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種類繁多的動物》優(yōu)秀教案.doc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種類繁多的動物》優(yōu)秀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種類繁多的動物》優(yōu)秀教案.doc(4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種類繁多的動物》優(yōu)秀教案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分別對不同種類的動物從體表特征、運動方式、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比較,恰當?shù)貧w納、概括出某類動物的共同特征。 2.能通過觀看視頻、圖片等多媒體課件,初步了解常見動物的身體內(nèi)部結構有無骨骼,進而建立對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淺顯的認識。 3.能根據(jù)本課的學習結果,對典型的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進行初步的分類。 4. 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分類理由,感受動物世界的紛繁復雜,激發(fā)對小動物的關愛。 教學重點: 通過兩次分類活動,進一步掌握分析、比較事物的方法,發(fā)展歸納、概括的思維能力。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夠經(jīng)歷從對種類繁多的動物水平較低的具體認識(前概念),達到能夠相對準確地抽象、分離出同類動物的一般特征的過程。 教學準備: 1.實物:蜥蜴、兔子、金魚、青蛙、鳥、水蛙、蚯蚓、蝸牛、 2.文本:學生:課前搜集資料. 教師:動物資料每生一份,研究記錄卡每組一份。 3.課件、電腦 教學過程: 教學設計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引入,點明學習任務: 課前,每個同學都認真了解了一種自己喜歡的動物。而且,還整理了圖文并茂、非常精彩的資料。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其中的幾份。 (學生介紹自己的資料。兩份資料卡,兩幅照片,分別為金魚和鸚鵡) 老師這也有一些照片。(出示各種鳥和魚的圖片)我們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僅從體表特征和運動方式上很容易就能看出來這些是鳥,這些是魚。明白誰和誰是一類的。今天,老師為每位同學都準備了一種動物的資料。它們誰和誰一類,又應該從哪些方面去觀察和分析呢? 二、分析、比較,總結共同特征。 1.初步判斷。 大家先來用心地看一看手中的資料。 現(xiàn)在,請這位同學來介紹一下自己資料中的小動物。 老師有一個建議,我們這樣好不好,請他不要說動物的名字,先來介紹這種動物的特點,其他同學一定要認真聽,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資料中的動物與這位同學介紹的有相似之處,有可能屬于同一類時,請馬上把手舉起來。那么,你呢,一定要說慢一些,讓同學們都聽清楚,好嗎? 老師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剛開始把手舉得高高的,后來又放下了,能說說為什么嗎? 一直舉著手的同學呢?你們又找到了哪些相似之處呢? (教師有意識引導從體表特征、運動方式、繁殖、生長發(fā)育等方面考慮相似之處) 剛才介紹的小動物是什么?(兔子)哦,(出示兔子實物)那就是它了。 再來請出一位小動物,錦鯉,誰又跟它最為相似呢?還有呢,玉鳥,有可能和玉鳥屬于一類的動物嗎?還有,蟈蟈,誰又和蟈蟈可能一類呢?誰的小動物是小水蛙,有和它可能屬于一類的嗎?還有一個,蜥蜴,誰可能和蜥蜴一類呢? 從大家的表情中老師已經(jīng)明白,每位同學都有了最初的判斷,下面,拿著小動物的同學不要動,其他人呢,你認為自己的小動物可能與他們6個中的誰屬于一類,就帶著資料坐到他周圍去,一定要安靜而迅速。 2.分析比較,總結特征 坐在一起的同學,接下來,我們來找一找,究竟有哪些證據(jù)能夠證明這幾種動物的確屬于一類呢?大家可以這樣做,一位同學來介紹自己資料中的動物,其它同學對照自己的資料,邊聽邊分析,把相似之處畫下來.然后小組一起對照實物,共同總結,篩選,找出這幾種動物共同擁有,而其它動物所沒有的特征,填寫在分析記錄卡上. 如果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不屬于這一小組,可以換到別的小組再找找看,實在找不到的,前面電腦中有已經(jīng)打開的網(wǎng)頁,也許可以幫到你。完成之后呢,還可以考慮一下,自己課前搜集資料中的動物又和誰是一類呢? 我們來交流一下,小組研究了哪幾種動物?找到了什么證據(jù)證明他們確實是同一類動物?大家可以結合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對其他組的發(fā)言進行評價和補充。 (交流中引導學生辨析、相互補充,形成正確結論。板貼:昆蟲、魚類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哺乳動物) 剛才,我們找到的這些本類動物所特有,其他類沒有的特征,就稱為這類動物的共同特征。只要我們從體表特征、生活習性、運動、繁殖等方面去觀察和尋找,就一定能找到一類動物的共同特征。還有兩位同學,他們從網(wǎng)頁上又獲得了什么知識呢? (板貼:軟體動物 環(huán)節(jié)動物) 看來,自然界中的動物公民還真是種類繁多呀。(板書課題)我們還可以用學到的方法接著去研究更多種類的動物。(板書:省略號) 三、再次分類,認識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 種類繁多的動物,運動方式各不相同,有的能夠靈活地奔跑、游動,而有的呢,只能靠肌肉的收縮換面前進。這其中又藏著怎樣的秘密呢?讓我們從外到內(nèi),來看看動物身體的內(nèi)部結構。 (課件出示:各種動物的骨骼) 比較一下,有沒有新的發(fā)現(xiàn)? 自然界中的動物,有的有骨骼,有的沒有骨骼。在有骨骼的動物中,位于身體中央,用紅線突出的骨骼,叫做脊柱。根據(jù)這一發(fā)現(xiàn),這些動物,誰和誰又屬于一類呢? 下面,我們請拿著小動物的同學上來,認為自己所代表的動物跟誰一類,就和誰站在一起。 能說說他們這樣分類的理由嗎? 在生物學上,把身體中有脊柱的動物叫脊椎動物,沒有脊柱的動物叫無脊椎動物。(板貼: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這樣,我們把種類繁多的動物又合為了兩大類。運用我們今天學習的分類方法,就可以對種類繁多的動物進行比較系統(tǒng)地研究。 四、課后延伸 其實,在人類認識動物的過程中,也曾出現(xiàn)過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比如:對鴨嘴獸的認識(出示課件)它到底屬于哪一類動物呢?這個問題,自達爾文進化論誕生以來的150年中,科學界一直存在爭議??磥恚N類繁多的動物界還有很多秘密等著我們?nèi)ソ议_呢。同學們,快快努力吧! 展示搜集整理成果,進入學習情境。 讀資料,熟悉自己資料中的小動物的特點。 進行小動物相似點的初步辨析。 對自己資料中的動物進行初步分類。 進行小組的組合 小組學習,篩選共同特征 全班范圍內(nèi)對每類動物的相似依據(jù)進行辨析、相互補充,形成正確結論。 豐富認知 形成概念 根據(jù)課件中的骨骼圖進行觀察、思考。 再次分類,形成脊柱動物、無脊椎動物的概念。 打開思維,向更深入的思考邁進。 從學生課前準備入手,引發(fā)思考,體會身邊動物的多樣。 分析資料、初步分類 。 利用前概念,進行初步分類。 初步自我判斷、分類,展現(xiàn)前概念。 進一步掌握分析、比較事物的方法,發(fā)展歸納、概括的思維能力。 經(jīng)歷從對種類繁多的動物水平較低的具體認識(前概念),達到能夠相對準確地抽象、分離出同類動物的一般特征的過程。進而形成概念。 從分到總,進行第二次分類。形成脊椎、無脊椎動物的概念。 提出新問題,運用、拓展、勵志。 板書設計: 研究記錄卡: 研究記錄卡 動物名稱 這些動物共有,其它動物沒有的特點 我們研究的動物種類是: 附送: 2019-2020年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全冊全套教案教學設計 萬戶小學 崔旭東 1、我們常用的工具 一、【教學目標】 1. 科學探究:嘗試在實踐中更方便地解決科學問題(拔釘子和螺絲釘),提出更多的問題,并有計劃地開展進一步研究。 2.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對工具的研究感興趣,很樂意與同學合作交流,從而啟發(fā)自己對工具更多的認識。 3. 科學知識:能向別人介紹常用工具的一些基本特點、使用方法和優(yōu)勢用途。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拔釘子和螺絲釘?shù)奶骄炕顒樱龑Оl(fā)現(xiàn)提出以及進一步有計劃地研究問題。 小組合作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 三、【教學準備】 學生:活動手冊(調查表、計劃表)、各種常用的工具(螺絲刀、剪刀、釘錘、老虎鉗等)。 教師:精心制作一套組合工具、在同一木塊上釘一顆鐵釘和擰上一顆螺絲釘。 四、【教學建議】 本課時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工具研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試用多種工具去取螺絲釘與鐵釘,細細體會不同工具的作用(省力費力);同時,鼓勵學生在充分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 研究計劃在本單元中有助于更有序地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況且本課時是教材的第一課又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所以建議研究計劃的指導與制定在課內(nèi)完成。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出示精心制作的教具,可以組合成尺子、筷子、起子甚至剪刀的組合工具:兩根標有刻度,中間打孔,一邊有斜口的正方體小鐵棒) 1.讓學生說說,用這一根小鐵棒能做些什么?再加點什么又能干什么?(尺子、起子、加塊小鐵塊又可變小榔頭等)(回憶:生活中的每一項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做些什么事?)如果用兩根小鐵棒能當什么?還能干什么? (這部分要讓學生意想不到兩根小鐵棒能干這么多事,而且組成的工具又是那么熟悉,讓學生馬上聯(lián)想起生活中的常用工具。所以教具的制作要精心一點,組合要靈活一點,關注學生的回答,突出回答中所提到的工具。把回憶與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同步推進) 2. 揭示課題:我們常用的工具。 二、說說常用的工具 1. 說一說曾經(jīng)還使用過哪些工具,我們是怎樣使用這些工具的,這些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完成哪些事情?學生圍繞上述問題分組討論,互相介紹、互相啟發(fā)。 2. 全班交流,完善活動手冊的記錄表。 3. 全班交流中對學生發(fā)現(xiàn)的以下一些問題應該給予明確的肯定: ( 1 )一種工具能干好多事情。(比如榔頭能拔釘子又能釘釘子) ( 2 )同一工具不同的用法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一字螺絲刀能擰螺絲,又能打開奶粉蓋) ( 3 )不同的工具能干同一件事。(比如老虎鉗能夾小東西,鑷子也能夾東西,剪刀有時也行) ( 4 )一種工具做某件事特別專業(yè)。(比如剪刀剪指甲不如指甲鉗夾指甲來得容易) …… 小結:通過同學們的介紹,我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竟然有這么多常用的工具,那么用不同的工具去完成同一件工作,是不是都一樣的省力快捷呢? 三、選擇合適工具 1. 要將一顆鐵釘和一顆螺絲釘從木頭中取出來,你想到幾種工具,選擇哪種工具更加方便,更加省力?(組內(nèi)交流)說說分別做這兩件事你所選擇工具的理由。 2. 觀察木塊中的螺絲釘與鐵釘,逐一試用自己的工具,同時體會感受,并選出最適合的工具。觀察工具,想一想有什么問題要提?要告誡學生,在試用工具的過程中注意安全。 3. 嘗試、交流體會,發(fā)現(xiàn)有哪些工具最容易起出螺絲和鐵釘,并作解釋。 4. 對剛才的嘗試感受你有問題嗎? (上述交流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引導提煉出值得學生進一步研究的、有價值的問題,注重課堂生成為主) 四、制定研究計劃 師:剛才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你覺得哪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去研究?我們一起來篩選。 1. 哪些問題值得我們?nèi)パ芯??怎么研究?與同學交流。 2.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制定研究計劃,教師作適當?shù)闹笇?。(可以向學生提供可供參考的研究計劃。) ( 1 ) 你想要研究什么問題? ( 2 ) 這一工具能這么輕松地完成這項工作,你的猜想是什么? ( 3 ) 你用什么方法驗證你的猜想? ( 4 )可能會用到哪些材料? 3. 討論交流研究計劃,并作進一步完善。 2、打開蓋子的工具 一、【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在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能在打開蓋子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做出自己的分析。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喜歡進行持續(xù)的科學探究活動,進行細致的觀察,并從中體驗和感受樂趣。 科學知識:認識杠桿這種簡單的機械,知道杠桿上有三個點:重點、支點和力點,能夠收集生活中應用杠桿的事例,說說杠桿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認識掌握杠桿上的三個點。 找到杠桿的支點。 三、【器材準備】 學生器材:生活中常用的各種工具(剪刀、鉗子、鑷子等)。 教師器材:空油漆桶或膠桶,鐵片(或鋼尺),玻璃飲料瓶及開瓶器等。 四、【教學建議】 1.教師準備的演示器材要大一些,便于學生觀察。 2.用開瓶器打開飲料時要強調兩點:一是速度要慢;二是要順著開。 3.為控制實驗的有效性,材料中的玻璃瓶飲料需教師在實驗前分發(fā)。 4.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較缺的學校建議用本教案。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新課 1.請你想一想,怎么把一塊大石頭搬到一旁去? 2.教師小結: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許多工作要借助一些工具來完成。今天我們來研究“打開蓋子的工具”。(板書) 二、實驗觀察、探究新知 (1)實物展示:一個空的油漆桶。 提問:如果要打開油漆桶,用什么工具最簡單、方便? (2)①學生討論。 ②小結:用鐵條這種工具最簡單、方便。 (3)①分組實驗。 用鐵條打開油漆桶,并仔細觀察記錄蓋子及鐵條各部分位置的變化。 ②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③教師點撥:向下壓鐵條的一端時,插入蓋子底下的另一端為什么會向上翹起來? (4)演示后揭示:像打開油漆桶的鐵條那樣,能繞著一個固定的支點把物體撬起的這種簡單的機械叫做杠桿,鐵條上人用力的點叫力點,承受重物的點叫重點,起支撐作用的點叫支點。 (5)再次實驗并找出杠桿上的三個點,F(xiàn)(力點)、L(重點)、E(支點)。 (6)畫一畫示意圖,并在圖上用字母標出三個點。 2.打開玻璃瓶飲料 (1)教師提問:你觀察過用開瓶器開飲料瓶的過程嗎? (2)①簡單討論實驗要求 ②學生實驗:仔細觀察開瓶器和蓋子的運動過程并記錄下來。 ③匯報實驗結果。 ④教師提問:▲開瓶器是杠桿嗎? ▲如果是,你知道它的重點和力點在哪里嗎?能把它畫下來嗎? ⑤板書反饋 (3)討論:打開油漆桶的鐵條和打開飲料瓶的開瓶器在工作中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學生結合畫的示意圖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 (4)小結:相同的是都有三點和能節(jié)省力量,不同的是支點位置不同。 三、杠桿在生活中的運用 1.師生談話:杠桿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應用得很廣泛,想一想哪些地方應用了杠桿? 2.你能說出這些杠桿的三個點的位置嗎? 3.請同學們繼續(xù)觀察分析這些杠桿,你還能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問題嗎? 四、小結延伸 3杠桿的研究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杠桿各部分的名稱,會使用杠桿尺做杠桿的探索性實驗; 2、嘗試將雜亂的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歸類,認識杠桿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省力; 3、按照能否省力的標準,將身邊的一些杠桿進行分類。 二、教學重點: 認識杠桿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省力,什么情況下不能省力。 三、教學難點: 將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歸類,認識杠桿的工作原理。 四、課前準備: 杠桿尺、鉤碼、標尺、一些杠桿的實物和圖片。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撬桶蓋示意圖,學生指出杠桿各部分的名稱。 杠桿能用小小的力量完成了不起的工作,那它為什么能省力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杠桿的秘密。 2、認識杠桿尺 出示杠桿尺,觀察杠桿尺的結構,將其與杠桿進行對比,認識杠桿尺也是一種杠桿。 讓學生在杠桿尺的左邊掛上鉤碼,用手在右邊將杠桿撬起來,將手換成鉤碼試試。體驗到可以將杠桿尺左邊的鉤碼看成重物,右邊的鉤碼看成所有的力。 3、杠桿尺在不同時候的狀態(tài) 讓學生閱讀教材P6“杠桿尺不同時候的狀態(tài)”實驗,讓學生嘗試實驗,用多種方法記錄杠桿尺的狀態(tài)。 交流記錄到的情況。 設問:從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力點離支點越遠,就會把左邊的重物撬得越高。) 4、改變杠桿尺的狀態(tài)研究 讓學生在杠桿尺的兩邊隨意掛上一些鉤碼,觀察兩邊鉤碼的情況并(不同的小組負責其中的一類)分類填寫到下邊的表格之中: 表1 右邊鉤碼(所用的力)比左邊少而撬起左邊鉤碼的情況 左邊鉤碼情況 右邊鉤碼情況 杠桿尺的狀態(tài) 格 數(shù) 鉤碼數(shù) 格 數(shù) 鉤碼數(shù) 表2 右邊鉤碼(所用的力)比左邊多而撬不起左邊鉤碼的情況 左邊鉤碼情況 右邊鉤碼情況 杠桿尺的狀態(tài) 格 數(shù) 鉤碼數(shù) 格 數(shù) 鉤碼數(shù) 各組展示自己的研究情況,并將最后一次的實驗裝置在講臺上分為兩類,進行展示。 觀察用較少鉤碼就能夠使較多的鉤碼翹起來的情況,討論它們的共同點,嘗試說說規(guī)律。 觀察用了較多鉤碼還不能夠使較多的鉤碼翹起來的情況,討論它們的共同點,嘗試說說規(guī)律。 文字描述杠桿的工作原理: 省力杠桿 費力杠桿 四、思考問題 為什么在有些地方人們要使用不省力的杠桿?使用這種杠桿可以帶來什么好處? 五、課堂小結 通過我們的學習,請同學們把學到的知識聯(lián)系生活中的要求進行使用。并想一想那些用的是省力杠桿,哪些用的不省力杠桿? 1.4螺絲刀里的科學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認識到使用螺絲刀工作時可以省力; 2、知道螺絲刀和方向盤等都是一種輪軸; 3、通過實驗知道在輪軸的輪上用力可以省力; 4、能指出生活中的一些輪軸及輪和軸兩部分的位置。 二、教學重點: 知道在輪軸的輪上用力可以省力。 三、課前準備: 螺絲刀、鉤碼、機械實驗盒 四、教學過程: 1、實驗引入 讓學生們分別用一大一小兩把螺母刀擰出木板上的兩顆螺絲釘,說說用力的情況。 讓學生觀察螺絲刀兩把的區(qū)別。讓學生說說,兩把螺絲刀轉同一顆螺絲用力大小卻不相同,可能與什么有關? 將學生引導的注意力到刀柄直徑大小上來。 2、輪軸的實驗 教師演示用兩個圓輪組成一個輪軸,認識兩個部分的名稱。 學生仿裝輪軸,把鉤碼分別掛在輪和軸上,觀察。 改變輪或軸的大小,對比變化。 讓學生嘗試將“輪”上掛的鉤碼作為“所用的力”,將“軸”上掛的鉤碼作為“重物”,所說輪軸什么時候省力,什么時候不省力。 解釋大小螺絲刀轉螺絲用力大小不一樣的原理。 3、擴展練習。 找一找,說一說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輪軸?輪是哪個部位?軸是哪個部位? 1.5動滑輪和定滑輪 教學課題 1.5動滑輪和定滑輪 教學課時 1 教學目標 1.認識動滑輪和定滑輪的作用。 2.進行對比分析,認識動,定滑輪的不同作用。 3.學生合作實驗。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認識定滑輪,動滑輪。 難點: 認識動滑輪,定滑輪的作用。 教學準備及手段 滑輪器材 測力計 共享備課(設計者: 楊志宏 ) 主體完善 一.引入 1.出示升旗圖片,講述升旗的過程。(升旗手講述) 問:為什么向下拉繩子,旗幟就升上去? 2.學生討論。 二.研究定滑輪 1.出示定滑輪裝置,學生觀察。(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演示,裝配定滑輪。) 2.觀察定滑輪是怎樣運動的。(用測力計提升) 3.小結。固定的,不能隨重物移動的滑輪叫定滑輪。 4.研究定滑輪的作用。 A.能改變用力方向。B.不能省力。 5.實驗并交流實驗結果。 三.研究動滑輪 1.出示動滑輪,觀察動滑輪的運動情況。(學生根據(jù)演示,裝配動滑輪。) 2.小結。隨重物移動的滑輪,叫動滑輪。 3.動滑輪有什么作用?(學生重點研究) 制定一個探究計劃,畫出示意圖。應用測力計。 四.研究滑輪的工作原理 1.引導思考:如果把滑輪看作是一種杠桿,能找到那三個點嗎? 2.能用杠桿原理來解釋動滑輪和定滑輪的不同作用嗎 3.交流總結:結合示意圖說說。定滑輪不能省力,能改變用力方向。 動滑輪能省力,不能改變用力方向。 五.完成作業(yè)。 教 學 后 記 一.在做動滑輪的實驗中要注意考慮到摩擦力的存在。它會影響實驗的成功。 二.動滑輪的實驗,在器材的選擇上有些難度。 三.本課可以先不考慮使用測力計。用砝碼演示比較直觀。 四.用杠桿原理解釋。主要是啟發(fā)學生找到支點的位置。 1. 6起重機 教學課題 1.6 起重機 教學課時 1 教學目標 1.認識滑輪組的作用。 2.能解釋起重機吊重物的原理。 3.積極參與科學實驗。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滑輪組的作用 難點: 起重機的原理 教學準備及手段 滑輪 重物 共享備課(設計者: 楊志宏 ) 主體完善 一.了解起重機在生產(chǎn)中的資料 (圖片 模型 影像資料 ) 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二.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組裝滑輪組是本課的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探究的能力。) 1.組裝一個滑輪組,實驗。 2.在滑輪組上掛100克的重物。學生說說需要多少力才能吊起來。 3.增加一個動滑輪,實驗。吊100克的重物需要多少力。 記錄數(shù)據(jù)。 三.玩小個子戰(zhàn)勝大力士的游戲 (作為本課的一個學習內(nèi)容的補充。) 1.說明游戲規(guī)則。 2.安課文介紹的材料,請兩位學生進行游戲。 3.讓游戲的學生把感受告訴大家。 4.分析,交流。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告訴大家。 5.學生嘗試用了解的知識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6.小結。 四.完成作業(yè)。 教 學 后 記 主要是讓學生學會滑輪組的安裝方法。 7在斜坡上 教學目標: 1、能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來研究斜面,用科學實驗的證據(jù)來說明斜面的省力原理,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科學試驗,注重科學事實、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意識。 3、經(jīng)歷“斜面省力”研究活動,知道從斜面拉上去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體垂直提上去用的力和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越大越不省力的原理,了解生活中斜面原理的多種多樣的運用。 教學重點:研究同一物體在不同斜面上的提升情況。 教學難點:研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材料準備:學生:搭斜面的材料(表面同樣平整光滑,長度分別為 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的木板和高10厘米的木塊等),重物(重500克的重物和小滾筒、大木塊、小木塊等,要有鉤子),測力計、平頭和尖頭鐵釘、螺絲釘?shù)雀魉拿?、螺絲刀、鐵錘每小組一份。 老師:相關圖片和學生材料一份、實驗匯報表。 教學過程: 一、設疑導入。 1、出示重物和高臺的圖片,問:有什么好辦法幫助工人叔叔比較輕松地把這個重物木箱搬到高臺上去? 2、學生結合已經(jīng)學過的簡單機械的知識想出辦法,教師追問:為什么?從而給予肯定和鼓勵。 3、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入最簡單、最方便的斜面裝置,追問:為什么?(啟發(f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的經(jīng)驗進行遷移,用多種生活的實際經(jīng)驗來說明這樣做的理由。 ) 二、探究斜面作用。 1、實驗研究:斜面的作用(不同物體在同一斜面上提升的情況)。 (1)同學們認為斜面可以省力,但是萬一有同學說用斜面拉不省力,我們怎么說服他? (2)怎樣研究呢?能拿出一個具體的操作方案來嗎? (3)小組討論,并在交流的基礎上完成研究計劃。 我們的研究計劃(一) 第___組 ____月____日 研究的問題 猜想的結果 研究方法及步驟 研究的材料 (4)小組交流注意事項:①拉動木塊時要勻速、緩慢。 ②拉動方向需與斜坡平行 。③在拉動的過程中讀數(shù),手別放松,視線要與刻度一致。 (5)領取記錄表,小組實驗研究,教師巡回指導。 (6)匯報交流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論。 (7)指出這種簡單的機械裝置叫“斜面”。它是一種可以省力的簡單機械。 2、實驗探究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同一物體在不同坡度上提升的情況)。 (1)我們的同學真能干,用科學的實驗和數(shù)據(jù)作了最有力的證明。那同學們在研究中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問題?或者你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 (2)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側重于研究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條件下,坡高一定,坡長不同(即坡度不一)的省力因素,討論假設猜想并簡要說明理由。 (3)分小組討論研究計劃: 我們的研究計劃(二) 第___組 ____月____日 研究的問題 猜想的結果 研究方法及步驟 研究的材料 (4)小組設計,交流。 (5)領取實驗記錄單,小組實驗。 (6)匯報交流實驗數(shù)據(jù)和結論。 引導學生得出坡度越大(坡高一定,斜坡越短),斜面越不省力;坡度越?。ㄆ赂咭欢ǎ逼略介L),斜面越省力。 (7)在實際生活中,如果要想更省力,可以怎么做? 盡可能地讓坡度變小(坡高一定的情況下,把斜坡鋪設的長一點)。 三、聯(lián)系應用 1、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對斜面這種簡單機械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它制作簡單,使用省力,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你能用你的“智慧眼”把它們找出來嗎? 2、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3、教師適時投影展示應用斜面的圖片(盤山公路、剪刀、斧頭、螺絲釘?shù)龋?,請學生解釋其工作原理。螺絲釘有解釋可以用卷紙的方式進行演示。 四、總結拓展 1、課堂小結:學習到這兒,你覺得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2、拓展研究 。 (1)拓展練習:斜面原理在生活中有很廣泛的運用,我們剛才找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老師希望同學們能和老師一起繼續(xù)探究斜面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2)創(chuàng)新設計:生活中,哪些地方還可以運用斜面原理進行改進。 (3)課外探索:實驗研究二中,我們研究了坡度因素,還會有哪些因素呢?怎樣做可以更省力? 五、整理器材 附:實驗記錄單 研究記錄單(一) 第___組 ____月____日 序號 重 物 用力情況 直接提(牛頓) 用斜面拉(牛頓) 1 2 3 研究發(fā)現(xiàn)及結論 研究記錄單(二) 第 組 月 日 項目 直接提用力 (牛頓) 斜面上用力(牛頓) 支點20厘米處 支點60厘米處 支點100厘米處 用力大小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 研究發(fā)現(xiàn)及結論 板書設計: 坡度越大(坡高一定,斜坡越短),斜面越不省力。 坡度越?。ㄆ赂咭欢?,斜坡越長),斜面越省力。 8、我的自行車 【教學目標】 1. 科學探究: 在發(fā)現(xiàn)自行車眾多機械原理的基礎上能夠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研究,能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并展開有目的有計劃的研究,寫出研究報告。 2.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樂于探究、 培養(yǎng)合作研究的習慣。 3. 科學知識: 能夠發(fā)現(xiàn)自行車上應用的機械原理。 【教學重點】 通過小組合作發(fā)現(xiàn)自行車上應用的機械原理。 【教學難點】 會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研究。 【器材準備】 1、教室外選擇好場地一塊,并為每一小組準備一輛自行車。(必用,可讓騎車的同學準備) 2、螺絲刀、鉗子、錘子、扳手等若干。(供學生選用) 3、自行車圖片。 【教學建議】 本課時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自行車研究的興趣,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動手實踐,鼓勵學生提問題,從探究摸索中發(fā)現(xiàn)簡單機械在自行車上的具體運用。對學生制定研究計劃,教師可以作適當?shù)闹笇А?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提前一周布置觀察自行車,了解自行車上各部件名稱和應用的機械原理。 一、引入 1 .說說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哪些簡單的機械類型,它們各自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交流后,教師歸納總結并板書。 輪軸 由輪和軸組成,轉動輪就可以輕松地帶動軸。 斜面 省力。 杠桿 通過支點位置的變化,可以達到省力和費力的效果。 2 .對自行車初步認識。 統(tǒng)計:我們班會騎自行車的同學有哪些? 教師介紹:我國是全球自行車最多的國家。 出示自行車圖片: 說一說:自行車各個部分的名稱。 議一議:騎自行車比起開汽車有哪些好處? 自行車是城鄉(xiāng)使用最廣泛的工具。 自行車不需要能源,沒有污染。 想一想:自行車上應用了哪些簡單機械? 二、觀察自行車上應用了哪些簡單機械原理。 自行車上面究竟有簡單機械原理的應用呢?今天我們就來對自行車進行觀察研究。 1 .討論:如何觀察研究自行車?觀察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A .組內(nèi)要分工 B .觀察要有順序 C .可以動手操作 D .要有觀察記錄 E . 要注意安全 …… 2 .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師下發(fā)記錄表格。 應用機械的位置 應用機械的類型 應用的機械起什么作用 我的其他發(fā)現(xiàn) 龍頭(車把) 輪軸 輕松地控制方向 3 .學生到指定場地對自行車進行觀察研究,并把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教師現(xiàn)場巡回指導。 4 .交流、整理觀察結果。 每組派一個代表發(fā)言,投影出示記錄表格。 其他各小組補充記錄別人發(fā)現(xiàn)而本組沒有發(fā)現(xiàn)的內(nèi)容。 三、小結延伸 1 .談談自己研究的收獲。 2 .教師小結,并引導學生課外繼續(xù)研究自行車上自己感興趣的機械問題,為下節(jié)課做好準備。 第二課時 一、引入 1 .回顧上節(jié)課發(fā)現(xiàn)的自行車上簡單機械原理的應用及所起的作用。 應用機械的位置 應用機械的類型 應用的機械起什么作用 龍頭(把手) 輪軸 輕松地控制方向 踏腳板與齒輪 輪軸 省力 剎車 杠桿 省力 大車輪與小車軸 輪軸 加快速度 大齒輪與小齒輪 輪軸 提高轉速 螺絲與螺帽 斜面 省力 …… …… …… 2 .師:那么,這些自行車上的機械是如何工作的?為什么會省力或加快速度?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要進一步研究自行車上的機械問題。 二、重點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機械問題 a .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問題。 小組討論:選擇一個感興趣的適合自己小組的研究問題。 師提示可以參考課本 P17 三個同學的發(fā)言。 全班交流各組選擇的研究問題。 b .制定研究計劃。 讓我們來寫個研究計劃吧!你覺得研究計劃應該包含哪些部分內(nèi)容?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師引導明確研究計劃應包括: 研究的問題 研究的目的 研究的方法 研究的數(shù)據(jù)記錄 研究的成果 出示一份研究計劃,供學生參考: 我們的研究計劃 我們想研究的問題:車把與“羊角”軸組成的輪軸。 研究的目的: 車把帶動“羊角”軸是省力還是費力?誰是輪?誰是軸? 研究的方法: 在自行車上實驗、觀察。 研究的數(shù)據(jù)記錄: 研究的成果: 小組討論制定研究計劃。 c. 實踐研究并寫出研究報告。 制定好研究計劃后,由小組長帶領到指定的場地進行實踐研究并完成研究報告。 (先制定好先去) 師參與學生活動,并提供材料上的幫助。 三、研究活動情況反饋 交流各組的研究結果,包括研究問題的介紹、研究方法的介紹、研究成果的說明等。 四、小結延伸 課后繼續(xù)研究有關的機械問題,并進一步收集相關資料,完善研究報告。 準備下節(jié)課的研究成果交流。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 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理解、思考問題的能力,能準確地表達、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2 .在活動中,學習別人研究的成功之處,改進自己研究的不足之處,體驗成功的喜悅,失敗后改進的勇氣,培養(yǎng)合作創(chuàng)新的意識。 3 .能用文字和圖畫的形式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并能解釋自己研究的方法和策略。 【教學重點】 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評價。 【教學難點】 如何進行比較有效的展示的指導。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學生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種展示所用的材料等。 【教學建議】 對如何進行比較有效的展示的指導,教師可以作必要的課前指導滲透。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同學們,前段時間我們一起研究了自行車上簡單的機械問題,大家都有了不少收獲,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交流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二、展示、交流、評價 1. 小組交流,包括研究問題的介紹,研究方法的介紹,成果的說明,以及研究過程中最成功的地方和需要改進之處。 研究問題 研究方法 研究成果 最成功的地方 需要改進的地方 2. 根據(jù)展示的情況分別評出最佳成就獎、最佳展示獎、最佳合作獎。 3. 談談自己研究后的感受。 三、總結、延伸 1. 教師總結學生的展示情況。 2. 延伸:自行車設計比賽,展示同學們的才干和智慧。 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可以改進? 設計意圖1 (可配上簡圖): 設計意圖2 (可配上簡圖): 第二單元 2.1抵抗彎曲 【教學目標】 1、 通過對“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大小的實驗探究,了解增加紙條的抗彎曲能力,認識橫梁立著安放的道理。 2、 在探究中學會識別與控制變量采集和記錄數(shù)據(jù),并能利用曲線圖和數(shù)據(jù)分析和解釋。 【教學準備】 1、 學生實驗材料:長、寬相同,厚度不同的紙條,相同大小的鐵墊圈、實驗記錄表、畫曲線圖的格子紙,木片(竹片)、尺子。 2、 教師示范材料:各種矩形梁的實物模型(圖片)。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一張紙條,把它放在兩個盒子上面,如果在上面放一個重物會怎樣? 2、演示在紙條上放一個墊圈,觀察紙條怎么樣了?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它不彎曲呢?拉近盒子的距離行嗎?加支撐物呢? 二、探究“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1、推測增加紙的厚度,會不會增加它的抗彎曲能力,怎樣檢驗我們的假設? 2、出示1號、2號紙條,研討實驗方法。實驗應控制哪些條件不變?實驗改變的是哪個條件?彎曲程度怎樣保持一樣?怎樣表示抗彎曲能力的大?。? 3、學生分組實驗,家世巡視指導。 (1)提示:紙的厚度用粘在一起的張數(shù)表示。 (2)先預測后實測。 4、匯報交流,并談談做了這個實驗后有何感想。 5、引導預測3號紙可以放幾個墊圈,交流如何預測。 6、實測3號、4號紙的抗彎曲能力。 7、匯報交流。 三、繪制折線圖并分析 1、出示統(tǒng)計圖:橫向表示紙的厚度,縱向表示墊圈的個數(shù),請大家把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關系用折線的形式畫下來。 2、學生繪制折線圖。 3、展示與交流后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4、小結:紙的厚度與抗彎曲能力的大小有什么關系,增加紙的厚度能顯著提高紙的抵抗彎曲能力。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 1、像紙這樣的薄形材料抵抗彎曲的能力較差,如果要提高材料的抗彎曲能力,應該怎么做? 2、在建筑中為什么要采用厚度很大的橫梁? 3、欣賞圖片后,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橫梁大多實立著放的還是橫著放的?能否用今天學的知識來解釋其中的道理呢? 4、課件演示后,請大家用手折一折尺子,看怎樣折尺子不容易彎曲。 5、交流。 五、小結、延伸 1、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 2、提高材料抗彎曲的能力,增加材料的厚度要需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如果提倡節(jié)約材料,那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請大家課后去研究。 2.2增強抗彎曲能力 【教學目標】 1、 通過實驗知道改變物體的形狀結構能改變物體抗彎曲能力的大小。 2、 了解條形建筑材料常見的形狀結構,知道它們做成這種形狀的好處。 3、 能根據(jù)現(xiàn)象提出問題,實驗研究,根據(jù)實驗結果做出分析與解釋。 【教學準備】 1、 學生實驗材料:包裝箱、瓦楞、紙板、小刀、A4紙、雙面膠、鉛筆、橡皮、尺子、鐵墊圈、線、測試記錄表。 2、 教師示范材料:一些不同形狀的鋼、鋁形材料和相關圖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要增加橫梁的抗彎曲能力,可以采用什么辦法?增加橫梁的厚度就要增加材料的用量,增加橫梁的自身重量。還有沒有別的辦法呢? 2、 兩張同樣A4紙進行抵抗彎曲的比賽。 要求:紙離地面的高度不變,兩個盒子間的距離一定,放墊圈的盒子擺放的位置一定,所加墊圈的型號一定,紙的長度不變。 3、 如果只給你一張紙,同時控制了這些量不變,想要增加這紙張的抗彎曲能力,有什么辦法?改變紙的形狀可以改變紙的抗彎曲能力嗎? 4、 觀看一些鋼鐵構造圖片后,對我們的學習有沒有幫助呢? 5、 觀察瓦楞紙的構造后,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二、瓦楞紙板的研究 出示瓦楞包裝箱:我們平時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裝都用到這種包裝箱,誰知道制造這種包裝箱的紙叫什么名字嗎? 1、 感知瓦楞紙的特性 各組同學彎折一下紙板,試試它有多硬,抗彎曲能力如何。 2、 解剖觀察瓦楞紙的結構 (1)、用手剝開或用小刀剝離各層紙后,看看一共有幾層?每層的厚薄、軟硬如何?形狀如何? (2)瓦楞紙板的結構有什么特點?誰能分析找出瓦楞紙板抗彎曲能力強的原因是什么? 三、形狀與抗彎曲能力 1、通過實驗分析得出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是息息相關的,想一想怎么樣的形狀有較好的抗彎曲能力? 2、改變一張紙的形狀,也可以改變紙的抗彎曲能力嗎?有哪些更多的改變形狀的設計可以增強物體的抗彎曲能力?并用實驗測試改變形狀后紙的抗彎曲能力有什么變化? 四、討論與交流 1、與實驗前的紙比較,改變形狀后的紙的抗彎曲能力增強了嗎? 2、比較這些形狀的紙抗彎曲能力的大小,試作出自己的解釋。 3、哪個小組的設計方案最好?能分析原因嗎? 五、課后延伸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我們用實驗方法證明了通過改變物體的形狀后物體抗彎曲能力可以得到增強。課后請大家繼續(xù)關注一些改變物體形狀的結構并分析其抗彎曲能力增加的原因。 3. 拱形的力量 教學目標: 1、認識拱形能夠大大增強材料的抗彎曲能力,了解拱形結構在建筑上的應用。 2、通過實驗知道拱形提高抗彎曲的能力是如何得來的,認識拱形受力的特點。 3、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拱形能夠增強抗彎曲的能力。 教學難點:拱形如何加強抗彎曲的能力。 教學用具:紙板、鐵片、圖片 教學過程: 一、 激趣導入 讓學生看一些拱橋的圖片。 問為什么橋要做成拱形? 特別是在古代,材料還不是很多,強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 同學們原意和老師一起來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嗎? 二、 拱形承受壓測試。 1、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壓力嗎?(用墊圈測試承受能力) 2、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要求學生做好分工與記錄) 3、要求:測試紙拱能承受多大壓力。 觀察紙拱隨著壓力的增強,形狀有什么變化。 4、分組表述自己的實驗結果。 5、表述后,教師問:你們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準備怎樣解決? 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 1、怎樣使紙拱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2、提示:根據(jù)拱形受壓變形的現(xiàn)象,尋找克服變形的方法。 3、學生組實驗:要求學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變的。 四、了解趙洲橋及其他拱形建筑 1、 你們知道哪些拱形建筑?它們用的什么材料? 2、 關于趙洲橋你們知道些什么? 3、 出示資料。 4、通過資料讓學生感受我國歷史上豐富多彩和發(fā)達的造橋工藝。 板書設計: 2.4 找拱形 教學目標: 1、 了解圓頂形、球形以及各種弧形結構的受力特點及它們在生活中的應用。 2、 了解生物體結構中存在的拱形結構,加深對生物體的認識。 3、 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想和邏輯推理能力。能用已有知識對弧形結構的物體作合理的解釋。 4、 感受科學技術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教學重點:了解圓頂形、球形以及各種弧形結構的受力特點。 教學難點:能用已有知識對弧形結構的物體作合理的解釋。 教學用具:完整的和剖成對半的乒乓球若干個,完整的和剪開的塑料瓶若干個。塑料安全帽、貝殼、幾個相同的拱形、相關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我們周圍有許多圓弧形的東西。它們和拱形有沒有關系? 二、認識圓頂形、球形,研究它們承受壓力的特點。 1、觀察:觀察課本中圓頂形建筑和物品的插圖,或觀察教師提供的圖片。 2、這些物體的形狀可以叫做什么形狀? 3、演示:圓頂形與拱形有聯(lián)系嗎?演示幾個相同的拱形可以拼成一個半圓形。 4、提問: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為什么做成圓頂形?圓頂形承受壓力的能力如何? 5、觀察、實驗、分析:觀察剖成兩半的乒乓球,看球殼的厚薄,捏一捏塑料皮的軟硬。你們估計一下,把半個乒乓球扣在桌上,向下壓它,它能承受多大的壓力?現(xiàn)在我們在三個這樣的半個乒乓球上摞書,看能摞多少本?實驗演示。你們認為圓頂形承受壓力的能力如何?試著解釋一下,為什么半個乒乓球能承受這么重的書?(適時提示:拱形的拱腳是要用力抵住的,圓頂形為什么不需要抵???想一想,如果幾個人手牽手圍成一個圓,每個人都努力向外退,能走開嗎?為什么?) 6、教師講述:兩個半球形可以組合成一個球形,球形也可以看成是若干個拱形的組合,球形硌個方向上都是拱形的。球形的任何一個地方受力,力都可以向四周均勻地分散開來,所以球形比任何形狀都更堅固。巨大的貯油罐做成球形就是這個道理。電燈泡為了更透光,玻璃殼很薄,但做成球形,它就比較堅固了。 三、塑料瓶形狀的分析 1、談話:在我們周圍利用拱形增加材料強度的例子很多。我們來做一個“關于塑料瓶形狀的研究報告”。你們可以先觀察塑料瓶的各部分的形狀,看哪些部位包含了拱形,與剖開的塑料瓶對比,試一試強度上的差別,寫出發(fā)現(xiàn)。 2、小組研究,教師巡視。匯報交流。 四、認識生物體結構中的拱形結構 1、談話:我們研究了人工設計的物體。我們自己身體中存在著拱形結構嗎?人的肋骨是什么形狀的?有什么好處?頭骨是什么形狀的?有什么好處?人的腳骨也是拱形的嗎?它能使人的腳承受更大的重量且有彈性。 2、提問:觀察龜殼、貝殼、蛋殼等,說說這些形狀對它們自身有什么意義? 3、小結:研究了拱形后,你們有什么感想? 板書設計: 圓形 拱形 環(huán)形 貯油罐、電燈泡 塑料 肋骨、頭骨、腳骨 龜殼、貝殼、蛋殼 5、框架結構 一、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框架結構,了解框架結構的特點,初步掌握用三角形加強框架穩(wěn)固性的方法。 2. 利用三角形穩(wěn)定性的原理,指導學生設計、制作一個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結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3. 體會小組合作的樂趣與優(yōu)勢,進一步增強學生合作意識。 二、教學重點:認識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在框架結構中的作用。 三、教學難點:利用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設計制作一個可以支承重物的立體框架。 四、教學準備:細木條、橡膠筋、物 品。 五、教學過程: 1、談話激趣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被稱為“云中牧女”的是哪個著名的建筑嗎?(法國首都巴黎的埃菲爾鐵塔。) 師:能大體說說它的構造嗎? 師:今天我還給大家?guī)砹伺c之相似的建筑工地上的塔吊,我們認真觀察一下這些建筑在構造上有什么共同特點?(圖片課件演示塔吊和埃菲爾鐵塔) 師:這種骨架式的構造常被叫做框架結構。那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些框架結構起到什么作用呢?(板貼課題) 2、經(jīng)歷探究,發(fā)現(xiàn)問題 (1)研究簡單框架 師:我在課前做了一個最簡單的長方形框架??墒沁@個框架松開手就變形了,你們想一想,有沒有好的辦法讓它穩(wěn)固些嗎? 學生簡單討論交流出解決的方案。 師:為什么我們在這中間加了木條后,框架結構就穩(wěn)定了呢?(引導得出三角形穩(wěn)定的概念) 師:你怎么知道三角形有這種穩(wěn)定性?生活中遇到過嗎? 學生思考用生活中的事例來證明。 (2)做一個堅固的正方體框架。 師:我們看一看塔吊的構造,它是由長方形組成的嗎? 師: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是立體的框架。那你們想不想親手制做一個正方體框架呢? 師:在制作之前我們先考慮一下,制作一個正方體框架都需要什么材料?最少要用多少?(12根木條,一些橡皮筋) 教師分發(fā)材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制作立體框架。 組織展示與評價(一組不穩(wěn)定的框架結構。) 師:我們的框架結構初具雛形,可是我原來打算用你們制作的框架來放物品呢?現(xiàn)在看來它自己都站不穩(wěn)呢?你們有辦法能讓它承載物品嗎? 學生討論: 1、可以在其中一個上面放上木條。 2、在中間加上木條等等 師:現(xiàn)在我們來試一試,看哪個組用最少的木條就可以讓框架穩(wěn)定。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操作。 匯報解決問題的結論。 學生實驗,小組比賽 匯報交流: 師:看看我們改進后的框架能放多少重物?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教師引導總結 三、總結應用 師:通過我們剛才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是鐵塔、塔吊等都是運用了框架結構,要是都改成實體,會怎樣呢?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你們還知道什么地方用到了框架結構?(高壓電線架、鐵路運貨的鋼架) 五、作業(yè):課后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制做一個框架結構的簡易書架。 板書設計 框架結構 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 三角形越多,穩(wěn)定性越強 6、塔的研究 一、 教學目標: 1、 通過經(jīng)歷塔的穩(wěn)定性的探究過程,認識框架鐵塔和其他物體穩(wěn)固不倒的前提因素是上小下大、上輕下重。 2、 引導學生經(jīng)歷一個“推測——實驗、制作和探索——將探索結果與假設相比較”的科學探究過程。 3、 在探究活動中培養(yǎng)合作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 二、 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塔的形狀與結構是如何保持塔的穩(wěn)定的科學原理。 三、 教學難點:如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明晰的、有條理的探究引導。 四、 教學準備:相關圖片、每組若干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塑料瓶、砂子、杯子和水、吸管、鐵墊圈、線、膠帶等 五、 教學過程: 一、圖片引入。-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種類繁多的動物 2019 2020 年教科版 小學 科學 六年級 上冊 種類繁多 動物 優(yōu)秀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5562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