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高中語文粵教版必修四學案:第四單元 第19課 諫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答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新編高中語文粵教版必修四學案:第四單元 第19課 諫太宗十思疏 Word版含答案(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新編語文精品資料
第19課 諫太宗十思疏
學習重點 1.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礎知識。2.領(lǐng)悟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一、文本名句
1.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3.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
4.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二、魏征的名言
1.學問欲博,而行已欲敦。
2.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3.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
4.人君出言欲聞己過,其國即興;若出言欲人從己,其國即喪。
文本導學
2、1.詞語理解
(1)通假字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2)一詞多義
①安
②信
③求
(3)古今異義
①凡百元首
古義:
今義:
②必固其根本
古義:
今義:
③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古義:
今義:
④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古義:
今義:
⑤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古義:
今義:
⑥何必勞神苦思
古義:
今義:
(4)虛詞歸納
①以
②而
2.詞類活用
(1)則思江海而下百川:
(2)簡能而任之:
(3)則思正身以黜惡:
(4)擇善而從之:
(5)樂盤游:
3、
(6)必固其根本:
(7)則思知止以安人:
(8)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
(9)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3.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
(2)雖董之以嚴刑:
(3)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4)終茍免而不懷仁:
(5)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6)而況于明哲乎:
(7)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
1.魏征“十思”的主要內(nèi)容可歸納為哪五個方面?“十思”的核心內(nèi)容是什么?“十思”的具體意義是什么?
答:
2.在本文中,作者進諫的思路
4、是怎樣的?
答:
1.作者為什么不開宗明義直接提出論點,而要從設喻入手呢?
答:
2.作者是怎樣剖析“凡百元首,承天景命……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這一段與上下文有什么聯(lián)系?
答:
3.魏征對以嚴法治國持什么看法?我們現(xiàn)在強調(diào)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答:
4.“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一句以反問結(jié)束全文,可以收到
5、怎樣的效果?
答:
本文在論證上有何特點?
答:
鏈接作家作品
1.作者簡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陽(今河北晉縣)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少孤貧,有大志。隋末參加李密義軍,后隨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諫議大夫。由于魏征生性剛直,善于直言諍諫,竭誠以事太宗,因此深得太宗信任。唐太宗“數(shù)引征入臥內(nèi),訪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書二百多次,達數(shù)十萬言,大都被采納。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親自為他寫了碑文,并對侍臣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
6、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這足見魏征在當時的影響。
魏征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自其手,時稱良史。
2.背景展示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在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奏疏。其中心要旨是陳述如何接受強隋遽亡的歷史教訓,“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以鞏固新興的唐帝國的統(tǒng)治。魏征之所以選擇這一時機,是有其背景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戰(zhàn)亂時代,跟隨父親南征北戰(zhàn),勇武過人,生活儉樸,禮賢下士,很是奮發(fā)有為。但當他繼承了帝位之后,逐漸改變了勤儉的作風,因此魏征寫作此文,勸太宗“鑒彼之所亡,
7、念我之所以保”,勵精政道,鞏固統(tǒng)治。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這篇文章也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文內(nèi)文外
一氣呵成,駢散相間
《諫太宗十思疏》是用駢文寫成的。從語句看,一是并不局限于駢文一般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直到篇末的特點,而是有所變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個從正面論述的排比句,緊接著又是從反面論述的三個排比句,這是和駢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當使用,如“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對仗而改用多種句法對偶,如“當神器之重”對“居域中之大”,“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對“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8、”等。這樣,文中既有氣韻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潑靈動的散行句,再加上駢文所特有的對仗工整、音韻頓挫的對偶句,使整篇文章一氣呵成,于整飭莊重之中呈流轉(zhuǎn)圓渾之勢,具有特殊的美感。從用詞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復的引證、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飾,語言明白曉暢。另外,文章不受聲律拘束,不避首尾虛字,這些都體現(xiàn)了作者崇尚質(zhì)樸的文學主張和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精神。魏征創(chuàng)造的這樣一種駢散相間的章表體,后來就成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種形式,對后世陸贄、歐陽修、蘇軾的政論奏議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類文品悟
兼聽則明
許多古代帝王在他們創(chuàng)業(yè)之初,往往廣開言路、廣納良賢,以致萬人擁戴,最終因之直搗黃龍,建立霸業(yè)。創(chuàng)業(yè)中扶持
9、他們的不僅有他們的親信,更多的則是當初慕名投奔的四方奇士。然而,在霸業(yè)建成之后,又有多少非親信的戰(zhàn)將良才可留用于朝,抑或幸存世間,于是便有了后面的帝王去推倒他,建立他們的霸業(yè)……如此循環(huán)、周而復始的歷史當中,人們分明地悟出了那些賢圣早已高呼的處世之理:兼聽則明。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現(xiàn)實地存在著,并且它們的存在永恒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轉(zhuǎn)移,而惟有實踐才能檢驗出真理。
于是,人們由于各自經(jīng)歷多少或種類不同——實踐的具體差別的存在,每個人掌握的真理的種類與多少也各不相同,于是,人們對客觀存在的事物的認識也各不相同。
在面對未曾經(jīng)歷過的事物時,人需要依據(jù)自己掌握的有關(guān)真理抑或可以稱為成功的經(jīng)驗去具體推
10、斷,然后獲得個人對此事物的認知,于是,人與人對同一件事物的認知便具備了產(chǎn)生分歧的可能,然而孰對孰錯,只有待實踐慢慢的或迅速的給出“檢驗報告”。
若問有第三人為的決策,他應如何抉擇,那么且只能是他均衡再三,再以自己的認識做出盡量客觀的推斷并選擇,因為物質(zhì)是永遠的客觀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
若是此人顧念其中有一策為親信或是自己情有獨鐘的某人所出,而心存偏見于另一策,那么無疑此人終將成為一個徹底的失敗者,因為運氣再好也不能當本領(lǐng)用,究其一生,終將挫敗絕對必然。
古代帝王有幾人最終成就了名副其實的千秋霸業(yè)?恐怕難數(shù),怎么數(shù)呢?所以,舊的各種制度在更迭之后終而為現(xiàn)代的民主制度取而代之,其根本
11、的原因就在于,舊的各種制度下,政治決策少且難于兼聽;而新的現(xiàn)代民主制度政治決策寬松利于兼聽。兼聽可以使國家更富強,使社會更進步,使個人更理性。
兼聽則明,明理則通,通達則盛。
微感言:
素材運用
點擊文本
本文是作者給皇帝的奏章,提醒皇帝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并具體地提出了十個要經(jīng)??紤]的問題,指出作為一個國君應如何正確處理眼前的各種事務。
運用示例
有一次,唐太宗對長孫無忌說:“魏征每次向我進諫時,只要我沒接受他的意見,他總是不答應,不知是何緣故?”未等長孫無忌答話,魏征接過話頭說:“陛下做事不對,我才進諫。如果陛下不聽我的勸告,我便立即順從陛下的意見,豈不違背
12、了我進諫的初衷了嗎?”太宗說:“你當時應承一下,顧全我的體面,退朝之后,再單獨向我進諫,難道不行嗎?”魏征解釋道:“從前,舜告誡群臣,不要當面順從我,背后又另講一套,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現(xiàn),而是陽奉陰違的奸佞行為。對于您的看法,為臣不敢茍同?!碧诜浅Y澷p魏征的識見。
提醒:完成作業(yè) 第四單元 第19課
答案精析
語言積累
1.(1)通“毋”,不要
(2)①形容詞,安定 疑問副詞,怎么 疑問代詞,哪里
動詞,養(yǎng),奉養(yǎng) 動詞,安置,安放?、谛稳菰~,誠實 動詞,信任 名詞,信用 動詞,相信 副詞,隨意
③動詞,追求 動詞,探求 動詞,請求 動詞,索求 名詞,需求,需要
(3)①
13、古義:泛指古代的帝王。今義:國家的最高領(lǐng)導人。②古義:樹根。今義: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③古義:放縱感情,含貶義。今義:盡情。④古義:路人,比喻毫無關(guān)系的人。今義:走路。⑤古義:把……當作。今義:認為。⑥古義:兩個詞,為什么一定。今義:副詞,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必。
(4)①連詞,表轉(zhuǎn)折 連詞,表修飾 連詞,表并列 連詞,表承接 連詞,表目的,用來 介詞,把 介詞,用
②連詞,表轉(zhuǎn)折 連詞,表因果 連詞,表承接 連詞,表并列
2.(1)名詞用作動詞,居……之下 (2)形容詞用作名詞,賢能的人 (3)形容詞用作名詞,奸邪 (4)形容詞用作名詞,好的意見 (5)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14、
(6)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牢固 (7)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安寧 (8)形容詞用作動詞,達到遠方 (9)形容詞用作動詞,流得長遠
3.(1)判斷句 (2)狀語后置句 (3)省略句,應為“以之為度” (4)省略句,省略主語“臣民” (5)被動句,“壅蔽”,被堵塞、蒙蔽 (6)固定句式“而況……乎”,何況是……呢 (7)固定句式“豈……乎”,難道是……嗎
整體把握
1.(1)魏征“十思”的主要內(nèi)容可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①“知足”、“知止”(克制物質(zhì)欲望),不奢縱擾民;②“謙沖”、“自牧”,不驕傲自滿;③“慎始”、“敬終”,不好逸無度;④“正身”、“黜惡”,不受蒙蔽利用;⑤賞罰公正,不
15、憑個人喜怒。
(2)“十思”的核心內(nèi)容:“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達到治國安民的目的。
(3)“十思”的具體意義:“總此十思,弘茲九德”,能夠達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
2.本文意在勸諫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為達到此目的,作者反復申述論說。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深入淺出;繼以歷史經(jīng)驗證之,說明德義的有無關(guān)乎人心向背和政權(quán)安危,振聾發(fā)聵;再以具體做法結(jié)之,指明實現(xiàn)理想政治的正確途徑,語重心長。全文思路嚴謹,論證有力,令人信服。
重點突破
1.(1)因為作者要論述的是治國安民的根本大計,而進諫的對象又是國君。從流水、樹木這
16、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說理,就顯得親切、生動,容易為人君接受。
(2)要木茂就必須“固其根本”,要流長就必須“浚其泉源”,這都是生活中的常識。通過類比,推出要“國治”必須“德厚”,就很有論辯力量。在這基礎上,作者進一步以“不念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比作“伐根”、“塞源”,這樣,不居安思危的危害性不言自明,而作者的觀點也就鮮明地表露出來了。
2.(1)作者首先提出歷代帝王始繁終寡這一歷史現(xiàn)象,然后分析這些帝王在取江山與守江山兩個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突出他們往往都有這樣的通病:“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边@之后,作者針對現(xiàn)實,扣住“縱情以傲物”加以發(fā)揮?!鞍廖飫t骨肉為行路”,到了這
17、種地步,那么,即便用嚴酷的刑罰來監(jiān)督,用嚴厲的聲勢來嚇唬,人們也不會心服。一旦民怨迭生,則社稷也將為之傾覆。
(2)作者剖析這一歷史現(xiàn)象的目的正在于進一步揭示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將第一段所論述的道理具體化。通過這兩段論證居安思危之重要,不這樣做的危害已經(jīng)講得十分透徹。這就自然產(chǎn)生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才算居安思危呢?這時進而提出“十思”的具體建議,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3.(1)魏征對“以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guān)鍵,根本還在于統(tǒng)治者對天下黎民竭誠相待。
(2)我們強調(diào)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征主張“竭誠相待”是一致的,那當然
18、是可行的。
4.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啟發(fā)太宗,講明了“十思”的現(xiàn)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太宗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
美點賞析
本文所運用的論證方法主要是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文中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借以闡發(fā)治國安民的思想,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文章開篇談論治國要注重“積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證,即“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長遠的前提。運用自然現(xiàn)象來比喻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魏征還以水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來比喻人民力量的重要性。
文中正反對比論證,增強了說服力。正反對比論證集中在第一、二段,正反對比,使被說明的道理凸顯出來。如第一段中“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從反面來說“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知其不可”,“根本”與“長”的關(guān)系自然而然被人們接受了。再如第二段中引用歷史教訓來勸誡唐太宗時,也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坝猩剖颊邔嵎保芸私K者蓋寡”,一繁一寡,即使不再舉具體的例子,已走過建國歷史的唐太宗也會有很多的想法,從而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