看做杠桿。 要求學生再舉其他生活中的杠桿例子。 例如:用來擰螺母的扳手可以使我們輕易地將螺母擰緊或擰松;訂書機可以很方便地把紙裝訂在一起。 2、與杠桿有關的概念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支撐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二)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與杠桿有關的概念 動力臂(L1):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作力臂的步驟:①找準支點;②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線;③從支點向力的作用線畫垂線;④標出力臂。 教師舉杠桿撬球的例子分析五個概念。 畫出杠桿撬球中的各種物理量。 支點是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在分析支點時,我們可以假想杠桿發(fā)生轉動,杠桿圍繞哪一點轉動,哪一點就是支點。如圖所示,我們假設杠桿在動力作用下做逆時針轉動,其中O點是不動的,所以O點就是支點。 力的作用線就是從力在杠桿上的作用點起,沿力的方向所畫的直線,如圖所示,動力的作用線是從A點起沿F1方向的直線。 從支點O向動力F1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動力臂L1,從支點O向阻力F2的作用線所畫的垂線就是阻力臂L2了。畫力臂實際上就是作一個點到一條線的垂線,只要把平面幾何中作“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方法遷移過來,就不難解決力臂作法這一難點。 必須明確:力臂是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而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如圖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為動力臂和阻力臂。 例題:在黑板上畫出各杠桿的示意圖,畫出它們的支點、動力和阻力。 如:鍘刀、瓶蓋起子、獨輪車、鐵鍬、鑷子等。 5個小組分別派一名學生到黑板前分別畫出它們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導,最后進行講評。 5名學生畫到黑板上,其余自己畫。 2、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每2人一組實驗,討論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學生討論實驗步驟。 步驟如下: (1)將杠桿掛在鐵架臺上,觀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靜止);若不是,可調節(jié)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2)在杠桿支點的左邊掛一定量的鉤碼,在支點右邊也掛上鉤碼,直至杠桿平衡為止。 (3)重復多做幾次平衡實驗,得到不同數(shù)據(jù)。 (4)將數(shù)據(jù)記錄下來,分析得出結論。 記錄的是杠桿上的格數(shù),如果不在水平位置平衡,那么臂長就不等于格數(shù)格長了。 開始實驗,完成探究任務。 老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進行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提出,讓學生自己去分析解決問題。 完成實驗后,任意選擇五組,請組中作記錄的學生將結果說出來。 將五組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任意各取一組填入表格中,討論可得到什么結論(杠桿平衡條件)。 教師可提出各種猜想,加減乘除關系都可。 可能有學生得到其他關系式,但不適合所有數(shù)據(jù),因此它不是杠桿平衡條件。 學生分組認真探究,將結果填入自己設計好的表格中,同時對得到的結論進行分析討論。 對公式F1?L1=F2?L2進行變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義是:如果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倍,那么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分之一。 學生: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課堂小結 認識杠桿,并介紹了杠桿的幾個重要概念,學會分析生活中的杠桿。 作業(yè)布置 教材77頁自我評價的第1、2、3題。 板書設計 第一節(jié) 杠桿 一、杠桿 1、概念:只要在力的作用下能夠繞支撐點轉動的堅實物體都可以看做杠桿。 2、杠桿的幾個概念 支點(O):杠桿繞著轉動的支撐點。 動力(F1):使杠桿轉動的力。 阻力(F2):阻礙杠桿轉動的力。 二、杠桿的平衡條件 1、杠桿的幾個概念 力的作用線:通過力的作用點沿力的作用方向的直線。 力臂: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 動力臂(L1):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 阻力臂(L2):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距離。 2、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F2?L2 課后反思 肥鄉(xiāng)區(qū)常耳寨中學xx第二學期 八 年級 物理 備課組 備課教師 陶國林 使用教師 授課時間 xx年 月 日 課時 1 課題 杠桿(第2課時) 課型 新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及其分類。 2、知道杠桿的一些應用。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構造。 2、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杠桿的應用,進一步認識物理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重點 本節(jié)的重點是了解杠桿的構造(五要素);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及其探究方法的設計。 難點 本節(jié)的難點是會畫出杠桿的力臂。 教學用具 桿秤 教學環(huán)節(jié) 說 明 二次備課 新課導入 出示桿秤,對桿秤進行分析,畫出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 使用桿秤稱水果,要求稱不等量的水果,請一位學生上來演示。 學生稱不等量的水果。 課 程 講 授 1、杠桿的原理 教師置疑:你為什么要這樣稱? 學生:因為要使杠桿達到平衡,如果桿秤不平衡了,就無法稱出水果的多少,且要根據(jù)水果的多少來移動秤砣或更換秤鈕。 教師:對,我們要使杠桿達到平衡。杠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樣的關系? 學生:與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有關。與水果及秤砣重量,還有他們與杠桿提手之間的距離有關。 課堂練習: 1、畫出下圖中 F 和 F"的力臂,并比較杠桿平衡時F 與F"的大小。 2、下圖所示杠桿,OA長20cm,AB長60cm,現(xiàn)在A處掛一重200N的物體,若使B處的彈簧秤示數(shù)最小,彈簧秤的方向怎樣?彈簧秤的示數(shù)是多少? 學生練習,理解。 2、杠桿的分類 由杠桿的平衡關系,可以得到當力不等時,對應的力臂也不等??蓪⒏軛U分為三類: 杠桿類型 省力杠桿 費力杠桿 等臂杠桿 力臂的大小關系 L1> L2 L1< L2 L1= L2 力的大小 關系 F1< F2 F1> F2 F1= F2 力的作用點移動距離的大小關系 s1> s2 費距離 s1< s2 省距離 s1= s2 跟隨教師分析出三種類型的杠桿。 分析中提出相關問題:省力、費力是誰相對誰而言?省距離、費距離的含義是什么? 舉例分析:教材75頁圖11-1-9,從撬棒撬石頭分析費距離的含義。 所謂省距離或費距離指的是動力作用點移動距離s1,相對于阻力作用點移動距離s2而言的。杠桿平衡條件說明,當動力臂大于阻力臂時,動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桿。如11-1-9中的第一幅圖所示,當動力作用點移動s1距離時,阻力作用點移動s2距離,且s1> s2,因此使用撬棒撬石頭省力而費距離。 學生思考并回答。 課堂小結 杠桿的分類:省力杠桿、費力杠桿、等臂杠桿。 作業(yè)布置 練習冊本節(jié)內容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杠桿 三、杠桿的分類 1、省力杠桿:動力臂>阻力臂動力<阻力 省力但費距離舉例:老虎鉗、起子 2、費力杠桿:動力臂<阻力臂動力>阻力 費力但省距離舉例:筷子、鑷子 3、等臂杠桿:動力臂=阻力臂動力=阻力 既不省力也不費力舉例:天平 課后反思-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河北省邯鄲市肥鄉(xiāng)區(qū)2018-2019學年八年級物理下冊 11.1杠桿教案 新版教科版 河北省 邯鄲市 肥鄉(xiāng) 2018 2019 學年 年級 物理 下冊 11.1 杠桿 教案 新版 教科版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5444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