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詩四首導學案(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30詩四首導學案(2)(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30詩四首導學案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四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四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4.背誦并默寫四首詩。
5.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jié)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6.分析四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7.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為自己的語言財富。
8.這四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歌詠田園風光,文筆優(yōu)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fā)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二、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
2、、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四首詩。
三、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
四、教學方法
1.誦讀教學法。通過朗讀,把握其節(jié)奏韻律,感受古典詩歌的聲韻美。通過反復吟誦,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詩歌中去,用自己的聲音傳達詩人的心聲。
2.聯想法。古典詩歌語言精練,內涵豐富,教學時宜讓學生充分張開聯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畫面,充分體會詩歌的意境。
3.點撥法。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帶面,以利學生對作品的整體理解。
4.討論法。學生互動,交流讀詩的感受以及對詩歌的認識。
五、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
《
3、歸園田居》
一、導入。???
?陶淵明可算是我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因為他寫出了大量歌頌田園風光和農村生活的詩篇。他做過幾任小官,41歲那年辭官而歸,從此住在農村,親自參加田間勞動。詩題的意思是回到園田居住。
二、讀讀、翻譯、探究。
原文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歸園田居》(其三)
在南山腳下種了豆子,雜草茂盛,而豆苗卻稀疏。
早晨起來,去南山下除雜草,晚上頂著月亮扛著鋤頭回家。
狹窄的山路旁草木長得很高,晚上的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
衣服沾濕了不值得可惜,只要不違背自己的心愿就好。
4、
1、這首詩記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勞動生活情形?
(從“種豆”“草盛”“夕露”可判定,時間是農歷三四月間即春末夏初。)???
2、詩人到田間去干什么?(鋤草)
鋤了多長時間?(從“晨興”到“帶月荷鋤歸”,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南山”
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是草長得茂盛
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鋤草:“興”,原來的意思就是“起”,“晨興”即今語“早早地起身”;“理”,清理,這里可引申為清除;“荒”,雜草;“穢”也指田中雜草。
第四句說歸家已是月兒初升之時?!昂伞?,扛。
小結:前四句為第一層,寫勞動情形。
2、第五句中“道”是指什么說的?
即是歸途,大概也
5、就是來時的路
為什么要著意寫夕露沾衣?
(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寫詩人歸田的愿望。)?
?小結:詩人寫勞動生活,也是為了表明他終生歸隱的意愿,盡管勞動了一整天,卻不以此為苦;巧妙地利用歸途中夕露沾衣這個細節(jié)表述了他的意愿。
?后四句為第二層,以抒情為主。
三、總結。(含背誦、默寫檢查)?
1.教師范讀,學生跟讀。
2.學生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整體感知詩意。
3.要求學生概述詩意。請展開想像,用自己的話描述陶淵明一天的勞動生活情形。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釋,然后進行完整的表述。
?逐句解釋如下:詩的前四句記給豆田鋤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種豆的地點,第二句說鋤草的原因,第三句說一大早就去
6、鋤草,第四句是說月兒初升之時才荷鋤晚歸。第五、六句寫歸途中道狹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濕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寫沾衣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4.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意境美。
(1)提問:陶詩平淡而又富于情趣,你認為“情趣”表現在什么地方?
? “帶月荷鋤歸”的動人畫面。
?想象其中的情趣:“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中,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歸耕圖??!詩人就像一個凱旋的士兵,欣慰滿足。
(2)提問:這首詩流露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 這首詩流露了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5.學生齊讀,嘗試背
7、誦。
6.深層探究
詩的末句“但使愿無違”的“愿”具體指什么?
可提供另外兩首田園詩幫助學生理解。
飲 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學生讀詩,教師點撥:
《飲酒》全詩表現了悠然自樂的隱居生活,顯示了詩人超脫世俗的情趣,也透露了對污濁仕途的厭惡。
《歸園田居》?里的“愿”指作者與官場決裂,歸隱田園,不與世人同流合污的愿望。
第二課時
《使至塞上》
一、導入
1、簡單介紹唐詩的類型
唐詩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五言和七言),律詩(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
8、代以來,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類詩,文學史上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
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簡介背景
1.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王維是怎樣的一個人?
????王維,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
2.談談創(chuàng)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背景:開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zhàn)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
意思: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
9、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
情感: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fā)了作者孤單難言之情。
三、課文賞析
原文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使至塞上》
單人獨乘,輕車從簡,到邊疆去慰問、查看,我身為使者路過居延。
隨風飄飛的蓬草飛出唐朝的邊塞,振翅北飛的歸雁,又進入了胡人居住的地方。
在浩瀚無際的沙漠中,一股濃煙,直直地升起,在長長的黃河的盡頭,一輪夕陽緩緩落下。
在蕭關遇上騎馬的兵,我唐軍統(tǒng)帥就在燕然邊防前線。
???1.讓一學生朗讀,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由
10、此導入講解全詩。
???2.“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過。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 3.“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此句既言事,又寫景,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難言的情感
(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比喻自己漂泊不定的行蹤。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表達了受排擠離開朝廷的憂憤之情。
(2):說說這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
11、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暗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憂憤之情。
4、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在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變得挺拔,剛直有力。長長的黃河上,正低懸著一輪落日,渾圓、火紅、蒼涼。
?? 5、“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這里“在燕然”是不是說都護真的在燕然山呢?
不是真的,這是引用典故,漢朝的竇憲在燕然山打仗勝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 6、談談本文的情感變化(本環(huán)節(jié)由學生自由發(fā)揮,點撥:“抑郁到慷慨”)
四、畫詩
????通過你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用簡筆畫把此景畫出來
12、。
五、寫詩
????充分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你畫的內容寫下來并與其他同學分享。
第三課時
《渡荊門送別》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 李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原文
渡遠
13、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渡荊門送別》譯文
從荊門外渡江,遠去楚國漫游。
巴山盡頭現出平川,長江沿著曠野奔流。
月影如飛下來的明鏡,云霞升起形成海市蜃樓。
我更加喜愛故鄉(xiāng)的水,不辭萬里送我遠行。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4、《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交代了什么?
?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5、頷聯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 這一聯中的“
14、隨”、“盡”、“入”三個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處?
?? ——“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洋溢著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 詩人出了三峽后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江面,而在荊門以西作者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用酈道元《三峽》中的句子回答。
??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6、頸聯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詩所描繪的意境。
??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
15、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云生結海樓”是白天遠望所見。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江岸遼闊,詩人此時見到平原十分欣喜。
??
??7、尾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尾聯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 ——擬人。不是,“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xiāng)水懷著深情厚意送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8、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限思念之情。
? 9、齊讀,
16、背誦這首詩,指名學生背誦。
??10、總結。
??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描寫壯麗山河的詩篇。在“故鄉(xiāng)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為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說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鄉(xiāng)”。
??11、發(fā)放課堂練習。
??三、布置作業(yè)。能熟練背誦和默寫;
??四、結束課程。
?? 板書:
??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
?? 首聯 交代旅程
?? 頷聯 喜悅開朗
?? 頸聯 新奇景色
?? 尾聯 思念故鄉(xiāng)
第四課時
《登岳陽樓》
學習目標
(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
17、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一、課程導入?
現在我們學習最后一首《登岳陽樓》,這是陳與義的一首七言律詩。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題目的意思,登岳陽樓就是登上岳陽樓游玩的意思。下面我們再看看作者陳與義的相關情況。?
二、作者簡介?
請看課本注釋部分。陳與義,是宋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在北宋時做過官,主要貢獻還是在詩歌方面,給后世留下不少憂國憂民的愛國詩篇。
三、整體感知?,老師帶讀詩文。?
原文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
《登岳陽樓
18、》
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之東長江之西,樓閣上的招牌靜止不動,黃昏,夕陽緩緩下沉。
登臨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荊州),黃昏,徘徊在湖光山色之中。不遠萬里來到這里游玩還要眺望遠方,國家已經亡了三年還登樓臨危。
在這秋天的風霜里我這白發(fā)人來此吊古,連蒼老的樹木、綠色的水波也
無限悲傷。
四、詩文賞析?
1、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這兩句交待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樓所見之景?!昂熿翰粍酉﹃栠t”由近及遠,近處岳陽樓上的“簾旌”沒有風而靜止不動,遠處的夕陽在緩慢下沉。
初臨此地,面對這樣的景色,詩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國家政治,北宋就
19、像這即將落下的夕陽,再沒有辦法挽回,這是對時局的一種感慨,不由悲從心來。?
2、頷聯上句“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下句寫了在傍晚時徘徊在岳陽樓這個有湖有山的地方。
登樓有感,不禁想起了關于岳陽這個地方的故事來,想當年三國時期的吳與蜀正是在此地因爭奪荊州而兵戈相見。
在這樣有山有水的岳陽樓,詩人沒有盡情享受山水之樂,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現了詩人在傍晚時在岳陽樓徘徊,想到這大好河山已經易主,那種愛國之心使得詩人在這里徘徊,感慨萬千,“徙倚”二字將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3、頸聯詩人不遠萬里來到岳陽游玩,靖康之變三年來,自己如今站在樓上還眺望著遠方。此處“萬里”
20、和“三年”一虛一實,交待了詩人來到此處登樓的路途及具體的時間。其中,“還望遠”不僅僅只是詩人登樓的望遠,也是詩人聯想當時國家政治危亡,對國家未來的一種期待。這兩句,表達詩人那種憂國憂民的心緒。?
4、尾聯情景相生。
“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北宋已經危亡不可挽救。
“老木滄波”既寫眼前實景,又是作者為國焦慮,飽經風霜的寫照,也暗示了國家危亡不可救藥的局勢。國破家亡,悲從心來。?
5、中心思想:這首詩寫了詩人登樓的所見所感,表面上抒寫到岳陽樓游玩,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心系國家大事,憂國憂民的思想。
五、板書?
???????????登岳陽樓(其一
21、)陳與義?
???????????????首:地理位置?
???????????????頷:登樓懷古傷時?
???????????????頸:憂國憂民的心緒?
???????????????尾:暗寫時局,悲從心來
學習續(xù)寫
續(xù)寫,指從原文出發(fā),遵循著原文的思路,對原文作延伸。續(xù)寫前,要緊的是熟讀原文,做到故事情節(jié)爛熟于心,人物性格準確把握,全文旨意透徹理解。只有這樣,續(xù)寫的部分才能與原文一脈相通,融成一體。
如果原文以記事為主,續(xù)寫部分應是事件的自然延伸。做到中心事件不變,敘述人稱不變,也就是依照原來的敘述角度,圍繞中心事件來續(xù)寫新的情節(jié)。如果原文以寫人物為主,續(xù)寫部分的人物性格特征,必須與原文一致,即使人物性格有發(fā)展變化,也要合情合理。
續(xù)寫有利于培養(yǎng)聯想力和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