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恕之道-一以貫之Word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忠恕之道-一以貫之Word版(1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忠恕之道,一以貫之
——淺談《論語》里的忠恕思想
專業(y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
學號:2013011004
姓名:崔靈靈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忠恕之道,一以貫之
——淺談《論語》里的忠恕思想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
2、:“唯?!薄墩撜Z?里仁》
南宋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此有極其精微的闡釋,并引曾子與門人論說(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保┮再Y博辨。從而推論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的觀點。
這是后來學者大多認同的一個說法。而在《論語集注》關于該條的下面又引了程子的一段話。這里程子首先對“仁恕”、“忠恕”觀念進行了區(qū)分——“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維天之命,于穆不已,忠也。忠者天道。忠者無妄。忠者體。干道變化,各正性命,恕也。恕者人道。恕者行忠。恕者用。大本達道也?!?
在這里“仁恕”的區(qū)別差異很小,難以理解,必須結合程子在論說“子貢”條時的論說才可以理解。子貢
3、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背套訉Υ诉M行了解釋:“我不欲人之加諸我,吾亦欲無加諸人,仁也;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恕也。無者自然而然,勿者禁止之謂,此所以為仁恕之別?!?
從這兩條相關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仁,是自然而然,發(fā)乎天理天性的行為;而恕可能是后天教育,倫理節(jié)制所要求的行為。這樣一來,仁與恕的境界高下立判。因而程子才說:“恕則子貢或能免之,仁則非所己矣?!?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我們再來看“忠恕”之別,這里程子截然的將二者劃分開來,而以“道”來綰合。“忠”是天道,且是體,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為它是“內心本然的
4、認知”,永遠存在。而“恕”不同,“恕”是人道,是用,是用以踐行“忠”的,立足于“恕道”的所作所為,呈現(xiàn)出來,那就達到了“忠”的標準,是“忠”的意識的外化。因而“忠”更多的體現(xiàn)出客觀性,有“忠”心,則可能衍出“恕”行為,而無“忠”心,則根本不可能去踐行,也就沒有“恕道”。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在此條之下注解有一句是:“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於人,則恕之事而仁之術也。勝其人欲之私,而全其天理之公矣。”
從這條論述,可以看出由仁及道的思想。即,仁者之心,可見天理之周流無間。而之后朱熹又有這么一句“恕之事而仁之術”,意即踐行恕道是達到仁的方法通途。這樣一來
5、,“恕”與“仁”又發(fā)生了聯(lián)系。三者結合起來,我們不難看出,“忠恕”與“仁”的關系,即,踐行恕道就是彰顯內心本然存在的“忠”,通過這種踐行可以達到“仁”的境界。
也就是說“仁”是一種發(fā)乎天性、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崇高心理;“忠”是意識對“仁”的體味、認知,而“恕”則是在這一體認的指導下進行的活動行為。因而,踐行“恕道”、行“恕之事”,也就是彰顯內心對“仁”的認同,從而復歸“仁”。這是有關“仁”與“忠”、“恕”關系的界定,而孔子之學說大抵是以“仁”為支柱的“修己之學”和以“禮”為衛(wèi)持的“治人之學”,這樣我們就不難看出,忠恕與仁禮之間的關系。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這一點
6、不只在思想上深刻的影響了中華民族,同樣,在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及其創(chuàng)作心理、創(chuàng)作范式,甚至在文藝批評、文本接受、審美觀念方面同樣有不容輕忽的作用。
“忠”作為內心的一種本然認知,它的存在是對“仁”,也就是儒家思想中的“道”的映現(xiàn)。在先秦之后的封建時代,“忠君”作為一種思想標的成為對臣民的要求。這一點反應在文學作品上,就引發(fā)了有關屈原忠貞問題的大討論。
首先是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指出屈原“正道直行,竭忠盡知”、“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司馬遷著眼于從屈子的道德方面對其定性,并由此推論出其文學風貌。
后來劉向在《九嘆?惜賢》揚雄在《法言》中都有對于屈原的論述,劉向一連
7、用“夷由”、“介之推”、“晉申生”、“荊和氏”、“伍子胥”、“比干”等一系列忠誠之士作比,而揚雄則“悲其文,讀之未嘗不流涕”并言其智“如玉如瑩,爰變丹青”。而關于屈原的批評在班固那里達到一個極峰。
在《離騷贊序》中班固猶能持中正之見,謂屈原“以忠信見疑”、“忠誠之情,懷不能已”,而在《離騷序》中卻責其“露才揚己……責數(shù)懷王,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亦貶狂狷景行之士……”
不難看出這里班固對屈原的態(tài)度,而同時代的王逸則在《楚辭章句序》中,對班固的看法進行了激烈的批駁。指出屈原為人完全符合儒家的道德標準:“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
8、顧其命此誠絕世之形,俊彥之英”。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從以上論述中可知,有關屈原的討論,都是基于其人格是否“忠貞”而進行的,由此出發(fā),才有對其作品作出的不同的批評。如班固斥其浪漫手法是“多稱昆侖、冥婚、宓妃虛無之語,皆非法度之政,經義所載?!倍跻輨t認為屈原是“依托《五經》而立義”作出了符合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論述。
這一點直到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辨騷》出,才有了一個比較公允的看法。近代王國維也在《屈子文學之精神》引屈原自贊語“廉貞”一詞稱頌,由此“忠貞”之論方漸息。
如此看來“忠”便成為中國古代文論中一條極重要的標線。線上則其人作品,意義非凡,一旦觸線成為線下
9、,則不免受到非難。也由此可見“忠”這一信條,表現(xiàn)在獨立的人格追求上即是“忠貞”,待施于他人則為忠信,我們可以理解為“盡心盡力”比如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然而,倘使這個“他人”指代國君,則“忠”即是“忠誠”、“忠義”這從孔子對“伯夷叔齊”的稱許,以及歷朝歷代“遺民”、“貳臣”論的爭議中可以看出。
那么,“恕”作為一種體現(xiàn)“忠”的行事原則,在本質上它更傾向于“仁”,也就是儒家常說的“仁恕”。
在道德上它又表現(xiàn)為“不怨”、“不慍”,即便有“怨憤”的情感,其表達也不能過分激烈,而要有所節(jié)制,以達到一種優(yōu)游宛順,從容不迫的君子容儀。這一點影響到現(xiàn)實政治領域,也就是發(fā)揚古詩的諷諫傳統(tǒng)
10、。即在對君主的諫諍中不能犯顏直諫,而要有策略的委婉的表現(xiàn)出來。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這樣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班固對屈原的批評,不僅在于對其忠貞的疑慮,更多的反而是屈原諫諍的方式太過激烈?!奥恫艙P己、怨惡椒蘭、忿懟沉江、歸罪懷王”這種“以死相抗”的方式太過激烈,因而不符合儒家的“恕道”精神,在這里“恕道”理應被解釋為“溫柔敦厚”。
既然在諫諍時,需要做到委屈宛順,那么就不能面刺直譏,因而古詩的諷諫系統(tǒng)在這一情形下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在對《詩》的學習接受中,孔子提出了著名的“興觀群怨”說。并承認“怨刺”正是“忠”的表現(xiàn),而委屈宛順則又體現(xiàn)出“恕”的精神。
這一思想
11、影響到對“詩學”的接受與批評,也就是孔子提出的“雅正”思想。這一點孔子在《論語?為政》篇作出了明確的論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后來的《毛詩大序》可以說是在“思無邪”基礎上更進一步的發(fā)展。它提出詩的作用正是在“正得失,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并擴展了風雅的含意深度,將變風變雅納入詩教系統(tǒng)。
“忠恕”之道的最高境界是“仁”,所以夫子才在《論語?八佾》中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昂谩币簿褪悄堋八 比酥^。亦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朱熹與程子所說的“推己及人”。
如
12、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這一點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同樣有極其豐富的論述,孟子將之發(fā)展為“不忍人之心”。而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接受中尤以杜甫的仁愛思想最顯博大深沉。并且我們可以在他身上十分明確的看出其“仁愛”思想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有一個由近及遠,由親而疏的流波過程的,然而始終不變的卻是他那種“至誠”的情懷。
首先我們從的杜甫《月夜》來看: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很顯然其“仁愛”思想首先表現(xiàn)為對妻女的愛。從妻女而衍及到鄰人,由鄰人而想到陌生人?!安粸槔ЦF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保ā队殖蕝抢伞罚K娜蕫鬯枷胧怯幸环N遞進深廣的過
13、程,而在這種深化中尤能見出其為人。
再看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單此一詩就可看出其情感的變動,由對幼子餓死的悲痛,然后進而聯(lián)想到普通百姓:“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yè)徒,因念遠戍卒?!倍侗闭鳌芬辉娡瑯尤绱耍衅迌簣F聚的悲喜交集,歸途中所見景象引發(fā)的感慨,對國師的憂慮,對中興的期望。
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由對個人生活窘迫之感念,進而聯(lián)想到“大蔽天下”??梢哉f杜甫之“仁愛”思想,正是從“恕道”思想,也就是“不忍人之心”出發(fā),進而上升至“己溺己饑”(“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孟子·離婁下》)的偉大情懷。而杜甫之所以能如此“蒿目時艱”,擁有如
14、許深廣的憂患意識與博大的情懷,其根本就在于其精神的出發(fā)點在于“恕道”。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而唐詩之所以能感動人心,大抵就在于這種“民胞物與”、山花山鳥時來相親的人文主義精神。然而它們的出發(fā)點、精神思想的源頭卻是儒家的“恕道”精神,儒家的仁民愛物思想。
夫子之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通過上述對“忠恕”的分析理解,可以說我們對以“忠恕”思想為核心的儒家仁道主義有了一個較為深刻的認識。奉行忠恕之道,將心比己,推己及人,更需要我們后來者繼續(xù)貫之。
附:《傳統(tǒng)文化與價值觀》課堂感悟
每周五的兩節(jié)傳統(tǒng)文化與價值觀課程,為我們學習領悟先秦儒家文化、提升個人修養(yǎng)提供了一
15、個有效的途徑。課上老師同我們一起學習理解《四書》,通過單獨提問和兩人合作朗讀翻譯其中重要圣人之言的方式,有地集中了聽課精力,大家都在有意識地去理解某種思想的真正含義,在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幫助下真正實現(xiàn)融匯貫通。這樣的課堂學習方式已經在大學課堂并不多見,既然有效,需要繼續(xù)保留。
其次,倘若每節(jié)課都采用這樣的方式,不免久而久之使大家產生應付之心,便有悖初衷。倘若采用視頻、音頻、圖畫等形式加以輔之,或許課堂會更加高效和活躍。當然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老師的課件做的比較用心,在講到某一觀點之時,將準備好的與之有關的資料言論與之同步展現(xiàn),大大地開拓了我們的思路和視野,自然也對知識的理解起到了更好的鞏固。
16、或許,在學習這門課的時候應該有更多的書面展示,就像臨近課程接受大概三周的那次隨堂檢測,就“子罕言利與命與仁”這一句寫出所知道的幾種不同理解。題目一布置下,大家便有人作慌然狀,課上未認真聽課者自然腦袋空白,十分緊張(額,我也是小慌張了一把),而有人則不然。我想突然搞這樣的突擊,是該對大家認真聽課有監(jiān)督作用的吧。(純屬個人觀點)
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檔,請點擊下載按鈕下載!
總之,還是靠大家自覺,真正熱愛這門課,真正喜歡中國的古典文化。以上是我學習這門課后的小小感悟,言語不足,妄談妄談。
(注:可編輯下載,若有不當之處,請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