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專用)2020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二部分 古代詩文閱讀 專題十一 文言文閱讀Ⅲ 核心突破三 給文言材料斷句試題.docx
《(浙江專用)2020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二部分 古代詩文閱讀 專題十一 文言文閱讀Ⅲ 核心突破三 給文言材料斷句試題.docx》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浙江專用)2020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二部分 古代詩文閱讀 專題十一 文言文閱讀Ⅲ 核心突破三 給文言材料斷句試題.docx(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核心突破三 給文言材料斷句 ——緊抓標志,巧破難點 古時稱文詞停頓的地方叫作句或讀,而古文在書寫上原本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設計的,閱讀時為求語氣的順暢和正確傳達意思,讀書人便會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記號。像這樣加注句讀的動作,被稱為“斷句”?,F(xiàn)代用的標點符號是“句讀”的發(fā)展?!度纸洝酚醒裕骸胺灿柮?,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意思是,凡是教導剛入學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并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標點斷句。可見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一步,是讀書人的一項基本功。古人之所以重視斷句,是因為斷句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對文意的理解,如果不懂句讀,往往會造成誤讀、誤解原意。古代有些文獻呈現(xiàn)出不同的解釋,造成不少混亂,就是因為后人在句讀上產生了分歧。 文言文斷句,旨在考查文言文閱讀理解綜合能力,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閱讀文言文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課內外朗讀,培養(yǎng)文言文語感,積累古代漢語知識、熟知文言文用詞用句的基本特點及規(guī)律,熟悉古代歷史文化常識。不過,首先要掌握斷句的基本方法。 一、據語境,顧前后 斷句正確與否,直接反映了考生對文意理解的正確與否,而句不離段、段不離文,因此要正確斷句,一定要建立在對文章全面理解、透徹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在做文言文斷句題時,首先要對文章內容進行整體理解,通讀全文,熟讀精思;然后運用我們所學過的知識,顧及前后文,弄清寫了什么內容,想表達什么意思;最后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shù)牡胤綌嗑洹? 知識運用1 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而是時,家事亦滋出。由斯以來,西北則行陳、蔡、譙、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師;東方則絕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會稽之山,出于東海上;南方則載大江,臨夏口而望洞庭,轉彭蠡,上庾嶺,由湞陽之瀧,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衣食藥物,廬舍器用,箕筥碎細之間,此予之所經營以養(yǎng)也。天傾地壞殊州獨哭數(shù)千里之遠抱喪而南積時之勞乃畢大事此予之所遘禍而憂艱也。太夫人所志,與夫弟婚妹嫁,四時之祠,屬人外親之問,王事之輸,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節(jié)選自曾鞏《學舍記》) 答案 天傾地壞/殊州獨哭/數(shù)千里之遠/抱喪而南/積時之勞/乃畢大事/此予之所遘禍而憂艱也 解析 首先根據上下文,可以在“事”與“此”之間斷開。然后再細讀內部文意。“天傾地壞”是對喪事發(fā)生時的感覺,以“天地”這樣的互文結構加以表述,應獨立成句;“殊州獨哭”是指身在異地,喪事發(fā)生時“獨哭”,構成獨立語意片段;“數(shù)千里之遠”是個表示距離的獨立的語意片段;“而”在句中作連詞,表示修飾關系,“抱喪而南”構成獨立結構;“乃”作連詞,連接前后兩個句子,應斷開;“此”是對上文的指代,也是后句的主語,應斷開。 參考譯文 然而這時候,家中不幸的事也就連續(xù)發(fā)生了。從那以來,西北方我到過陳州、蔡州、譙縣、苦縣,淮水、汴水、睢水、泗水流域,到達京師開封;東方我渡過大江,放舟運河,越過五湖,沿著封山、禺山、會稽山,到達東海邊;南方我乘船沿長江而上,抵達夏口,遠望洞庭湖,再轉向彭蠡澤,登上大庾嶺,由湞陽到瀧水,直達南海之濱。這便是我進入社會而奔走四方的情形。家中的衣食藥物,房屋用具,以及簸箕篾筐之類瑣碎的小事,都是我必須操辦而用以養(yǎng)親活口的。(此時)仿佛天崩地裂,我在他鄉(xiāng)獨自呼搶痛哭,從數(shù)千里外遙遠的地方,運著父親的靈柩南歸,又經過多時的操勞,才完成安葬的大事,這就是我遭家禍而喪父的情形。母親生前的遺愿,以及弟弟結婚,妹妹出嫁,四季的祭祀,內外親屬的問候慶吊,向官府繳租納稅,這些就是我終日忙忙碌碌還辦不到的。 二、析詞性,明語法 文言斷句,斷開的每個句子基本上都是完整的一個句子。除了倒裝句,古代漢語的語序大致與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相同,一般是主語在前,謂語在后;謂語在前,賓語在后;定語在前,中心詞在后;狀語在前,謂語在后;謂語在前,補語在后。在給文言文斷句時,首先要弄清每個詞在具體語境中的詞義和詞性,然后弄清詞與詞之間的語法關系。先抓住句子的核心部分——謂語,因為一個句子要獨立成句一般都要有謂語。一般來說,動詞(短語)或形容詞(短語)作謂語。再通過它找主語,查賓語,根據語序逐層理清關系,正確對文言文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為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在它們之前或之后往往要進行斷句。在閱讀中要隨時標出文段中的名詞和代詞,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動物名、植物名、時間名等。常見代詞有:吾、余(表示“我”),予、爾、汝(女)、子、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等。 知識運用2 用“/”給下面文言語段斷句。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節(jié)選自《韓非子》)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后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 解析 找出句中幾個名詞,其中主要名詞是“鼻”和“目”,此外還有代詞“然”。它們在句中一般充當主語或賓語,因而這些名詞的前面或后面應斷開。抓住這些詞,句子基本就斷開了。 參考譯文 雕刻的原則是,鼻子不如大一些,眼睛不如小一些。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刻小了就不能增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加大,刻大了就無法縮小了。做事情也是這樣。一件事做了以后還能再修補,那么事情就很少有失敗的了。 三、識虛詞,辨句式 1.識虛詞 古代漢語中有些虛詞在文句中出現(xiàn)的位置相對比較固定,或在句末,或在句首,或與特定詞語組合在一起,形成固定結構。給文言文斷句時,要用慧眼找出句子中的虛詞,再根據其位置的特定性,從而準確斷句。 虛詞類別 常見典型虛詞及斷句方法 句首發(fā)語詞——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 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 句首時間詞——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斷開 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 句末語氣詞——其后一般斷開 陳述句末尾——也、矣、焉、耳 疑問句末尾——耶、與(歟)、邪(耶)、乎 感嘆句末尾——哉、夫 疑問語氣詞——其后一般構成疑問句,其前一般斷開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 復句關聯(lián)詞語——其前一般斷開 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 復音虛詞——復音虛詞需保持完整,不斷點斷 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則 ①“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們的前后一般不斷句。 ②“乎”用在句中相當于“于”時,不能點斷,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③“也”用在句中起舒緩語氣的作用,可點斷也可不點斷。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④連詞“而”有時用于詞或短語之間起連接作用,所連接的內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聯(lián)系很緊密,一般不在其前斷開。但如果“而”是連接兩個句子,則往往要在其前斷開。如:“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 ⑤“夫”有時可作句末語氣詞,表感嘆語氣,有時也作指示代詞(兼有舒緩語氣的作用)用在句中,這幾種情況都不能點斷。如:“故為之說,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2.辨句式 特殊句式 斷句要求 ……者……(判斷句) “者”后可斷開 為……所……,受……于……,見……于……(被動句) 前后可斷,中間不斷 奈……何,如……何,無乃……乎,不亦……乎,何……之有,何以……為,唯……為……,孰若……乎(固定句式) 知識運用3 用“/”給下面文言語段斷句。 凡善之生也皆學之所由一室之中必有主道焉父母之謂也故君正則百姓治父母正則子孝慈是以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節(jié)選自《說苑雜言》,有刪改) 答案 凡善之生也/皆學之所由/一室之中/必有主道焉/父母之謂也/故君正則百姓治/父母正則子孝慈/是以孔子家兒不知罵/曾子家兒不知怒/所以然者/生而善教也。 參考譯文 凡是好品行的養(yǎng)成,都是學習的緣故。一家之中,必定有主持家政的人,父親母親就是。所以國君正派百姓就能治理得好,父母正派子孫就會對上孝敬對下慈愛。因此孔子家的孩子不知道罵人,曾子家的孩子不知道生氣。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生來就有好的教誨啊。 虛詞斷句口訣 “曰”后冒(:),“哉”后嘆(!),“夫”“蓋”大都在句前?!坝凇薄岸币话阍诰渲?,“矣”“耳”后面畫圈圈(。),“邪”“乎”經常表疑問(?)?!耙病薄罢摺弊饔靡nD,或句(。)或逗(,)表情形,各自位置要記牢。 四、據修辭,巧判斷 古人注重文氣,講究語句整齊對仗、音韻和諧、意思對舉,對偶、排比、頂真、反復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把握古人用句的基本規(guī)律,利用結構的對稱性推斷詞性及短語結構,能比較容易找到斷點。 知識運用4 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尹焞字彥明,一字德充,世為洛人。除權禮部侍郎兼侍講。時金人遣張通古、蕭哲來議和,焞上疏又移書秦檜言:“今之上策莫如自治自治之要內則進君子而遠小人外則賞當功而罰當罪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道德成于安強,勿以小智孑義而圖大功,不勝幸甚?!笔杓皶圆粓螅谑菬l固辭新命。 (節(jié)選自《宋史列傳一百八十七》) 答案 今之上策/莫如自治/自治之要/內則進君子而遠小人/外則賞當功而罰當罪/使主上孝弟通于神明/道德成于安強 參考譯文 尹焞,字彥明,一字德充,世代都是洛陽人。授予禮部侍郎兼侍講。這時金派遣張通古、蕭哲前來議和,尹焞上疏又給秦檜寫信說:“現(xiàn)在的上策,是自己圖治。自己圖治的要領,在內要進用君子并且罷黜小人,對外要賞賜應當獎賞的人并且懲罰應當治罪的人,使皇帝的孝悌之心通達于神明,賢明的道德造就國家安定強盛,不要用瑣屑細小的智慧和道義來圖謀大的功業(yè),那么將不勝幸運?!彼纳鲜韬托哦嘉传@回報,于是尹焞堅決辭卻了新的任命。 五、熟典章,諳文常 古代的很多專用名詞,如官名、地名、族名、書名、物名、制度名、年號、謚號、帝號、時間等,還有天文、地理、科舉、宗法、稱謂、避諱等古代文化常識,對于今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這些也成為考生閱讀文言文的重大障礙之一,是文言文斷句的一個難點。這就要求考生平時注意熟悉和積累古代文化常識,在斷句的時候,如遇到這類專用名詞,應特別留心。 知識運用5 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光武之興,雖文武之略,足以鼓舞一世,而不知用人之長,以濟其所不足。幸而子孫皆賢,權在人主,故其害不見。及和帝幼少,竇后擅朝。竇憲兄弟恣橫殺都鄉(xiāng)侯暢于朝事發(fā)請擊匈奴以自贖及其成功又欲立北單于以樹恩固位。袁安、任隗皆以三公守義力爭,而不能勝,幸而憲以逆謀敗。蓋光武不任大臣之積其弊乃見于此。 (節(jié)選自蘇轍《欒城后集卷八》) 答案 竇憲兄弟恣橫/殺都鄉(xiāng)侯暢于朝/事發(fā)/請擊匈奴以自贖/及其成功/又欲立北單于/以樹恩固位 解析 “竇憲兄弟恣橫”是主謂結構,可以作為獨立語意的片段,后面要斷開;“殺都鄉(xiāng)侯暢于朝”是狀語后置句,“于朝”是動詞“殺”的狀語,整個句子是動賓結構,可以斷開;“事發(fā)”的意思是“事情暴露之后”,是表示時間的狀語,可斷開;“請擊匈奴以自贖”的意思是“請求用攻打匈奴來自我救贖”,應斷開;“及其成功”的意思是“等到成功以后”,語意獨立,可斷開;“又欲立北單于”是動賓結構,可斷開;“以”在句中是連詞,表目的關系,連接前后兩句。 參考譯文 漢光武帝的興起,雖然(在于他)文武韜略,足夠用來鼓舞世人,但他不知道發(fā)揮他人的長處,來彌補他的不足。幸運的是子孫后代都較為賢達,權力掌握在君王手上,所以他們的害處沒有顯現(xiàn)。等到漢和帝年少(即位),竇太后獨攬朝政。竇憲兄弟放縱專橫,在朝中殘殺都鄉(xiāng)侯劉暢,事情暴露之后,請求用攻打匈奴來自我救贖。等到成功以后,又想要冊立北單于,來樹立恩威,鞏固地位。袁安、任隗都憑借三公的身份要堅守正義極力抗爭,但終究沒有取勝,所幸竇憲因為謀逆的陰謀而失敗。漢光武帝不任用大臣所積聚下來的弊端于是就在這里顯現(xiàn)了。 靈活使用標志法斷句 上面介紹的五種方法,大都是標志斷句法。使用此法既快又準,很好使用,但不可絕對使用,而要靈活使用。因為斷句,斷的是意,關鍵是明確文意,“標志”只是路標而已,況且不少“標志”也很靈活。像“且夫”“蓋”這類句首虛詞,“矣”“哉”“耶”這類句尾虛詞,標志基本沒有問題。但像下列虛詞相對靈活,必須輔以語意理解。 (1)“焉”“者”“而”“為”“爾”“乎”“也”這類虛詞,有的句首、句中皆可用,有的句首、句尾皆可用,有的句中、句尾皆可用,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據具體文意、語氣來判斷。 (2)對話標志詞如“云”“謂”“曰”“言”一般情況下可以斷開,但也有例外?!霸弧庇袃煞N情況,一是表“叫作”的意思。例如明代魏學洢《核舟記》:“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倍窃诰涫?、句中作助詞,無實義。例如《詩經小雅采薇》:“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云”有兩種情況,一是表“有”的意思。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為、是”的意思。例如《后漢書》:“雖云匹夫,霸王可也。” “言”有七種情況,或表七種意思時,后面不可斷開:①談論;②記載;③告訴;④問;⑤陳述;⑥說明;⑦解釋引文、詞語或某種現(xiàn)象的發(fā)端詞,相當于“就是說”或者“意思是”。 另外,像固定句型也不全是固定的。有的固定句型恰恰是前后兩個小句子,中間要斷開。①……者,……也;②與其……,孰若……;③……,抑……;④其……,其……也;⑤非惟……,抑亦……。 文言文斷句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 內容大意先理解,熟讀精思把句斷。 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guī)律供參看。 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詞性詞義要精研,名詞動詞幫助判。 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 頂真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yǎng)語感讀經典; 操千曲,觀千劍,斷句必須常實踐。 浙江卷斷句題采用的是主觀題,多數(shù)是從原文中選出一段文字,形成有語境的主觀斷句題;有時給出一段獨立的材料,形成無語境的主觀斷句題。無論是哪種形式,都要求斷到六至七處,且采用的是扣分制??傮w來說,最難斷的就是那么一兩處,這一兩處難點就是需要考生全力攻克的。那么如何攻克呢? 1.前提:借助語境,通曉大義 考生可先理解上下文,再由此推斷斷句部分的大意。如傳記,應先明晰人物、事件、言論;議論文則明晰中心、論據、方法及邏輯關系。特別要注意斷句部分的前或后的句意、句式特點等。只有把握了語境,才能正確斷句。 2.技巧:善抓謂語(謂語動詞) 對付難點,當然是先尋找標志,看看在詞語、句式方面有無標志性的東西。但真正的難點往往不是靠尋找標志就能解決的,最關鍵的是揣度語意,看看句子的陳述對象是誰,詞語之間有什么樣的意義聯(lián)系,每個詞語是什么意思。如果這其中有什么技巧的話,就是善抓動詞了。 在文言文中,動詞是常見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充當謂語,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一種主要成分。因此,可以用抓動詞找主干的方法來斷句。斷句時,可在了解文意的基礎上,先找出動詞謂語,然后前追主語,后問賓語、補語,即可確定句子的標點。如2018年浙江卷斷句題,其難點在“又其文多指訐有疵病者所惡聞”間的斷句。這里“指訐”作為謂語動詞,能否接得上賓語“有疵病者”,甚至到“所惡聞”為止中間斷不斷開呢?從主謂賓的角度看,不行?!八鶒郝劇笔恰八弊纸Y構,必然有主語,故需“有疵病者”作其主語,“指訐”就不需要賓語了。如果句子里出現(xiàn)了幾個動詞,就應根據具體語言環(huán)境,先弄清動詞間的關系,再找主干。如它們是個古今同形異義詞,當斷開。如2018年全國卷Ⅱ斷句題中“敦儒學習《尚書》”中的“學習”是個古今同形異義詞,當斷開。如兩個動詞是連動式,則不需要斷開。如“于是相如前進缻”中的“前進”就是連動式,意謂“走上前進獻”,不可斷開。也有少數(shù)句子沒有動詞謂語,而是名詞、形容詞、數(shù)詞活用作動詞謂語的,斷句時要特別注意。 對付難點,抓抓動詞,作一點語法分析,只是其中一點小技巧。這其中還有不少小技巧,更需要在做題實踐中揣摩總結。 邊練邊悟 1.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年來著書一種,名曰《天工開物》。傷哉貧也!欲購奇考證而乏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隨其孤陋見聞藏諸方寸而寫之豈有當哉?(節(jié)選自《天工開物》) 答案 欲購奇考證/而乏洛下之資/欲招致同人//商略贗真/而缺陳思之館/隨其孤陋見聞/藏諸方寸而寫之/豈有當哉 解析 根據名詞代詞“奇(奇巧的東西)”“洛下之資(指錢財)”“人”“館”“見聞”“方寸(指心間,心中)”,虛詞“而”“之”“其”,再結合本句意思:想購買一些奇巧的東西用于考證,卻缺乏錢財;想要招集嗜好相同的朋友,討論物品的真?zhèn)?,卻沒有招待的館舍。只能照著藏在心中的孤陋見聞寫出來,難道會很妥當嗎? 2.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昔歸震川嘗自恨足跡不出里厈,所見聞無奇節(jié)偉行可記。承命為征君[注]作傳,此吾文托記以增重也,敢不竭其愚心。 所示群賢論述皆未得體要蓋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詳講學宗指及師友淵源或條舉平生義俠之跡或盛稱門墻廣大海內向仰者多。此三者,皆征君之末跡也,三者詳而征君之事隱也。(節(jié)選自方苞《與孫以寧書》) 注 征君:孫奇逢。 答案 所示群賢論述//皆未得體要/蓋其大致不越三端/或詳講學宗指及師友淵源/或條舉平生義俠之跡/或盛稱門墻廣大/海內向仰者多 參考譯文 歸有光曾經遺憾自己的足跡沒有出過鄉(xiāng)里,所見所聞的人物中沒有杰出節(jié)操、偉大行為可記述。我承蒙您囑咐為征君作傳,這是我的文章仰仗所記人物來增加了分量,我豈敢不竭盡自己的心力。 你給我看的那些別人給孫征君寫的論述,都沒有抓住最重要的東西。他們所寫的,大致不超過三個方面:有的詳細記述他平生講學所宣揚的宗旨以及師友相承淵源關系;有的逐條列舉他一生仗義行俠的事跡;有的極力稱頌他弟子眾多,國內向往仰慕他的人很多。這三個方面,都是孫征君細微的事跡。這三個方面寫得詳細,孫征君一生立志的大事反而被淹沒了。 3.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后世良知之學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軋,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瑣僻陋之見,狡偽陰邪之術,至于不可勝說。外假仁義之名,而內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實;詭辭以阿俗,矯行以干譽。忿以相勝而猶謂之徇義,險以相傾而猶謂之疾惡。自其一家骨肉之親已不能無爾我勝負之意彼此藩籬之形而況于天下之大民物之眾又何能一體而視之則無怪于紛紛籍籍而禍亂相尋于無窮矣。 (節(jié)選自王陽明《答聶文蔚書》) 答案 自其一家骨肉之親/已不能無爾我勝負之意/彼此藩籬之形/而況于天下之大/民物之眾/又何能一體而視之/則無怪于紛紛籍籍而禍亂相尋于無窮矣 參考譯文 后世關于良知的學問不明朗,天下的人用個人智慧彼此傾軋,因此人各懷私心,而那些瑣碎鄙陋的偏見,奸詐陰 邪的方法,到了說都說不盡(的地方):在外假借仁義的名聲,私下卻做著自私自利的事;虛偽的言辭來迎合世俗,虛假的行為來求取名譽。用生氣的方式相互壓服,還說遵循公正合宜的道理;在險境中相互傾軋,還說他是嫉惡如仇。一家骨肉之親,已經不能沒有你我勝負的心,彼此間像隔著籬笆一樣,更何況天下之大,民眾之多,又怎能平等相待呢?那么天下紛紛擾擾禍亂不斷也就不奇怪了。 1.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勢之異,圣賢之所以不得同也。孟子不見王公,而孔子為季氏吏,夫不以勢乎哉?士之進退不惟其德與才而惟今之法度而有司之好惡未必今之法度也是士之進不惟今之法度而幾在有司之好惡耳。(選自王安石《進說》) 答案 士之進退/不惟其德與才/而惟今之法度/而有司之好惡/未必今之法度也/是士之進/不惟今之法度/而幾在有司之好惡耳 參考譯文 情勢不同,是圣賢不能相同的原因。孟子不接見王公,孔子做了季氏的臣子,不是因為情勢嗎?士人進用與否,不是只靠德行與才能,而是只靠如今的法度。可是官員們的喜好,未必就是符合如今的法度。這樣一來,士人的進用,不是只靠如今的法度,而是幾乎在于官員們的喜好厭惡而已。 2.用“/”給下面文言語段斷句。 是非真能明明德于天下而坐致太平者歟是非真能不見一絲作為之跡而自享心逸日休之效者歟然則孔氏之學術亦妙矣則雖謂孔子有學有術以教人亦可也然則無學無術者其茲孔子之學術歟(選自明李贄《答耿中丞》) 答案 是非真能明明德于天下/而坐致太平者歟/是非真能不見一絲作為之跡/而自享心逸日休之效者歟/然則孔氏之學術亦妙矣/則雖謂孔子有學有術以教人亦可也/然則無學無術者/其茲孔子之學術歟 3.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今有兩人,甲謂乙曰:“汝好食某物,果食之,必死?!币冶卦唬骸拔沂持靡樱曛^我死,必倍食之?!奔兹糁^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茍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謝之減食。何者?遷險之言,則欲反之;循常之說,則必信之。此乃常人之情。 (選自杜牧《與人論諫書》) 答案 甲若謂乙曰/汝好食某物/第一少食/茍多食/必生病/乙必因而謝之/減食 4.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為人臣而患得患失,則其歸且將無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無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權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為我而何必交歡于宦寺此余之三復碑文不能不為之長嘆者也。(選自清劉大櫆《海峰先生文集》) 答案 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權/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為我/而何必交歡于宦寺/此余之三復碑文/不能不為之長嘆者也 參考譯文 作為人臣卻患得患失,那么他們的歸宿將是沒有什么不去做。再說假使憂慮得到卻果真得到了,憂慮失去卻果真沒有失去,我也安心我所得到的卻讓他們不憂慮?于是患得患失,而得失的衡量,最終又不可以靠自我來操縱;我自己能夠自得其樂,又何必與那些宦寺親近呢?這就是我多次再讀碑文,不能不為之長嘆的原因?。? 5.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每日工夫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蜃髡n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凡習禮歌詩之數(shù)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暇及于邪僻。教者如此,則知所施矣。(選自《陽明傳習錄》) 答案 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凡習禮歌詩之數(shù)/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暇及于邪僻 參考譯文 每天的課程,首先要對學生的品德進行考察,之后是背誦和朗讀課文,然后是禮儀學習。有些學生在這段時間完成課業(yè)練習,再之后是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和教師講授課文,最后是唱詩。習禮和唱詩這類課程,目的是保存學生兒童的天性,讓他們快快樂樂、不知疲倦地熱愛學習,這樣他們也就沒有時間去做那些不好的事了。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就知道如何去進行教育了。 6.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至于臺閣令史,主書監(jiān)帥,諸王簽省,并曉習吏用,濟辦時須,縱有小人之態(tài)皆可鞭杖肅督故多見委使蓋用其長也人每不自量舉世怨梁武帝父子愛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見其睫耳。(選自顏之推《涉務》) 答案 縱有小人之態(tài)/皆可鞭杖肅督/故多見委使/蓋用其長也/人每不自量/舉世怨梁武帝父子愛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見其睫耳 參考譯文 至于那些尚書省的令史、主書、監(jiān)帥、諸王簽省,都通曉熟悉官吏的職責,能按時完成當時應該處理好的事情,縱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態(tài),還可以用鞭杖嚴厲地監(jiān)督他們,所以多被委任使用,這是在用他們的長處。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歡小人而疏遠士大夫,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一樣看不到自身的短處。 7.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又自山腰緣葛而前,又過十步許,抵小潭。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傾沫成白簾闊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無聲兩旁石崖峭立苔蝕蘚障時有水珠毿毿[注]滴下。(選自《歷代游記選》,有刪改) 注 毿毿(sān):形容水滴淅瀝而下。 答案 小潭上曰西潭/流水傾沫成白簾/闊可七八尺/冉冉下注/滑而無聲/兩旁石崖峭立/苔蝕蘚障/時有水珠毿毿滴下 8.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噫!人固動物耳。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遇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予既廢而獲斯境,安于沖曠,不與眾驅,因之復能見乎內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傲萬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為勝焉!(選自《蘇舜欽集滄浪亭記》) 答案 情橫于內而性伏/必外遇于物而后遣/寓久則溺/以為當然/非勝是而易之/則悲而不開/惟仕宦溺人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勝之道 參考譯文 唉!人本來就會為外物所感動的。情感充塞在內心而性情壓抑,一定要借外物來排遣,停留時間久了就沉溺,認為當然;不超越這而換一種心境,那么悲愁就化解不開。只有仕宦之途、名利之場最容易使人陷入其中,自古以來有才有德之士,因政治上的失意憂悶致死的太多了,都是因為沒有悟出主宰自己、超越自我的方法。我雖已經被貶卻獲得這樣的勝境,安于沖淡曠遠,不與眾人一道鉆營,因此又能夠使我的內心和形體找到根本,心有所得,笑憫萬古。尚且沒有忘記內心的主宰,自認為已經超脫了。 9.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觀足下十篇之文,信有志于古矣,來書問曰:“將學于今,則慮成淺陋;將學于古,則懼不得取名于世,學宜何旨?”引韓先生《師說》之說以求解惑。足下當少秀之年懷進取之心又學古于仁義不勝之時與之者寡非之者眾得無惑于中焉是以枉書見問。(選自穆修《答喬適書》) 答案 足下當少秀之年/懷進取之心/又學古于仁義不勝之時/與之者寡/非之者眾/得無惑于中焉/是以枉書見問 參考譯文 閱讀你的十篇文章,(你)的確在古文方面有追求。(你)來信詢問我說:“想要向當今的文章學習,卻擔心變得淺薄鄙陋;想要向古文學習,卻害怕在世上不能夠取得功名,學習應該指向什么?”(我)引用韓愈先生《師說》的觀點尋求解惑。你正值青春年華,懷著進取的志向,在仁義不興盛的時候學習古文,贊同學古文的人少,批評學古文的人多,(你)在心中能沒有困惑嗎?因此寫信問我。 10.用“/”給下面文言語段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三年,而吳人遣之歸。及至于國,王問于范蠡曰:“節(jié)事奈何?”對曰:“節(jié)事者與地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事不失生萬物容畜禽獸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惡皆成以養(yǎng)其生。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 (選自《國語越語下》,有刪改) 答案 節(jié)事者與地/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事不失/生萬物/容畜禽獸/然后受其名而兼其利/美惡皆成/以養(yǎng)其生 參考譯文 三年后,吳王打發(fā)他們回國。一回到越國,越王就向范蠡請教說:“怎樣才能做到措施有節(jié)制?”范蠡回答說:“措施有節(jié)制就要效法大地。只有大地能包容萬物成為一個整體,養(yǎng)育萬物不失時機。它生長萬物,畜養(yǎng)飛禽走獸,然后享受它應得的名聲和利益。萬物不論好壞,都使之成長以養(yǎng)活人的生命。時令不到,萬物不能勉強生長;人事沒有到最終的轉折點,也不能勉強完成?!?-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浙江專用2020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 第二部分 古代詩文閱讀 專題十一 文言文閱讀 核心突破三 給文言材料斷句試題 浙江 專用 2020 高考 語文 一輪 復習 第二 部分 古代 詩文 閱讀 專題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6417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