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必考名詞解釋背誦版
《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必考名詞解釋背誦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必考名詞解釋背誦版(3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Born to win 高鴻業(yè)《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必考名詞解釋背誦版 ——跨考教育金牛經濟學院院長鄭炳老師 第十二章 國民收入核算 1.宏觀經濟學 答:相對“微觀經濟學”而言,宏觀經濟學是一種現代的經濟分析方法。它以國民經濟總體作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生活中有關總量的決定與變動,解釋失業(yè)、通貨膨脹、經濟增長與波動、國際收支與匯率的決定和變動等經濟中的宏觀整體問題,所以又稱之為總量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和基礎是總需求—總供給模型。具體來說,宏觀經濟學主要包括總需求理論、總供給理論、失業(yè)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增長和經濟波動理論、開放經濟理論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內容。 2.國內生產總值 答: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經濟社會(即一國或一地區(qū))在一定時期內運用生產要素所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物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是一國范圍內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因此是一個地域概念,而與此相聯系的國民生產總值(GNP)則是一個國民概念,乃指某國國民所擁有的全部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的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 GDP一般通過支出法和收入法兩種方法進行核算。用支出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等于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凈出口之和;用收入法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工資、利息、租金、利潤、間接稅、企業(yè)轉移支付和折舊之和。 3.儲蓄—投資恒等式 答:儲蓄—投資恒等式是分析宏觀經濟行為十分重要的一個命題。根據國民收入構成的基本公式可得出兩部門、三部門和四部門經濟的儲蓄—投資恒等式分別為、和。 需要注意的是,儲蓄—投資恒等式是定義恒等,沒有實際意義。這里的恒等是從國民收入會計的角度,就整個經濟而言,事后的儲蓄(私人儲蓄、政府儲蓄以及外國對本國的儲蓄)和事后的投資總量相等,而后面分析宏觀經濟均衡時投資等于儲蓄,是指計劃投資(事前投資)等于計劃儲蓄(事前儲蓄)所形成的經濟均衡狀態(tài)。 4.GDP折算(平減)指數 答:GDP折算(平減)指數是名義GDP和實際GDP的比率。名義GDP是用生產物品和勞務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實際GDP是按從前某一年的價格作為基期價格計算出來的當年全部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GDP折算(平減)指數公式為: GDP折算(平減)指數用來衡量在基期年和所考察的年度之間發(fā)生的價格變化,這個指數與消費價格指數不同,因為它的權數隨不同商品所占的份額的改變而改變。因為GDP折算(平減)指數是以涉及經濟中所生產的全部產品的計算為基礎的,所以它是一個用來衡量通貨膨脹狀況的具有廣泛基礎的價格指數。 第十三章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一、名詞解釋 1.均衡產出 答:均衡產出是指和總需求相一致的產出,也就是經濟社會的收入正好等于全體居民和企業(yè)想要有的支出。在兩部門經濟中,總需求由居民消費和企業(yè)投資構成,于是均衡產出可用公式表示為:。、分別代表計劃消費、計劃投資數量,而不是國民收入構成公式中實際發(fā)生的消費和投資。 圖13-1 均衡產出的決定 在圖13-1中,縱軸表示支出,橫軸表示收入,從原點出發(fā)的45線上的各點都表示支出和收入相等。當總收入大于總支出時,非意愿存貨投資就大于零,企業(yè)會削減生產。反之,當總收入小于總支出時,非意愿存貨投資就小于零,企業(yè)會擴大生產。圖13-1中,點對應的產出水平即為均衡產出。 經濟社會的收入正好等于全體居民和企業(yè)想要有的支出時經濟社會達到均衡。在這個模型中,存貨在調整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2.邊際消費傾向 答:邊際消費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簡稱為)指增加1單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費部分的比率,其公式為: 式中,表示增加的消費,表示增加的收入。按照凱恩斯的觀點,收入和消費之間存在著一條心理規(guī)律: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也會增加,但消費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因此,一般而言,邊際消費傾向在0和1之間波動。 當消費函數為線性函數時,??梢钥闯觯话闱闆r下,,即存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作為三大基本心理規(guī)律之一,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guī)律被凱恩斯用來分析造成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原因。 3.乘數效應 答:乘數效應是一種宏觀的經濟效應,指經濟活動中某一變量的增減所引起的經濟總量變化的連鎖反應程度。在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中,乘數效應考察投資、政府購買支出或稅收等變動一定量對收入水平的影響程度。 乘數效應的理論支撐源于凱恩斯《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中的收入乘數原理。乘數效應可用圖13-2來表示。 圖13-2 乘數效應 圖13-2中,表示原來的總支出線,表示新的總支出線,原來的均衡收入為,新的均衡收入為。可以看出,投資的增加,會引起收入若干倍的增加。實際上,總需求的任何變動,如消費的變動、政府購買支出的變動、稅收的變動以及凈出口的變動等,都會引起收入若干倍變動。 乘數效應不考慮貨幣因素對收入的影響。如果考慮貨幣因素的影響,收入增加會使利率上升,從而投資減少,這又使收入減少,因此最終的收入增加幅度小于不考慮貨幣因素時收入增加幅度。 4.投資乘數 答:投資乘數指收入的變化與帶來這種變化的投資支出的變化的比率。在兩部門經濟中,投資乘數,即??梢姡呺H消費傾向越大,或邊際儲蓄傾向越小,則投資乘數就越大。在三部門經濟中,征收定量稅時,;征收比例稅時,。 由于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投資增加會引起收入多倍增加,投資減少會引起收入多倍減少。由于這是凱恩斯最早提出來的,所以投資乘數又稱為“凱恩斯乘數”。 投資乘數發(fā)揮作用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假設,即:社會中存在閑置資源;投資和儲蓄的決定相互獨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適應支出增加的需要。 5.稅收乘數 答:稅收乘數是指收入變動與引起這種變動的稅收變動的比率。稅收乘數有兩種:一種是稅率變動對總收入的影響,另一種是稅收絕對量變動對總收入的影響。稅收乘數用公式表示為: 可以看出,稅收乘數為負值,這表示收入隨稅收增加而減少,隨稅收減少而增加,其原因是稅收增加,人們可支配收入減少,從而消費會相應減少,因而稅收變動和總支出變動方向相反。稅收乘數的絕對值等于邊際消費傾向與1減邊際消費傾向之比,或邊際消費傾向與邊際儲蓄傾向之比。 6.平衡預算乘數 答:平衡預算乘數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時以相等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國民收入變動與政府收支變動的比率。假設政府購買支出和稅收各增加同一數量即時, 則。 無論在定量稅還是比例稅下,平衡預算乘數均為1。根據平衡預算乘數,可以把財政政策的作用歸納為三種情況:①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時減少稅收將對國民收入有巨大促進作用;②政府在增加支出的同時增加稅收,保持預算平衡,對國民收入的影響較??;③政府在減少支出的同時增加稅收將會抑制國民收入的增長。 7.薩伊定律 答:薩伊定律主要說明,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一般不會發(fā)生任何生產過剩的危機,更不可能出現就業(yè)不足,商品的生產數量完全由商品的供給面所決定。通過物價指數高低的調整,商品的供給量最后必將等于商品的需求量,簡言之就是供給創(chuàng)造需求。 第十四章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 1.資本邊際效率 答:資本邊際效率是指使一項資本物品在使用期內各預期收益的現值之和等于這項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者重置成本的貼現率,它可被視為將一項投資按復利方法計算得的預期利潤率,其公式為: 式中,表示資本品的供給價格或重置成本,表示使用期內各年份的預期收益,表示資本品在第年年末時的處置殘值,表示資本邊際效率。公式表明,資本邊際效率與資本重置成本成反比,與資本預期收益成正比。凱恩斯認為,預期收益的減少與重置成本的上升都會使資本邊際效率遞減。 2.托賓比率 答:托賓比率是指企業(yè)股票的市場價值與資本重置成本的比率。這里的資本重置成本是在現有的產品市場條件下,重新創(chuàng)辦該企業(yè)的成本。股票的市場價值反映的是股票持有者對企業(yè)資產的剩余索取權的價格預期。因此,=企業(yè)的股票市場價值/新建造企業(yè)的成本。 如果企業(yè)的市場價值小于資本的重置成本,即時,說明買舊的企業(yè)比建設新企業(yè)便宜,于是就不會有投資;相反,如果企業(yè)的市場價值大于資本的重置成本,即時,說明新建造企業(yè)比買舊企業(yè)要便宜,因此會有新投資。就是說,當較高時,投資需求會較大。 可以看出,投資是值的增函數。托賓通過值把金融市場和實際經濟活動聯系起來,推進了傳統投資理論的發(fā)展。 3.曲線 答:曲線是描述滿足產品市場均衡條件的利率與收入關系的曲線。曲線上任何一點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下,投資和儲蓄都是相等的,即,從而產品市場是均衡的。因此這條曲線稱為曲線。 圖14-1 曲線 圖14-1中,曲線上的任意一點都表示產品市場實現均衡。曲線右上方的任意一點都表示存在超額產品供給,曲線左下方的任意一點都表示存在超額產品需求。 由均衡收入代數表達式可得出曲線的斜率為負值,對應的曲線向右下方傾斜。曲線斜率的大小,即利率變動對國民收入的影響程度,取決于以下三個因素:利率對投資需求的影響系數;邊際消費傾向;稅率。 4.曲線 答:曲線是描述滿足貨幣市場均衡條件(貨幣需求等于貨幣供給)的利率與收入關系的曲線。假定代表實際貨幣供給量,代表名義貨幣供給量,代表物價水平,貨幣市場均衡條件為:,推導出曲線的表達式為: 或 曲線如圖14-2所示。曲線上任一點都代表一定利率和收入的組合,在這樣的組合下,貨幣需求與供給都是相等的,亦即貨幣市場是均衡的。 圖14-2 曲線 5.流動偏好 答:流動偏好又稱靈活偏好,也稱流動性偏好,是指由于貨幣具有使用上的靈活性,人們寧肯以犧牲利息收入而儲存不生息的貨幣來保持財富的心理傾向。該理論由英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于1936年在《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凱恩斯認為,流動偏好根源于以下三種貨幣需求動機: 交易動機是指個人和企業(yè)為了進行正常的交易活動而持有貨幣的動機。出于交易動機的貨幣需求量主要決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數量越大,從而為應付日常開支所需的貨幣量就越大。 謹慎動機是指為預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如個人或企業(yè)為應付事故、失業(yè)、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數量貨幣。從全社會來看,這一貨幣需求量大體上也和收入成正比,是收入的函數。 投機動機是指人們?yōu)榱俗プ∮欣馁徺I有價證券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投機動機所產生的貨幣需求量與利率成反比。 6.流動性陷阱 答:流動性陷阱又稱凱恩斯陷阱或靈活陷阱,是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具體是指當利率水平極低時,人們對貨幣需求趨于無限大,貨幣當局即使增加貨幣供給也不能降低利率,從而不能增加投資引誘的一種經濟狀態(tài)。 當利率極低時,有價證券的價格會達到很高,人們?yōu)榱吮苊庖蛴袃r證券價格跌落而遭受損失,幾乎每個人都寧愿持有現金而不愿持有有價證券,這意味著貨幣需求會變得完全有彈性,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趨于無限大,表現為流動偏好曲線或貨幣需求曲線的右端會變成水平線。在此情況下,貨幣供給的增加不會使利率下降,從而也就不會增加投資引誘和有效需求,當經濟出現上述狀態(tài)時,就稱之為流動性陷阱。 盡管從理論上可以推導出流動性陷阱的存在,但現實經濟生活中還沒有發(fā)現該經濟現象。有的經濟學家認為,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出現了類似于流動性陷阱的現象。 第十五章 宏觀經濟政策分析 1.財政政策 答:財政政策是指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yè)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是指改變稅率和稅率結構。變動政府支出是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 財政政策利用變動政府預算(包括稅收和政府支出)來影響總需求,從而達到穩(wěn)定經濟的目的。其特點是政府用行政預算來直接控制消費總量和投資總量,調節(jié)國家的需求水平,使總需求和總供給達到理想的均衡狀態(tài),從而促進充分就業(yè)和控制通貨膨脹。 從其內容上看,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稅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購買(支出)。從對經濟發(fā)生作用的結果上看,財政政策分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稅率、增加轉移支付、擴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總需求,以降低失業(yè)率。后者則包括提高稅率、減少轉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總需求的增加,進而遏制通貨膨脹。財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種主要手段。 2.貨幣政策 答:貨幣政策指政府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通過銀行體系變動貨幣供給量來調節(jié)總需求的政策。例如,在經濟蕭條時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資,進而刺激消費,使生產和就業(yè)增加。反之,在經濟過熱、通貨膨脹率太高時,可通過緊縮貨幣供給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資和消費,使生產和就業(yè)減少些或增長慢一些。 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貨幣政策和緊縮性貨幣政策。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息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最合適。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息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采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較合適。 貨幣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公開市場業(yè)務、改變貼現率、改變法定準備率以及道義上的勸告等。這些貨幣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標是通過控制貨幣供給量,影響利率與國民收入,從而最終實現穩(wěn)定國民經濟的目標。 3.凱恩斯極端 答:凱恩斯極端是指凱恩斯主義的一種極端情況。 如圖15-1所示,如果越平坦,或越陡峭,則財政政策效果越大,貨幣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現一種曲線為垂直線而曲線為水平線的情況,則財政政策將十分有效,而貨幣政策將完全無效。這種情況被稱為凱恩斯主義的極端情況。 出現圖15-1中的情況時,財政政策十分有效而貨幣政策完全無效,其原因是:當曲線為垂直線時,說明投資需求的利率系數為零,即不管利率如何變動,投資都不會變動,即不會產生擠出效應;當曲線為水平線時,說明利率已下降到一個低水平,貨幣需求的利率彈性已成為無限大。這樣,如果國家貨幣當局想用增加貨幣供給來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資,是不可能有效果的。 圖15-1 凱恩斯極端 4.擠出效應 答:擠出效應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費或投資降低的效果。在IS-LM模型中,若曲線不變,政府支出增加,曲線向右移動,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重新均衡時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國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會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資,降低原有的乘數效應,因此,財政支出增加引起國民收入增加的數量小于不考慮貨幣市場的均衡(即曲線)或利率不變條件下的國民收入的增加量。這兩種情況下的國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的大小取決于以下四個因素: (1)支出乘數的大?。? (2)貨幣需求對產出變動的敏感程度; (3)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 (4)投資需求對利率變動的敏感程度,即投資的利率系數的大小。 第十六章 宏觀經濟政策實踐 1.充分就業(yè) 答:充分就業(yè)是指在一定的貨幣工資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可以得到工作的一種經濟狀況,充分就業(yè)時的失業(yè)率也稱為自然失業(yè)率。 即使經濟能夠提供足夠的職位空缺,失業(yè)率也不會等于零,經濟中仍然存在摩擦性失業(yè)和結構性失業(yè)。摩擦性失業(yè)是由于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不完善或因經濟變動過程中的工作轉換而產生的失業(yè)。結構性失業(yè)是因經濟結構變化,產業(yè)興衰轉移而造成的失業(yè)。這兩種失業(yè)可以通過完善勞動力市場運行機制、增加對失業(yè)者勞動技能培訓等措施,使其在程度上有所降低,但不能徹底消除。 凱恩斯認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性失業(yè)”,失業(yè)僅限于摩擦性失業(yè)和結構性失業(yè),那么經濟就實現了充分就業(yè)。當經濟中存在非自愿性失業(yè)時,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擴大總需求,使得需求不足型失業(yè)為零,從而可以實現充分就業(yè)。 2.自動穩(wěn)定器 答:自動穩(wěn)定器也稱內在穩(wěn)定器,是指經濟系統本身存在的一種會減少各種干擾對國民收入沖擊的機制,能夠在經濟繁榮時期自動抑制通脹,在經濟衰退時期自動減輕蕭條,無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動。 在社會經濟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動穩(wěn)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個人和公司所得稅、失業(yè)補助和其他福利轉移支付、農產品維持價格以及公司儲蓄和家庭儲蓄等。例如,在蕭條時期,個人收入和公司利潤減少,政府所得稅收入自動減少,從而相應增加了消費和投資。同時,隨著失業(yè)人數的增加,政府失業(yè)救濟金和各種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將刺激個人消費和促進投資。 但是,自動穩(wěn)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來穩(wěn)定經濟,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維持經濟的穩(wěn)定;它只能緩和或減輕經濟衰退或通貨膨脹的程度,而不能改變它們的總趨勢。因此,還必須采用更有力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措施。 3.充分就業(yè)預算盈余 答:充分就業(yè)預算盈余是指既定的政府預算在充分就業(yè)的國民收入水平即潛在的國民收入水平上所產生的盈余。如果這種盈余為負值,就是充分就業(yè)預算赤字。 充分就業(yè)的預算盈余不同于實際的預算盈余。實際的預算盈余是以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來衡量預算狀況的。因此,二者的差別就在于充分就業(yè)的國民收入與實際的國民收入水平的差額。充分就業(yè)的預算盈余可以大于、小于或者等于實際預算盈余。 充分就業(yè)預算盈余概念的提出具有以下兩個十分重要的作用:①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業(yè)的水平上,消除經濟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動對預算狀況的影響,從而能更準確地反映財政政策預算狀況的影響;②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業(yè)問題,以充分就業(yè)為目標確定預算規(guī)模,從而確定財政政策。但這一概念同樣存在一定的缺陷,因為充分就業(yè)的國民收入或潛在國民收入本身就是難以準確估算的。 4.平衡預算 答:預算盈余=政府的收入-政府的支出。平衡預算有以下兩層含義: (1),即政府的收入完全等于政府的支出,政府完全實現了收支相等。 (2),即政府收支的變動量等于0。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之前,各國普遍采取年度平衡預算,要求每個財政年度都收支平衡。年度平衡預算后來演變成周期平衡預算,是指政府在一個經濟周期中保持預算平衡,即在經濟衰退時實行擴張政策,有意安排預算赤字,在繁榮時期實行緊縮政策,有意安排預算盈余,以繁榮時的盈余補衰退時的赤字,實現整個周期盈余與赤字相抵。 5.法定準備金率 答:法定準備金率是中央銀行調節(jié)貨幣供應量的三大傳統政策工具之一,是指金融機構按規(guī)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金額占其存款總額的比率。 中央銀行對法定準備金率的規(guī)定,最初是為了降低商業(yè)銀行的經營風險,保護存款人的存款安全,以后逐漸把它作為控制信用規(guī)模和貨幣供給的貨幣政策工具。中央銀行通過調整法定準備金率,影響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供應能力,從而間接調控貨幣供應量。當法定準備金率提高時,銀行系統某定量準備金所能維持的負債和信用額度便下降。相反,當法定準備金率降低時,某定量準備金所能維持的負債和信用額便上升。因此,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是一種信用收縮的措施;降低法定準備金率,是一種信用擴張的措施,最終都會影響貨幣供應量的多少。 中央銀行為了控制信用的過度擴張可以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它一方面減少商業(yè)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用于貸款的資金,另一方面使得商業(yè)銀行創(chuàng)造的貨幣減少,從而收縮銀根、減少貨幣供給、減少投資、抑制總需求;反之,當經濟處于衰退和高失業(yè)時期時,中央銀行可以降低法定準備金率,以增加貨幣供給、增加投資、刺激總需求。 6.基礎貨幣(monetary base) 答:基礎貨幣又稱為貨幣基礎、貨幣基數,是指商業(yè)銀行存入中央銀行的準備金與社會公眾所持有的現金之和,是中央銀行直接控制的變量,也是銀行體系的存款擴張、貨幣創(chuàng)造的基礎。由于它會派生出貨幣,因此是一種高能量的或者說動力強大的貨幣,故又稱高能貨幣或強力貨幣。 當中央銀行提高或降低法定準備金率時,各商業(yè)銀行就要調整資產負債表項目,相應地增加或減少其存放在中央銀行的法定準備金,這會使銀行體系內產生一系列的變化。按照乘數理論,就會對貨幣供應量產生緊縮或擴張的作用。社會公眾持有的現金的變動也會引起派生存款的變化,從而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或減少。當公眾將現金存入銀行時,銀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發(fā)放貸款,從而在銀行體系內產生一系列的存款擴張過程;當公眾從銀行提取現金時,又會使銀行體系內不斷進行的派生存款過程部分中止。但一般來說,除季節(jié)性變動外,公眾持有的現金額度比較穩(wěn)定。 基礎貨幣具有以下四個屬性:①可控性,是中央銀行能調控的貨幣;②負債性,它是中央銀行的負債;③擴張性,能被商業(yè)銀行吸收作為其創(chuàng)造存款貨幣的基礎,具有多倍擴張的功能;④初始來源唯一性,即其增量只能來源于中央銀行,不能來源于商業(yè)銀行,也不能來源于公眾。 7.貨幣規(guī)則 答:“單一規(guī)則”的貨幣政策是指排除利息率、信貸流量、自由準備金等因素,僅以一定的貨幣存量作為控制經濟唯一因素的貨幣政策。 這是貨幣學派的政策主張。為了防止貨幣成為經濟混亂的原因,給經濟提供穩(wěn)定的運行環(huán)境,依照貨幣學派的觀點,最優(yōu)的貨幣政策是按單一的規(guī)則控制貨幣供給量,其貨幣增長速度等于經濟增長率加上通貨膨脹率。 弗里德曼的“單一規(guī)則”貨幣分析邏輯是這樣的:貨幣供給要與貨幣需求相適應,從貨幣需求角度出發(fā),貨幣需求主要由恒久性收入決定。由于恒久性收入具有高度的穩(wěn)定性,所以受恒久性收入支配的貨幣需求也是穩(wěn)定的,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也是不大的。既然如此,就必須以穩(wěn)定的貨幣需求函數為基礎,所以貨幣供給也應該是穩(wěn)定增長的,貨幣當局將貨幣供應量作為貨幣政策的目標,貨幣供應量始終不變地以一種固定的比率增加,并大致與經濟增長率相適應。 第十七章 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1.總需求曲線 答:總需求是指整個經濟社會在每一個價格水平下對產品和勞務的需求總量,它由消費需求、投資需求、政府需求和國外需求構成。總需求函數表示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水平與國民收入之間的依存關系,描述這一函數的曲線稱為總需求曲線,如圖17-1所示。 圖17-1 總需求曲線 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原因是價格水平上升時,會同時打破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均衡。在貨幣市場上,價格水平上升導致實際貨幣供給下降,從而引起利率上升,國民收入水平下降;在產品市場上,一方面由利率上升造成投資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價格水平上升還導致人們的財富和勞動工資實際收入水平下降,從而使人們消費需求下降,本國出口產品相對價格提高也會使本國出口減少,進口增加。這兩方面都會使得總需求減少,于是總需求與價格反方向變化,總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 總需求曲線斜率反映的是價格水平變動一定幅度使國民收入變動多少。當其他因素不變時,僅僅價格變動,則國民收入沿著總需求曲線變動;當價格不變,其他因素如消費、投資、政府支出等變動時,需求曲線會發(fā)生平移。 2.古典總供給曲線 答:古典總供給曲線又稱為長期總供給曲線。按照古典學派的說法,在長期當中,價格和貨幣工資具有伸縮性,因此,經濟的就業(yè)水平就會處在充分就業(yè)的狀態(tài)上。當經濟處于充分就業(yè)時,經濟的產量水平也將位于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yè)的水平上,不受價格變動的影響。因此,古典學派認為,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于經濟的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yè)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如圖17-2所示。 圖17-2 古典總供給曲線 古典總供給曲線為一條垂直線,其原因在于工資的充分彈性或勞動市場的充分競爭性。勞動市場的充分競爭性保證了勞動市場經常處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業(yè),從而使實際產量或國民收入也總是處于充分就業(yè)的水平,不受價格的影響。 3.古典總供給曲線與凱恩斯總供給曲線 答:古典總供給曲線又稱為長期總供給曲線。按照古典學派的說法,在長期當中,價格和貨幣工資具有伸縮性,因此,經濟的就業(yè)水平就會處在充分就業(yè)的狀態(tài)上。當經濟處于充分就業(yè)時,經濟的產量水平也將位于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yè)的水平上,不受價格變動的影響。因此,古典學派認為,總供給曲線是一條位于經濟的潛在產量或充分就業(yè)產量水平上的垂直線。 凱恩斯總供給曲線是水平的,表明廠商在現有價格水平上愿意供給所需的任何數量的商品。其含義或基本思想是:由于存在失業(yè),廠商們可以在現行工資水平上,獲得他們所需要數量的勞動。因而,他們的平均生產成本被假定為不隨產出水平變化而變化。于是,他們愿意按現行價格水平,提供需求所要求的數量。 第十八章 失業(yè)與通貨膨脹 1.摩擦性失業(yè) 答:摩擦性失業(yè)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由于難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業(yè)。摩擦性失業(yè)是勞動力在正常流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失業(yè),這種失業(yè)在性質上是過渡性或短期性的,它通常起源于勞動力的供給方。 在一個動態(tài)經濟中,各行業(yè)、各部門和各地區(qū)之間勞動需求的變動是經常發(fā)生的,即使在充分就業(yè)狀態(tài)下,由于人們從學校畢業(yè)或搬到新城市而要尋找工作,總是會有一些人的周轉,所以摩擦性失業(yè)的存在也是正常的。摩擦性失業(yè)量的大小取決于勞動力流動性的大小和尋找工作所需要的時間。 2.結構性失業(yè) 答:結構性失業(yè)是指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業(yè),其特點是既有失業(yè),又有職位空缺,失業(yè)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點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 結構性失業(yè)經常被認為是摩擦性失業(yè)的極端形式,它不能通過擴大總需求予以解決。一般認為對就業(yè)有嚴重影響的比較重要的結構變化有:消費者趣味的變化、技術水平的變化、人口增長速度的變化以及政府政策的變化。消費者趣味、技術水平的長期變化以及政府政策的變化會新產生一些行業(yè),也會淘汰一些行業(yè),從而造成失業(yè)。人口的增長既能影響生產又能影響勞動力供給,所以也會影響失業(yè)。 3.自然失業(yè)率 答:自然失業(yè)率又稱“有保證的失業(yè)率”、“正常失業(yè)率”、“充分就業(yè)失業(yè)率”等,是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的情況下,讓勞動市場和商品市場自發(fā)供求力量起作用時,總供給和總需求處于均衡狀態(tài)時的失業(yè)率。沒有貨幣因素干擾,指的是失業(yè)率的高低與通貨膨脹的高低之間不存在替代關系。 自然失業(yè)率取決于經濟中的結構性和摩擦性的因素,取決于勞動力市場的組織狀況、人口組成、失業(yè)者尋找工作的愿望、現有工作的類型、經濟結構的變動、新加入勞動者隊伍的人數等眾多因素。 自然失業(yè)率是充分就業(yè)時仍然保持的失業(yè)水平。任何把失業(yè)降低到自然失業(yè)率以下的企圖都將造成加速的通貨膨脹。任何時候都存在著與實際工資率結構相適應的自然失業(yè)率。自然失業(yè)率是弗里德曼對菲利普斯曲線發(fā)展的一種觀點,他將長期的均衡失業(yè)率稱為“自然失業(yè)率”,它可以和任何通貨膨脹水平相對應,且不受其影響。 4.奧肯定律 答:奧肯定律說明的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與失業(yè)率之間的關系。該定律是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在研究上述兩者之間的關系時發(fā)現的一種規(guī)律,奧肯利用美國55個季度(從1947年第二季度到1960年第四季度)中失業(yè)率變化和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的資料,通過簡單的回歸方程,估算出反映兩者變化之間關系的一個數值。奧肯定律的內容是:失業(yè)率每高于自然失業(yè)率1個百分點,實際GDP將低于潛在GDP 2個百分點。奧肯定律用公式表示為: 其中,為實際產出,為潛在產出,為實際失業(yè)率,為自然失業(yè)率,為大于零的參數。 奧肯定律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實際GDP必須保持與潛在GDP同樣快地增長,以防止失業(yè)率的上升。也就是說,GDP必須不斷增長才能保證失業(yè)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讓失業(yè)率下降,實際GDP的增長必須快于潛在GDP的增長。 5.通貨膨脹 答:當一個經濟中的大多數商品和勞務的價格連續(xù)在一段時間內普遍上漲時,宏觀經濟學就稱這個經濟經歷著通貨膨脹。理解通貨膨脹這個概念的關鍵在于:通貨膨脹這個概念引入了時間維度,價格水平的變化是在一段時間內發(fā)生的;價格水平的變化在該時間段內是持續(xù)的;價格水平的變化是顯著的。 宏觀經濟學用價格指數來描述整個經濟中的價格水平。宏觀經濟學中常涉及的價格指數主要有GDP折算指數、消費價格指數和生產者價格指數。有了價格水平(價格指數)這一概念,就可以將通貨膨脹更為精確地描述為經濟社會在一定時期價格水平持續(xù)地和顯著地上漲。通貨膨脹的程度通常用通貨膨脹率來衡量。 6.消費者價格指數(CPI) 答:消費者價格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表示的是不同時期為購買一籃子商品所支付的成本的價格指數,用來描述經濟中的價格水平。這一籃子商品通常包括食品、衣服、住房、燃油、交通運輸、學費及其他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務。消費價格指數的公式為: 目前,我國CPI統計中包括八大類商品,分別是:食品、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交通通訊、醫(yī)療保健個人用品、衣著、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煙酒及用品。對于各類商品的權重指標,未有明確的說明。作為宏觀經濟學價格指數之一,消費者價格指數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 7.通貨膨脹螺旋 答:通貨膨脹螺旋指這樣一種現象:當大多數人預期到通貨膨脹,這種預期會變成現實,使通貨膨脹產生一種慣性,具有不斷持續(xù)下去的趨勢。如通貨膨脹時期,個人要求工資提高,以保證實際工資不降低;銀行貸款要求提高名義利率,以獲得一定的實際收益率。只要通貨膨脹一發(fā)生,成本推動和需求拉動就同時發(fā)揮作用。 圖18-1 通貨膨脹螺旋 圖18-1左圖中,經濟初始時處于均衡點。假定出現總需求沖擊,總需求曲線從移到,結果價格上升到。價格上升會引起工資提高,較高的工資使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反映為圖18-1右圖總供給曲線由移動到,更高的工資率導致的更多貨幣收入使得總需求曲線由移動到。在新的價格水平下,新的總需求曲線與新的總供給曲線之間仍有差距,于是又存在一個對商品的超額需求,導致價格進一步上漲,又引發(fā)了另一輪的工資的上漲。通貨膨脹將在整個經濟中具有不斷循環(huán)下去的趨勢,也就是形成了通貨膨脹螺旋。 8.菲利普斯曲線 答:菲利普斯曲線研究通貨膨脹率失業(yè)率之間的關系。菲利普斯曲線如圖18-2所示。 圖18-2 菲利普斯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提供的失業(yè)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為實施政府干預、進行總需求管理提供了一份可供選擇的菜單。它意味著當通貨膨脹率過高時,可通過緊縮性的經濟政策使失業(yè)率提高,以換取低通貨膨脹率;當失業(yè)率過高時,采取擴張性的經濟政策使通貨膨脹率提高,以獲得較低的失業(yè)率。 對于菲利普斯曲線具體的形狀,不同學派對此有不同的看法。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在短期內,菲利普斯曲線向右下方傾斜,而長期菲利普斯曲線是一條垂直線,表明在長期失業(yè)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不存在替換關系。 9.適應性預期 答:適應性預期是指各個主體根據他們以前的預期的誤差來修正每一時期的預期的方式。在時期所做的對時期價格水平的適應性預期定義為,其中為預期值與實際值的差距,為調整系數(),決定了預期對過去的誤差進行調整的幅度。 “適應性預期”這一術語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紀50年代在一篇討論惡性通貨膨脹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較適用于當時的經濟形勢,因而很快在宏觀經濟學中得到了應用。適應性預期模型中的預期變量依賴于該變量的歷史信息。 適應性預期在物價較為穩(wěn)定的時期能較好地反映經濟現實,西方國家的經濟在20世紀50、60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適應性預期非常廣泛地流行起來。適應性預期后來受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批判,認為它缺乏微觀經濟學基礎,適應性預期的權數分布是既定的幾何級數,沒有利用與被測變量相關的其他變量,對經濟預期方程的確定基本上是隨意的,沒有合理的經濟解釋。因此,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的“理性預期”逐漸取代了“適應性預期”。 第十九章 開放經濟下的短期經濟模型 1.浮動匯率制 答:浮動匯率制是指一國不規(guī)定本國貨幣與他國貨幣的官方匯率,聽任匯率由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自發(fā)地決定。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世界各主要國家實行的是浮動匯率制。 浮動匯率制又分為自由浮動與管理浮動。其中,前者是指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匯率完全由外匯市場的供求力量自發(fā)地決定;后者是指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對外匯市場進行各種形式的干預活動,主要是根據外匯市場的供求情況售出或購入外匯,以通過對外匯供求的影響來影響匯率。 2.購買力平價 答:購買力平價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它認為貨幣如果在各國國內具有相等的購買力,那么這時的匯率就是均衡匯率。如果2美元和1英鎊在各自的國內可以購買等量的貨物,則2美元兌換1英鎊便存在購買力平價。 購買力平價的理論基礎是一價定律,即同一種商品在兩個國家的貨幣購買力應相同,否則就會出現套利行為。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一國的價格水平上升,該國的貨幣就會貶值,反之則升值。或者說,通貨膨脹率高的國家的貨幣會貶值,通貨膨脹率低的國家的貨幣會升值。 從歷史上看,對20世紀20年代實行浮動匯率制時的許多實證研究結果都表明,購買力平價理論運行良好;但對20世紀70年代以后的浮動匯率制時期的驗證卻顯示出對購買力平價理論不利的結果。事實上,購買力平價理論在短期內是失效的,從長期來看,購買力平價還是比較合適的。 3.實際匯率 答:匯率有名義匯率與實際匯率之分。名義匯率是兩種貨幣的交換比率,它是指1單位外幣能夠交換的本幣數量,或1單位本幣能夠交換的外幣數量。實際匯率是兩國產品的相對價格,是以同一貨幣衡量的本國與外國物價之比,它反映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如果持有外幣只是為了購買外國產品,本幣與外幣的交換比率取決于各自的購買力,即取決于物價水平的倒數,由此可得實際匯率的表達式為: 其中,表示實際匯率;和分別為國內與國外的價格水平;為名義匯率(采用的是直接標價法)。 可見,如果購買力平價成立,實際匯率應等于1。根據這一定義式,實際匯率低,本國產品就相對便宜,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強,有利于增加本國凈出口;反之,本國產品就相對昂貴。 4.凈出口函數 答:凈出口被定義為出口與進口的差額。影響凈出口的因素有很多,在宏觀經濟學中,匯率和國內收入水平被認為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其中,凈出口反向地取決于實際匯率(采用間接標價法),反向地取決于一國的實際收入,故凈出口可簡化地表示為: 上式被稱為凈出口函數,式中,、和均為參數。參數被稱為邊際進口傾向,即凈出口變動與引起這種變動的收入變動的比率。表示實際匯率。對于凈出口函數,為了強調實際匯率對凈出口的影響,常將其簡化為:。凈出口與實際匯率的關系可用圖19-1來表示。 圖19-1 凈出口函數與實際匯率 從凈出口函數可知實際匯率下降會增加凈出口。但實際匯率下降或者說本國貨幣貶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出口減少進口,從而改變國際收支,取決于該國出口商品在世界市場上的需求彈性和該國國內市場對進口商品的需求彈性。 第二十章 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理論 1.經濟增長 答:在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增長通常被定義為產量的增加。具體理解,經濟增長有以下兩層含義: (1)經濟增長是指一個經濟體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持續(xù)增加,即實際總產出的持續(xù)增長; (2)經濟增長是指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實際產出(人均實際產出)的持續(xù)增加。 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qū)在一定時期內產出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人均總產出增長率的高低則體現了經濟效率的高低。 2.索洛剩余 答:索洛剩余又稱索洛殘差,是指不能為投入要素變化所解釋的經濟增長率。具體而言,索洛剩余是指在剝離資本和勞動對經濟增長貢獻后的剩余部分。一般認為,剩余部分是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部分。 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為: 式中,為總產出增長率,為勞動的增長率,為資本的增長率,和分別表示勞動份額和資本份額,為索洛余量。因此,根據公式,當知道了勞動和資本在產出中份額的數據,并且有產出、勞動和資本增長的數據,則經濟中的技術進步可以作為一個余量被計算出來。 3.資本深化與資本廣化 答: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方程為: 式中,為新增勞動力所配備的資本數量和資本折舊,稱為資本廣化(即意味著為每一個新生的工人提供平均數量的資本存量);為人均資本的增加,稱為資本深化(即意味著每個工人占有的資本存量上升)。因而新古典增長模型的基本方程又可表述為: 資本深化=人均儲蓄-資本廣化 當時,,此時實現經濟的均衡增長,人均儲蓄恰好等于資本廣化的需要。因此,要實現穩(wěn)態(tài),則人均儲蓄必須正好等于資本的廣化,即新古典增長理論中的穩(wěn)態(tài)的條件是: 4.資本的黃金律水平 答:資本的黃金律水平是指穩(wěn)定狀態(tài)人均消費最大化所對應的人均資本水平,由經濟學家費爾普斯于1961年提出。他認為如果一個經濟的發(fā)展目標是使穩(wěn)態(tài)人均消費最大化,那么在技術和勞動增長率固定不變時,穩(wěn)態(tài)人均資本量的選擇應使資本的邊際產品等于勞動的增長率。用方程表示為: 上述結論可以用圖20-1來加以論證。如圖20-1所示,應選擇,這時穩(wěn)態(tài)的人均消費等于線段的長度??梢钥闯?,在處,曲線的切線的斜率與直線的斜率應相等,由于直線的斜率為,而曲線在處的斜率為,故有。 圖20-1 經濟增長的黃金分割律 5.經濟周期 答:經濟周期又稱商業(yè)周期或商業(yè)循環(huán),是指國民總產出、總收入和總就業(yè)的波動。這種波動以經濟中的許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擴張或收縮為特征,持續(xù)時間通常為2~10年。在現代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周期發(fā)生在實際GDP相對于潛在GDP上升(擴張)或下降(收縮或衰退)的時候。經濟周期一般是指經濟增長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過程,而不是經濟總量的增加和減少。 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包括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四個階段。如圖20-2所示,粗線表示潛在GDP的穩(wěn)定增長趨勢,細線代表實際GDP變化情況。點對應著經濟蕭條,它是經濟周期的底部。點表明經濟進入了復蘇階段。隨著復蘇進程的發(fā)展,產出到達趨勢路徑的上方,即圖中的點,稱此時的經濟處于經濟繁榮。然后經濟進入衰退期,此時產出增長速度慢于產出增長趨勢,甚至產出可能為負增長。點代表經濟蕭條,然后經濟又開始復蘇,另一個周期重新開始。 圖20-2 經濟周期 按照其頻率、幅度和持續(xù)時間的不同,經濟周期可劃分為短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三類。對經濟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釋,其中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是純貨幣理論、投資過度論、消費不足論、資本邊際效率崩潰論、資本存量調整論和創(chuàng)新論等。 6.乘數—加速數模型 答:乘數—加速數模型又稱“漢森—薩繆爾森模型”。乘數原理說明投資的變動可以引起國民收入的加倍變動,加速數原理表述了隨著國民收入的變動,投資加速增加的現象。乘數—加速數模型將兩者結合起來用以解釋在國民收入中,投資、消費和收入的相互影響、相互加速,進而解釋了經濟中擴張與衰退的交替并形成經濟周期的現象。 7.實際經濟周期理論 答:實際經濟周期理論,簡稱RBC理論,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代表性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提出的一種新的經濟周期理論模型。 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認為,應該保持古典模型的假設,即價格是有完全的伸縮性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認為,經濟的實際沖擊是經濟周期波動的主要原因,實際沖擊指對經濟的實際方面發(fā)生的擾動,比如影響生產函數的沖擊、影響勞動力規(guī)模的沖擊、影響政府購買實際數量的沖擊等。同時它也認為引起經濟波動的實際因素很多,其中技術是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十一章 宏觀經濟學的微觀基礎 1.棘輪效應 答:棘輪效應由美國經濟學家杜森貝利(J.S.Duesenberry)在《收入、儲蓄的消費行為理論》中提出。杜森貝利認為,消費者易于隨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消費,但不易隨收入的降低而減少消費,以致產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費函數。這種特點被稱為“棘輪效應”,即上去容易下來難。 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凱恩斯主張消費是可逆的,即絕對收入水平變動必然立即引起消費水平的變化。針對這一觀點,杜森貝利認為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消費決策不可能是一種理想的計劃,它還取決于消費習慣。這種消費習慣受許多因素影響,如生理和社會需要、個人的經歷、個人經歷的后果等。特別是個人在收入最高期所達到的消費標準對消費習慣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2.持久收入假說 答:持久收入假說由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認為消費者的消費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現期收入決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決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費者可以預計到的長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據觀察到的若干年收入的加權平均數計得,距現在的時間越近,權數越大;反之,則越小。根據持久收入假說,政府想通過暫時增減稅收來影響總需求的政策是不能奏效的,因為人們減稅而增加的收入,并不會立即用來增加消費。 3.絕對收入假說和永久收入假說 答:絕對收入假說是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一種消費理論。該假說指出,個人或家庭的消費支出和收入之間有穩(wěn)定的函數關系,消費函數可以假設為收入的線性函數,即,其中為自發(fā)性消費,為邊際消費傾向,、分別為當期消費和收入。不過,凱恩斯提出,邊際消費傾向和平均消費傾向都會隨收入的增加而遞減。 永久收入假說是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種消費理論。該假說指出,個人或家庭的消費不取決于現期收入而取決于永久收入。永久收入可以被認為是一個人期望終身從其工作或持有的財富中產生的收入。弗里德曼的理論認為,在保持財富完整性的同時,個人的消費在其工作和財富的收入流量的現值中占有一個固定的比例。永久收入假說的消費函數可以表示為:,其中代表消費,代表邊際消費傾向,代表持久收入。 4.隨機行走 答:隨機行走指當影響消費的一種變量的變動是不可預測的時,消費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的變動是不可預測的。它是經濟學家羅伯特霍爾提出的。根據霍爾的觀點,持久收入假說與理性預期的結合意味著消費遵循隨機行走?;魻柕耐评砣缦拢焊鶕志檬杖爰僬f,消費者面臨波動的收入,并盡最大努力使自己的消費在時間上保持穩(wěn)定。在任何一個時點上,消費者根據現在對一生收入的預期選擇消費。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改變自己的消費是因為他們得到了使他們修正其預期的消息。如果消費者最優(yōu)地利用所有可獲得的信息,那么,他們應該只對那些完全未預期到的事件感到意外。因此,他們消費的變動也應該是無法預期的。 5.鮑莫爾—托賓模型 答:鮑莫爾—托賓模型是對凱恩斯貨幣交易需求理論的發(fā)展。它分析了持有貨幣的成本與收益,持有貨幣的收益是方便,成本是放棄利息。它描述了個人對貨幣資產的需求,正向地取決于支出而反向地取決于利率。它還表明,去銀行的固定成本的任何變動都會改變貨幣需求函數,即它改變了任何給定利率和收入上的貨幣需求量。 第二十二章 宏觀經濟學在目前的爭論和共識 1.貨幣數量理論 答:(1)傳統貨幣數量論包括費雪方程(即交易方程:)和劍橋方程(即庇古的),兩者的實質是一致的,即貨幣數量與價格水平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因果數量關系,物價水平的高低,取決于貨幣數量的多少,并成正向關系。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交易方程強調貨幣的交易媒介的作用,而劍橋方程則強調對貨幣的需求方面。 (2)弗里德曼推演出了新貨幣數量論,提出貨幣需求函數為: 式中,表示財富持有者手中的實際貨幣量,與市場債券利息率、預期的股票收益率等因素有關。 弗里德曼強調,新貨幣數量論與傳統貨幣數量論的差別在于,傳統貨幣數量論把貨幣流通速度(或者)當作一個由制度決定的常數,而新貨幣數量論認為穩(wěn)定的不是,而是決定值的函數,只不過是穩(wěn)定的外在表現而已。在長期是一個不變的量,在短期可以做出輕微的變化。 2.盧卡斯總供給曲線(函數) 答:盧卡斯總供給曲線(函數)是由理性預期學派的代表人物——芝加哥大學的羅伯特盧卡斯首先提出的。盧卡斯的總供給曲線是通過考察微觀經濟中的基本單位——企業(yè)的行為引申出來的,整個經濟的總供給曲線是通過對所有典型企業(yè)的供給曲線加總而得到的。盧卡斯的短期總供給曲線為: 式中,參數,為公眾對價格的預期。它表明經濟的總產出與未被預期到的價格上升之間具有正相關關系。 盧卡斯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其主要原因是其前提假設中的理性預期和自然率假說,當市場中的價格水平時,總供給等于自然率的水平;當現實價格水平超過預期的價格水平時(即),產出就會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在長期,則總供給曲線為,經濟處于充分就業(yè)的產出水平。 3.自然率假說 答:自然率假說是盧卡斯在“自然失業(yè)率”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關于就業(yè)、產出以及物價等經濟變量存在著一種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實際因素(如生產、技術等)決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論觀點。根據自然率假說,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一個自然失業(yè)率,其大小取決于社會的技術水平、資源數量和文化傳統。盡管短期內,經濟政策能夠使得實際失業(yè)率不同于自然失業(yè)率;但是就長期而言,經濟總是趨向于自然失業(yè)率。弗里德曼根據自然率和菲利普斯曲線得出一個貨幣主義的結論:在短期,雖然可以通過貨幣政策把失業(yè)率人為地維持在小于自然率的水平,但是,在長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 討論菲利普斯曲線時,自然率假說主要指自然失業(yè)率,也即自愿失業(yè)人數在勞動力總人數中所占的比例。自然率假說是貨幣主義的重要理論基礎,也是新古典主義的重要基本假設?!白匀宦省钡拇嬖谑关泿耪叩淖饔弥挥性谠斐煞穷A期的通貨膨脹時才能奏效。“自然率假說”從理論上論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為理性預期學說確立了重要的理論前提,其實際的意義是:一個經濟社會在長期中不會存在非自愿失業(yè)的現象。 4.理性預期 答:理性預期是指在有效地利用一切信息的前提下,對經濟變量作出的在長期中平均說來最為準確的,而又與所使用的經濟理論、模型相一致的預期。理性預期由約翰穆思在其《合理預期和價格變動理論》(1961年)一文中首先提出。實際上,理性預期包含以下三個含義: (1)作出經濟決策的經濟主體是有理性的。為了追求最大利益,他們總是力求對未來作出正確的預期。 (2)為了作出正確的預期,經濟主體在作出預期時會力圖得到有關的一切信息,其中包括對經濟變量之間因果關系的系統了解和有關的資料與數據。 (3)經濟主體在預期時不會犯系統的錯誤。 簡言之,理性預期的意思是:在長期中,人們會準確地或趨向于預期到經濟變量所應有的數值。 理性預期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的重要假設之一(其余三個為個體利益最大化、市場出清和自然率假說),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攻擊凱恩斯主義的重要武器。 5.貨幣中性 答:貨幣中性是指名義貨幣數量的變化不會改變產品市場原有均衡狀態(tài)和國民收入的結構,僅引起產品市場各種商品的絕對價格水平的同比例變動。 當貨幣是中性時,貨幣供給的增加引致貨幣需求的增加,貨幣市場在新的供求均衡點上達到均衡,貨幣市場均衡的改變只引起物價總水平的變化,不改變商品的相對價格,也不影響產品市場的均衡,不影響實際國民收入中消費與儲蓄、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此時,貨幣只是一種面紗,貨幣經濟類似于物物交易經濟。這一觀點從根本上否定了規(guī)則的貨幣政策對經濟周期的調節(jié)作用;并認為只有對未被預期到的通貨膨脹采取適當的貨幣政策才可以提高實際經濟水平。 6.新凱恩斯主義 答:新凱恩斯主義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的共同特征是繼承凱恩斯主義傳統,把失業(yè)問題作為研究主題;與凱恩斯主義不同的是,他們力圖從微觀層面上,即從工資、價格和利率黏性上去尋找勞動市場、商品市場和資本市場不能出清的原因。一般來說,新凱恩斯主義者都接受以下四個命題: (1)私人經濟具有內在的不穩(wěn)定性,經濟由失衡走向均衡的自動調整過程是緩慢的; (2)貨幣在長期是中性的; (3)短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是存在的; (4)政府為穩(wěn)定經濟進行干預的政策是有效的。 7.菜單成本 答:菜單成本是指不完全競爭廠商每次調整價格要花費的成本,這些成本包括研究和確定新價格、重新編印價目表、將新價目表通知銷售點、更換價格標簽等所支付的成本,是廠商在調整價格時實際支出的成本。因為產品價格的變動如同餐館的菜單價目表的變動,所以,新凱恩斯主義者將這類成本稱為菜單成本。另有一類成本是廠商調整價格的機會成本,它雖不是廠商實際支出的成本,但同樣阻礙著廠商調整價格,也被稱為菜單成本。 菜單成本理論認為,經濟中的壟斷廠商是價格的決定者,能夠選擇價格,而菜單成本的存在阻滯了廠商調整產品價格,所以,價格有粘性。菜單成本的存在是新凱恩斯主義為反擊新古典主義的批判并證明其所主張的價格粘性的重要理由。 關于菜單成本能否引起價格的短期粘性,經濟學家們的觀點是不一致的。一部分經濟學家認為,菜單成本通常非常小,不可能對經濟產生巨大影響;另一部分經濟學家卻認為,菜單成本雖然很小,但由于-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 高鴻業(yè) 西方經濟學 宏觀 部分 必考 名詞解釋 背誦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appdesigncorp.com/p-10081914.html